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5446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

课题研究总报告

课题研究总报告

【摘要】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来自四所老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素养低;教师水平差异大;学校面临问题多。

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都离不开课堂,课堂是师生相长共生的沃土。

为尽快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和专业成长,实现学校的跳跃式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选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该课题被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规划课题。

于2008年4月开始筹备,同年6月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于2010年6月结束,历时两年,分启动、初步、深入、总结等阶段进行。

两年来,在教科所、教研室各位专家精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课题组老师辛勤的工作,艰苦细致的探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的学科教学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新课程,新理念的推进中,教学是而且永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课堂是落实新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

在日常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学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

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时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

课业负担过重,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从教育内部来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

教学效率与课业负担是一对孪生兄弟,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则必然加重。

新课程改革强调“建设轻负高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强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

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与传统课堂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有一个承递关系,新课堂脱胎于传统课堂,或者说是传统课堂的革新与发展,在此变革中,由于受长期以来陈旧观念与思维定势影响,教师们观念更新需要一个过程,各种教学方法及技术运用也有一个实验过程。

因此,新课堂上会现出传统课堂的积弊,也会有追求新意的浮躁,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高耗低效”的问题,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

究其原因:

一是课堂教学不优化,有的教师备课时间不充分,弄不清本课教学目标,上课抓不住重点,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或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知识点分散,重点不突出,难点突不破;二是有的教师受旧教学习惯的束缚,没有从陈旧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教学中按预设计划进行,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学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与体验,教学方法刻板与单一,运用教师逐步设计为主的学习形式,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缺乏生机和活力;三是教师在新课改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导致一些困惑,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一些误区。

有的教师淡化“教者的主导性”,完全放手让学生无目的地去读书去发言,没有相应的指导、检查与反馈,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要“少讲”甚至“不讲”,就是要多问学生,于是教学从“满堂灌”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有的盲目追求“信息化”,注重课件的“装饰”效应,不注重教学效果。

用课件演示代替学生的亲手操作,代替学生的实验和情感体验,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自主探究;有的教师不顾教学实际效果,片面追求“热闹”与“花哨”的课堂形式,无论大课小课、大问题小问题,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一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讨论时个别优生讲,大多数学生当听众,有的学生讨论聊天说笑话,有时看起来争执不下的讨论场面其实偏离了教学主题,背离了课堂出彩的初衷,远离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和本真。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

“重负低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严重阻碍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

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2007年11月开始运作。

来自四所老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素养低;教师水平差异大;学校面临问题多。

如何尽快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学校的跳跃式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了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都离不开课堂,课堂是师生相长共生的沃土。

一句话,发展先从课堂始。

为此,我们选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2.课题内涵的阐释

(1)“教学”:

一般意义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

本课题所讨论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实效性”就是指人们做一件事情,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预期目标,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本课题所讨论的“实效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

所谓“实效”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

其相关标准如下: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教师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教学旨在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关注教学效益,教学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学目标尽可能具体明确,其达成度力求能够检测,以体现教学效益的优劣;反对简单的量化和过于量化。

●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

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实效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

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就是教学的效益。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

据此,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方案。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追求教学的实效,最终落实在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

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课题研究对“重负低效”课堂教学进行归因分析,针对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及应对策略。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立足于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建构“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有效求实效,达到简简单单教,快快乐乐学的目的。

一句话,就是要解决课堂教学“重负低效”的问题,追求课堂的真实和实效,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和教师长远的发展。

3.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效教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一,为学校成为知名学校提供参考。

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

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实效性依赖于教学的实效性,学校要想成为有效或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

因此,实效教学研究将为学校成为知名学校提供参考;其二,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素养;其三,可以了解我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现状,提高老师对实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其四,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实效教学策略,探索实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因此,本课题研究,是现实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对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和发展学生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打造学校品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的实效源于教学的有效。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现在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1.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

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指教师有效组织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

教师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通过对最优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可能的结果。

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

其四条最优化标准是:

(1)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以及某种个性特征方面,在提高品德修养方面,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

(2)师生为取得一定效果只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

(3)师生在规定时间内,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只耗费最少的必要精力。

(4)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一定效果只花费最少的经费(与标准开支相比)。

2.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他们把新信息和现有的旧知识网络联系起来。

学生通过积极建构学习新知识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

为了促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他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我发现的活动中,必须用当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的信息,并且在新信息与旧的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情况下,解决这些矛盾或差异。

其中认知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必须主动,主动建构实现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建构、主动学习。

根据这种教学观,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理解。

3.学习促进型教学观认为: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教师被视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同时,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教学应特别重视课堂对话。

教学既被视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被视为促进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从这种教学观来看,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在一事实上的教学投入内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理想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教学。

4.发展性教学观认为:

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如赞可夫所说的那样“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这种发展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

根据这种教学观,有效教学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或发展的教学。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允漷说: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

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2.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操作策略,构建“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有效求实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以实效、真实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

3.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素养。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实效教学策略研究、学生的实效学习方式研究。

1.教师的实效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等。

二是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

三是反思策略,主要是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2.学生实效学习方式研究。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思路是重建课堂。

重建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按照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小学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会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中,更要体现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学生当前的学习和发展中。

具体研究内容为:

