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8230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docx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及鉴赏试题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一意象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蜀相》中诸葛亮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

3.胸怀宽广、豪放豁达的形象如李白《将进酒》

4.踌躇满志、自信潇洒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5.金戈铁马、战沙场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

胡马渡阴山。

6.纵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归国田居》

7.孤傲高洁、独守节操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

一声山水绿。

8.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

9.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沉郁愤懑的形象如陆游《书愤》

10.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

前笑不成。

11.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

12爱惜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3征人思妇形象

14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

(二)景物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2).长亭(3).南浦

(4).酒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2.鸿雁3.莼羹鲈脍4.双鲤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

(2).芭蕉。

(3).流水。

(4).猿猴

(5).杜鹃鸟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

(或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或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或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2).梅花。

(或赞美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或表现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或表现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松柏。

(坚贞不屈,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

(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

(2).莲。

(3).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

(2).长城(3).楼兰。

(4).柳营。

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

(6).羌笛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2).东篱(3).三径。

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二语言

(一)从词性看

名词构成画面的主体;动形彰显画面的精髓;虚词雕琢表意的效果;叠音词兼顾描摹、表意、音韵;拟声词形象生动鲜明;颜色词更显画面层次与对比。

(二)从风格看

1熟悉作家的常见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朗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恬淡优美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2常见风格

1.豪放(豪迈雄奇)2.含蓄委婉(婉约细腻)3.隽永(意味深长)4.雄奇飘逸:

5.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6.悲壮慷慨7.清新明丽(自然)(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

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8.朴素自然、质朴无华9.幽默讽刺10.形象生动。

(其特点是状物描形,使人读了富有实感,如入其境。

)11.精炼。

三、表达技巧

1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叠词、互文、双关、对比、用典

2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渲染、象征、铺陈、白描、

3表达方式

(1)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物、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2)描写——注意内容选择(景物与人物)\注意用笔浓淡(工笔与白描)\注意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注意观察角度(远与近、高与低、内与外)\注意色彩搭配(冷与暖、明与暗)\注意感觉(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注意辩证关系(动与静、虚与实、点与面、抑与扬)

4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紧扣照应题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照应、铺垫、对比

四、意境

1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五、主旨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了解诗歌主旨:

咏史怀古诗:

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托物言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边塞征战诗:

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表现征夫对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羁旅思乡诗:

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对故乡的浓郁思念。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送别留念诗:

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

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闺怨闺愁诗:

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策略梳理

(一)分析作用

1炼字题

常式问: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变式问: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注意:

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答题步骤:

a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b把该字放入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c指出该字的作用(描摹了什么样的情形?

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使画面增添了什么新的特点(声—静动、色—层次感、态—动态美、神—神态情态、韵—韵味))?

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在结构上有无作用(与其他内容有无)?

))

2一词领全诗题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a该字对主旨的表现,情感的表达有无作用?

b该字在结构上有无作用(与其他内容有无)?

3分析句子

提问方式:

某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

a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致?

b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c表达了什么情感?

d与全诗其他内容有何关系?

例题:

2006年辽宁卷《东坡》

4分析意象

(二)分析语言特色

常式问: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a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b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c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三)分析技巧

常式问: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或: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

描写景物的方法:

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

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

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

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

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咏史抒怀),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

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答题步骤:

a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b结合诗句来阐释他的运用c指出其作用

(四)分析意境

常式问: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a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c分析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内容

提问方式:

该诗是如何表现某词的?

思考角度:

1意象与该词的关系

2词语与该词的关系

3意境(氛围)与该词的关系

4技法与该词的关系

(六)分析主旨

确定诗歌体裁,把握主要意象,细腻品析语言

(七)分析不同观点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答题步骤:

a明确自己认同的观点b根据观点针对的内容(字词、句子、技法等)结合前面的策略答题。

诗歌鉴赏题汇编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品读此诗前两句,说说山村有什么样的特点?

用哪些意象写出这些特点的?

(4

分)

答: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

(4

分)

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

(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复空情。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1)品读此诗首联,说说用了什么表达技法,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4分)

答:

(2)从尾联的关键词语入手,分析这首诗歌表现的主旨。

(4分)

答:

4.阅读下面一支小令,完成后面问题。

(8

分)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忘机友:

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

(1)有人认为黄庚的《渔隐》诗,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支曲子的注脚。

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在写景方面煞费苦心,景物描写非常生动,请选择你认为用得巧妙的词,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

分)

感遇十二首(其七)(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在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

分)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使用的意象特点。

(3

分)

(2)两首诗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5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从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两句中,可以看出怎样的人生遭遇?

答:

(3)诗人掩泪空相向的原因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答:

8.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宿夜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梧桐影

吕岩

明月斜,西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

教人立尽梧桐影。

【注】之子:

此君,这位先生。

唐代诗人孟浩然,五代词人吕岩,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但写的都是等待朋友而不得的焦急期盼的情感。

(1)虽然写的都是等候的情感,但各自用不同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表达。

试抓住两首诗词的末句(或联)中的关键词来分析这个特点。

答:

(2)两首诗词都能够运用形象来表达情感,你认为哪一首的形象更美一些,为什么?

答: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直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

【注】夜直,即为值夜班。

此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纳王安石的意见,实行新法。

(1)第三句春色指什么?

诗人为何感到春色恼人眠不得?

(2)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村即事

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

‘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

你同意么?

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理由。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

你对此有何感触?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3分)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乌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8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4分)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霸桥,在长安东。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曲江:

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

(3分)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填空题。

(8分)

中牟道中

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1)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分)

(2)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

为什么?

(6分)

16.阅读下面一道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简要说明。

(3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

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

请依据词意简要赏析。

(5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点绛唇》一题春草。

佥谷,即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所建,后荒芜。

王孙,借指的朋友。

萋萋,草盛貌。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作具体说明。

(3分)

答: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

(5分)

答:

1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

(2)题。

(7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指绿琴埃。

注:

苗发、司空曙,俱为友人。

绿琴,汉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故后世称琴为绿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是说,虽然只是微风,然而其声响还是让坐在窗前沉思的心惊不已。

B.颔联是说,风吹开了屋门同时弄得竹林中响动不已,使误以为有朋友来访。

C.颈联中,想象枝上露水被风吹摇而滴落的情景透出一种心无所适的意味。

D.因风入题,又借风声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诗题中闻风二字正相切合。

(2)对风声中自己内的感受进行描摹渲染,创造了一种清远孤寂的意境,请结合诗句对其中的感受和意境作具体说明。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示张寺丞王校勘

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

(1)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注]

(1)游梁赋客:

汉代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游于梁园。

(1)这首诗的颔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2)颈联两句乃全诗的警句,情理兼胜,解释这两句并写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4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1)诗歌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分)

(2)张上若《杜诗镜诠》中评价画线的两句诗说:

润字从薄字看出,喧字从迟字看出。

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为什么?

(4分)

2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有人认为‘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为什么?

答:

2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

(8分)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

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

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准家?

(1)这两首诗均以月为题,共同描绘了月夜

的特点。

(2分)

(2)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

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

此最工于体物。

(《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

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

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2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