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6639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8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docx

全等三角形讲学稿八年级1

11.1全等三角形

课型:

新授课主备:

杨斌审核: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识记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理解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准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正确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阅读课本P2页内容,解答本页思考问题,归纳:

叫全等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学习课本P3思考问题1,观察分析各个图形的变化规律,归纳:

一个图形经过、和后,位置变化了,但和

都没有改变,即、和前后的图形全等.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剪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把它们重合在一起,观察归纳:

(1)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是对应顶点,是对应边,是对应角.

(2)如图

(1),△ABC与△A′B′C′全等,记作,读作,其中对应顶点分别是、、;对应边分别是、、

;对应角分别是、、.

强调:

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位置上.

(3)如图

(2),A、O、D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OC≌△DOB,对应边分别是

、、;对应角分别是、、.

(4)如图(3),△ABC绕点A旋转后与△ADE完全重合,则△ABC△ADE,对应边分别是、、;对应角分别是、、

 

2.归纳: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1)如图

(2),若∠B=40°,∠C=60°,△AOC≌△DOB,则∠A=,∠D=

(2)如图(3),△ABC是由△ADE旋转而得到的,若AC=1cm,AD=2.3cm,则AE=,AB=;若∠B=15°,∠E=35°,则∠C=,∠D=.

二.当堂训练:

1.课本P4练习第1、2题;2.习题11.1第1、2题.

 

三.课堂检测:

1.如图(4),△ABC≌△CAD,AC=7cm,AB=5cm,BC=8cm,则AD=,CD=.

2.如图(5),△ABC≌△AEF,AC与AF是对应边,则∠C=,∠EAC=.

3.如图(6),△ABC≌△ADE,∠B=∠D,∠BAE=∠DAC,则AC与是对应边,∠BAC与是对应角.

4.如图(7),若△ADC≌△AEB,∠ABE=∠ACD,对应边分别是、、

,对应角分别是、、.

 

图(7)

图(4)

图(6)

图(5)

五.拓展延伸:

1.如图(8),将△ABC绕顶点A逆时针旋转300。

,得到△ADE,

(1)△ABC与△ADE的关系是;

(2)∠BAD=.

2.如图(9),已知△ABD≌△ACE,求证:

(1)BE=CD;

(2)∠DCO=∠EBO.

 

图(8)

 

教(学)后记: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

课型:

新授课主备:

杨斌审核: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探究“边边边”公理,理解并识记“边边边”公理;

2.会用“边边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重点:

“边边边”公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边边边”公理的探究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全等三角形的相等,全等三角形的相等.

2.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角的对边是,对应边的对角是.

3.叫做全等三角形,由此可知,如果△ABC△≌A′B′C′,那么对应相等的元素有.、、、、、.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1]解读课本P6探究1,学生动手画图,观察分析归纳: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个或两个元素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

[活动2]解读课本P6探究2.

问题1.已知△ABC(如图1),

(1)

画△A′B′C′,使A′B′=AB,A′C′=AC,B′C′=BC.指导学生学习课本P7画图方法,动手画图.

问题2.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问题3.探究2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归纳: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

,简写成或.

问题4.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也就确定了,由此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性质的根据是.

[活动3]探究作一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和根据.

(1)已知∠AOB(如图2),求作∠A′O′B′,使∠A′O′B′=∠AOB,指导学生学习课本P8作图方法,并动手画图

(2)根据作图过程,说明∠A′O′B′=∠AOB.

 

(2)

 

归纳:

像这样只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叫做尺规作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指导学生学习课本P7例1.

(1)要求学生结合题意和图形,准确分析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学习正确规范的推理格式,正确写出证明过程.

例2.如图,△ABC中,∠C=90°,D、E分别在边AC、AB上,AD=BD,DE=DC,AE=BC.

求证:

DE⊥AB.

 

四.课堂练习:

课本P8练习题,课本P15复习巩固题1、2题.

 

五.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一边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B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周长相等的两个等腰三形全等D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图,已知AB=DC,AC=DB.求证:

∠A=∠D

 

六.拓展延伸:

已知:

如图,AD=AE,AB=AC,BD=CE.

