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4193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docx

中考语文提分保障之阅读理解

目录

七、说明文阅读1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1

考点二说明顺序及其结构的辨析2

考点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3

考点四说明语言的理解与辨析4

考点五概括内容与信息筛选5

八、议论文阅读6

考点一分析概括文章的论点6

考点二能找出支撑论点的论据,理解论据的种类及作用7

考点三辨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作用8

考点四理淸议论文的结构思路8

九、文学作品阅读9

(一)一般记叙文文体知识9

(二)小说文体知识10

(三)散文文体知识11

(四)常用答题技巧13

1.概括文章内容(或中心、或主旨)13

2.理解文章标题14

3.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分析15

4.人物描写方法分析15

5.词语的赏析品味16

6.句子的赏析品味17

7.关键性句子作用的分析17

8.感悟评价(开放性试题)18

附:

现代文高效阅读基本意识19

十、文言文阅读20

(一)文言文备考之翻译方法20

(二)应试注意事项21

(三)成语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应用21

A、通过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这一语言现象21

B、通过成语掌握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22

C、通假22

D、通过成语熟悉文言中的单音节现象22

E、通过成语理解、掌握文言词类活用现象23

F、通过学习成语掌握古代文化知识25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之14个常考虚词梳理25

(五)文言文常考知识积累之文言句式25

十一、古诗词鉴赏26

(一)抓修辞26

(二)抓关键的动词(即“诗眼”)26

(三)抓写法(表现手法)26

(四)抓诗人的情感、态度,抓蕴含的道理27

附:

诗歌中常用的有固定含义的意象27

七、说明文阅读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区分

说明文类型

从说明对象上分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类型

如从说明对象上看:

《苏州园林》是说明事物特点的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

从语言角度上分

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类型

从语言角度看:

《苏州园林》属平实说明;《看云识天气》属生动说明。

按写作方法分

为科普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解说词、说明书

把握

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

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如《苏州园林》其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答题时指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

应通读全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答题时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即对象+内容,格式为:

介绍了……的……。

抓住

说明对象

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

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的本质,才能深刻地理解事物、事理。

技巧1.从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关键句来感知说明对象的特征。

技巧2.根据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捕捉相关的语言信息加以回答。

(1)说明事物特点的说明文:

可捕捉表明事物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功用(广狭、正反)等蕴含事物特征信息的词来回答。

(2)阐明事理的说明文:

可捕捉表明事物原理、规律、成因(简单、复杂)等蕴含事物事理的信息的词来回答。

技巧3.归纳说明要点。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因此可以通过捕捉表文章思路的语言标志来感知说明对象的特征。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捕捉那些表提示、过渡、连接、总结等词语。

如“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另外”;“第一”“第二”“第三”“总之”;“不仅如此”“也”“更重要的是”“还有”“特别指出的是”“由此可见”“然而”“可是”“因此”……抓住了这些词往往能够分析、概括出说明对象的内容、要点与特征。

考点二说明顺序及其结构的辨析

辨别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的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等一类的说明文。

辨别方法:

根据那些表历史顺序、年代顺序、早晚(先后)、程序顺序的时间词语辨别。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辨别方法:

根据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来辨别,如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逻辑顺序

根据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和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规律来辨别,常见的逻辑顺序有

①从整体到部分或者从部分到整体:

如《苏州园林》一文先总写苏州园林总特征,再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几个方面分别介绍说明。

②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③从概括到具体或者从具体到概括;

④从主要到次要或次要到主要;

⑤从个别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

⑥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⑦从表到里或从里到表。

划分

段落层次

(1)根据说明的顺序划分;

(2)根据说明的结构划分:

即先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再根据结构形式加以划分。

①说明文的总体结构:

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

阐述说明对象(主体部分);

总结说明对象(结尾部分)。

②说明结构的三种模式:

横式结构:

即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

纵式结构:

即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

纵横交错式:

即横式纵式在文章中交错使用。

(3)根据说明对象及其说明内容划分:

说明对象及内容不同,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同。

说明事理的一般可从逻辑关系上考虑;介绍建筑物、场地的,一般可按先后顺序划分;介绍生物或器物的,一般可从特点、用途、功能等方面去划分。

概括归纳段意、层意

(1)摘录法:

即直接摘录说明文段中揭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中心句、关键句,作为解题答案。

(2)提炼法:

根据说明文段中各层次的起始句、中心句及文中表思路的、过渡性的提示语句提炼段意、层意。

(3)归纳法:

即综合归纳说明文段中的层意作为段意。

分析段落层次间的结构关系

(1)题型表述:

中考考查段落层次间的结构关系最常见的题型表述形式是:

文中××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2)解题方法:

①解题思路。

首先辨析文段间采用的说明顺序,看看它们采用的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并进一步辨析这些文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并列式、递进式、还是总分式;然后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最后注意规范答题,注意语言表述。

