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8744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docx

《变态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docx

变态心理学

一、区分心理失调、心理异常、心理疾病、心理障碍

心理失调:

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致使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

心理异常:

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需要心理治疗

心理疾病:

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即把疾病的概念用来套用反映人的心理异常

心理障碍:

心理过程和机能受阻,这种障碍既包括功能性的丧失,也包括器质性的改变。

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1.常识性的区分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2.标准化区分

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1.4第四章异常心理学——焦虑障碍

1.4.1第一节大概念

焦虑

Ø定义:

负性情绪状态,伴随着生理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将来的忧。

Ø类型

物质性焦虑--在焦虑易感性上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

状态性焦虑--(与环境有关)——对紧张烦恼的主观情绪反应并唤醒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随时间不同其强度和波动性发生变化。

(主观认知很重要)

Ø症状表现

自我感觉迫近的危险感,担忧,紧张,不能集中注意力,即刻崩溃,感觉逃避和摆脱现状的强烈愿望。

行为表现行为逃避,言语异常,动作协调困难,解决问题无能。

心理/生理反应心率/呼吸加快,不规律,胸闷心悸,肌肉紧张,震颤,血压升高,手脚出汗,胃肠功能异常,腹泻,尿频……

恐惧

Ø定义

面对危险而即刻产生的警戒反应,强烈的情绪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能量的急剧迸发以驱动战斗或逃跑(frightorfright)。

惊恐

Ø惊恐发作与情境相关,非预期的突然的强烈恐惧与极度的难受。

三者间关系

恐惧与目前状况有关,而焦虑是指向未来,惊恐发作则是与情境相关,但实际并不存在真正危险的身心反应。

1.4.2第二节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Ø症状表现

1、难以控制的焦虑和担忧"自由浮动性焦虑"Free—floatingAnxiety

2、担心的期待(ApprehensiveExpectation)——核心症状:

总担心要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但并没有确切所指,而是一种泛化的担忧。

3、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肌肉紧张,易感疲倦,思想难以集中。

4、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心悸,呼吸急促,多汗,腹泻,尿频,头晕……

5、过分警觉,易激惹,睡眠障碍。

Ø诊断要点

1、症状出现时间至少6个月以上。

2、功能影响:

工作,学习,社会交往……

3、当事人难以自制的焦虑和担忧,坐立不安,肌肉紧张等。

4、排除针对特殊对象的焦虑或其他精神障碍

1.4.3第三节惊恐障碍

Ø症状表现

惊恐发作:

突然的极度害怕并伴有难受的生理症状,如心悸心慌,出汗,颤抖,窒息感,胸痛恶心,晕倒等,可在10秒之内达到高潮。

预期焦虑(AnticipatoryAnxiety):

在反复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因担心再次发作而惴惴不安。

求助和回避行为。

常伴有抑郁症状,因不堪忍受惊恐自杀倾向增加。

Ø诊断要点

一段时间的极度害怕或不舒服,有下列4种以上症状突然发生,并在10分钟内达到顶峰:

(l)心悸,心慌、或心率增快;

(2)出汗

(3)颤抖;

(4)觉得气短或气闷;

(5)窒息感;

(6)胸痛或不舒服;

(7)恶心或腹部难受;

(8)感到头昏、站不稳、头重脚轻、或晕倒;

(9)环境解体(非现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

(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

(11)害怕即将死亡;

(12)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

(13)寒颤或潮热。

Ø干预治疗要点

✓心理治疗对惊恐障碍非常有效。

PCT惊恐控制治疗——激发惊恐感受的练习,放松训练,呼吸训练。

✓惊恐障碍或某种特殊恐怖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与当事人自身的需要与决心。

不受当事人完全可能终身带着这一障碍或特殊恐怖基本正常地生活,尽量把其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或可能承受与容忍的限度。

✓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特别是满灌法、系统脱敏法、虚拟场景训练等对惊恐障碍或特殊恐怖的疗效显著。

✓系统脱敏(逐步进行):

应当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防止求诊者急于求成,而过快过大步地操练反应更可能坚持不下去而逃避,强化了恐怖。

1.4.4第四节强迫障碍

Ø症状表现

1、强迫思维(Obsessive)冲动意念,想象,思想等等以刻板形式反复而持久占据意识领域,无法排遣,以致引发显著的焦虑和痛苦烦恼。

2、强迫性冲动(行为)(compulsive)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出于预防,或为减轻痛苦烦恼而反复出现的毫无意义的仪式行为,刻板行为或精神活动,(如洗手,排次序,核对,计数,默诵单词,祈祷等)

