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439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13

2-1-3

[文言文内容概括与分析]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的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2017·浙江卷)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选项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比对:

                                    

【答案】C.张冠李戴。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指出了这是学者的弊病,而不是说作者自己。

【参考译文】我自从元和年间以来,直到今天,自己见到听到的名家才子的讨论,常法制度,征讨叛逆作乱,考察他们当时的情形,用古代事迹进行检验,能够做到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考,也能够成就一家的事业了。

但是随时见到随时忘记,随时听到随时丢弃,轻视看到的重视听到的,这也是求学的人的一个弊病。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的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2016·天津卷)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朝士云:

“李台州,曾觌姻家也。

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

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

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选项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比对:

                                    

                                    

【答案】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

【参考译文】宗质在乾道庚寅年担任洪州副郡守,当时我做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谒他,不知道他们母子间的事情。

第二年,我到京师做官,宗质入朝,被授予台州知府。

朝中人士说:

“李台州,是曾觌的姻亲。

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

”我见他一次,(从此)不敢再去见他,也不知道他的孝顺。

十七年后,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一同为宰相属官。

谈论间,京公给我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

我出生八年,母亲去世,终身遗憾。

听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哭泣不止,被感动并为他作传。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15·安徽卷)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选项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比对:

                                    

                                    

【答案】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原文为“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官吏为了名声,都在努力突显自己,独梁熙淡泊宁静。

但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

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当时,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正重视广开言路,御史台和地方官员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以猛禽一样的凶狠残暴来博取名声。

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15·重庆卷)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

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选项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

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比对:

                                    

                                    

【答案】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

选项“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错,该句对应原文“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有两个限制词语“或”“数”,对时间和范围进行了限制,而选项中去掉了这两个限制,变得绝对化了,故A项与原文不符。

【参考译文】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

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

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

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

奏效不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

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气魅惑的征兆来作为表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不被迷惑。

更严重的是沅湘之地是用人来祭祀不该祭拜的鬼,求取好处,遭受严重的刑罚却不怨恨,因而巫术的祸害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解决了。

从医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好的医生也不能施展他的才能,来成就他的威名,而且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时在几个郡的广大地区求取一个好医生都不能得到。

二、综合练

(2017·湖南湘潭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崔铣,字子钟,安阳人。

父升,官参政。

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预修《孝宗实录》,与同官见太监刘瑾,独长揖不拜,由是忤瑾。

书成,出为南京吏部主事。

瑾败,召复故官,充经筵讲官,进侍读。

引疾归,作后渠书屋,读书讲学其中。

世宗即位,擢南京国子监祭酒。

嘉靖三年集议大礼,久不决。

大学士蒋冕、尚书汪俊俱以执议去位,其他摈斥杖戍者相望,而张璁、桂萼等骤贵显用事。

铣上疏求去,且劾璁、萼等曰:

“臣究观议者,其文则欧阳修之唾余,其情则承望意响,求胜无已。

悍者危法以激怒,柔者甘言以动听。

非有元功硕德,而遽以官赏之,得毋使侥幸之徒踵接至与?

臣闻天子得四海欢心以事其亲,未闻仅得一二人之心者也。

赏之,适自章其私昵而已。

夫守道为忠,忠则逆旨;希旨为邪,邪则畔道。

今忠者日疏,而邪者日富。

一邪乱邦,况可使富哉!

