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384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卷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3(江苏)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红氤氲着古朴宏放的秦汉气息;________着异彩缤纷的魏晋脉络;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流转着________的元明清神韵。

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凝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循环往复、________的历史。

A.沿袭 独一无二 绵延不绝  B.沿袭 独领风骚 生生不息

C.沿用 独一无二 生生不息 D.沿用 独领风骚 绵延不绝

【答案】B

【解析】沿袭:

依照旧传统或原有的规定办理;沿用:

继续使用。

前者更符合语境。

独一无二:

没有相同的,没有可比的;独领风骚:

才华、文采超群出众,没有谁可与之相比。

后者更符合语境。

绵延不绝:

延续不断的样子;生生不息:

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

后者更符合语境。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如果深入探讨,乐观与悲观却又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含义。

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态度的取向。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悲观与乐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直接产生不同的行为,导向不同的生活。

①假如见解正确,则受其指导的行为,必然也趋于正轨

②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见解为导向,以信仰为目标

③真切笃实之知与明觉精察之行,永远是合一而不分的

④盲目者必冥行,无知者必妄为

⑤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

⑥这其中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甚至是信仰的成份

A.⑥②①⑤③④B.⑥②⑤①④③C.③⑥⑤①④②D.③④⑥②⑤①

【答案】B

【解析】本题围绕的是“乐观”与“悲观”的一段议论性文字。

由于是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的布局特点入手。

选项打头的有⑥和②两种类型。

如果以②为首,则与前面的不相呼应,而⑥的“这其中”可以指代前面的“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态度的取向”这句话,所以选⑥开头的类型,从而排除了CD两项。

而②中的“知识”“见解”,正承接⑥,而且也从“知”过渡到了“行”。

后面的⑤①承⑥②,谈论“知行”的关系,第④句是对割离知行关系的做法的概括,所以必须在第③前。

从而排除了A。

第③其实是总括句:

强调知行合一不可分割。

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3.下列诗句中都有意象“鸿雁”,其寓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人情已厌南飞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蜀中九日》)

B.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秋浦途中》)

C.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晚秋》)

D.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龚自珍《已亥杂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能力。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比如,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有:

哀鸿遍野、孤雁失群、归雁衡阳、鸿雁传书、理想与追求等。

A项,诗句意思为: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故“鸿雁”寓意为思乡、思念。

B项,诗句意思为“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可知,“鸿雁”寓意为思乡。

C项,诗句意思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由此可知,“鸿雁”寓意为相思。

D项,“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指的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故选D。

4.对下面表格中的信息,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容易遭受网络攻击的技术

技术

安全挑战环境

易受攻击环节

易受到的攻击和危害

5G网络

网力开放

开放授权过程

恶意第三方将通过获得的网络操控能力对网络发起攻击,规模将更大且更频繁。

人工智能

数字世界

与人的交互过程

泄露数据

需数据采集、存储、流转过程中

移动APP

一系列漏洞耦合

APP授权取得个人身份信息过程

克隆账户权限,盗取账户和资金

(资料来源:

前时产业院研究)

A.随着新技术不断进入日常生活,5G应用、人工智能、移动APP等都可能受到攻击,安全“边界”将发生巨大变化。

B.5G网络在开放授权过程中被操控,将会受到较传统网络更大的损失,其受攻击强度、频率、规模和影响会不断升级。

C.移动APP在索权取得个人身份信息过程中,由于一系列漏洞的耦合易出现账户权限被克隆,账号与资金被盗的风险。

D.可以合理推断,人工智能安全新生态的建设;需要对数据运转、人机交互等安全链条进行全面防护,以防泄器信息。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图(表)文转换的能力。

解题方法:

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

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

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

①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②注意图表细节。

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

③把握考题要求。

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

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④简要归纳概括。

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

A项,错在,“都可能受到攻击”这个地方。

从图表看出,“人工智能”和“移动APP”只是有“泄露数据”和“克隆账户权限,盗取账户和资金”的危害,而不是受到“攻击”。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

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

初,公以五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

禄山既举,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

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

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

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

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

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

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

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

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

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万。

繇由此观之,苟顺切,天下从之矣。

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

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

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

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

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

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皆不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

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

何则?

