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260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酒中,屠苏酒一枝独秀,文化内涵无与伦比。

元旦饮屠苏酒,是我国承袭流传已久的年节习俗。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始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据载,药方为东汉华佗所创,制作方法是将大黄、川椒、白术、桂心、桔梗、乌头、菝葜①等七味药材细切后装入绢囊,除夕中午将绢囊悬挂于井底,元旦早晨取出,再放入酒中煎煮。

而后,全家人由少至长面向东方饮之,份量不拘,多少随意,如此连续三日。

唐宋以后,各种医书或月令风俗典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对于“屠苏酒”的配方、制作、饮用方法以及功效上,都有与《肘后备急方》类似的记载。

而“屠苏”二字的由来却无定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两种说法,一是以此药可屠割苏虺鬼而得名;一是为草庵名,因推广此药方的人居于此草庵中,不知其名,故以“屠苏”名此药方。

关于第二种说法,还有一种传说,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

传说“屠苏”为孙思邈之庵名,取“屠绝鬼气,苏醒人魂”之意,孙思邈以屠苏庵之药令人作酒,故以其庵名之。

无论“屠苏”之名由来为何,对于“屠苏酒”,古人认为“一人饮,一家无疫。

一家饮,一里无疫”,“若能岁岁饮可代代无病”,因此,元旦举家团聚欢饮屠苏,冀望一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无灾病,几经流传,遂为古人重要的迎岁风俗。

对于屠苏酒由少至长的特殊饮用顺序,在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中解释说:

“小者得岁,酒先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

”因此喝屠苏酒迎新岁,除了为幼者贺岁,更有为长者延寿之意,“屠苏”逐渐成为岁朝年节以及长寿延年的象征。

屠苏酒因___1___,又___2___,以及____3____,千百年实践的口碑,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久而久之,元旦佳节饮屠苏酒便形成了民风民俗。

注:

①菝葜(báqiā):

植物,根状茎可入药。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文意贯通的一项是

A.华佗为其配方受医药名家推崇无数典籍传载

B.华佗为其配方被医药名家推崇无数经典记录

C.配方出自华佗被医药名家推崇无数典籍传载

D.配方出自华佗受医药名家推崇无数经典记录

2.下面对文本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元旦”又称作“元日”、“岁首”,是指传统春节的“初一”。

B.“屠苏酒”中的“屠”字与“杀鸡屠狗”中的“屠”字意义相同。

C.“得岁”中的“岁”是指“岁星”。

“得岁”意思是为得到岁星的福祐。

D.屠苏酒不仅有防疫疾病,使身体强健的功效,饮用顺序也符合中国礼教。

【答案】1.C2.D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注意考查语句衔接。

结合语境,需要注意主语一致,主语“屠苏酒”,排除AB。

“典籍”和“经典”比较,应该是书籍记录等,综合C项合适。

2.试题分析:

本题注意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解说。

结合文本内容“对于屠苏酒由少至长的特殊饮用顺序”等可知,“符合中国礼教”不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屠苏”象征年节与长寿,在历代迎新送旧的元日诗中成为独特的诗词意象。

唐方千《元日》诗有:

“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唯笑鬓毛斑”,不仅是元日写照,更籍屠苏表达感怀年岁之意,唐顾況《岁日作》云: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家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把手屠苏让少年”,是迎新添岁之际,有年老的愁绪。

宋苏轼亦云: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不仅如此,“屠苏”也是离人游子抒怀的凭籍,明谢晋云:

“遥怜堂上围炉处,传饮屠苏少一人”(《除夜宿茅公渡盛秀才寓馆》);明童轩《除夕》诗末有:

“春风明日至,谁共饮屠苏”,用饮屠苏的团聚,来突显年节时分客处异乡的孤寂。

除了感怀,在诗文中,也可看到对屠苏习俗的描述,如宋苏辙有“井底屠苏浸旧方”(《次韵王适元口并示曹焕二首》),元王恽《守岁夜》“赤囊悬井浸屠苏”,两诗写出____3____;陆游《除夕》诗有“炽炭炉中百药香,屠苏煎酒代椒殇”写_____4_____;唐姚合《除夜》诗云: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将______5______,做了有趣的描述,宋许纶《元日》诗曰:

“屠苏须满饮,且愿病离身”,则道出______6______。

当然更有描写新春祥和,宋王安石《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处的“屠苏”,可以是草庵屋舍,也可以是斟满屠苏酒的杯子,无论何解,都点出除岁迎新的热闹时刻;而陆游《初春纪事》:

“美哉丰年祥,入我屠苏觥”也说出祈愿年节的祥瑞丰收。

3.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有两句诗与“遥怜堂上围炉处,传饮屠苏少一人”所表达的情感相同。

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人不仅在迎新送旧时感怀时光易逝,在游赏山水时也会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像王羲之借《兰亭集序》发“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苏轼游赤壁时说: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材料一,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5.请概括作为诗歌意象的“屠苏”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3.