Ø诊断要点

1、这种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是持续存在,令人不愉快,毫无意义,

仪式化,自发出现且极难自我控制的冲动。

2、当事人若不采用强迫思维/强迫行为。

就极度焦虑不安

3、无论是强迫思维或强迫的仪式化行为对当事人而言都具有强烈的冲动性,自感物理且无能加以控制,到后期甚至认识不到其荒谬及不合理

Ø与强迫人格障碍的异同

1)强迫人格障碍总是存在僵硬刻板的担忧(内隐的人格倾向,庸人自扰,自寻烦恼……)。

2)但却不会陷入那极为使人坐卧不安的思虑或行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毫无意义的仪式化行为。

Ø干预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研究显示5—HT再摄取抑制剂,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氯丙米嗪)对治疗强迫症表现出较为乐观的效果,目前氯米帕明是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但停药后复发较普遍。

(目前尚未有理想的药物治疗强迫症)

✓心理治疗:

高度组织性结构性,心理治疗长远效果比药物更好

✓最有效方法是暴露与阻止仪式化行为ERP相结合。

✓心理外科手术是无路可走的最后选择

1.5第五章心境障碍

1.5.1第一节抑郁

Ø症状(往往晨重夜轻)——情绪低落,心境抑郁,思维能力减退,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

Ø三低

✓情绪低落——了无生趣,悲观抑郁,哀伤自卑

✓思维减退——注意力难集中,思维加工困难,

✓精神运动性迟缓——懒于活动,动作迟缓。

✓失眠或睡眠障碍(睡得过多),疲倦乏力,体重减轻或增加,生理节律打乱。

(月经紊乱或停经)

✓强烈的消极自我评价,自我否定,自责,自罪,自卑。

Ø六无

✓无乐趣,无希望,无办法,无精力,无意义,无用处。

✓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

✓已严重损害了个体的社会、职业、人际关系等重要功能

Ø干预和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

电击疗法

认知疗法

1.5.2第二节双相心境障碍和循环心境障碍

双相心境障碍

Ø定义:

病情从躁狂——变为重度抑郁。

从欣快的颠峰一下子跌入绝望的深渊,可仅发作1次,也可能反复发作。

Ø类型

(重性)双相Ⅰ型:

抑郁躁狂发作均严重。

(较普遍)双相Ⅱ型:

抑郁发作重,躁狂轻

循环心境障碍

Ø定义a)至少持续两年的心境不稳定。

b)轻性抑郁/轻躁狂,其严重程度达不到中度

【躁狂发作诊断标准】

Ø症状标准:

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症状持续至少一周,在心境高扬期,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

l.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2.联想加快,或观念飘忽,或自感言语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3.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随境转移;

4.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

5.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

6.睡眠的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

7.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8.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

9.性欲明显亢进。

Ø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1、工作、学习和家务劳动能力受损;

2.社交能力受损;

3.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Ø排除标准:

1.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

症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可参考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Ø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二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Ø严重程度标准,精神障碍至少造成下述情况之一:

1.社会功能受损;

2.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排除标准:

与躁狂发作所列内容相同。

Ø干预和治疗要点

✓躁狂干预与治疗

1、药物控制:

锂盐(经典抗躁狂药,但安全阈很窄,须警惕锂中毒:

少没用,多中毒。

必须按时服用)卡马西平:

原用于治疗癫痫现发现还可用于治疗轻燥狂(新型的抗癫痫药,可用于治疗急性躁狂,与碳酸锂联用治疗快速循环型抑郁(指抑郁、躁狂循环发作)

2、行为控制和干预:

减少引发法律纠葛的事件发生预防,患者用轻率行为造成的伤害和自我伤害。

✓抑郁的干预与治疗

1、药物干预:

抗抑郁剂(新型抗抑郁剂——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

百忧解(35、28圆/片)左乐旋(5圆/片),药物要通过一定时间(当血浓度达到高峰时),以上药片需半个月左右开始见效)

2、警惕自杀:

(危机-自杀干预)

3、认知矫正与行为改变(应付技能社会交往人际交流技能的学习)

4、社会支持(发动家庭亲友成员,亲友同事,调动求诊者自身的兴趣爱好,事业人生追求……)

1.6第六章精神分裂症

1.6.1第一节精神分裂症概述:

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占各类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的半数左右,是精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核心概念:

分裂——患者的思维、情感、意志过程及人格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统一性失调或分裂,其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的分离。

Ø核心症状:

联想障碍、思维破碎、跳跃;

感情淡漠或倒错;

意志行为矛盾;

孤独退缩;

