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7721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x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高二历史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选择题部分

非选择题部分

总分

得分

分卷I

1、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他为平民提供在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

”材料中的“他”是(  )

A.梭伦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D.苏格拉底

2.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

“长州进京,还不好吗?

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

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

A.日本门户打开了B.改革时代到来了

C.民主政治建立了D.扩张战争开始了

3.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实行公地公民制

B.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体制

C.中央设立大藏省和太政官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D.实行班田收授法,征收租庸调

4.安徽某县由“日日窝窝头,月月难见面(白面),三月吃顿肉,乐得赛过年。

”转变为“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给了大量的救助

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5.(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

“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

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

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

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

”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有一定的弊端

6.下图反映的事件是商鞅变法,在其措施中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

C.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

7.彼得一世曾说:

“这场战争是花了三倍时间读完的一所充满血腥而又危险万分的学校。

一般学校的学生通常是七年结业,而我们的学校却花了三倍的时间才读完。

”“这场战争”是(  )

A.俄国与瑞典的战争B.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

C.克里木战争D.日俄战争

8.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是指()

①要求进行政治改革 ②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③由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 ④与洋务派划清了界限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

9.元世祖至元年间,“家给人足”“民庶晏然,年谷丰衍,朝野中外,号称治平”,关中粟麦已“盛于天下”。

元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  )

①有效体制的建立 ②法规制度的形成 ③科学技术的推广 ④农桑立国的实施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据《吴子·料敌》载: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 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 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票证。

此后,各种票证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

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材料反映了(  )

A.票证过多不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B.消费卡竞相兴起取代了票证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得到完善

13.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

“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

”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  )

①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危及英国的殖民利益

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穆罕默德·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④穆罕默德·阿里才艺过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

14.下图为“大化改新”历史舞台——飞鸟板盖宫遗址。

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日本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的举措是(  )

A.公地公民制度B.班田收授法

C.租庸调制D.太政官制度

15.塔斯鲁克是雅典郊区最著名的贵族,他经营着大片土地,拥有众多的奴隶。

他对梭伦改革的态度最有可能是(  )

A.热烈拥护B.坚决反对

C.无动于衷D.顺其自然

16.现今的COSPLAY,一般是指利用服装、小饰品、道具以及化装来扮演ACG(anime、comic、game)中的角色。

COSPLAY在日本非常流行,但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严格不仅仅体现在衣着上,甚至延伸到了衣服颜色的范畴,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独特服饰。

可见,COSPLAY文化在日本依托于()

A.等级制度B.武士精神

C.军国主义D.天皇制度

17.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力图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  )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18.张居正的下列改革措施部分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

①考成法 ②内修守备 ③清查田亩 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9.加尔文说: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

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加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加尔文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2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21.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在其他方面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下列有关其政治体制变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建立地方和城市的人民政权

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无财产限制

C.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自治机构

D.自治机构在经济、政治、卫生及教育领域发挥作用

22.中世纪的欧洲,德国皇帝亨利四世在冰天雪地里站在教皇的门前乞求宽恕,这反映了()

A.国王需定期到教皇门前祈祷

B.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C.教皇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

D.王权与教权是统一的

23.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

”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  )

A.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B.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

C.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

24.观察下图,通过图中人物的装束和姓氏,他最有可能是(  )

A.日本天皇B.幕府将军

C.著名武士D.普通农民

25.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齐桓公与管仲画像砖

A.齐桓公曾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B.管仲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C.管仲改革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D.管仲改革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26.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  )

A.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

B.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

C.引发了德意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27.北魏冯太后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的是(  )

A.本民族的典章制度  B.儒家经典

C.汉族历朝的典章制度  D.佛教文化

28.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

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29.这个国家刚刚与英国和法国打了一仗,输得一败涂地,以致民怨沸腾。

人们甚至可以在每个劳动者的前额上看出那些情感的外在表现,而矛盾焦点直指该国最棘手的问题。

据此推断,这个国家将要发生()

A.明治维新B.农奴制改革

C.洋务运动D.南北战争

30.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的内容涉及政治体制的是(  )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B.设议院

C.制定宪法D.实行君主立宪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

“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

(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谟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

(2)对材料四应怎样认识?

(3)以上材料在表明天主教会面临怎样的形势?

 

33.阅读下列材料:

  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仪式,以示庆祝。

赫尔岑后来写道:

我参加了祷告仪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群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面前,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

请回答:

(1)材料中,“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为什么会被处死?

(2)赫尔岑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怎样的人物?

他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与十二月党人有何相同之处?