②解题表述。

一般为:

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从……到……的顺序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或文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3)特别提醒:

段落层次间的结构形式有三种:

①并列式:

即各段(或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采用并列式结构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②递进式:

即各段(或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采用递进式结构可使说明的事物特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③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考点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

说明方法

特征

作用

语言标志

列数字

应用具体确切的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

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细微差别:

准确

数词、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注意与年代区别)

打比方

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细微差别:

生动形象

像、仿佛、好像

下定义

用准确、简练、概括的语言揭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准确简明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

细微差别:

揭示事物本质特征

……是……,

……叫做……

作比较

选择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点(或不同点)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说明。

突出事物相同点或不同点,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深奥的事理或复杂的特征显得通俗易懂,鲜明形象。

细微差别:

通俗易懂

注意层次

分类别

即把说明对象按一定标准分成不同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头绪分明。

细微差别:

条理清楚

一类(种)是……一类(种)是……

举例子

列举典型、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具体说明事物的××的特点,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细微差别:

通俗易懂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列图表

借助绘图或列表的方式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

绘图,可使复杂的内容直观形象化;列表使说明内容简明、严整有序。

细微差别:

清晰明了

图形、表格

考点四说明语言的理解与辨析

理解分析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简明、生动是说明语言的基本特征,其中准确性是最主要特征。

准确性

主要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即那些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词语,如:

传说、估计、大约、可算、左右、上下、目前、一般、主要、最、之一、比较,根据统计,几乎,大多、极少、一切……决不、常常、往往、全部、普遍、当时、有点、最基本、通常、有时、极个别……

中考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除了考査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外,主要考查以下题型:

题型一:

文中加点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技法点拨:

首先对能否删除做一个判断,然后理解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再比较删掉该词后与没有删掉之前有何区别,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原意,最后点明: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种题型的答题通常表述为:

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与实际相符,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加点的“几乎”可否去掉?

为什么?

【解析】“几乎”不可去掉,去掉了就变成“我国石拱桥到处都有”,说法太绝对,这与实际不符。

用“几乎”修饰“到处都有”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

题型二:

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示例】下列文字哪些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记载最早的石拱桥了。

【解析】这种题型往往是找出表限制修饰作用的副词来回答。

答案:

大约、可能、最早。

严密性

主要考査词句的照应、搭配,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等。

如有些考题要求选出符合文意、衔接得当的词句填人文中横线上。

简明性

主要考查代词的运用,如指出文中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中考常考的指代词有:

这、这些、那、那些、此、如此、以上等。

要理解这些词的指代义一般在该词的前面筛选信息,有时可能在后面,有的还要联系全文加以理解。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的句中想一想是否适当通顺。

生动性

生动性主要是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注意描写等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考点五概括内容与信息筛选

概括

说明内容

(1)侧重整体感知。

说明文整体感知的阅读思路是迅速捕捉下列内容的语言标志:

说明对象是什么?

→说明事物有什么特征?

→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如何?

→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要组合要点加以回答。

(2)揣摩文章标题。

搜寻题目蕴含的信息,可以感知文章的说明的对象和内容。

(3)留心开头结尾。

文章的开头往往起着领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文章的结尾往往起着揭示说明中心的作用。

(4)理清行文思路。

理清文章各段各层的段意,有助于概括文章说明的内容。

(5)注意解题要点:

①实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②事理说明文:

文章阐述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概括说明要点

(1)仔细读题,明确题旨,锁定阅读区间。

(2)采用逐段推进的办法,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

(3)捕捉与题目信息相关的字、词、句子或段落;摘录提炼关键词句作答。

(4)对文章某些问题的要点概括,特别注意捕捉那些表提示、过渡、连接、总结等词语。

如“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另外”;“不仅如此”“也”“更重要的是”“还有”“特别指出的是”“由此可见”“然而”“可是”“因此”……根据这些词语往往可以概括出文章某些问题的要点。

筛选整合信息

“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而“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

在考试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题思路和技巧大体有:

(1)确定区间。

在阅读中,根据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的某些暗示来确定信息所在的区间,并在确定的区间内根据需求取舍。

(2)抓关键词。

如抓住文章标题、序词、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以及诸如“首先”、“其次”、“再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词,有助于我们找到并整合相关信息。

(3)抓关键句。

如抓住文章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以及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词句,有助于获取信息。

(4)整合信息。

在答题时要梳理问与答之间的关系,整合有效信息,规范作答。

八、议论文阅读

考点一分析概括文章的论点

论题和论点的关系

论题是文章所议论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阅读一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的,然后再看作者针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弄清了文章的观点,也就把提住了文章的内容。

论点

出现的形式

(1)文章的标题

即文章的标题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

有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有的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

