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7569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

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

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

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

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

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

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礼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理又称天理。

主要涵义有:

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性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

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特征,并认为在性中已蕴有这些道德素质之萌芽。

荀子则提出性作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应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才能产生善的德行(礼义)。

宋明理学中,强调性即是理,或同时又强调心即性。

因而性具有联结人的精神活动与宇宙本体的超验的性质。

气本义为云烟、云气。

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王霸之辩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

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

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

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

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

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

秦汉以后王霸并用。

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

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六府三事:

“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

六府指的是人民生活物质中的金、木、水、火、土、榖,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之正德、利用、厚生。

《书经大禹谟》则记有舜帝称赞大禹的话:

“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六府三事九德;即是伦理上的尚德主义与功利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庸之德,调和功利思想。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

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

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

“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八卦《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

由“—”“――”两爻相迭变化,每卦三爻组成。

它们是: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迭组合变化而成,并从八卦的基本性质及其组合变化来占筮、判定吉凶臧否。

《易传》以伏羲作八卦,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事物,并由这八种基本事物交感变化而产生出万事万物。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自然含义相当广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的作用来干预。

神器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器,物。

神器,神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

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二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道法自然句子出在《老子》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在古人心眼当中,天虽然至高无上,可是也不得不效法道。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所谓“道法自然”,其实正是说,道是无所效法的,自然而然的。

物极必反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

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它的反面转化。

是辩证否定的朴素表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

“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不忍人之心孟子曰: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

天爵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人爵和天爵的观念。

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读罢不觉感慨万千。

孟老夫子果然高见,数千年来,重“人爵”而不重“天爵”,得“人爵”而失“天爵”的确实屡见不鲜。

无怪乎孟子与孔子一道,被尊为圣人。

“天爵”是道德品质的象征,是靠自身修炼和培养出来的,具有内在性和不可剥夺性。

“人爵”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统治者或他人授予的,具有外在性和可剥夺性。

自古以来,选人用人都强调“选贤任能”。

尽心知性孟子提出的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

“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非命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

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

“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

天志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观。

认为天是有意志、能对人的善恶进行赏罚的最高主宰。

兼爱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张。

墨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意指天下之人应当相互亲爱。

强调人应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反映了古代的平等观念,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

非攻墨翟的战争观,是兼爱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认为兼并和侵略战争于民危害最大。

逍遥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用语。

指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即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如果借助了一定的条件,则会“为物所役”、“所累”,从而不自由。

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空间;宙,时间。

东汉科学家张衡则认为:

人们观测到的天地是有限的,而整个宇宙是无限的。

后来的唯物论者大都肯定张衡的观点。

名实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

最早产生于先秦。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

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

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

后墨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名是事物的概念。

名的作用在于指谓、描绘内容,名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并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名实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促进了名实论和形式逻辑理论的发展。

后来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决定于实,一旦形成也不能轻易改变。

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

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离坚白“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

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

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

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

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法1指法律、法令、法规等。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行为规范。

先秦法家强调法,商鞅提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

《管子》明确以法为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并视之为“圣君之宝用”。

韩非对法作了更深入、全面的规定,认为法是由统治者制定并公开颁行的法律条文,是赏罚的依据,必须具有兑现的效力,并使百姓明了、遵守。

2佛教名词。

通指一切事物。

又指佛、法、僧三宝之一,即佛教的经典和教义。

术1手段、策略。

法家的重要术语,实际上是君主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权术。

2方法、学说,如道术、方术。

势1权力和地位。

即权势。

法家强调的统治方法之一,认为权势是君主实行法治的必要条件,君主之权势,就在于握有刑德赏罚之权,从而使群臣对君主绝对服从。

君之失势,如虎豹失其爪牙,必然身死国亡。

2趋势。

唐柳宗元《封建论》以封建制为历史趋势。

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理势统一的学说,以势为理即历史规律所表现的必然趋势。

并以此论证社会历史的进化发展。

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

“五德”即事物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或性能。

“五德终始”即“五德”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邹衍继承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五德终始”、“循环相胜”的观点,试图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

“五德终始”说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是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寻找理论根据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

语出《易传系辞上》。

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形而上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无形的东西。

《易传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里的“形而上”指无形的精神本体(道),“形而下”指由道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常被各家用来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等。

两仪中国古代易学范畴。

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

四象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

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之意。

消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消,消亡;息,增长。

指世界万物的存在过程是一个消亡与发生相统一的过程。

太一“太”是至高至极;“一”是唯一。

1“道”的别称。

3星宿名或天神之别称。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以元气为天地本原。

两汉经学:

汉代的儒家是以注释《诗》、《书》、《礼》、《易》、《春秋》等先秦儒家经书的形式出现的,故称为经学。

在汉代搜集到的儒家经典中,有一部分是儒生口授,由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叫做“今文经”。

另一部分是散在民间,藏在墙壁中偶然被发现的经书。

这些经书由汉以前的文字即古籍文字成,故称“古文经”,故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人副天数《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及“人副天数“为基础的“三纲五常”,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