(3)从材料可以看出十二月党人的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

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小。

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

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

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

——(美国)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作翱翔。

——梭伦

材料三 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材料四 雅典人之所以这时候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贫富分化严重,富有者和贫穷者的分化正在激化。

……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

——白海军《光荣希腊》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

(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

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

依据材料四,归纳能够论证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

”可知是与梭伦改革有关,实行财产等级制,打击了贵族统治,提高了平民尤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故A项正确;克里斯梯尼、伯利克里改革是在梭伦改革之后,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公民的权利,故B、C项错误;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而非政治家、改革家,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从引文“长洲”“萨摩”这两处地名可知所述是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

倒幕派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长洲、萨摩、土佐、肥前等地。

在倒幕成功后开始了明治维新。

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门户,不符合提干19世纪后期的时间。

日本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引进、制定、改造的。

引文中没有反映日本对外战争开始的线索。

3.【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大化改新的内容,可以直接选也可以用排除法,日本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太政官,而非大藏省和太政官。

4.【答案】C

【解析】可以用排除法,A、B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

D项对应城市改革。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的能力。

材料中主要在论述冗兵的问题,故A,C,D都符合题意,而B项中的冗官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可排除。

6.【答案】A

【解析】“为田开阡陌封疆”明确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七年结业”“花了三倍的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为打通“朝向欧洲的窗户”,彼得一世在1700年发动了对瑞典的北方战争,故选A。

8.【答案】A

【解析】“进一步”的意思是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超越的含义,仅仅相同而没有超越,不能叫“进一步”。

①和④只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不是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以上四项皆是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故均选。

10.【答案】D

【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材料没有体现。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均田制、迁都、汉化和移风易俗政策,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增强了国家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分析能力。

各种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这些票证被取消说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计划经济的逐渐取消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从材料来看,英国并不希望阿拉伯国家强大,根据选项来看,英国也不希望埃及强大,原因在于它们的强大会对英国的利益不利,故选D。

14.【答案】A

【解析】公地公民制度使日本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

15.【答案】B

【解析】“解负令”的颁布,大量奴隶被释放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们对改革的态度最有可能的应是反对,故选B。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的能力。

材料中指出COSPLAY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独特服饰”,此处强调了等级差异性,故选A。

1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即改革前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18.【答案】C

【解析】内修守备是针对明中期以来边防残破的积弊倡行的边防新政,没有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材料理解能力,考查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材料说“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强调了上帝的选择,这与加尔文的“先定论”中上帝选民和弃民的内容一致。

所以选A。

20.【答案】A

【解析】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

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21.【答案】C

【解析】亚历山大二世政治体制方面改革内容有:

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有财产限制,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得以进入、自治机构,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据此判断A,B,D表述错误,应选C。

22.【答案】B

【解析】德国皇帝亨利四世在冰天雪地里站在教皇的门前乞求宽恕,说明教皇的地位高于世俗封建主。

2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从表面信息日本从“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到“完全西方化”的变化,分析判断出其最根本因素是向西方学习,而明治维新则是进行西化改革的最根本也是最系统的环节。

从此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其间深深打上了“西化”的烙印。

选项A,B,D三项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日本古代,普通农民是没有姓氏的,由此可排除D项。

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

由图中人物的装束可以判定,B项正确。

25.【答案】D

【解析】管仲在改革中虽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占有的合法性,但他没有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承认土地私有制,其改革仍然是奴隶制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26.【答案】A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7.【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

冯太后很早就认识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深知汉文化的精髓,所以在孝文帝小时候就开始督促他学习汉文化的精髓:

儒家经典。

因此选B。

28.【答案】C

【解析】这种变化发生在孝文帝改革后,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明显是汉化政策影响的结果。

29.【答案】B

【解析】

30.【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维新派的政治思想主张与“百日维新”措施的差异,光绪帝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和“君主立宪”的主张。

31.【答案】

(1)同:

两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

异:

刘逢禄多从学术角度考虑;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2)有道理。

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辨,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加以概括。

(2)题考查的是对叶德辉观点的认识。

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其貌……则夷也”和所学史实可知,其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有一定道理。

32.【答案】

(1)原因:

①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②天主教会的腐败。

③教会贪婪成性,疯狂敛财。

(2)认识:

①教会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地位。

②教会采取的手段卑劣野蛮。

③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已经开始。

(3)天主教会逐渐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障碍,遭遇各方挑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

【解析】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33.【答案】

(1)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

(2)是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他的基本主张是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相同之处:

受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3)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唤醒了俄国民众,鼓舞了更多的人为废除农奴制度而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理解的能力。

解题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归纳材料,提炼有效信息;二是与教材有关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34.【答案】

(1)表现:

贵族专政,农民(平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民(平民)生活贫困,容易沦为债务奴隶。

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或巩固奴隶主统治)。

(2)举措:

颁布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

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让欠债为奴的平民重获土地和自由。

(3)理念:

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

举措:

不平分富人的财产,但也让穷人得到实惠。

影响:

这一理念可以缓解矛盾,减少阻力,推动改革成功。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提取、概括能力。

解答第

(1)题时,根据“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小”得出贵族专政;从“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看出平民生活艰难,有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

综合材料可以看出平民与贵族矛盾突出。

根据材料一中“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目的是挽救危机,维护统治。

解答第

(2)题由诗句中的“欠债”“重获自由”很容易联想到梭伦改革中颁布“解负令”的措施及作用。

解答第(3)题的第一问,根据“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看出梭伦改革的特点是中庸。

第二问,根据材料“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得出举措。

第三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迁移能力,学生能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准确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