求证:

∠ACD=∠ABE.

 

教(学)后记: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课型:

新授课主备:

杨斌审核: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已知两边及夹角,会画三角形;

2.理解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重点:

明确满足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

1.会用“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明确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如图

(1),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将其分成两个三角形,记作,推理过程: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BC=

在和中,

AB=()

(1)

BC=()

(2)

=()

∴△ABC≌()

2.如图

(2),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欲证△ABC≌△FDE,还需添加的条件是.

3.如图△ABC中,AB=AC,AD为BC边上的中线和高,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请说明理由.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1]引导学生解读课本P8探究3

问题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C′A′=CA,∠A′=∠A.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9画图方法,并画图.

问题2.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由此你得到: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或)

[活动2]引导学生解读课本P10探究4

问题:

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为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课本P10的介绍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2.引导学生画图实验.

步骤:

(1)画锐角∠PBM;

(2)在的边BP上取一点A,过点A作AH⊥BM于点H(画成虚线);

(3)以点A为圆心,大于AH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BM于点C、D;

(4)分别连接AC、AD,比较△ABC与△ABD,发现在△ABC和△ABD中,AB=AB,AC=AD,∠B=∠B,但△ABC与△ABD不全等.

综上所述,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9例2,归纳总结解题经验:

由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中的线段或者角相等的问题,通常通过证明来解.

四.当堂训练:

课本P10练习1、2;课本P15复习巩固第3、4题.

 

五.课堂检测:

1.如图1,OA=OC、OB=OD,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对.

A.2B.3C.4D.5

2.如图2,AD=BC,要得到△ABD和△CDB全等,可以添加条件()

A.AB∥CDB.AD∥BCC.∠A=∠CD.∠ABC=∠CDA

3.如图3,已知△ABC中,DF=FE,BD=CE,AF⊥BC,垂足为F,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对.

A.5对B.4对C.3对D.2对

4.已知:

如图4,∠1=∠2,AC=BD,E、A、B、F在同一条直线。

求证:

∠CAD=∠DBC.

图3

 

拓展延伸:

已知:

如图,在△ABC中,∠B=2∠A,AB=2BC.

求证:

AC⊥BC.

 

教(学)后记: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

课型:

新授课主备:

杨斌审核: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已知两角及夹边,会画三角形;

2.理解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理解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会用以上两个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重点:

1.明确满足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会证明满足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用以上两个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

明确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目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有和两种.

2.已知∠ABC,画∠A′B′C′,使∠A′B′C′=∠ABC

3.如图,MP=MQ,PN=QN,MN交PQ于点O,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MPN≌△MQNB.OP=OQC.MO=PO

D.∠MPN=∠MQNE.∠PMN=∠QMN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1]引导学生解读课本P11探究5

问题:

已知△ABC,画△A′B′C′,使A′B′=AB,∠A′=∠A,∠B′=∠B.

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11画图方法,并画图,再剪下与重合,观察总结: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ASA”,注意边角对应关系:

“边”是两角的.

[活动2]引导学生解读课本P11探究6

问题:

在△ABC和△DEF中,∠A=∠D,∠B=∠E,BC=EF,△ABC与△DEF全等吗?

能用“ASA”证明你的结论吗?

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12证明过程,并归纳: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活动3]引导学生解读课本P12探究7

比较学生用三角尺与教师用的三角尺,发现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归纳: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题3,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12例3.

四.当堂训练:

课本P13练习第1、2题.

 

五.课堂测评:

1.已知A′B′=AB,∠A′=∠A,∠B′=∠B,则△ABC≌△A′B′C′的根据是()

A.SASB.SSAC.ASAD.AAS

2.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现要去买一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A.带①和②去B.带①去C.带②去D.带③去

3.如图:

已知AD平分∠BAC,欲证明△ADB≌△ADC,可补充条件.

4.如图:

有一矩形纸片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落在AB边上,折痕为AE,再将AED以DE为折痕向右折叠,AE与BC相交于点F,则△ABF的面积为()

A.4B.6C.8D.10

 

六.拓展延伸:

如图,CE⊥AB于点E,BD⊥AC于点D,BD、CE交于点O,且AO平分∠BAC.