Ø附加症状:

幻觉+妄想。

1.6.2第二节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和类型:

一.临床表现特征:

1.思维联想障碍:

破裂性思维、思维中断/云集、语词新作、词语杂拌(非常突出)

2.情感淡漠迟钝或倒错,社会退缩或紧张症综合症

3.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活动低下、矛盾/倒错意向、违拗……

4.幻觉(以言语性幻听为主)/妄想(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最常见)/也有幻视、幻嗅分阴性和阳性两大症状:

Ø阳性症状:

1、幻觉——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出现的虚幻的知觉体验。

2、妄想——缺乏客观事实依据、内容荒谬,但却不能或极难以被说服而坚定不移的主观病态信念。

Ø阴性症状:

感情淡漠、语言贫乏孤独、社会退缩、意志活动低下。

(不动、不语、冷漠等)

二.临床类型

1.紧张型:

近年有减少趋势,大多起病于中青年,紧张性木僵、运动性抑制为多,也有紧张性兴奋,可交替出现,或单独发生

2.偏执型:

最常见类型,起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发展缓慢、多以妄想为主,一般不伴有感知障碍

3.紊乱型:

多青春期急性起病,阳性症状突出、幻觉生动,脱离现实,想入非非,沉溺于白日梦、空想、幻想之中,性色彩浓厚,情绪变幻莫测;可自发缓解,需系统和维持治疗

4.单纯型:

青少年起病、逐渐发展的人格衰退,阴性症状为主,预后不良

5.未分化型:

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都具备但又不符合紧张型、偏执型或紊乱型的标准。

6.残留型:

不再有幻觉或妄想,但仍有"残留"症状,诸如怪异思维、情感淡漠、社会退缩等。

1.71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诊断三要点

A、起病于18岁之前

B、智高显著低于一般水平IQ<70

C、社会适应功能缺陷

◆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定性为MR,精粉后期智力衰退或外伤导致的致残不能归为MR

社会适应功能

A、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照料(过马路、电器、煤气、拨打急救电话可以训练学会)

B、言语交流,社交/人际交往能力

C、学习/工作能力

D、社区健康卫生,安全设施使用能力

1.7.2孤独症----全面发育障碍

严重的早发性发育障碍导致异常行为,大约每5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全面发育障碍。

1、社会人际互动损害

2、交流功能损害

3、行为、兴趣以及活动的严重局限性

4、刻板与仪式化的行为

§孤独症/自闭症的诊断要点

1、通常起病在3岁以内

2、接触交往障碍

3、言语障碍

4、行为、兴趣及活动异常

§孤独症/自闭症的临床特征

1、社会退缩、自我封闭、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

2、极度孤独、情感淡漠、明显缺乏情感反应,交流缺陷,回避目光接触,不能与父母/他人发展情感联系

3、感知觉、运动功能异常,行为活动方式刻板单调、强迫性进行某种特殊的仪式行为,兴趣狭窄、对生物的某些非主要特性特别感兴越

4、言语障碍:

智能受损,言语理解,交流能力明显缺损

§孤独症/自闭症的治疗和训练

1、特殊教育:

目光接触、身体接触、注视和注意力训练

2、父母/教师的长期坚持、耐心训练

3、危险行为干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肌肉放松训练,按摩练习

4、药物尝试:

控制冲动性、自伤行为

ABA(AppliedBehaviorAnalysis)应用行为分析

1、发指令;2、应答;3、判断结果;4、辅助;5、奖励强化。

§ADHD病因与鉴别诊断

1、必须具备不分场合的多动不安、冲动性、注意力不集中三大症状

2、遗传/环境/轻微脑功能缺陷,约半数以上可能有脑电图轻/中度异常

3、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持续至少6个月,然而人的能动性不可忽视,有的可以随成长自愈

4、排除MR:

无语言、运动等发育障碍

排除情绪障碍,ADHD情绪症状较轻而慢性化,并非以负性消极情绪为主。

排除抽动发声症;ADHD动作受意志控制,有目的性。

[MR会表现出ADHD的症状,但ADHD不一定是MR;MR:

以负性的,消极的手段,无目的,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的;ADHD是有目的的,动作受意志控制;ADHD--皮质功能不足][ADHD影响品行,影响人生,影响社会和我们要关注]

§ADHD的干预治疗与训练

1、认知行为治疗CBT:

控制冲动性攻击性,减少不必要的多余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2、注意力集中训练:

任务明确,及时强化,不给孩子一次多项任务,一样样来

3、人际交流:

社会适应技能训练

4、父母管理训练:

