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526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docx

《变态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docx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历史

一、如何界定变态心理

1.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

有专家罗列出7个元素来判别一个行为或一个人是否变态。

这些元素是:

⑴痛苦;⑵适应不良;⑶不合理;⑷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⑸少见的和非传统的;⑹其他人感到不适;⑺违背标准。

2.变态心理的定义

⑴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⑵这一定义说明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

①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

②痛苦或损伤;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③非典型性反应;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

二、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

1.对变态心理的认识

⑴早期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变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①超自然的解释、②生物学的解释、③心理学的解释。

⑵现代的观点。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和方法论的成熟,人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影响因素是单独发生作用的。

换句话说,正常和异常的行为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共同影响的产物。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

1.心理动力学派:

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者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3.行为主义模型:

行为主义把异常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4.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都会影响他的行为。

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5.多维综合模型: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的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第三节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1.心理障碍的评估

⑴评估工具的基本要素:

信度、效度、标准化;

⑵评估方法:

①临床访谈:

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疾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3种形式。

精神状况检查包括5各方面:

外表和行为、思维和感知觉、情绪和心境、智力情况、意识情况。

②行为评估:

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这种评估方法非常适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

③身体检查:

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④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神经心理测验等几种形式。

⑤生理心理评估:

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⑥脑成像技术:

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包括两类:

一类涉及对大脑结构的检验;一类是通过探测大脑的血流量或新陈代谢情况来检查大脑的工作过程。

2.心理障碍的诊断

⑴诊断的功用:

诊断具有方便、简洁,了解病因,帮助确定治疗方案,方便科学研究等功能。

⑵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①器质性精神障碍;

②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③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④心境障碍;

⑤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⑥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⑦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⑧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期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⑨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⑩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⑶导致诊断偏差的原因:

行为发生的情境、诊断者的预期、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文化环境等。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第一节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

1.精神症状的判断标准:

判断某一精神活动属于正常还是异常,一般从3个方面分析:

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精神症状的特点:

每一种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定义,并且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③疗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

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

3.进行精神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包括5个方向。

①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②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并评定其严重程度;

③应善于分析症状之间的关系;

④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

⑤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4.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

精神症状的表现上要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个体因素: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人格特征;

环境因素:

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文化背景。

第二节常见的精神症状

1.感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常见的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

常见的知觉障碍主要有错觉、幻觉两大类。

错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却被错误的感知;幻觉是在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其中,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是幻听。

(3)感知综合障碍:

包括视物变形、空间知觉障碍、时间知觉障碍、非真实感。

2.思维障碍:

正常的思维具有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实践性、逻辑性等特点,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上要包括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中断、持续言

语、病理性赘述、思维松弛、病理性象征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妄想、强迫观念和超价观念。

妄想是指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其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不一致,并且用事实、说理都无法纠正。

妄想的种类主要包括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妄想、夸大妄想、钟情妄想等。

被害妄想:

病人坚信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用种种方式加害自己;

关系妄想:

病人认为环境中无关的事件、物体、人物都与自己发生了某种关联;

被控制妄想:

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

夸大妄想:

病人病态的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

钟情妄想:

坚信某一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爱上了自己。

妄想的特点:

没有事实依据、与其教育水平不相符、病人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精力加以纠正。

3.注意障碍:

注意过程与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意识等活动密切相关。

注意增强、注意减退与注意转移是最常见的注意障碍。

4.记忆障碍:

记忆的4个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常见的记忆障碍症状包括记忆减退、记忆增强、遗忘症、错构和虚构。

5.智能障碍:

可以分为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两大类型。

6.情感障碍:

常见的情感障碍包括高涨、抑郁、焦虑、恐怖,情感淡漠、情感脆弱、情感倒错。

7.意志障碍: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主要的意志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意向倒错和矛盾意向。

8.运动行为障碍:

常见的运动行为障碍包括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作态、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抽动、强迫行为、冲动与攻击行为。

9.意识障碍:

可表现为意识清晰程度的降低,也可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或意识内容改变,主要症状包括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朦胧状态、谵妄、意识改变状态。

10.自知力:

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三节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症

1.精神疾病的症状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以综合征的形式出理,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有:

幻觉妄想综合征、精神自动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cotard综合征。

第三章神经症

第一节神经症的概述

l.神经症:

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2.神经症的主要类型有: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

第二节焦虑症

1.惊恐障碍

(1)惊恐障碍的概述:

