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3964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临川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为孔子的诞辰之日,此种说法主要是因为他

A.主张“有教无类”,并把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

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社会

D.主张“民贵君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B不对,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属道家老子的主张;C不对,“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与题干”教师节”无干;D不对,“民贵君轻”属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因此只有A符合题意。

考点:

本题考查诸子百家。

点评:

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诸子百家不同代表人物的主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历史地位: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

“仁”。

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在政治上:

A.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思想的保守一面,站在保守奴隶主的立场)

C.主张一定程度的改良和革新。

(3)教育方面:

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整理“六经”即:

《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其中孟子有“亚圣”之称。

(2)思想主张:

①孟子:

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②荀子: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人们有能力改造自然的思想产生;在伦理观上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影响:

他们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二、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创始人:

春秋晚期的老子。

①唯心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③政治思想: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苛政和暴政。

但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了其保守、消极的一面。

(2)继承和发展者:

战国时期的庄子。

思想主张: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集大成者: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君主专制: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法治理论: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改革观:

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3)影响: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三、墨家

(1)创始人: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2)思想主张:

①他主张“兼爱”:

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②宣扬“非攻”:

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③提倡节俭:

反对奢侈浪费。

④主张“尚贤”:

反对任人唯亲。

(3)影响: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2.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D

【解析】题中材料强调严刑峻法、威势,显然是法家的主张,故答案选D。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BC三项。

3.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战国思想家是

A.荀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荀子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他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就是人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即人定胜天的思想,故答案选A。

荀子主张礼法并施,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CD三项。

4.“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上述言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独尊儒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仁义礼制……法令刑法……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仁义礼制思想与法家法令刑法思想并用的主张,故C项正确。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说明儒法并用,而不是尊儒抑法或尊法抑儒,故AB项都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独尊儒术的思想,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学生可能会认为仁义礼制为本,法令刑法为末,往往会得出重本轻末的结论,因此,对于关键信息的理解尤为重要,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儒法并用的答案。

5.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独尊儒术”政治含义的理解。

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客观上对维护西汉的统一、打击分裂势力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他主要利用的是“大一统”思想,答案为D选项。

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与此相反;C选项也不是关键。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6.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许多著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

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已经意识到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7.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反应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融合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和迷信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答案】D

...........................

8.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呢

A.西周

B.秦朝

C.汉代

D.唐代

【答案】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

9.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中国四大发明诞生的时间顺序应该是

①造纸术

②指南针

③火药

④印刷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略

10.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时说: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郑板桥在诗中反映了他所追求的艺术风格是

A.醉心于山水之间,忘情于林泉之际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催动艺术商业化

C.追求高雅,展现个性,以神韵意趣为毕生向往

D.工笔描绘细腻的人生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可见这一描述反映出的绘画的特点是注重意境,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属于写意画,故此题应选C项。

A项的意思是被山水之美所陶醉,忘记了尘世中的所有烦恼忧愁,不是绘画的特点,排除;B是风俗画的特点;工笔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如宋代的院体画,排除D。

11.下列作品主要体现“现实主义”风格的是

①《关雎》

②杜甫的《石壕吏》

③屈原的《离骚》

④《鲁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文学成就。

《关雎》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石壕吏》是其代表作之一;屈原的《离骚》属于浪漫主义作品;《鲁颂》作为三《颂》之一,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故答案选B。

12.造成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内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者所属的流派不同

B.两者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

C.两者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不同

D.两者所到过的地方不同

【答案】B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诗歌是现实的反映。

李白诗风狂放炽烈,以激情和浪漫著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杜甫是一位“苦难诗人”,他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由于经历了太多的离乱与漂泊,其诗风表现出凝重与沉郁,杜诗被后人称做“诗史”,这是由于两人生活时代、经历所致。

故答案选B。

其他三项不是主要原因。

13.屈原被称作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主要是因为

A.他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B.他创作了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

C.他的诗歌表达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D.他主张革新政治,抵抗秦国的进攻

【答案】C

【解析】屈原主张革新政治,但遭到守旧贵族的谗言诽谤而被流放,屈原对此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眼看着国势日弱,民生多艰,只好以诗歌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正是屈原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的热爱,在他死后方被人们所纪念,故答案选C。

其他三项不是主要原因。

点睛:

最佳选择题:

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14.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A.反映了民间疾苦

B.提出了民主思想

C.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D.把元杂剧推向顶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

解答本题需注意题干的限制语“最突出的社会意义”。

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故选C。

考点:

关汉卿的《窦娥冤》。

点评: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15.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以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比兴手法”“闪耀着南方文化的奇丽色彩”的信息可知该作品应该是屈原的,故D项正确;《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BC项与“比兴手法”“南方文化”的信息不符,故ABC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

16.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

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C。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17.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

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

18.太史公曰: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败亡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司马迁强调的是“节俭”,故B项正确;C项“一致”说法是错误;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文辞铺张的,故D项“注意克服”说法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汉赋

19.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信息“礼”“义”“信”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

儒家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答案为B。

A项民本思想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与材料不符,排除;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形成·仁政思想

20.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

根据材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反映的佛教的主张与儒家重视的人伦道德的观点相反,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材料体现不出“急于融入本土文化”,不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

考点:

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宋明理学·三教合流

21.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依据材料“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可知,周敦颐认为是仁生万物。

故其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所以应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的思想

22.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是指四时与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有规律;“道法自然”是指道家认为的世间万物的根源,这是有自然规律的;“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是指只有那和天地初开一同诞生,到天地毁灭也不会死、不会衰老的东西才叫“常”,“常”即自然规律;故可知三家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项正确。

题干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与政治主张无关,排除A。

题干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与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关,排除B。

题干没有涉及自然是否以认识的信息,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3.

《说文解字》释读为:

“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串成串的竹木简,很容易选出答案,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

考点: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造纸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名师点睛】透过文人画看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

1、追求抒情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苏轼的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有人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谓“画中有诗”,其实是诸多中国画杰作的共同风格。

2、从内容来说,文人画多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从表现技法来看,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它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创作上,山水画家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往往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是一种写意。

在与西洋画的比较中,更能看到它不受视域限制和不讲光影效果的写意情趣。

3、概括来说,中国画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强调个性表现,注重神韵意趣,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24.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向往自由,追求正义正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价值取向,材料所含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D正确;A是对材料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B未体现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涉及到宋代杭州这一个地方,谈不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5.宋人称: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士词”词风是豪放派,而辛弃疾的词风也属于豪放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李煜属于婉约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李清照也属于婉约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陆游属于诗人而非词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词风

二、非选择题(50分)

26.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

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

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

故曰世异而事异。

请回答:

(1)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上述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

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

【答案】

(1)材料一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

材料二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材料三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材料四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

(2)一是墨家;二是儒家;三是道家;四是法家。

(3)材料四的法家思想对当时影响最大;

材料二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解析】略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

……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

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

问题:

(1)依据材料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2)请结合宋代的史实说明“经济、政治的变化导致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3)国内外许多史学家指出,诞生或广泛应用于宋代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佐证。

【答案】

(1)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①儒学发展成理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②宋词(或个性化书法艺术及风俗画)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③文人画或山水画的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列举两例说明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①指南针传入欧洲,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或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②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③火药传入欧洲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摧毁封建骑士阶层提供了必要条件。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