采用一致一贯,正面积极、强化的应对措施,父母一致要求,不给空子

5、合并药物治疗:

精神振奋药(利他林、匹莫林、右旋苯丙胺-兴奋剂-ADHD是兴奋度不高所以难以集中注意力)[ADHD要干预的话要注意,如果确认的话用精神振奋药利他林,长效的,早上用药,禁止下午用药]

1.8第八章进食和睡眠障碍

1.8.1第一节进食障碍:

贪食症:

反复发作的暴食,并伴有强烈控制体重的愿望。

厌食症:

拒绝进食。

暴食与肥胖:

异食障碍:

吃普通人不能吃的东西,如:

泥土、纸片、塑料、尿粪等。

1.8.2第二节进食障碍的病因及治疗

1.社会文化因素进食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体重超重,社会阶层更高,更认同于主流时尚文化

2.进食控制系统的多重性;VMH腹内侧下丘脑(抑制进食),LH外侧下丘脑(促进进食),杏仁核;颞叶皮质损伤者可能出现的异食行为

3.进食障碍的干预与治疗药物治疗:

抗抑郁剂心理治疗:

CBT认知行为治疗;BT行为矫治;IPT人际关系治疗预防进食障碍

4.体像与体像期待体像:

对自己体貌的意象,也即自己对自己体貌的一种想象,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外貌与身体形象在别人眼里是怎样的一种想象。

体像期待:

个体以所在文化里习得的理想模版塑造的有关自己体像的憧憬与愿望在体像期待中,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与真实自我不断冲突、调适,促使个体的成长成熟与社会适应

药物治疗:

抗抑郁剂。

心理治疗:

1、CBT认知行为治疗——纠正错误的体像期待;

2、BT行为治疗——改变饮食习惯;

3、IPT人际关系治疗——强大支持系统。

睡眠障碍:

Ø失眠:

表现为入睡困难、睡梦过多、睡眠浅、易醒、睡眠时间过少等。

多见于失眠症和各种神经症。

Ø过度睡眠:

Ø睡行:

即梦游。

表现为夜间睡后莫名其妙地起床活动,意识恍惚,行动呆板,活动后又复睡眠,醒后不能回忆。

多见于癔症。

Ø睡眠惊恐与梦魇:

Ø药物治疗:

苯二氮?

类,三磋伦,氟西泮。

Ø环境治疗:

改善睡眠环境,调节睡眠节律。

Ø光线治疗:

消除光污染。

Ø心理治疗:

自我积极治疗,认知——放松疗法渐进消除,矛盾意向疗法,渐进放松疗法。

Ø预防睡眠障碍:

良好的睡眠习惯、规范的作息时间。

 

1.9第九章人格障碍部分复习提纲

1.9.1第一节人格障碍概述与界定和类型划分

二、人格障碍的界定

1、持久的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2、明显偏离了所在文化的要求

3、功能缺损:

社交、学习、职业等重要方面人格障碍的诊断也许是所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的诊断和评定中争议最大,最难取得完全一致意见,长期以来研究者试图从特质类型或维度来区分人格,但至少半数的被诊断为某类人格障碍者往往也符合某一种类人格障碍的标准

1.9.2第二节A组人格障碍(注意:

(2)分裂样人格障碍(3)分裂型人格障碍

1、主要特点:

离奇,怪诞

2、类型:

(1)偏执型人格障碍:

①无正当理由地对人普遍不信任

②人际关系障碍:

A、敏感多疑---对人抱有敌意,人际关系过敏,过度防御;

B、难以信任他人---难于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C、过分警觉,有不安全感---没有足够证据却总是怀疑有人要加害于自己;

D、缺乏宽容和幽默感。

③狭隘、偏执

A、总觉得自己名声受到毁损,常迅速做出愤怒反应或反击;

B、一旦认为自己遭到受伤害或侮辱,会耿耿于怀,不预宽容;

C、虽然毫无证据仍对配偶或性伴吕的忠贞反复猜疑;

D、对普通事件却认为隐含对自己的恶意。

④自我中心,拒不接受任何批评

A、自我中心,自认为是,嫉妒;

B、贬低他人,拒绝听不同意见----认为是对自己的嫉妒或人身攻击;拒绝承认自己有过错,随时准备反击。

总之,目前我们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生物学因素与心理因素所知仍然有限,如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精分症有些相似的地方,但其性质却并不清楚,社会文化环境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发展显然是有影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不信任他人,总是认为他人是要欺骗自己或伤害自己的,所以他们极不愿意主动求医,即使由于生活中出现危机而求医,也很难发展信任关系,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在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中,大约只有11%的治疗师认为除非其患者能够坚持接受治疗,否则难以有所改善。