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

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但发作前没有特定的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

有时出现严重的经常性的发作。

惊恐发作时,在情绪上:

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在生理上:

个体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在认知上:

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2)惊恐障碍的可能原因:

遗传的对压力的易感性、对未来惊恐发作的担忧、对生理变化的过度敏感、童年经历过的亲人丧失或分离性焦虑。

2.广泛性焦虑

(1)广泛性焦虑的概述:

广泛性焦虑是指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患有广泛性焦虑的个体,在情感上:

感到无助;在认知上,总预料到会出现某种可怕的事情;在生理上.体验到慢性的肌肉紧张。

(2)广泛性焦虑的可能原因:

生物易感性、对危险的过度敏感、缺乏问题解决的技巧。

第三节恐惧症

1.社交恐惧症

(1)社交恐惧症的临床描述:

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过于害羞,通常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2)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3)社交恐惧症的可能原因:

生物易感性、来源于消极生活事件的压力、直接经验社会创伤、心理易感性等。

2.特定的恐惧症

(1)特定的恐惧症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的恐惧,这种恐惧明显妨碍了个体的机能。

主要有5种类型:

动物恐惧症;自然环境恐怖症;情境恐怖症;血、注射和伤口恐怖症;其他。

(2)特定的恐惧症的可能原因:

原因有:

经历过一种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在特殊情境中体验虚假的恐惧;观察他人体验极度的恐惧;在真实的情境下被告知有危险。

3.场所恐惧症:

通常发生在惊恐情境中,有两个特点:

一是大部分由惊恐发作开始;二是个体害怕的不是广场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本身,而是害怕自己会在那些场所出现惊恐发作,并害怕得不到帮助。

第四节强迫症

l.强迫症的概述

(1)强迫症的基本成分:

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是指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

强迫行为是强迫观念的反映,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

(2)强迫症与正常持续想法的区别:

①强迫观念通常是痛苦的和不受欢迎的;

②强迫观念来源于个体内部,而不是外界情境;

③强迫观念很难被控制。

2.强迫症的可能原因

(1)心理动力学观点:

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成功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观点:

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神经科学观点:

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和情境。

3.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⑴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②以强迫行为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

③上述的混合形式。

⑵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⑶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⑷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第五节神经衰弱

l.神经衰弱的3组症状

(1)精神易疲劳;

(2)情绪症状,如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

(3)心理生理障碍,如睡眠障碍,头部不适,内脏功能障碍。

第六节疑病症

l.疑病症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疑病症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疑病症的诊断标准:

⑴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①对躯体疾病过分关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②对健康状况作出疑病性的解释,但不是妄想;

③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⑵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⑶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且社会功能受损。

2.疑病症形成的可能原因

(1)个人的疑病倾向;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

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母具有人格障碍或神经症。

(2)社会对病人的影响。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癔症的概述

l.癔症:

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2.在CCMD-3中,癔症除了包括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性精神障碍外,还有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他。

第二节癔症性躯体障碍

1.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概述

(1)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概念:

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诊断时需考虑5种因素:

①有生理功能的丧失;

②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

③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

④病人对症状不感到焦虑;

⑤病人并不自愿控制症状。

(2)癔症性躯体障碍的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

癔症性运动性障碍:

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站立不能,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基础;排除器质性疾病。

癔症性抽搐发作: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表现为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咬舌、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

癔症性感觉障碍:

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感觉障碍,如失声、失明、耳聋,或部分或整体的皮肤感觉丧失,临床检查缺乏神经解剖基础;排除器质性疾病。

(3)诊断时应鉴别的问题:

在诊断时需要把它和诈病、伪装障碍区分开来。

诈病受意识控制,并且能从症状中获得明显的好处;

伪装障碍是病人自愿产生疾病的症状,不是产生于内心潜在的焦虑,而是产生于一种生理的捏造,病人除获得医疗服务外,并不会得到明显的利益。

2.癔症性躯体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

有关癔症产生的原因,包含了几种观点:

精神分析观点认为,潜意识的冲突引起焦虑,这种冲突转换成躯体的症状来抵抗焦虑,同时作为冲突的象征;沟通理论观点认为,癔症是病人以一种可接受的和易理解的方式,即躯体症状,与他人交流痛苦;知觉阻滞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焦虑,或是表达痛苦的需要,或是焦虑减弱的强化。