1.研究、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

2.通过随堂听课、问卷调查了解低效课堂教学的现象,初步归整低效的行为表现。

3.低效课堂教学现象的归因分析。

重点从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学生的心理与发展、教材的变革、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4.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模式,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方式。

以有效求实效,引领教师有效教,引导学生有效学,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调查法:

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法:

搜集、阅读、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

3.行动研究法:

根据本校实际,在低中高年级分班级,在语、数等学科进行实验。

4.个案研究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建档分析,研究,寻求有效的措施。

5.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中取得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论文形式出现。

六、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启动阶段(2008.4—2008.6)

主要任务:

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文献资料和有关教学理论,制订课题管理实施意见。

责任人:

张娟王丽霞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把握我校各年段课堂教学实效程度以及改进优化的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的寻找与确定。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与初步的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组,确立课题实验教研组,建立“核心型”、“松散型”课题组织;组织子课题主持人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

2.课题初步研究阶段(2008.9—2008.12)

主要任务:

课题开题,开展调查,随堂听课,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并初步归纳一些低效教学的现象及原因。

责任人:

亓成功曹凤菊

3.课题深入研究阶段(2009.2—2010.4)

主要任务:

继续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坚持随堂听课,针对前期提出的低效教学现象和原因分析在教学实际中进行验证,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总结提炼出一些理论成果,然后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与运用,进行阶段总结。

责任人:

宋遵峰尚明亮刁振静

4.课题总结阶段(2010.5—2010.9)

主要任务:

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归整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成果结集、推广。

责任人:

宋遵峰尚明亮

预期结题时间:

2010年6月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实施典型引路,积极提炼课型模式

(1)课例引路策略。

实验启动阶段的教学调研表明:

绝大多数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尝试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等学习活动。

然而,不论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还是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为此,我们通过举办各类课改展示或研讨活动,以“优秀课例”来引领其他教师实施教改。

例如,在每年举办的“课堂教学月”中,我们结合日常调研,选拔一批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教学骨干开设示范课。

结合说课与讲座等活动,使教师感受教改方向,把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基本课型。

据不完全统计,研究三年来,我们利用各种途径,先后举办百余次课堂教学研讨会,先后有百余人次执教示范课和研究课。

在这种课例引路的教研活动中,广大教师不仅享受了新课程理念、领略了教改思路,而且产生了较好的辐射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

(2)成果引路策略。

在几年的新课程实验中,我们积累了一些优秀教学经验和一大批教学成果,为使这些经验和成果能及时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我们结合市“四优作品”评比活动(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论文和优秀教学课件),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将其中的部分作品汇编成册,择优出版,并及时将相关材料下发到教师手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予广泛的指导。

迄今为止,我们先后结集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教案集》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论文集》。

此外,我们还创办了校刊《扬帆》,及时报道学校实验动态,围绕课堂改革等课改热点问题,开辟研讨专栏,介绍优秀经验和做法。

我们分别就探究式学习、讨论式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内容进行了专题介绍,有效地引导了课堂教学改革,也为广大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2.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概而言之,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他主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那么,如何使这种原则性要求具体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呢?

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转变学习方式应找准生长点。

其次,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探求多样性。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强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另一方面,我们又大力倡导和鼓励广大实验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大胆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堂操作模式。

再次,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注重实效性。

经过反复摸索、实践,我们在转变学习方式方面主要做法是:

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生活化和可选择性;创设情境、激情引趣;鼓励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体验,在活动中增强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精心组织,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3.切实加强常规教学有效性研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师生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广大师生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形成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的针对性建议,通过各个层面的教研活动,贯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1)有效备课。

教学目标设定之后,教师需要大致确定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些预定的目标。

有效的课时计划不仅要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更要考虑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即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的组合,应该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每学期,我们都以年级备课组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下一步将运用电子备课平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有效备课。

(2)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案中就要设计好怎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一,是教师引入新颖而有趣的话题。

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之二,是把目标告诉学生。

告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

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之三,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和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分,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以它的优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我们在实施中,对教师的讲授不仅作了一些硬性规定,而且始终强调讲授也要具有启发性。

讲授不等于灌输。

(3)有效提问。

要走出“满堂问”的误区,“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4)有效倾听。

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

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

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

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和欣赏,能够极大的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面对错误答案,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因为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需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回答的问题。

(5)有效激励。

期望是一种鼓励,鼓励并不限于口头的表扬和赏识。

当学生开始一项新的任务时,一种支持性的、安全的、开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鼓励,这种课堂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开始新的或不熟悉的任务。

必须让学生感到你所布置的任务是现实的、重要的,你将帮助他们成功地做完,必要时,他们会得到你的帮助,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则可能带来教师的更大投入。

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和努力行为也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把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期望,从而增强自信心,努力获得成功。

4.坚持课题带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个明确的教改思路、一种可资操作的教学模式,固然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然而,教学改革的关键并不在于形式的变化,而是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我们坚持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来审视既定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模式,以教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开展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学校和教师最欢迎、也是使用最普遍的课堂教学方式,然而,广泛的听课、调研和座谈表明,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分组方式不合理、组内分工不明确、学生参与面窄等等。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事关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教研组着重研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通过学科研讨、观摩教学、教师座谈和学校交流等活动,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模式。

(2)有关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索。

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