(2)分裂样人格障碍

①自闭型、孤独型、素质型----相当于精分阴性

②一种普遍脱离社会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情感表达范围狭窄的行为孤独,冷漠、社会退缩但未丧失认识现实的能力。

具体讲:

在社会功能缺陷方面,分裂样人格障碍远比偏执型更为极端,他们既不渴望,也不喜欢亲密关系;他们冷漠、孤僻、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似乎都无动于衷;他们只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他们往往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但并未出现精神分裂症的衰退,在无家可归群体里这一人格障碍类型较普遍,如果他们愿意接受治疗,重点在采用角色表演的社交技能培训。

(3)分裂型人格障碍

①边缘型、精神分裂症----相当于精分阳性(无妄想、幻觉)

②思维怪异,在感知,社会交往和行为上都有异常,但未达到精神分裂症的程度。

具体讲:

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出明显的怪异观念与行为,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但只有一小部分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学者认为分裂型人格障碍就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型之一,只不过严重程度更低,其生物学因素(遗传、病毒感染、脑结构缺陷等)的影响很类似于精神分裂症;其治疗类同于精神分裂症,但极少主动求医者,有30%至50%的分裂型人。

1.9.3第三节B组人格障碍

1.主要特点:

浮夸、情绪化、反复无常

2.主要类型

(1)反社会人格障碍

①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特征

a、高度攻击性、激惹、卤莽;

b、无责任感义务感,无羞耻愧疚感,不能从既往教训和惩罚中得益;

c、冲动性:

行为无计划,易受偶发动机驱使,行为后果常常害人又害己;

d、社会良知损害,欺诈,侵害他人,不遵守有关法律行为或社会准则;

②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与发展

a、诊断的年龄限定:

至少18岁;

b、在少年期限即为品行障碍。

少年后期和青年初期达到高潮;

c、成年后期反社会行为与违法违纪有所缓解,但仍有心理障碍;

d、排除MR(精神发育迟滞)——单独作案、器质性脑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疾病等。

如校园枪击案,邪恶坏小子,(未成熟性,西方对品行障碍,处罚严厉,冲动性)。

③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反社会人格障碍

a、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很少主动求医,因而延误矫治,不良行为持续发展;

b、青少年违法犯罪者中确有相当部分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其余者虽有人格缺陷,但尚未达到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程度。

C、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损害。

如Ryan从童年起就开始进出司法机构,逃学,打架斗殴,破坏公物,抽烟酗酒,吸毒是其基本生活方式。

其外表颇能迷惑女性,擅长言辞,先后诱奸少女乃至有夫之妇数十名。

在法庭或精神评估时可痛苦流涕表示悔恨、但转眼又若无其事。

2、边缘型人格障碍:

(未成熟型)不能保证稳定的人际关系,起伏于极端理想与极其贬斥之间,自我形象不确定,情绪混乱,行为冲动,反复有自杀或自残、自伤行为。

(1)介于人格障碍与精神病之间的“临界”或“边缘”

①同时伴有多种心理障碍;

②与心境障碍密切相关;

③与其它人格障碍症状的重合,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占所有人格障碍的约50%。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大约有24%到74%患重度抑郁。

4%到20%患双相心境障碍,67%至少有一种物质滥用。

至少有25%的贪食症者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大约有6%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最终死于自杀。

随着年龄增长,进入30岁以后症状可能逐步改善。

(2)强烈的情绪不稳定性和显著的冲动性

①情绪反应激烈起伏,忽而欣喜若狂,忽而抑郁绝望;

②情绪不适应的强烈愤怒,无法自制的发怒或激惹反应,甚至诉诸攻击或暴力;

③不时突发冲动所为,有潜在的自我毁灭危险,如飞车、性滥交,药物滥用,暴饮暴食,酗酒,购物狂……

④反复发生自伤、自残、自杀行为、或假自杀、自杀和自伤姿态或相关的威胁。

(3)人际关系两极性:

①极端理想化与极端贬斥两极之间的急剧变化;

②极力想引起他人注意,不能忍耐被人冷落;

③处于控制他人与依赖从属纠缠他人的两极。

(4)自我认同的困惑:

①强烈的自我空虚感;

②自我形象不确定;

③自我人生目标困惑。

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其中75%上女性,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同样的症状在男性则更多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5)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①研究显示在生物学因素之外,社会生活环境,特别是早年创伤,诸如遭受过虐待(包括性虐待),被遗弃等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一项研究报告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样本中有91%在18岁前,遭受过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