第三节癔症性精神障碍

l.癔症性精神障碍的概述:

是指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并存或交替进行,而相互之间无关联、无影响。

2.癔症性遗忘

(1)癔症性遗忘的类型:

包括广泛的遗忘症、选择性遗忘症、逆行性遗忘症、顺行性遗忘症。

癔症性遗忘不同于器质性遗忘症,器质性遗忘症有其躯体基础,多由已知的神经系统的损伤所导致,而且没有癔症性遗忘所表现出来的多种类型。

(2)癔症性遗忘的特点:

不能记起过去的事;会丧失对个人身份的记忆;较少地表现出顺行性遗忘;常常突然反转。

(3)癔症性遗忘的可能原因:

癔症性遗忘的起因一直是个谜,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和行为主义者的说法,遗忘可能是对由创伤或无法接受的情境所引起的焦虑的一种最普遍的防御方式。

3.癔症性漫游

(1)癔症性漫游的概述:

又称为分离性漫游症,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2)与癔症性漫游相似的障碍:

有狂乱、分离性恍惚障碍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癔症性附体障碍。

4.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1)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概述: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表现为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里同时存在多个身份。

(2)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诊断标准。

①符合癔症诊断标准;

②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

③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

④无幻觉、妄想;

⑤排除分裂症是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引起的。

(3)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可能原因:

分离性身份障碍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如童年受虐待的经历、早期的创伤经历、生物因素等。

第四节应激相关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

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事件一个月之内发生的以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有各种分离症状、意识模糊、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回闪、回避反应等临床表现。

2.创伤后应激障碍

(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特征性的症状为:

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同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①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的反复回想;

②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③持续的回避;

④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⑤对未来失去信心;

⑥精神障碍延迟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且社会功能受损。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原因:

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是创伤性事件,比较典型的创伤性事件有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强暴等;但是,一个经历了创伤性事件的人是否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原因非常复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

3.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有明显的情绪症状,也可出现明显的行为改变,适应性障碍可发病于任何年龄,男女患病率相等。

应激源、个性和易感素质是引起适应障碍的可能原因。

第五章人格障碍

第一节人格障碍的概述

1.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导致病人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了文化背景和大众的一般认知,明显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病人虽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却难以矫正,只有少数病人在成年后可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通常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并持续发展到成年,甚至中年。

现年18岁以上且症状至少已持续2年,方可做出诊断。

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2.人格障碍的类别和共病现象

(1)人格障碍的类别:

CCMD-3将人格障碍分为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

(2)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

许多人格障碍病人在同一时间或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符合不止一种类型的人格障碍。

另外,60%的药物滥用病人同时也有人格障碍。

第二节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

l.偏执性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总认为别人害他,其显著特点是猜疑和偏执。

障碍始于成年早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2.分裂样人格障碍:

包括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乏,对表扬和批评冷漠,缺乏社会技能。

男性多于女性。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1)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临床描述: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指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

起源于童年期的行为障碍,男性比女性更常见,贫穷、不稳定的家庭中长大的个体更易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2)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①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②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③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

④成年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可能原因:

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

神经生物作用,包括唤醒不足假说和无畏惧假说;

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部分源于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生物学的、生理心理的和文化的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4.冲动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病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5.表演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常常外表迷人、热心、好交际,但是,他们总是被其他人认为是不真诚的、肤浅的。

他们的认知方式是印象主义的。

他们的言语空虚,缺乏细节,好夸张,以过分的感情或夸张的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

6.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点就是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

特征是过分地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主义及内心不安全感。

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2倍。

7.焦虑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人格障碍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

他们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焦虑性人格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8.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总要求别人替他做大部分的决定,替他做重要的事情,并且对他的生活负大部分的责任。

这种障碍的形成可能是受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第六章心境障碍

第一节心境障碍的概述

l.心境障碍:

是指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4个主要类型。

第二节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1.抑郁症

(1)抑郁症的临床描述:

①情绪症状:

悲伤与自责是最明显的情绪症状,焦虑也很常见。

另外,还有满足感的丧失、对生活乐趣的麻木等症状;

②认知症状:

抑郁症病人往往对自己持消极信念,经常以悲观绝望的态度看待未来;

③动机症状:

抑郁症病人在起床、开展工作甚至在娱乐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他们通常有着矛盾的情绪,而且难以做决定;

④躯体症状:

抑郁症病人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失调等症状。

(2)抑郁症的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