月考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3742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考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月考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考历史.docx

《月考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考历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月考历史.docx

月考历史

       2014年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

历史试题(文科)

 一、单选题(60个小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

1.《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3.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D.民营冶金业的兴盛

4.春秋战国时期,临淄、咸阳等城市呈现“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的景象,说明了这些地区

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5.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6.《史记》记载:

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该材料反映出

A.中原市场繁荣B.驰道、驿站通畅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D.工商业市镇兴起

7.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8.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9.下列表述与重农抑商无关的是

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

C.“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D.“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10.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从军”。

材料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11.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

“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

”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2.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3.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4.“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耕的是“王田”②纺的是棉布 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③

1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16.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大地,你可能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冶铁作坊的角落里堆放着作燃料的煤 ③终于买到了中意的粉彩瓷器 ④与纺织手工业作坊中辛勤工作的雇工交谈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7.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18.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二十家合之八百人。

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

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地

A.人口的大量减少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业的衰退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9.如果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洋务运动,那么,这里的“插柳”是指

A.掀起“实业救国”浪潮B.诱导了民族企业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D.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20.毛泽东说: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22.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一个“守旧与创新”的主题,下列对该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守旧是指洋务运动不愿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②创新是指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③守旧是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言的 ④创新是指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之所以“短暂”的内在因素包括

①工业结构不合理 ②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压制 ③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④列强卷土重来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

24.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开始很值钱,两块钱就能办一桌酒席,但到了1949年5月却出现了“粒米值百元”的现象。

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哪一方面的困境

A.帝国主义的搜刮B.封建势力的勒索

C.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过恶性通货膨胀政策进行变相掠夺D.官僚资本的压榨

25.英美烟草公司以“鸿雁”烟标与其“玫瑰”烟标颜色相近为借口,诬告南洋烟草公司侵权,香港殖民当局于是没收并焚毁“鸿雁”牌香烟,令南洋烟草公司遭受重创。

这说明了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D.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走向萎缩

2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经济上看

A.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D.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27“……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阙惟三端:

曰民族独立。

曰政治清明。

曰农村繁荣。

”透过这段材料,你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应首先取决于

A.民族独立B.积极发展农村经济C.坚持实业救国D.彻底结束封建专制统治

28.清政府规定:

“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

全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于官场体统。

”该政策

A.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B.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促使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29.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

“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

”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30.下列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这种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实业救国”的道路越走越宽 ③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 ④这种命运的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1.《海关十年报告》记载,1891年上海伦章造纸厂,该“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

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

此厂已濒于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特别优待的章程”。

从上海伦章造纸厂的经营状况,最能体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A.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与帮助B.获得充分发展,有相当规模

C.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D.生产的产品难与外国竞争

32.“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33.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3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基本特征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实行改革开放C.思想得到了解放D.城镇化进程加快

35.“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反映了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36.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7.“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次讲话中

①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②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8.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39.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 邓小平南方谈话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0.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下列哪一选项中流行语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放卫星、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C.“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D.“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拆迁”

41.据调查,房地产、汽车制造与销售、电信与手机、医药等10个行业成为2011年国内十大暴利行业。

虽遭遇中国楼市的低迷状态,但2011年下半年,又有更多的资金流向房地产业。

从表面看这是企业的自身行为,但其背后却有一只“看不到的手”在运作。

这说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42.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43.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44.《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45.(2011·江苏单科·1)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46.(2011·海南单科·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47.(2011·福建学业水平测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机器,创办了近代企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首先出现在

A.香港地区B.沿海地区C.北京地区D.内陆地区

48.“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或者与洋人合伙购买),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

”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受到列强压制,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B.对资本主义列强在资金、技术上具有依赖性

C.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D.最早出现在轮船航运业

49.小明驾驶时光机器回到1918年,碰巧遇见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开心地对他说:

“这几年的生意特别好!

”小明帮助张謇分析了生意好的最主要原因,他应该说的是

A.张謇自身善于经B.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

C.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掠夺D.他是状元,身份特殊

50.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主要是指

A.辛亥革命推翻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辛亥革命促使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政治地位有了提高的实业家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51.为庆祝建国60周年,腾讯网发起《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

其中,1953年当选的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网友选此事件的理由应包括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有力配合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2.在1984年的国庆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

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A.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B.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获得了一切劳动产品的支配权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5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主要特点有

①实行全方位的开放 ②显示出多层次性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开放④局限在国有企业领域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4.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

 

55.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一首民谣:

“队里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

猪背能够降飞机,猪耳能当足球场。

”这首民谣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以下内容与其类似的是

A.“一个南瓜像地球,棚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大洲”

B.“列宁故国恨蜕色,帝修魑魅狂反华。

七亿神州又奋战,垃圾堆里葬群蛙”

C.“大包干,最简单,干部群众都喜欢,只要能干三五年,收的粮食堆成山”

D.“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56.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

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57.“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领先世界D.艰难脆弱

58.毛泽东曾经指出:

“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 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

60.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

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材料解析

6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分)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4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

(2分)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分)

答案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2分)

(2)商帮出现。

(2分)工商业城镇兴起。

(2分)

(3)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

(2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分)

 

62.(16分)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2: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哪两个阶段?

(4分)

(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分析其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2分)

(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2分)

【答案】

(1)阶段: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4分)

(2)影响:

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2分)

(3)因素:

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

(8分)

(4)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和正常发展。

(2分)

 

答案

1-5 DBABB6.-10ABACB11-15.BCBCB16-20BADBA

21-25.CBDCC26-30AABCB31-35CADAA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