(1).遥知兄弟登高处

(2).遍插茱萸少一人(3).快然自足(4).不知老之将至(5).哀吾生之须臾(6).羡长江之无穷

4.

(1)除夕悬井制作屠苏之法

(2)屠苏酒之煎煮(3)元旦顺序递饮屠苏(4)屠苏辟疾之效

5.感怀年岁;游子思乡;新春祥和,祈愿祥瑞。

【解析】

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名言名句默写。

结合语境分析,“遥怜堂上围炉处,传饮屠苏少一人”所表达的情感,规定范围作品范围。

平时注意积累。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立足文本上下文分析,抓住关键词语,《守岁夜》“赤囊悬井浸屠苏”,应该是除夕时候,悬井制作屠苏之法;“屠苏煎酒”,应该是屠苏酒之煎煮;“谁为最后人”,应该是饮用顺序等,以此类推。

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感情。

“屠苏”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屠苏”的不同象征意,表达不同的感情。

如“象征年节与长寿”“迎新添岁之际,有年老的愁绪”,感怀年岁;“是离人游子抒怀的凭籍”,游子思乡;“有描写新春祥和”,新春祥和,祈愿祥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爵的型制十分特别。

深筒状的腹部以供装盛,口缘两端分别为一流口及一尖尾,缘上更有两个立柱,腹底为三个三角锥状足。

新石器时代未见陶制的爵,但这种器物却是中原地区铸造青铜器初始时期的代表,是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

在古代文明用铜初始阶段,铜料取得不易,是非常珍贵的材质。

中原地区对饮酒传统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爵腹下方多有烟熏痕迹,因此可以认定铜爵是一种温酒器而非饮酒器。

商人饮酒的习惯是先将酒装盛在罇(zūn)、罍(léi)、斝(jiǎ)、卣(yǒu)等盛酒器中,用酒斗舀出放入爵内温热后,再倒入觚或觯中饮用。

成套的觚爵数量多寡是贵族社会阶序的重要指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

“爵,礼器也,像爵之形。

中有鬯(chànɡ)酒。

又,持之也,所以饮。

器像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

”显然,认为爵是饮酒器的观念在汉代时已固定。

“节节足足”被后人解释为雀鸟的鸣叫声。

北宋经学家聂崇义著《三礼图》以图绘说明古代礼器时,就将爵描绘成了雀鸟背负著杯子、下有圈足的样子。

并引古书所言认为是宗庙中以酒祭享先王或祖先的重要礼器。

宋徽宗敕撰《重修宣和博古图》中,对爵的定义有更进一步的阐释。

他认为爵本身体积虽小,却是礼器中最关键的,是周公制礼作乐大成时代的象征,饮酒礼器成为庙堂玉制礼器的首要器类。

明代律典《大明会典》所记载的各种仪式中,举爵献酒是仪式中的重要动作。

在紫禁城为乾隆退隐生活准备的宁寿花园中,一幅大型贴落《群婴献寿图》描绘乾隆端坐在后妃子孙中央,一位皇孙捧着爵杯向乾隆敬酒。

多子多孙多福气,以及以酒寓意长长久久的想法,在这幅乾隆皇帝为自己晚年所准备的画像中,明确地表达出来。

在举爵上寿的观念下,爵当然成为皇帝每年元旦饮用延年益寿的屠苏酒的酒器选择。

而宋代以来古式玉饮器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又使得玉爵杯备受重视,故而有了“玉爵屠苏百礼洽”的吟咏。

就这样,上古时代用来温酒、代表社会身分的爵,到了乾隆皇帝时,成为行礼如仪、具有长寿意象的饮酒器。

“元旦饮屠苏”对现在的我们,已是古老且陌生的年俗。

在台湾,南投埔里瀛海城隍庙于每年春节期间,备有屠苏酒供前来参拜的信众饮用。

是此古老年俗罕见的承袭,现今日本仍承袭这项传统。

6.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A.爵在商代中原地区的饮酒习俗中只是用来温酒的用具,所用的温酒方法是火烤法。

B.《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比“秦伯”爵位高是因为他拥有更多的成套酒器。

C.爵最初用青铜制造,后来用金、玉,都是珍贵的材质,表明人们对温酒器的重视。

D.捧爵杯敬屠苏酒以祝寿是长期以来不断发展的习俗,到清朝乾隆时期才明确下来。

7.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解释“玉爵屠苏百礼洽”的文化内涵。

8.上述三则材料都是各自围绕“屠苏酒”的一个方面在做说明。

三则材料内容上虽有区别,却有着共同的说明角度。

请你指出它们共同的说明“角度”是什么,并分别从三则材料中找到依据。

【答案】6.D7.