(1)图中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

请你一一列举出来,(不写理由)

(2)小明说:

欲证BE=CD,可先证△AOE≌△AOD,得到AE=AD,再证明△ADB≌△AEC,得到AB=AC,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到BE=CD.请问他的说法正确吗?

如果不正确,说明理由,如果正确写出推导过程.

(3)要得到BE=CD,你还有其他的思路吗?

若有,请你仿照小明的说法具体推导出来.

 

C

教(学)后记: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

课型:

新授课主备:

杨斌审核: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已知斜边及一直角边,会作Rt△;

2.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HL”公理,会用“HL”公理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教学重点:

运用“HL”公理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叙述SSS公理,SAS公理,ASA公理及AAS的具体内容.

2.已知:

∠ɑ,∠β,线段a,如图.

求作:

△ABC,使∠A=∠α,∠B=∠β,AB=a.

 

3.在△ABC和△DEF中,AB=DE,∠B=∠E,要使

△ABC≌△DEF,则下列补充的条件中错误的是()

A.AC=DFB.BC=EF

C.∠A=∠DD.∠C=∠F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1]引导学生解答课本P13思考问题,并归纳:

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若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就可以根据公理判定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若满足两直角边对应相等,就可以根据公理判定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活动2]引导学生解读课本P13探究8

问题1:

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C′=90°,B′C′=BC,A′B′=AB.(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14画图方法,并画图.)

 

4题图

问题2.探究8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分析归纳:

(1)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种,分别是

三.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例4.指导学生学习课本P14例4.

例5.如图,AC=AE,∠C=∠E,∠1=∠2.

求证:

△ABC≌△ADE

 

四.当堂训练:

课本P14练习第1、2题

 

五.课堂检测:

1.如图,△ABC≌△AEF,AB=AE,∠B=∠E,则对于结论①AC=AF,②∠FAB=∠EAB,③EF=BC,④∠EAB=∠FAC,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图,AB=AC,BE⊥AC于E,CF⊥AB于F,BE、BF相交于点D,则:

(1)△ABE≌△ACF,

(2)△BDF≌△CDE,(3)点D在∠BAC的平分线上,以上结论正确的有()

A.只有

(1)B.只有

(2)C.只有

(1)、

(2)D.

(1)、

(2)、(3)

六.拓展延伸:

求证: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教(学)后记: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5)

课型:

复习课主备:

杨斌审核: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记住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会找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能灵活选用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解决有关两个三角形中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

3.认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三个条件,并且“三角对应相等”或“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教学重点:

1.灵活选用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解决与三角形全等有关的问题;

2.掌握正确规范的推理格式和步骤.

教学过程:

一.要点方法积累: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简写)

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简写)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

(1),

(2)。

3.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思路有:

(1)已知两边对应相等:

①找,根据“SAS”;②找,根据“HL”;③找,根据“SSS”.

(2)已知一边一角对应相等:

①边为角的对边,找,根据“AAS”;②边为角的邻边,找,根据“SAS”,或找,根据“ASA”或找,根据“AAS”.

(3)已知两角对应相等:

①找,根据“ASA”;②找,根据“AAS”.

4.解决有关两个三角形中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

二.精典例题分析:

例1.求证: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

 

例2.如图1,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

有AD=BC,DF=BE,AE=CF,求证:

DF∥BE

 

三.基础达标训练:

1.如图2,△ABE≌△ACD,AB=AC,BE=CD,∠B=50°,∠AEC=120°,则∠DAC的度数等于().

A.120°B.70°C.60°D.50°

2.如图3,AC平分∠PAQ,点B、B′分别在AP、AQ上,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AB=AB′,那么该条件不能是()

A.BB′⊥ACB.BC=B′C′C.∠ACB=∠ACB′D.∠ABC=∠AB′C

 

3.如图4,∠1=∠2,要使△ABE≌△ACE,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根据“SAS”;或根据“ASA”;或根据“AAS”;

4.如图5,AC⊥BD于O,BO=OD,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对,分别是

5.如图6,AB∥CD,AD∥BC,OE=OF,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组数是()

A.3B.4

C.5D.6

6.如图7,在△ADE和△CBF中,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下列四个论断:

AD=CB;AF=CE;∠B=∠D;DE=BF.

