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8735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docx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

江苏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徐梅

[摘要]:

伴随着“绿色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人们提出了创设班级“绿色文化”。

希望通过创设和谐、生态、民主、自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进步文化,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更加优越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这种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潜移默化中实现他们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班级文化“绿色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和交往活动而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良好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儿童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形成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教育者,该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引导学生完成心灵的自主建构呢?

在我看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伴随着“绿色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绿色思潮”也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主流思想。

放眼当今整个社会,“绿色”这一概念已经渗透进了各个领域。

“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绿色学校”、“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心情”等等,都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绿色”俨然已成了积极、进步、和谐、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的代名词。

在班级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为了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我们同样应该引入这样一种“绿色”理念,积极创设班级“绿色文化”。

一、班级“绿色文化”的基本定位

班级“绿色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

它是一种以积极、健康、进步、和谐、人文、民主为主流指导思想的,以促进班级及其成员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被社会所期待和倡导的,具有生命力前途的班级新鲜文化。

这种文化象征着生机,代表着活力,预示着希望,显现着平实。

它是一种不断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体现自然、和谐、生态的进步文化。

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开发学生的精神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带着激情,踏着理性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意义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有着巨大的感染力量。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

所以我认为,自然、生态、和谐、进步的班级“绿色文化”也定能发挥它独到的影响力,使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氛围内获得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这种体现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理念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能加速实现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班级“绿色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绿色”的德育思想

在创设班级“绿色文化”的过程中,通过班级的绿色环境建设和各项“绿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学生一种健康的“绿色”德育理念,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熏陶与感染,进而形成积极、进步的道德情感,然后再通过自身的感和悟,将这种体现和谐、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认识内化并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这样,也就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绿色”德育思想的形成。

可以说,这种将平面的道理立体化的方式比传统的说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内化,因为它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可感知的情景中,造成一种意境,滋润孩子的心田,熏陶孩子的心灵。

所以,蕴含于班级“绿色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精华还是比较容易让学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快乐地撷取的。

(二)、创设班级“绿色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绿色”心理

以自然、和谐、健康、民主等思想为指导的班级“绿色文化”作为一种新鲜的进步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班级“绿色文化”的氛围,特别是整洁幽雅的环境,健康自然的形象很容易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暗示,使他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更受到“绿色”的感染,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自然与和谐地发展。

而且,良好的“绿色文化”环境也可以为学生带来自由、民主的感受,从而增加他们适度自我表现以及心理渲泄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寄托。

学生可以借助创设班级“绿色文化”这一平台,舒缓压力,排除紧张与忧郁,并获得积极健康思想的熏陶与感染,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了倾注自己情感的机会,且能促使他们去感悟生活底蕴,放飞自己心情,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绿色”心理。

(三)、创设班级“绿色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在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一种“绿色”意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绿色”意识也就是一种环保意识。

不管它是在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创设,外现亦或内隐,都将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教育影响,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使命感。

小学生做事情的热情很高,如果能在创设班级“绿色文化”的过程中及时灌输给他们一种具有和谐与进步意义的意识,他们定能积极热情地去做好它,并不断从中获得自我的提炼。

不可否认,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和谐、自然、民主与生态的宽松文化环境,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小学班级“绿色文化”创设的实施原则

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班级“绿色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在创设过程中必须要能体现出它的创新价值所在:

自然、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能更好地把握其创设主旨,我认为在创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其追求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化。

生态化的文化氛围将会带给学生一种清新、舒畅、接近自然的感受,能让学生在舒适幽雅、赏心悦目的环境中振奋精神,昂扬斗志,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与周遭环境的亲切接触而感受到自然界的强大生命力与勃勃生机,从而形成一种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和谐的欲望。

因此,在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中应当坚持生态性原则。

(二)和谐性原则创设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小学班级“绿色文化”创设的重要目标。

和谐的文化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宽松、自由、民主的发展空间。

学生在这样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将很容易地得到心境的平和与自身的净化。

而且,也只有通过对和谐文化氛围的亲切感受,学生才能在内心里慢慢形成一种对和谐的追求,并且为之付出努力。

所以,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同样应该坚持和谐性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创设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最终目标。

因此,在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过程中无疑地得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创设出一种体现生态、和谐、健康、人文的进步文化,使学生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内受到熏陶与感染,完成转化,并不断地去自我完善与发展,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针对性原则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特点也各不相同。

相应地,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也就必须得本着针对性原则而进行了。

对于低年级学生,因其独立性与自主性较弱,尚不能形成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所以,在创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班主任的引导和帮助,尝试让学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适当地参与创设的构想和实践。

对于中年级学生,因其独立性与自主性正处于增强阶段,所以应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完成创设。

班主任可参与讨论创设构想,具体的实施工作则基本由学生去完成。

高年级学生与前两者有所差别,他们已具有了相对比较独立自主的能力。

所以,在创设高年级的班级“绿色文化”过程中,班主任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其中可以选出个别能力较强的负责人,由他们去带领全班同学创设完全属于自己的班级“绿色文化”。

可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创设是必要的。

四、小学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思路

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的成长影响深远。

班级“绿色文化”作为一种健康、和谐、自然的进步文化,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所以,进行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已然成为弦上之箭,容不得不发了。

那么,该如何来创设这样一种班级“绿色文化”呢?