(1)元旦饮屠苏是一年中最早的礼仪活动,用玉爵饮屠苏显示了皇帝对元旦饮屠苏的重视。

(2)屠苏酒有辟除疾病、祈福长寿等寓意,用玉爵饮屠苏显示了皇帝对自己和百姓的祈福。

(3)屠苏酒有祈福社会邪患消除社会安定之意。

8.共同角度是“屠苏酒”承载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材料一中的“元旦饮屠苏酒,是我国承袭流传已久的年节习俗”;材料二中的“‘屠苏’象征年节与长寿,在历代迎新送旧的元日诗中成为独特的诗词意象;材料三中的“‘玉爵屠苏百礼洽’的吟咏。

就这样,上古时代用来温酒、代表社会身分的爵。

【解析】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概括。

A项结合“爵腹下方多有烟熏痕迹”,“火烤法”无中生有。

B项因果关系不当。

C项“对温酒器的重视”错误。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

立足材料一、材料二分析,“玉爵屠苏百礼洽”的文化内涵,“玉爵”,用玉爵饮屠苏显示了皇帝对元旦饮屠苏的重视。

“百礼”,屠苏酒有辟除疾病、祈福长寿等寓意,用玉爵饮屠苏显示了皇帝对自己和百姓的祈福。

屠苏酒有祈福社会邪患消除社会安定之意。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

三则材料共同说明“角度”,主要围绕“屠苏酒”展开,代表的不同的传统意义。

对应的依据:

材料一中的“元旦饮屠苏酒,是我国承袭流传已久的年节习俗”;材料二中的“‘屠苏’象征年节与长寿;材料三中的上古时代用来温酒、代表社会身分的爵。

点睛:

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二、本大题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

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

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

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其意,道路侧目。

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

会山东水,盐课大损,除山东转运司副使。

期月,补其亏数皆足。

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

彻里帖木儿曰:

“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

”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

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

彻里帖木儿慨然曰:

“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

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

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

”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

文宗闻而悦之,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

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

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

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

彻里帖木儿为之请。

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

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

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

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

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

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

太师伯颜怒有壬曰:

“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

”有壬乃曰:

“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

”伯颜曰:

“举子多以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

”有壬曰:

“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

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

”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

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

于是台臣复劾其罪。

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

久之,卒于贬所。

(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山东转运司副使除:

撤销官职

B.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用事:

执政当权

C.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丽:

通“罹”,遭受

D.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用宝:

加盖皇帝印章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为之请

B.生杀予夺皆出其意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

C.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举子多以赃败

D.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

B.太师伯颜怒曰:

“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

”伯颜生气说:

“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

C.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举子们心中愤愤不平

D.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

很多百姓已经饿死了,竟然还要拘泥于常规吗?

12.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

A.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D.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

(2)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14.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

赈灾时__________、__________;治军时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

【答案】9.A10.B11.C12.D

13.

(1)朝廷赏赐非常丰厚,他都分给将士。

(2)不久召他回朝拜为御史中丞,朝廷大小官员无不怕他。

14.

(1).行事果断

(2).勇于担当(3).不拘一格(4).治军严明

15.彻里帖木儿、伯颜认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且彻里帖木儿在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科举考试,在馆驿盛宴招待考官,内心颇为不平。

而许有壬认为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且科举未行之先,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不能说贪赃尽出于举子。

【解析】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实词的意思。

A项“除山东转运司副使”的“除”,任命官职。

点睛:

表示举荐授予和提升官职的词语:

(1)表示举荐的:

举、荐、征、辟、察、召、策等

(2)表示授予和升迁的:

起、拜、授、除、迁、提、拔、擢、进、晋、升、封、陟等。

2表示罢免和贬谪的词语:

贬、谪、左、迁、罢、黜、废、免、夺、出(京官外调)。

3一般调动的词语:

迁、调、徙、改、转等。

4表示暂代或兼职的词语,表示暂时代理的:

摄、代、署、权、判、行、假(临时的,非正式的)。

1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A项,①为:

成为。

②为:

替。

B项,①②中的“其”,都是“他的”意思。

C项,①以:

凭借。

②以:

因为。

D项,①之:

动词,“去”,“往”,“到”。

②之:

助词,不译。

1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语句的解释。

C项,应当是“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彻里帖木儿心中颇为不平。

1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

“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可知,D项合适。

1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1)“赏赉”译为赏赐,“厚”译为丰厚,“悉”译为都,“赐”译为分给。

(2)“寻”译为不久,“拜”译为授官,“惮”译为怕。

1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征分析,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行事果断、勇于担当、不拘一格、治军严明,注意字数的要求。