有的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

有的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3)文章的中间

即在行文中揭示论点。

(4)文章的末尾

有的篇末点题,揭示中心;有的卒章显志。

(5)论点不集中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要自己概括。

寻找论点

的技巧:

四看一析

技巧1.看句式

要注意捕捉表现作者见解和主张的判断句,这个判断句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的,且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技巧2.看标题

有些文章的标题提示了文章的论题,如《敬业和乐业》;有些文章的标题揭示文章的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技巧3.看首尾

有此文章,开头提出论点,主体部分进行论证;有些文章,通过主体部分的分析论证,结尾归纳论点,且归结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

技巧4.看层次

看议论的层次,运用了几个分论点进行论证,从而概括文章的分论点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主体部分并列展开议论的文章。

技巧5.析论据

通过分析论据反推论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中的论点模棱两可或考生一时无法把握文章的论点,这时可以通过对文章所用论据的分析归纳,看看这些论据共同证明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的论点。

考点二能找出支撑论点的论据,理解论据的种类及作用

论据的种类

(1)事实论据

主要包括两种:

一是具体典型的事例;

二是简明概括的事实、史实、统计数字等。

(2)道理论据

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的道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等。

寻找论据

的方法

(1)事实论据

一看有没有具体典型的事例;

二看是否有简明概括的事实、史实、统计数字等。

(2)道理论据

一看是否直接引用名言、俗语和一些科学原理、实验结果;

二看是否间接引用、概述的语言;

三看是否有一般的讲道理的语言。

概括事实论据的技巧

事实论据的概括要做到准确,要抓住论据的本质特点,再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事实论据基本思路:

谁?

怎么样?

结果如何?

其中怎么样?

应扣住论点作准确表述。

论据的作用

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

考试题型

(1)判断论据使用正误

(2)分析理解论据作用

(3)辨析理解论据类型

(4)补写论据

首先要明确补充的类型,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其次要结合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补充的论据对分论点或中心论点有证明作用,要有说明力;

同时考虑字数限制等要求。

考点三辨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议论文的

论证方法

 

(注意:

在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时,要注意多种论证方式兼用情况)

(1)举例论证

①特征:

列举确凿、典型、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作用:

增强文章说服力。

答题格式:

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①特征:

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证明论点。

②作用:

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有力。

答题格式:

文章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了……的观点,从而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加有力。

(3)比喻论证

①特征:

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②作用:

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格式:

文章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

①特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②作用:

突出自己所论证的观点,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答题思路:

文章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考点四理淸议论文的结构思路

议论文

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论证结构特点

(1)纵式(层层深入)

(2)横式(并列展开)

(3)总分式

①总分:

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②分总:

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③总分总:

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分析议论文结构,先要弄清各段间内在联系,要注意把握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以及表示提示下文或总结全文等关键性语句。

分析文章

论证思路

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⑴开头的内容有:

①提出中心论点;

②引出论题。

以上两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轶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⑵结尾的内容有:

①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②强调……的中心论点;

③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④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九、文学作品阅读

(一)一般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同时,不少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线索的主要形式(明线和暗线)

1物为线索如《父亲的自行车》

2人为线索如《背影》

⑶以时间为线索

⑷以事件为线索

⑸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把握线索的方法

⑴抓住标题

有些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些文章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如《一千张糖纸》《心灵是一颗会开花的树》

⑵抓关键词

注意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如《背影》中“背影”反复出现过四次,它就是线索。

⑶抓关键句

注意抓住行文中的关键句子,如表示作者感情变化以及议论抒情的词句等。

记叙

顺序和作用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写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

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

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作用:

交代了……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二)小说文体知识

人物形象

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主人公。

主人公的判定,不能完全靠文字的多少来判断。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包含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情节通常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阅读小说要善于理清其情节结构。

开端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发展

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

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与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结局

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小说的每个环节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作品主题,其中故事的发展与高潮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环境描写

及其作用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活动时空背景;而自然环境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

如《孔乙己》一文开头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描述,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⑵推动情节发展,为情节展开作辅垫;突出、深化主题;

⑶渲染××气氛;

⑷烘托(衬托、突出)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性格。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

包括人物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

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包括以环境描写和他人的反应来烘托表现人物形象。

3.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环境场面等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4.环境描写

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

5.语句用词

通过用词的感情色彩来赞扬或贬斥某一人物。

小说中对文章主人公的判断要遵循一个原则:

必须依据文章的中心、主题以及文章突出的重点人物,切勿以文字的多少来判断。

文章中非主人公一般起着以下作用:

a.侧面烘托突出主人公精神、使主人公(主角)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b.起线索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是孔乙己遭遇、命运的目击者和见证者;

c.推动情节发展。

(三)散文文体知识

散文的分类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它包括叙事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