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4882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5 大小:18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5页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1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docx

孟玲玲语文第七册教案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男生人,女生人。

语文成绩呈椭圆形分布,其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稳定,6人左右的成绩很不理想,时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

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做为重点之重,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

全册共分8组。

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

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8个专题依次是:

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

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

使用过前几册教材的老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

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要提示。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2.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

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

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

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

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4.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

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主要表现在:

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学期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1个,能辨别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掌握部首查字几种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学会独立识字。

2.读写260多个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能口头或书面运用。

3.初步学会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学会用毛笔临贴,继续练习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初步养成认真临摹的习惯。

4.初步养成有礼貌地认真听人讲话的习惯,能正确转述别人的话,初步学会完整地讲述一件事,条理比较清楚,语句比较连贯;能听写一段话。

5.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内容;读课文时能注意到文章的题目;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程度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科普文章,了解主要内容。

6.初步学会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能条理比较清楚地记叙一件事,语句通顺连贯;初步学会写留言条,学会写信,掌握普通书信和信封的书写格式。

五、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本册教材明确规定了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以及听说训练、习作训练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熟悉本册教材的学期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和课文教学目标,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好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做到明确,可以操作,能够检测。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

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训练等,但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朗读、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本册教材有两个单元着重进行默读和背诵的训练,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

要设计有效的方法,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

本册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各单元有明确的阅读、习作、听说训练点,教学中要把这些训练点的要求落到实处。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转移到训练目标导向上来。

一篇课文教学2-3课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要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要发挥“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提示”的教学,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前;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中进行;还有的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再巩固、加深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本学期刚开始学习给课文分段,分段的教学一般应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以后进行,而不宜在一开始接触课文就进行。

4.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本册教材的单元训练点编排,考虑到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联系。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表达的方法,从读中学写。

听说训练除了教好4次听说训练外,阅读教学中要练习听话说话,作文教学一般也要从说到写。

六、教学措施:

1.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

2.授课时,努力创设情境,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形式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知识。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4.对新知识点要增加训练量。

5.勤于和各科教师和家长联系,取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

6.继续做好差生转化工作,使他们的成绩再上台阶,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1   开学 1.观潮  

2  2.雅鲁藏布大峡谷3.鸟的天堂

3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4   5.古诗两首 6.爬山虎的脚 7.蟋蟀的住宅

5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6   国庆放假

7   9.巨人的花园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8   12.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13.白鹅

9   14.白公鹅 15.猫 16.母鸡

10  语文园地四 17.长城 18.颐和园

11   19.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20.古诗两首

12   21.搭石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卡罗

13   24.给予是快乐的语文园地六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4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尺有所短

15   29.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 30.呼风唤雨的世纪

16   31.电脑住宅 32.飞向蓝天的恐龙

17   3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18    复习

19    复习

20    复习期末考试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第七册教案

1 观潮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

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

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

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

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

录制两遍。

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

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

《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

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

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

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

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

教师范读激情;课中:

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

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

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

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

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

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

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真是这样吗?

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

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

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

教学手段:

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

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范读课文。

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

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

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

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

“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

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

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

默读。

  要求:

边默读边思考:

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

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

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录像

  教学方法:

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

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

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

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

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

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

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

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

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思考:

    

(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

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1)丰富的语言

  例: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例:

“堪称”“号称”“美誉”

  例: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2)特定作用的句子

  例: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四.资料袋的学习

      雅鲁藏布大峡谷

     2003年08月20日15:

00深圳晚报

  相关链接

  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以其深度、宽度名列世界峡谷之首,更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宝贵资源而引起世界科学家的注意。

  世界最大降水带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濒临绝种的古老物种生息繁衍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稀有生物资源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

  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

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千种,具体可分为:

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

  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云豹等。

由于遭到长期大量捕杀,许多已濒于灭绝。

  大峡谷地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带,除海拔4200米林线以上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丛外,几乎都被森林覆盖着,天然林区面积广、森林资源丰富,仅次于中国东北和西南两个林区,居全国第二位。

  大峡谷有两个基本特点:

奇特的大拐弯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本身构成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观,构成最有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

壮观、奇特、雄伟、秀美、原始、自然、洁净、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无与伦比。

  前者最好从空中来立体观赏它,特别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壮观和秀丽,后者的水汽和热量为大峡谷地区生态旅游带来山地齐全的垂直自然带,生物的多样性和季风型海洋性温性冰川、高山湖泊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秀以及变化无穷独特壮丽的万千气象。

  雅鲁藏布江遇南迦巴瓦峰阻挡,改向南流,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形成世界上极为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峡谷。

  大峡谷入口处古堡遗址目睹了大峡谷的历史变迁。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3 鸟的天堂

(开课前: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教师和几位擅长绘画的孩子,根据上节课初读课文的感受,一起在黑板上画枝繁叶茂,独木成林的大榕树。

  (点评:

根据本课特点,创新板书设计。

  师:

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师指黑板上的画)远远地望见了这株大榕树。

现在,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们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了!

  (多媒体播放“大榕树”片段,师配乐诵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生边听边欣赏。

  (点评:

自然引入对重点段的学习。

  师:

欣赏着榕树,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他是怎么说的呢?

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有关段落,找一找这句话。

  (生默读课文)

  生:

作者是这样说的: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

(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

榕树美,美在哪儿呢?

这样吧,我们自由朗读描写榕树的段落,体会体会。

有喜欢的句子就勾出来多读几遍,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

  (生朗读、勾画、体会)

  (点评:

引导学生自读、感受、质疑。

  师:

你们喜欢读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

我觉得这株榕树特别的大,因为作者远望时还以为是几株榕树,可现在走近了,看清楚了才发现,“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生:

我还给他补充一点,这株榕树长在一座小岛上,一株树就占据了整座小岛,真的是“独木成林”。

  生:

我喜欢读这几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榕树的绿叶特别美,颜色鲜艳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满了生机。

  (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的“榕树”上增添了“一簇簇绿叶”。

  生:

我认为榕树最美之处还在于它的根。

榕树的根与众不同,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枝上生根”,使榕树显得特别的奇特。

  师:

还有哪些孩子体会到了榕树根的奇特?

也欢迎你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

榕树枝上生根,是因为榕树枝上长着许多气根,气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越长越长,一接触到地面,就钻进了泥土里,长成了新的根。

  师:

哟,你的知识可真丰富!

你是怎么了解到气根的知识的?

  生:

我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的“植物篇”里了解到的。

  师:

多读课外书的确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指黑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