”帝览之不悦,令铣致仕。

阅十五年,用荐起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擢南京礼部右侍郎。

未几疾作,复致仕。

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敏。

铣少轻俊,好饮酒,尽数斗不乱。

中岁自厉于学,言动皆有则。

尝曰:

“学在治心,功在慎动。

”又曰:

“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心之用也。

爱亲敬长,性之本也。

若去良能,而独挈良知,是霸儒也。

”又尝作《政议》十篇,其《序》曰:

“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凡篇中所论说,悉仿此意。

世多有其书,故不载。

(选自《明史·第一百七十卷·崔铣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B.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C.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D.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解析】“故”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停顿,排除AB项;“然……而已”语气一贯而下,中间不能停顿,排除C项;故选D项。

译文为:

三代以上,实行井田、封建制,百姓固守家园,故圣人之道易行;三代以下,开阡陌,实行郡县制,百姓流动,故圣人之道难成,何况以后每况愈下,直至今日。

然要人心不异,关键在于统治他们的人。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最高管理者叫祭酒。

C.致仕,是指古代的官员,把官职交还给皇帝,后用来指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也称为填沟壑。

D.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最高名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国家各部委的部长。

【解析】“也称为填沟壑”错误,“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铣为人正直,与同僚去见太监刘瑾,只有他一人对刘瑾只揖不拜,因而得罪了刘瑾。

B.崔铣敢于直言,他认为,张璁等人的文章是欧阳修所唾弃的,是迎合皇上的意图,这样会让投机之徒接踵而来。

C.崔铣知错能改,他年少时轻佻不稳重,喜欢饮酒,到了中年才自我激励勤于学问,言谈举止都很符合规范礼仪。

D.崔铣强调德才兼备,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才能光有品质,那就成为强横霸道的儒者。

【解析】“是迎合皇上的意图”错误,无中生有,原文为“非有元功硕德,而遽以官赏之,得毋使侥幸之徒踵接至与”。

【答案】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士蒋冕、尚书汪俊俱以执议去位,其他摈斥杖戍者相望,而张璁、桂萼等骤贵显用事。

译文:

                                    

                                    

(2)臣闻天子得四海欢心以事其亲,未闻仅得一二人之心者也。

赏之,适自章其私昵而已。

译文:

                                    

                                    

【答案】

(1)大学士蒋冕等人都因为坚持自己的意见而被免官,其他被排斥、杖责、流放的人到处都是,而张璁等地位突然显贵的人开始掌权。

(去位,被免官;摈,排斥;相望,到处都是;用事,掌权。

(2)我听说天子应该得到天下百姓的关心,从未听说过只得到一两个人的心意,对这些没有功劳的人赏赐,恰好(表明)自己彰显自己的私下的情感罢了。

(适,恰好;私昵,私下的情感;而已,罢了。

【参考译文】崔铣,字子钟,安阳人。

父亲崔升,任参知政事。

崔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的职务。

他在参与编修《考宗实录》时,与同僚去见太监刘瑾,独他一人对刘瑾只揖不拜,因而得罪了刘瑾。

《实录》成书后,调任南京吏部主事。

刘瑾被诛后,召回北京官复原职,充任经筵讲官,又晋升为侍读。

因病归家,建“后渠书屋”,在其中读书讲学。

世宗即位,升崔铣为南京国子监祭酒。

嘉靖三年,朝廷召集群臣讨论追尊世宗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恭献皇帝的大礼问题,长期议而不决。

大学士蒋冕、尚书汪俊都因坚持反对意见而被罢官,其他许多人或被排斥,或受杖刑,或流放边戍,只有张璁、桂萼等人一时受到重用。

崔铣见此情形,上疏辞职,并弹劾璁、萼等说:

“臣考察各种议论,那些赞成的人,其文是为欧阳修所唾弃的,其情则是仰承皇上的意图,力求得到高官厚禄。

强悍者不怕违法而激怒了皇上,软弱的人则以甜言蜜语而动听。

没有大功大德的人而很快得到官爵,这样能不使那些侥幸之徒接踵而来吗?

