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3790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 第31套doc.docx

审核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类新人教版第31套doc

学校姓名联考证号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6小题、12~14小题为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联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

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进行分析。

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

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

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

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

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

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满窗前,是一个境界;天心月圆,是一个境界。

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

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第四个特色,是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

《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

“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

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

这种变化观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

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

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

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

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

在满湖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

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以悟为代表,比较重视直观体会,这是与具有缜密逻辑的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而言的。

B.中国人观察事物不注重局部分析,观察事物的方式通常是重视统摄全面,中医与绘画就是这一思考方式的例证。

C.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与牛顿的力学的机械宇宙观截然不同。

D.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是“表”,中国人对“动态”的注意是“里”,共同表达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着一幅画的全面性,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是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的一个例证。

B.因为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所以中国人对宇宙感觉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认识到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

C.“文化”一词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它的语根是“人文化成”,太极图就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

D.有机、全面与动态三个思考的角度,而这三个思考的角度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因为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

每一种文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四个特点。

B.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

不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而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

C.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这种特色使中国式智慧缺少科学深度。

D.中国人对“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理解,说明了具有乐观的命运论,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种智慧是由深度的哲学探讨浓缩的。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

以便(biàn)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衙署),为士卒费。

日习射骑,厚遇战士。

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②,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葸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

①代雁门:

地名,代地雁门郡。

②收保:

进入营垒防守。

③百金之士:

《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

④襜褴,少数民族名,下文“东胡”“林胡”亦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许之    许:

答应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让:

责备

C.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

暗中

D.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数:

屡次,多次

5.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日习射骑,厚遇战士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辄入收保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

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拒不出山。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

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

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7.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

(5分)

答:

(2)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

①暝:

此指傍晚。

②随意:

任凭。

③浣女:

洗衣女。

④春芳歇:

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歇:

消散。

⑤王孙:

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8.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的前三联,通过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5分)

答:

9.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

②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③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④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⑤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

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

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威或尊敬感觉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

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

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发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2)“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6分)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4)“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3分)

A.中国高铁自从开通以来,不断出现安全方面的负面新闻,老百姓对此噤若寒蝉,纷纷对高铁建设的质量问题质疑。

B.“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人们对其内容和形式

评头论足,赞赏有加。

C.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历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

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D.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

真是秀色可餐。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麦霸、学霸等。

B.与博客相比,微博以140字的限制、便捷的转发机制以及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降低

了民众表达言论的门槛。

C.专家建议,近视患者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D.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因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贴身伴侣,用来尽显个

人品味。

14.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四句话排列次序合理的一项是(3分)

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

_____。

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

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

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①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②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③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A.③①④②B.④①②③C.③④①②D.④②③①

15.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在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5分)

①现出庐山面目留住秋水神韵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_____文学社_____摄影小组_____

16.仿照所给句子,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上恰当的内容。

(6分)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五、写作(60分)

17.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紧扣以上材料,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