他关于天的结构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的论述,都是为了证明“人副天数”进而阐释其“奉天而法古”的政治哲学宗旨。

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谴告由此而来。

但天之谴告主要是因为人取法于天迷失了,导致国家失措的负面戒惧论道。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

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戴圣各自辑录有一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也简称《礼记》。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

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大戴礼记》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北周卢辩注。

《小戴礼记》的主要注本有东汉郑玄的《礼记注》,唐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清朱彬的《礼记训纂》和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等。

《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玄学魏晋时期由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哲学思潮。

由于儒学的神学化和趋于繁琐,无力解决日益尖锐的现实社会的斗争问题,加之统治阶级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得失无常,思想消沉,不得不另寻精神武器,玄学便应运而生。

玄,即虚无玄远,高深莫测之意。

玄学的经典即所谓“三玄”(《周易》、《老子》、和《庄子》)之作。

玄学是用道家观点去解说儒家典籍。

玄学开端于魏晋之际。

其创始者为魏正始(240-248)年间的何晏、王弼和阮籍、嵇康。

何、王的根本思想是“贵无”,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提出名教出于自然。

阮、嵇则相反,主张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

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抨击儒家,又指出名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东晋以后,佛学思想逐渐取代玄学的地位。

崇本举末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守母存子”,来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具体来说,一是“因道立教”,即根据自然无为之则制定名分、设置名教,亦即名教以自然为本,而不可以舍本逐末、“离道执教”;二是“越教归道”,即由有反无、由末归本,复归于自然之道,以解现实中所出现的名教之弊;三是“即道全教”,即遵循自然规则,而不执着于名教,以全名教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

清谈又称清言、玄言、雅谈。

魏晋时期的一种远离世事,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风气。

其内容包括玄学、名理、评品人物等等,玄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贵无论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本末中国古代哲学用语。

指根本与末节,本质与表现,本体与作用。

动静即运动与静止。

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范畴。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则指天道之无为,人类无须以人力干预也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欲。

儒家重名教,道家尚自然,二者长期有争论。

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释儒,进一步展开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并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认为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途径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治。

主张超越名教的束缚,返归于自然,以虚静之心任性任情。

极大地冲击了礼教的神圣性,为门阀士族腐朽堕落的生活作辩护。

宋代学者以复兴儒学自命,重振传统纲常名教,以天理论证名教的绝对性和合理性,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大枷锁。

明李贽再次冲击名教是非观。

近代谭嗣同提出“冲决网罗”,抨击封建纲常名教。

以西方近代伦理原则和自然人性论反对名教,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

崇有论魏晋玄学的重要哲学理论和派别之一。

与贵无论相对立,认为宇宙万物以有为本。

指出宇宙万物皆产生于有,世界的本原是实际的物质存在,无不能生有。

物各自生  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

语出《庄子齐物论注》意思是说,没有造物主,万物都是自生自长的。

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首先提出了“万物自生”的观点,晋

代裴頠著《崇有论》,反对玄学贵无论“有生于无”的观点,也提出了的说法。

郭象“物各自生”的观点,在反对造物主这一点上,包含有王充、裴頠讲的“自生”的意义,但又有根本的不同。

王充讲“万物自生”是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然而然产生。

裴頠的“自生”说,也承认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

而郭象的“自生”说,则在否定无生有的同时否定有生有,片面地强调万物各自无联系地、孤立地、突然地“自生”,他称之为“独化”。

因此,郭象的“物各自生”说带有严重的偶然论的神秘主义色彩。

独化  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独化的主要含义是:

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外不依靠“道”,内不由于己,都是无原因无根据的。

认为天地间每一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无条件无原因的,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条件和原因,那末条件之外还有条件,原因之前还有原因,必将推致无穷无尽,万物虽共同生存于天地间,相互之间在表面上“玄合”,但在实际上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而皆历然莫不独见矣”。

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夫死者独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生者亦独化而生耳”,“独化而足”,“生与死各自成体”。

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由于根本否定事物生化的条件和原因,否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鼓吹万物的“突然而自得”,“忽然而自尔”,“有不得变而为无,故一受成形,则化尽无期也”等等,成为一种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思想。

玄冥  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

语出《庄子大宗师》原是以寓言形式假设的一个人名,实际上指一种混沌不分、深不可测的状态或一种无知无觉、不分是非、不分古今的精神境界。

西晋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特别重视这个概念,“玄冥”是指一种“无”的状态,但尚未超出言表而至于无名、无始。

他进一步提出了“玄冥之境”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万物“独化”的场所和境界。

二谛义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即二重道理的学说:

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谛”;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

它进一步认为,不仅有这两种道理,而且都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

于是低一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就只是俗谛。

此宗的大师吉藏(549—623年),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

(l)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

(2)说万物是“有”,这是片面的;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

我们只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

这是真谛。

(3)在第三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些说法又只是俗谛了。

真谛就在于说:

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

四法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