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

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

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

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

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

“愿有述。

”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

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

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

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为御史唐所构构:

图谋B.载欲有所壅蔽壅:

蒙蔽

C.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垂:

接近D.闻其烈足以感人烈:

忠烈事迹

【答案】A(构:

陷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叛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

C.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此而丢官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

D.孔子厌恶那些浅陋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而像颜公,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

【答案】B(“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错误,原意是二人都可以称得上有

崇高志向的人。

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

(5分)

【译文】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终还是将颜公勒死了(或:

最终还是用绳子勒死了颜公)。

(5分,“陷”“惭”“卒”“缢”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5分)

【译文】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没有规定的事,这是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5分,关键点:

“祠”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建祠堂”:

“风”译为“教化”“感化”;“为”译为“做”;“是”译为“这”,判断句。

每点各1分,语意通顺1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

(4分)

【参考答案】目光长远、忠诚正直(“忠诚”“正直”答出一点即可)、笃信大道、功业赫赫(4分)

参考译文:

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

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

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

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

肃宗在位时,颜公屡次直谏,宰相不高兴,颜公被贬离开朝廷。

颜公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

李辅国逼太上皇迁往西宫居住,颜公首先带领百官请安问候起居,又当即遭到贬斥。

唐代宗时,颜公同元载争论是非,元载想蒙蔽皇帝,颜公上书竭力陈说自己的主张.又当即遭到贬斥。

杨炎、卢杞和继在德宗时担任宰相,更加讨厌颜公的所作所为,接

连眨斥他,还不满意。

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后还是将颜公缢杀了。

这时颜公已经七十七岁了。

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天下太平。

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

唯独颜公以小小的平原郡,挫败了敌军的攻势。

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

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在为之倡导啊。

当颜公大开土门要塞时,当天归附他的就有十七个郡,军队有二十多万人。

由此看来,只要顺应形势并有诚心,天下人都会服从他。

从此以后一直到颜公死去.将近三十年,小人连续执政,天下日趋混乱,大盗接连不断地起来谋反,天子常常外出避难。

唐朝在朝中的大臣,大多畏缩观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一件事得罪当世权臣从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

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当世权臣,因而丟官却不后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

至于刚超来又跌倒有七八次之多,终至丧命却不后悔的人,天下只有一人,就是颇公。

颜公的学问文章,往往混杂道教、佛教的说法,不是都合于儒家的伦理,至于他奋起自立,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大概是由于天性如此吧。

所以,仅从颜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死,并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

为什么呢?

因为到了大势已去,在道义上不得不死的时候,即使只有中等才德的人也会努力做到这样,何况像颜公这样自信的人呢!

颜公多次触犯大奸臣,遭贬受害七八次,而始终丝毫不顾虑自己的死生祸福,不是笃信大道的人是不能如此的,这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

世间安定与混乱不同,而读书人的为官与去职选择也有差异。

比如伯夷的清廉避世,伊尹的以天下为己任,孔子在时局动荡中的奔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原则。

已经把自己与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相比,却还要瞻前顾后、回避隐藏,以讨好世俗,难道可以吗?

所以子厌恶那些鄙陋浅薄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

像是颜公(这样的人),不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吗?

宋仁宗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抚州知州聂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苏州林慥,共同仰慕颜公的忠烈,因为颜公曾在此地任职,于是就在抚州建立祠堂纪念他。

祠堂建成后,两人来拜访我,并对我说:

“希望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我认为颜公的赫赫业绩不可尽说,本来就不在于祠堂的有无,但人们对颜公的向往之情难以表达,如果没有祠堂就不能尽情地表达他们的仰慕之情了。

光听到他的忠烈事迹就足以让人感动,更何况到他的祠堂拜祭,亲身感受他的熏陶呢?

现在州县的政事,凡不属于法令规定的,世人一般就不再提及了。

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髙志向的人。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满江红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卢国华:

《丽水县志》:

“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

“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9.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白描:

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

(2)比喻:

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3)用典:

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每点2分,手法和分析各1分)

10.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6分)

【参考答案】

(1)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

(2)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3)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4)对仕途的厌倦。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3)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7)________________,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春日》)

(8)君子务本,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学而》)

【答案】

(1)寄蜉蝣于天地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神人无功 (4)金就砺则利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陟罚臧否 (7)有情芍药含春泪 (8)本立而道生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万物复苏的季节

冷清秋

站在北岭的麦田里四下看,经过一冬的沉睡,麦苗们此刻都苏醒过来了。

韭叶一样的叶子绿油油地透着勃勃生机,就像是每一根麦苗里都暗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秋子姐洞悉这些,她懒洋洋地握着锄头的手在麦垄中间轻轻一划拉,就把那些杂草带走了。

秋子姐说,听——麦苗快要拔节了。

我侧耳听听,什么也没听到。

但我信秋子姐的话。

秋子姐那么美丽,那么美丽的秋子姐又对我那么好,她说的任何话我都该相信。

哪怕她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是我妈捡来的,我也信。

为什么不信呢?