请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问题,并写出规范的解答过程.

 

教(学)后记

11.3角的平分线

(1)

课型:

新授课主备:

杨斌审核: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2.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重点: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叫角的平分线.

A

2.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

∴∠AOC==

二.探究新知:

1.请看课本P19“探究”,并分析讨论解答其中的问题.

 

2.由上面的“探究”可以得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试用尺规作∠AOB的平分线(不写作法,只保留作图痕迹),并证之.

 

3.请看课本P20“探究”,并讨论总结其答案.

(1)第一折痕是,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是.

(2)由此得角平分线的性质:

(3)你能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吗?

请完成下列过程:

已知:

求证:

证明:

 

4.由上可知,一般情况下,要证明一个几何中的命题时,可以按照下列三步进行:

(1)

(2)

(3)

三.应用新知:

已知:

如图,△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F在AC上,BD=DF.

求证:

CF=EB

证明:

 

四.巩固新知:

1.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且DE=3cm,则点D到AC的距离是cm.

2.已知:

如图,CD⊥AB于点D,BE⊥AC于点E,CD交BF于O,AO是∠CAB的平分线.

求证:

OC=OB

 

五.课堂检测:

1.AD是△ABC中∠A的平分线,自D向AB、AC两边作垂线,垂足为E、F,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DE=DFB.AE=AFC.BD=CDD.∠ADE=∠ADF

2.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BC,AD是∠BAC的平分线,DE⊥AB,垂足为E,若AB=10cm,求△DBE的周长.

 

思维拓展:

如图,AD是△ABC的平分线,DE⊥AB于E,DF⊥AC于点F,连接EF,EF与AD交于点G,AD与EF垂直吗?

证明你的结论.

 

教学后记:

11.3角的平分线

(2)

课型:

新授课主备:

杨斌审核: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知道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2.会用角平分线判定定理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它的逆命题是.

2.如图,△ABC中,∠C=90°,AD是角平分线,若BC=15cm,BD=10cm,则点D到AB的距离是cm.

二.探究新知: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

若成立,请证之.

 

2.结论:

(1)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是:

(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题设与结论正好.

三.应用新知:

1.请完成课本P21“思考”.

 

2.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求证:

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结论: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

四.巩固新知:

1.如图,PD⊥OA,PE⊥OB,且PD=PE,则OP是,理由.

2.课本P22练习.

 

五.课堂检测:

1.如图,三条公路两两交于点A、B、C,现修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到三条路的距离相等,可供选择的地址有处.

2.如图,AB=AD,BC=DC,AC与BD相交于E,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3.如图BD=CD,BF⊥AC,CE⊥AB,求证:

点D在∠BAC的平分线上.

 

4.如图,BD是∠ABC的平分线,AB=BC,点P在BD上,且PM⊥AD于M,PN⊥CD于N,求证:

PM=PN.

 

教学后记:

第十一章小结

课型:

复习课主备:

杨斌审核: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

2.回顾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点: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

(1);

(2);(3);(4);(5);(6);(7);

2.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简称),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简称).

3.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的判定:

.

二.范例讲解:

例1.如图,BD、CE分别是△ABC的边上的高,点P在BD的延长线上,BP=AC,点Q在CE上,CQ=AB,求证:

AQ=AP.

 

例2.如图所示,已知△ABC中,∠B=∠C,D为BC的中点,DE⊥AB,DF⊥AC,E、F为垂足.求证:

(1)AD平分∠BAC;

(2)AD⊥BC

 

三.课堂练习:

1.△ABC和△A1B1C1中,条件①AB=A1B1;②BC=B1C1;③AC=A1C1;④∠A=∠A1;⑤∠B=∠B1;⑥∠C=∠C1,则下列各组的条件不能保证△ABC≌△A1B1C1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⑤D.②⑤⑥

2.如图,AC、BD相交于点O,OA=OB,OC=OD,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对,分别是.

3.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B.两锐角对应相等

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边对应相等

4.如图,△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