臣听说天子总是力图获取天下臣民的欢心,以尽忠孝之职,而未听说只去获取一二人之欢心。

对这些本无大功大德的人行赏,恰恰表明是自己宣扬徇私而已。

遵守圣人之道者为忠臣,忠则违背皇帝旨意;讨好皇上的为奸邪,邪则离经叛道。

如今忠者日渐疏远,邪者却日益富贵。

一邪就会扰乱国家,何况使他们富贵。

”世宗看后不高兴,令铣退休。

十五年后,又起用为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升南京礼部右侍郎。

不久因病辞官。

死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敏。

铣年少时轻佻不稳重,好饮酒,虽饮数斗而不醉。

中年自厉于学问,言行皆有准则。

曾说:

“学在治心,功在慎于言行。

”又说“:

孟子所谓良知良能,是就心的作用而言。

爱亲人,敬长者,是人的本性。

若去良能而只有良知,那就是霸儒。

”做《政议》十篇,其《序》说:

“三代以上,实行井田、封建制,百姓固守家园,故圣人之道易行;三代以下,开阡陌,实行郡县制,百姓流动,故圣人之道难成。

何况以后每况愈下,直至今日。

然要人心不异,关键在于统治他们的人。

”《政议》各篇之论说,都是说明这个意思。

世间有很多记载,所以没有提及。

2-1-4

[文言文翻译]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

“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

“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

                                    

                                    

【解析】第

(1)题,关键点:

“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题,关键点:

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译为“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

(1)关羽将曹操给他的赏赐全部封存,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本来字长生,是河东解人。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

曹操擒住了关羽,回来后授予偏将军一职,对他礼遇厚重。

等到关羽杀了颜良,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开,重重地赏赐了他。

关羽将曹操给他的赏赐全部封存,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左右的人想去追他,曹操说:

“这也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

华佗说:

“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

”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

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

“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注]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宗:

宗族、宗室。

(1)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译文:

                                    

                                    

(2)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译文:

                                    

                                    

(3)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译文:

                                    

                                    

【答案】

(1)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

(2)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3)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参考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地人。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

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

“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

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么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

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

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

”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随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炀皇帝)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

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

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

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

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

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

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

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

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

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选自《隋书》)

(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

译文:

                                    

                                    

(2)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译文:

                                    

                                    

【答案】

(1)(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2)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参考译文】四年七月,高祖驾崩,隋炀帝在仁寿宫即位。

因为天下长期安定,兵马强盛,隋炀帝意气风发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就大量地兴建宫室,极尽奢靡华丽,招募使者,出使边远邦国。

那些邦国听命而来的,就赏赐给丰厚的礼品;有不听命令的,就派兵攻打。

(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皇上生性诡诈,所到之处,不想让人知道。

他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都争着向他进献食物,进献丰厚的就被提拔,进献微薄的就会被判罪。

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老百姓无法生活,以致人吃人,村庄变为废墟,皇上对此毫不怜悯。

他到处巡游,没有固定的居所,经常因为供给不足,而预先征收数年的赋税。

全国各地,抢劫、杀人的人蜂拥而起,亲近的大臣却相互隐瞒遮掩,隐瞒叛乱的人数,不据实上报。

有人说叛乱的人多,就会遭受狠狠地训斥。

官员们各自只求苟且偷安,上下相互蒙骗,每次出师征讨,失败接连不断。

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

“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

“公敢是耶?

”凑曰: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朝廷为减费万计。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

“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

                                    

                                    

【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1)厚禄:

丰厚的俸禄。

顾:

顾惜。

必:

肯定。

(2)重:

加重。

毋:

不要。

【答案】

(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参考译文】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睿宗即位,调职到太府,兼任通事舍人。

景云初年,皇上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劝谏,认为:

“正当农事繁忙的季节兴建工程,虽然钱财出自公主,然而用高价雇用平常的劳力,那么农人就舍弃耕作而去受雇,这样本末倒置,恐怕天下将会有受到饥饿的人。

”劝谏没有被采纳。

韦凑坚持己见,认为“自然万物生长发育,草木昆虫损害太多,不是仁德皇上的本意”。

皇上下诏另外详细审议。

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

“你怎么敢这样呢?

”韦凑说:

“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朝廷为此而减免的费用数以万计。

又升迁担任右卫大将军,唐玄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