信秋子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件事,何况只要跟着我秋子姐,时不时就有好吃的水果硬糖,那裹着透明印花的玻璃糖纸,变戏法一样从秋子姐的手里安放在我的手心儿。

水果糖是穿白衬衣的小学教师带来的。

人们都叫他白老师,我大娘叫他白蘸糖。

我才不信,一个大男人凭什么起这样叫人发笑的名字?

尽管后来秋子姐说我是馋猫只记得吃,我也不信。

秋子姐是我大姐,不是亲大姐的亲大姐,虽然我真有个亲大姐,但她拧起我的耳朵一点都不惜力气,即便是为了我的耳朵着想,我也要想着从不拧我耳朵的秋子姐。

秋子姐是我本家大娘家的女儿。

但我觉得秋子姐生错了家或者我投错了胎。

不然,我就可以时时刻刻保护她。

三忙时的晚上,秋子姐拿叉杆在麦场上翻麦子,不知怎的她脚下一滑,整个人就从打麦场飞倒在了麦场下面的窑洞院子里……躺了三个多月后秋子姐终于可以起来下地走路了,但是她走路的样子好奇怪,整个身子一瘸一拐又一抖,就像她不是在走路而是在惹人发笑。

大娘早先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家自此再无照面。

待冬月来时,听说好人家敲锣打鼓迎娶了邻村的赵家姑娘。

本家二嫂气不过,撺掇着要和秋子姐去闹腾个不好看来,秋子姐惨白着脸淡淡一笑再无接腔,转过身儿她自己该忙啥照样忙着。

俗话说,有女不愁嫁。

何况秋子姐正当芳华,眉眼生得俊俏不说,家里地里她都能拿下,虽说是腿脚略有残疾也不怕。

黄了那家有别家,那段时间大娘一趟趟赶着催,隔三岔五就有媒人领着男的来相看。

可相来相去,秋子姐只是咬着嘴唇冷着脸不说话。

望着越拐越厉害的秋子姐,我大娘下了狠心。

她得闲就拎着一匣子点心一趟趟朝媒人家里去催,那架势摆明了急着把秋子姐赶紧立马马上嫁出去。

一匣子一匣子点心送过去,终是有了效果,媒人说家里穷倒插门的可行?

就秋子姐一个女儿的我大娘一下子转悲为喜,就像是原本想甩包袱不要呢,不料捡着一个大元宝。

于是,很快家里就多了自愿倒插门的一贫如洗的白老师白姐夫。

白老师姓白,清清白白的白,白玉无瑕的白。

他除了会教书居然还会吹笛子,星子洒满夜空的晚上,大娘家小院里嘈杂的人声渐渐会随着悠长辽阔清凉的笛音慢慢静下来,一颗一颗心追着笛音跑出去老远老远,到了小河边也徜徉着不愿回来,有时,甚至会随着笛音到了天上,软软附在云朵上不下来。

但令人惊奇的不止这些,最惊讶的是和白老师结婚后,秋子姐的瘸腿竟然不治而愈了。

秋子姐每天挎着篮子或扛着锄头跟着白老师下地或者赶集,一对人儿就那样默默无语地一前一后走在路上,谁也没有说更多的话,但即便是傻子也看出来俩人之间的脉脉情谊。

春季天寒。

清晨,白衬衣姐夫拎着水桶去井边打水,多嘴的二嫂子亦步亦趋地追着问:

“哎,白蘸糖——白蘸糖,你俩是不是之前就认识?

人家都说你们使的是苦肉计?

有人之前赶集见过你和秋子在后墙站着?