在我看来,还是得从班级的的方方面面着手,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创设班级的“绿色”物质文化、“绿色”制度文化,以及“绿色”心理环境上。

这一切无疑需要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与彼此间的互相信赖才能顺利完成。

创设班级“绿色文化”,努力营造积极、和谐、自然、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将成为提高班级总体水平与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创设“绿色”物质文化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主要场所,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让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教室环境的布置是创设班级“绿色文化”过程中的重要物质组成部分。

教室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东西,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因此,教室环境的布置有着独特的作用。

整洁、幽雅、美观、环保、生态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容易带给人一种良好的心境;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不断求善。

优化教室环境就是要把教育的意向与目标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与布置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一到教室就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都能得到一种精神的洗礼。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室生态、环保,体现和谐、自然、健康、进步的思想,从而去感染到每一个学生。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样:

“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刊版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规划,以便挖掘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最终连墙也在说话。

”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设班级的“绿色”物质文化。

首先是室内的课桌椅。

课桌椅是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物品。

以一天见八遍来形容决不为过。

如果说课桌椅这一学生最亲密的伙伴能有一张干净的“脸”,一个健康的“身体”,那该多好啊。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难。

作为教育者,应该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灌输给他们一种健康与环保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不能随便地在课桌椅上胡乱涂抹,使之毁容。

另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产生一些废弃物,比如废纸、笔屑等。

如果随意乱丢,或者因其量少而堆放在桌面上,就有可能影响到班级的卫生与美观,同时也将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所以,我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伙伴”身上建立一个临时的垃圾储备站:

在桌子或椅子上绑上一个小小的废弃食品袋,将产生的一些琐碎的生活垃圾置于其中,等收集满后就投入垃圾箱。

以此不断循环,应该可以减少不少因学生疏忽而造成的脏乱。

这是一种很好的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措施,具有长久的后续环保效果。

当然,物品摆放的整齐与否对教室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只有将课桌椅上的物品都摆放整齐了,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纯净、平和、自然、健康、环保的气息,也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是教室墙壁。

教室的墙壁也属于教室的物质环境之一。

要创设班级的“绿色”物质环境当然要加强对教室墙壁的布置。

要善于将积极、健康、和谐、生态的思想融入到教室墙壁上去。

在这方面,低年级学生可适当参与,中高年级学生则可自己动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

一般而言,教室的墙壁除了要保持干净洁白外,还应布置上一些富有激励性和倡议性的图画和标语。

为了能体现出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主旨,这些标语和图画应能反映自然、健康、民主、进步的思想,而且还能催人进取。

为了更好地宣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在墙壁上可开辟一些环保小专栏,或者可以让学生将家中的旧挂历制成小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中高年级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学还可独立完成一些有关自然的摄影作品张贴于墙上,强化大家的环保意识。

再次是黑板报。

黑板报是班级的眼睛,是学生心灵的窗口,也是展示班级“绿色文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平台,它能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施展才华,抒发情感与心声。

通常低年级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黑板报的创建,而中高年级同学则不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自主地表达观点,表述理想,表现个性。

就让他们自由地去发挥吧!

让他们从实践中去明白对与错,该与不该。

当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很必要。

为了能更好地传达“绿色”理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黑白报的内容传达一种环保、人文、健康、进步、积极且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让教室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这个窗口接受“绿色文化”的洗礼。

最后是教室的四周。

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应该要能体现出布局合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所以,班级的公共财物应该得到统一而合理的安排,要能形成和谐的美的感受。

比如电教设备、饮水机、劳动工具等都应摆放得整齐合理,有美感。

此外,在教室内摆上一些能彰显自然与生态的花卉盆景也有很大的意义:

既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感受到一定的生命内涵。

总之,要让教室内的每一样物品,乃至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态与和谐,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对“绿色”理念的体认。

(二)、创设“绿色”制度文化

班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既单纯又复杂。

要想让班级健康地成长,就必须要形成一种属于学生自己的制度来规范他们的思想与行为。

班级制度文化就是这么产生的。

创设一种新鲜的“绿色”制度文化在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中不容忽视。

那么,怎样来完成这种“绿色”制度文化的创设呢?

