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9171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docx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22150117张妍

2018.09.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之上,体会柳宗元融情自然,排遣忧郁苦闷,达到物我合一的情致。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赏析柳宗元笔下西山之景的高俊阔达以及其宴饮之乐的情态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升华。

(2)通过本文中对比、映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寄情于景,借景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的方式去把握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与惆怅,以及融情自然,排遣忧郁苦闷,达到物我合一的情致。

●【教学重点】

(1)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通过赏析柳宗元笔下西山之景的高俊阔达以及其宴饮之乐的情态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升华——排遣忧郁苦闷,达到物我合一的情致。

【教学难点】

(1)本文中对比、映衬等修辞手法的体会,以及作者寄情于景,借景言

志的写作手法的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

我们之前在讲解柳宗元的那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时候,讲到当时柳宗元被贬永州,在此期间他写了什么?

有哪位同学知道?

【生】:

《永州八记》

【师】:

(ppt: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

革新集团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为宣泄内心愤懑,柳宗元遍游永州,寄情山水,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其实同学们在初中期间就学习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其中的一篇?

【生】:

《小石潭记》

【师】: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写于公元809年。

(ppt显示《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部分教科书简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师】:

对于作者柳宗元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很熟悉了,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他的生平。

(ppt: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称籍贯),晚年贬为柳州刺史。

故又称“柳柳州”(称官地),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发起“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三.解析文题

【师】:

有没有哪位同学帮我们解释一下文题是什么意思?

【生】:

(明确:

始得西山:

才见到西山之景;宴游:

宴饮游乐;记:

文体)

【师】:

点明了地点、事件、也隐含了作者的情感——欣喜(文章学完之后解决:

“始得”说明之前无所得,为什么无所得?

以及之后又有所得什么?

)。

“始”“得”这两个字其实除了标题中有,在文中作者也反复提及,在接下来的学习之中,同学们要仔细留意一下。

(ppt: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者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碑记:

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

描写游行见闻的文体。

杂记:

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文体。

传记:

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笔记:

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四.检查预习

五.讲解文言知识、翻译文章,梳理写作思路,学习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1.第一段讲解(在正式讲解之前,请同学们提出翻译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地方,先解决。

):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僇,通“戮”,刑辱。

僇人:

“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

是:

恒:

常常。

惴栗:

忧惧不安。

(惴,恐惧。

栗,发抖。

其:

如果,连词。

隙:

闲暇,这里指公务之暇。

施施:

慢步行走的样子。

漫漫:

不受拘束、漫无目的、随意

而:

连词,表修饰

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其:

代词,我

徒:

随从

穷:

走到尽头

回溪:

萦回曲折的溪涧

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

披:

拨开

倾:

倒出来

而:

连词,表顺承

更:

进而

极:

趣:

同“趋”,往,赴

觉:

而:

连词,表顺承

以为:

认为

是:

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自从我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常常忧惧不安。

如果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就拨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直到喝醉。

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了就做梦。

心里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

2.学习完了第一段,思考(简单进行梳理):

a作者在“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的时候,是处于怎样一种精神状态去游览的?

明确:

作者的身份:

戮人

恒惴栗、施施、漫漫、醉、卧……

被贬谪之后的苦闷、忧惧;生活的单调乏味,消极的精神状态。

内心抑郁之醉。

b“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内容上,点出了西山的特点——怪特。

结构上,为下文写宴游西山做铺垫。

3.第二段讲解(在正式讲解之前,请同学们提出翻译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地方,先解决。

):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异:

以……为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遂:

于是

缘:

沿着

斫榛莽:

砍伐丛生的草木

茅茷:

茂盛的茅草。

茷:

草叶茂盛。

箕踞:

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

箕:

像个簸箕一样。

名词作状语

遨:

游览,这里指观赏

而:

表修饰

遨:

观赏

衽席:

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衽席之下:

形容离自己很近

岈然:

山谷空阔的样子

洼然,像洼地一样凹陷,溪谷低陷的样子

垤:

蚁穴边的积土

攒蹙:

聚集收缩

青:

形容词作名词,青山

白:

形容词作名词,白水

际:

交会.

然后:

这样以后。

古今异义

培塿:

小土堆。

悠悠:

渺远的样子。

颢气:

即浩气,天地自然之气。

涯:

边际,极限。

洋洋:

广大的样子。

而:

连词,表转折。

引:

拿起。

觞:

酒杯。

颓然:

醉倒的样子。

古今异义。

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释:

解除束缚。

万化:

自然界万物

冥合:

浑然一体。

然后:

这之后。

古今异义

向:

从前。

于是:

从此,从这时。

古今异义。

以:

来。

志:

记。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里,看见西山,才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

于是就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草木树丛,烧掉茂密的茅草,直到山顶为止。

我攀援着登上西山,席地而坐,观赏风景,临近周围几个州县的土地,都在我的卧席之下。

那些高低不平的地势,有的像山谷一样空阔,有的像洼地一样凹陷,有的像蚁穴边的积土,有的像洞穴。

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各种景物聚集收缩累积在一起,没有一个能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

青山白云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不与小土堆同类。

我的神思渺远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二为一,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

拿起酒杯满斟而饮,摇晃就要醉倒,一点儿也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

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我却还不想回去。

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为一体。

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4.学习完第二段,思考:

a.西山具体有何特点?

作者具体使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

(对比第一段写景)

明确:

●怪特。

险: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高: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空阔: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独立:

不与培塿为类。

以所见之远,视线之广,映衬西山的高耸。

第一段写景的时候,作者多以自己主观的动作来表现,第一段的景色怪特吗?