打好水的白衬衣并不接话,只是叫声二嫂子说:

“二嫂子,你褂子穿反了。

”二嫂子“哎呀”一声低头看,骂上一句就急匆匆朝回走。

待走几步再回头,白衬衣已经消失在拐角了。

那时,热辣辣的太阳升起来老高了,照耀着村东头的大槐树和大槐树新生的嫩叶,照耀着大槐树下面的辘轳和井台,以及井台上湿漉漉的水印子。

村子的小道上偶有坦然漫步的黄狗懒洋洋地望你一眼望他一眼,即便是有扑棱翅膀的鸡子路过,彼此双方也相安无事。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注定会有许多美丽的事情发生!

(选自《辽河》2018年第6期,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人物活动创设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背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热情可爱的孩子,文本从“我”的视角串起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使情节更显得真实而生动有趣。

C.二嫂是个好冲动的人,大娘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家再无照面后,她撺掇着要闹腾个不好看,从反面衬托了秋子姐的善良。

D.笛声和星夜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宁静而优美的意境,也烘托出白老师多才多艺、纯真多情的美好形象。

【答案】C (“从反面衬托”错误,二嫂本身就是一个直爽、善良的人。

13.分析小说第一段对秋子姐形象塑造的作用。

(6分)

【参考答案】①充满生机的环境描写,烘托了秋子姐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热烈情怀。

②秋子姐“洞悉”春天的信息:

暗示她内心爱的力量的涌动。

③秋子姐“懒洋洋地握着锄头”:

慵懒的形象隐含她眼前生活境遇的不如意。

④秋子姐“轻轻一划拉,就把那些杂草带走了”:

细节描写体现她的智慧、灵性和能干。

(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14.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6分)

【参考答案】①因为春天万物复苏,透着勃勃生机,所以春天展现给人们的注定是美好的。

②美丽的乡村、纯朴的村民形成了和谐的民风,注定了村民们生活的美满。

③秋子姐对爱情的智慧坚守,注定会迎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爱情的赞美以及对执着追求爱情精神的热情讴歌。

(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文化亵渎

南 帆

对于一些文化激进分子说来,亵渎正成为他们制造惊世骇俗的一个强烈手段,无论是对付偶像、权威还是既有的文化秩序,亵渎都显出了足够的杀伤力。

这种亵渎的意义不在于违反日常交际的礼貌文明,而在于重估现实的方式——这些激进分子正是以异乎寻常的结论开拓他们的生存空间。

亵渎的打击对象往往是一些堂而皇之的正统形象。

亵渎不是对手之间正规的一招一式的较量,亵渎是以先声夺人的气势与极端蔑视的姿势取胜。

这个时候,思想锋芒不必由学术造诣支持,做出断言需要的是胆量和气魄。

亵渎的煽情作用很容易赢得观众,鼓动观众,于是对手将在极为不利的气氛中失去申辩的机会。

显而易见,亵渎的价值不在于理论方面。

相反,亵渎经常有强词夺理的倾向。

尤其让人惊愕的是,素来以公允为旨归的文学批评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正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这一批批评家敏感好斗,他们四处攻讦、冒犯,运用富于刺激性的言论树立自己的形象。

他们的观点是不定的和随意的,并不在乎逻辑的严密不苟与证据的无懈可击。

他们不想细致地分析对象,而是想一口气摧毁对象,他们的真正意图在于运用犯规的言辞追求震惊效果。

他们的攻击常常是过分的,危言耸听的。

通过亵渎出一口恶气之后,他们不再对自己看法的明天负责。

换言之,亵渎是一种强烈的否定。

同理性的批判相比较,亵渎是一种更为痛快的方式,带有更多的行动意味。

亵渎的根本含义就在于对正统、权威、偶像的极端不敬。

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亵渎暗示了文化领域的骚动。

由此可以看到,一种按捺不住的焦灼正蔓延于文化界。

渴求宣泄的欲望正渐渐超过细腻的体验和深思熟虑。

在这个意义上,亵渎是一种更易于泄愤的方式。

亵渎的出现表明,人们心中愤懑的激动已经超出理性所能承载的范围,从而开始诉诸非理性的方式了。

换句话说,人们的不满已不仅限于理性,他们开始投入了情绪冲动,而后者更为直接地显示出生命本能的悸动。

不言而喻,理性的批判是深刻的。

但是,理性的批判常常拘囿于理论或学术的范围。

思维的变换已经完成,逻辑上的反驳已经结束——这一切却久久无法实现于人们的实践领域。

许多不偏不倚的辩证分析和面面俱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