我觉得以民主、人文、发展的观念作指导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这对小学低年级来说同样适用,只是他们的创设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伴随着他们民主意识的增强,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采取民主的态度制定出和谐、健康与可发展的“绿色”班级制度,尽可能得到多的人的认可。

在班级干部的选拔中,要充分体现民主,让学生自己选出觉得理想的班干部,然后再由全班对其进行考察,让能者居其位。

班级各项制度和公约的制定也应本着以人为本,以实现民主为前提,由班中所有同学参与讨论并写下提案,由班主任汇总后通过集体表决最终确定。

这种做法贯彻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实施起来会相对比较顺利。

它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让他们以自己制定的“童规”来约束自己,帮助自身实现自我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步入正轨,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由学生自己民主制定的奖惩条例也应该得到很好的实施,班主任在其中可担当客观公正的监督者。

此外,在班级“绿色”制度文化的创设中,还应增设一些小岗位,把学生的主人地位还给学生。

如在各个年级开展“一日班长制”,在中高年级开展“一日小班主任”等,通过轮流执政,促进学生的自律。

同样,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小干部轮换制可以改变学生中“特权阶级”的地位,淡化学生的“终生制”意识,不仅锻炼了更多人的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学生自律意识与责任感的增强,同时又加速了班级整体的和谐化趋向。

当然,丰富班级的评价机制,制定“绿色”评价理念,可以更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得到更加积极全面的发展。

班级“绿色”制度文化的创设归根结底是要能体现出民主、人文、和谐与平等,从而促进班级成员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绿色”心理环境

创设“绿色”心理环境是小学班级“绿色文化”创设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重中之重。

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极为重大,它能通过具体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出来。

小学生的思想与观念尚不成熟,行为上甚至可能出现偏差,因此亟待强化或者匡正。

进行“绿色”心理环境的创设,正是要将“绿色文化”所蕴涵的健康、向上、自然、和谐、人文、民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于无形中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那么,该如何来实现“绿色”心理环境的创设呢?

首先,作为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必须要完成自身的自主建构。

作为班级的一份子,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极易对还很稚嫩的小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所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要以独立、先进、健康、人文以及民主的思想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以自身的进步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化学生,从而共建“绿色”心理环境。

在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中,班主任必须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主见的人。

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思考和实施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带领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独立自主地创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文化。

同时,他还要富有文化气息,懂得爱学生,不以“大棒”政策威压学生。

正如高尔基所说: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更应坚持民主原则,要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只有以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作为出发点,学生才会爱戴和尊重你,然后也才能为你所教育和管理。

就像优秀教师魏书生说的那样:

“人与人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呼喊什么,就会听到什么。

”当然,作为教师还应对学生实施“绿色”评价,以“镜意识”作指导,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所谓“镜意识”,就是指教师要有将学生优点“放大”的放大镜意识,将学生细微心理变化看清的显微镜意识,以及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的平面镜意识。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始终将人文、自然、和谐、协调作为追求目标,将学生自评与教师评相结合,尽可能对学生作出合理、公正、全面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并获得自我肯定与认同,进而创造一种公平公正的健康心理环境。

总之,要进行班级“绿色文化”的创设,教师首先需要完成自身的自主建构,这样他们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才有能力在必要时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才能让学生从他们的身上不断获取积极、有益、健康的讯息,最终实现心理环境的健康化、“绿色”化。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创设“绿色”心理环境,只有从思想和行为上不断去强化“绿色”意识,才能促使真正意义上“绿色”心理的形成。

(1)在思想上,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感受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的氛围,以此来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良观念。

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同时也很容易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使他们每个人都精神振奋、身心愉快,团结友爱、互相信任,且人际关系和谐,处处焕发力量与生机,最终更能促使他们每个人的心理都焕发出“绿色”光彩。

(2)在行为上,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积极健康的各项活动。

“绿色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和谐、健康、进步、人文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倡议学生进行“绿色生活”,实施“绿色消费”,购买“绿色产品”,食用“绿色食品”,并帮助他们拒绝一切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亲切地感受到“绿色”所蕴涵的深意,从而不仅使自己获得一个强壮的身体,健康的身心,更促使自身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显然,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建构是“绿色”心理环境创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板块,缺一不可。

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促进,形成平等、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内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和完善,才能真正促成健康、“绿色”心理环境的形成,从而创设出更好的班级“绿色文化”。

五、结束语

绿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象征着生命和希望。

绿色是永恒的色彩,就让班级充满“绿色”吧,让孩子们去自由地感受“绿色文化”所带给他们的心灵净化的体验吧,就让我们一起伴着这股绿色飓风,共同体验生命的延化吧!

 

参考文献:

1、陈群英、谭彩、袁学军《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绿色班级》《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4期

2、张林《多方位创造班级文化》《班主任之友》2003年第11期

3、叶谋志《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之友》2003年第12期

4、[日本]欧阳蔚怡《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

5、杨叔子《绿色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6、甘霖主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1995年12月第1版2003年12月第12次印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丁尧清、黄宇、胡津畅编译《自然保护教育——设计与案例》2003年9月第1版

2003年9月北京第1次印刷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