而第二段则是直接描写景色。

b此时作者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

(与第一段做对比)

明确: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不知东方之既白)

喜而醉,忘记形骸,与万物合一。

 

他山之游

游西山

游览方式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随意、消沉)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积极主动)

景色

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

西山的怪特

醉酒

傾壶而醉,醉则卧,卧而梦,

(内心苦闷而醉)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内心畅快而醉)

归家

觉而起,起而归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状态

为僇人,恒惴栗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两次醉酒的不同?

明确:

前一次是因为被贬谪的苦闷与抑郁;后一次是因西山的怪特,进而达到神思悠然、情怀浩荡的轻松与解脱。

◆对比

5.文章整体把握,理解作者写作思路与情感。

a.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第一段为什么先写它山之游?

明确:

1、以前永州山水游览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2、用游其它山水时的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b.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始”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作用和效果是什么?

明确:

1.第一次,标题中用“始”字。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寄情山水,写了不少游记,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名。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八记的第一篇。

题目中加“始得”二字,以突出西山景色是永州风景中最特殊的,以及作者意外而又惊喜的心情。

2.第二次,“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作者本来以为凡永州的美景名胜,都游览到了,为自己所有了,还不知道有这样怪特的西山,有这样美的景物存在。

这里的“未始知”作为一种铺垫,衬托和引起下文。

3.第三次“始指异之”。

作者“望西山”,才开始感到它的奇异,与前面的“未始”呼应,“异”呼应“怪特”,点题。

第四、五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在全文行将结束之时,又连用两个“始”字,又反衬了前面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作者现在才知道往日等于没有“游”,因为没有到最好的地方。

真正游山玩水可以说是从游西山才算是开始。

作者也是因此心境获得变化,与万物冥合。

c.题中的“始得”,作者通过西山之游到底“得”了些什么?

明确:

作者游他景的时候的感受是——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游览西山的时候,感受: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抓住关键词“知”

西山之游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

西山之游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d.也就是说作者与西山有着契合之处,体现在哪里?

明确:

西山作者

不为人知自余为僇人

不与培塿为类卓尔不群,孤高傲视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e.托物言志,即景抒情

结合柳宗元“不与培塿为类”以及所处背景“是岁,元和四年也。

为什么游他景无所得,而游西山有所得?

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来到永州后,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曾有这样的话:

食不知辛咸,洗沐盥浴,动逾岁时,一搔皮肤,尘埃满爪。

生活艰难可见一斑。

因为不习惯永州的潮湿与寒冷柳宗元患上了很严重的疾病,“行则膝颤,坐则髀痹”。

期间年迈的老母,也因病去世使得柳宗元一直沉浸在自责与愤时的情绪当中。

在守丧期间,柳宗元无处排解自己的悲伤与痛苦,选择了著述与漫游。

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

一有空,他就会到四处走走,周围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但他真的无心游历,他知识漫无目的地游玩,走到无路可走时再返回。

尽管走遍了周围的各个地方但并不能说这就是在游览。

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倾壶而醉”,山水与他“只是逃避一个地方的另一个地方”。

可以说母亲去世后的三年,作者从“贬谪”的独自悲伤,到了彻底的放浪形骸。

元和四年的柳宗元身边发生了一些变化让他才从悲伤之中渐渐走出,其一,好友崔敏到任永州刺史在生活上颇多照顾。

其二,身体状况大为好转。

其三,为母亲守孝三年结束,开始修建新居。

永州经常有天火,柳宗元的房子多次烧毁。

在三年孝期结束后,柳宗元在法华寺另建了新居。

开始新的生活。

其四,他得到了在京城的朋友回信,也联系到了同时被贬的几个好友,在潜意识里认为回京之路有了一线希望。

他的生活有充满了希望。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就是在他移居新居之后,在亭子里闲坐时的所得。

由于作者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眼前的景物也与众不同了起来。

6.拓展提升

1.“乐与忧”

作者通过西山之游,找到了自己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感受到了融情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

心境: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2.“俯仰天地之间”

川端康成《花未眠》

沈从文《边城》

梭罗《瓦尔登湖》

张岱《湖心亭看雪》

……

3.单元导言——像山那样思考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

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

人类一直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七.知识回顾与检查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

  

(2)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云)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

没有目的;今义:

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

无论;今义:

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

凡是、这(个);今义: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

这样以后;今义:

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

文中指身子倾倒、倒下的样子;今义:

形容破败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

从这时;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寻求到尽头,引申为走遍)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寻求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竭,尽,引申为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6)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语句翻译

  

(1)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

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

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情怀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

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7、字词解释

  

(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

随从

  (3)回溪:

迂回曲折的溪涧

  (4)极:

  (5)斫(zhuó)榛莽:

砍伐丛生的草木

  (6)茅茷:

茅草之类

  (7)攒蹙:

聚集收缩

七.板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向之未始游:

恒惴栗、施施、漫漫

游于是乎始: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西山奇特

对比、映衬

托物言志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问题1;在课堂前半部分与学生互动情况比较好,但是后半段考虑到课堂进度问题,没有将更多的主动权给学生。

尤其是坐在班级后排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太足。

应该多下讲台走动。

问题2:

虽然文章的解读可以从问题设计进行。

但是不能一个个问题不断地去问学生,这样就像我的指导老师说的一样,变成了问题解答课,以及问题之间的联系和过渡还是有部分存在问题,上到后半段,明显感觉到学生对问题的回应不太热烈了。

不能完全去驱动课堂。

问题3:

拒绝“面面俱到”。

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也是不想舍弃任何一个可以讲解的点。

这样课堂就趋于饱和,多以才会出现问题2这样的现象。

抓住每一个文章最重点想要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的点,由此衍生,可能会好很多,要大胆地舍弃。

问题4:

应该增加比较阅读

问题5:

PPT字还需要更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