1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概括。

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的理由,彻里帖木儿、伯颜认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

许有壬认为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

参考译文:

彻里帖木儿,姓阿鲁温氏。

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

彻里帖木儿自幼沉着,胸有大志,早年入宫为禁卫亲军,后升为中书直省舍人,拜监察御史。

右丞相帖木迭儿执政,握生杀予夺之大权,人们无不恐惧。

彻里帖木儿却敢于与他对抗,指责其一切奸诈行为。

帖木迭儿一心想中伤他。

山东大水,盐课多有亏损,朝廷任命彻里帖木儿为山东转运司副使,仅数月,所亏盐课皆如数补济。

转任刑部尚书,京师豪强都怕他,不敢犯法,而无罪被拘留的人多被释放文言文阅读答案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

祖父累立战功文言文阅读答案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

祖父累立战功。

天历二年(1329)拜中书右丞,不久又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后又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黄河水清,地方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

彻里帖木儿说:

“我只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这才是祥瑞之兆,其余何益于百姓?

”这年闹灾荒,彻里帖木儿提出赈济灾民,其僚属认为必须先由县上报给府,府上报于省,省上报朝廷。

彻里帖木儿说“:

如今饥民死者已多,还要拘于平常的程序,往复要几个月,那时能存活的百姓就不多了。

这是地方官府畏罪,使百姓抱怨朝廷,我决不这样做。

”先开仓赈济,然后上书请专擅之罪。

文宗不仅不罪,而且十分高兴,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1330),云南的伯忽反叛,彻里帖木儿以知行枢密院事领兵讨伐,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所过秋毫无犯。

平叛后朝廷赏赐甚厚,他都分给将士。

班师回朝时,自己只有日用行装。

回朝后任上都留守。

上都官府买商人的东西不给钱,故来上都经商的人无盘缠回家,甚至有饿死冻死的。

彻里帖木儿到上都后,将此等情形上报朝廷,朝廷令出钞四百万贯来偿还给商人。

后调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为政严厉,官吏不敢胡作非为。

不久召他回朝拜为御史中丞,朝廷大小官员无不怕他三分。

当初由于彻里帖木儿在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举行科举考试,看到在馆驿盛宴招待考官,内心颇为不平,故回朝入中书省把废科举列为第一事。

至元元年(1335),拜中书平章政事。

他首先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把对太庙一年四祭改为一年一祭。

监察御史吕思诚罗织一些罪状弹劾他,顺帝不理会,仍令彻里帖木儿署理中书平章政事之职。

这时,废科举之诏已拟定,只是尚未加盖皇帝玉玺,参政许有壬坚持不废科举。

太师伯颜对有壬大怒,问许有壬:

“你这个谏官是冲着彻里帖木儿来的吗?

”许有壬说:

“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

”伯颜指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并认为科举制妨碍了蒙古传统的选官之法。

有壬辩解说:

“科举未行之先,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怎能说贪赃尽出于举子?

不能说举子中无贪赃者,但比起来还是少一些。

”并举出事实说明科举并未妨碍传统选官之法,二人反复辩论不已,伯颜虽心中已同意许有壬的意见,但废科举之议已定,不可中止,只得以温和语言来劝解许有壬。

彻里帖木儿曾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是蒙古语,意为“彼”。

又曾将妻弟阿鲁浑沙之女为自己的女儿来向皇帝请求赏赐珠袍等物。

于是大臣们又弹劾其罪,因而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人称快。

三、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愁杀白头翁。

注:

①偏枯:

麻痹。

②左书空:

用左手在空中写字。

③蹴鞠:

踢球。

④紫塞:

泛指北方。

⑤汉主:

指唐皇。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

C.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17.本诗第三、四联中的“蹴鞠”“秋千”“钻火”等涉及清明习俗。

下列诗句与清明习俗或传说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A.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B.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孟浩然《清明即事》)

C.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黄庭坚《清明》)

D.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高翥《清明》)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与本诗一样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复杂情感。

②唐诗常常以与“秦”相关的词语指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

如本诗的“秦城”,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一句里也有类似的指代。

19.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

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16.C17.B

18.

(1).万里悲秋常作客

(2).百年多病独登台(3).城阙辅三秦

19.第四联为眼前实景。

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

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

第五联为想象虚景。

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

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

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

【解析】试题分析:

16.春水也如大雁一样如期回归,茫茫白蘋逢春生长,诗人却无法回归,愁上加愁,并无喜悦之情。

考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A项写的是清明踏青,C项写的是祭奠介子推,D项写的是清明扫墓活动。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名句默写要注意正确的字形,本题考查到的两句难点在“作客”,“城阙”。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

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

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第五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

考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本大题共6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乡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