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9337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第二单元.docx

必修三第二单元

期中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

1.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是()

A.花鸟画

B.风俗画

C.文人画

D.宗教画

2.(2010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二期中17题)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现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3.(2009年上海高考2题)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

、甲骨文

、圣书字

和腓尼基字母文字

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

A.两河流域B.中国

C.地中海东岸D.埃及

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面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5.(2010年2月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一模)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A.作为文学追求家“大同社会”的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

6.(2010年4月山东省聊城市二模10题)《贞观长歌》塑造了李世民及魏征、房玄龄等历史人物形象。

下列镜头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是

A.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B.唐太宗正聚精会神欣赏《墨梅图》

C.房玄龄用楷书书写奏折,陈述国事D.御书房悬挂着文征明的书法作品

7.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神秘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宗教化D.逐渐平民化

8.(2010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

A.绘画艺术B.戏剧表演C.篆刻艺术D.书法艺术

9.这是贵州黄平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下列各项与该烟标所体现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诗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B.诗仙猛烈地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其诗歌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

C.杜甫赞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D.郭沫若赞诗仙“世上疮痍,诗中圣者;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0.(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5题)随着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下列作品中,与之相符的是()

11.对研究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有着重要作用的是()。

A.《清明上河图》B.《窦娥冤》C.《兰亭序》D.《红楼梦》

12.(2010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2题)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近400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的农书,是确立中国农业大国地位的“第一农书”,被欧美学者称为“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

这部著作是

A.《史记•食货志》B.《齐民要术》

C.《农书》D.《农政全书》

13.(2010年11月山东高密高三质检21题)《贞观长歌》是我国当代著名电视剧,塑造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等杰出人物形像。

下列有关虚拟景象,有可能出现在该电视剧中的是()

A.唐太宗聚精会神阅读《西游记》B.御书房里悬挂着《清明上河图》

C.宰相房玄龄用楷书撰写政事奏折D.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14.(2011年4月豫北七校联考26题)从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

下图所示可以说明:

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这是因为决定文字演变的因素有()

①古代帝王所创造②书写工具的影响和制约

③交流传播的需要④必须固守传统文化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5.(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34题)老师介绍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下图),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

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

()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16.(2011年4月嘉兴二模14题)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下列关于苏轼在“词”领域贡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以切身感受和市井风光入词,其词在宋元时代流播最广

B.他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C.其词清新俊逸,意境丰富,开豪放词派之先河

D.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浪漫色彩,至今广为流传

17.(2011年3月嘉兴市一模17题)我们经常会听到讲自己或某个人是跑跑龙套的。

“龙套”在早期京剧中指的是()

A.一种角色的行当B.京剧的一支小流派

C.一种用于和声的唱腔D.一批专门给人化装或后台服务的人

18.“诗言志,歌咏言”,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D.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听谁哀鸣急

19.(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7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20.两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

①传奇出现②词成为文化主流③瓦子、勾栏兴起④出现许多话本⑤杂剧产生⑥绘画成为商品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

21.(2010年5月辽宁省锦州市高三质检28题)《九章草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②与农耕生产密切相亲

③注重理论研究④以科学实验见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2.(2010年11月龙岩一中高二期中17题)下图自左至右是

A.甲骨文---隶书---楷书---篆书B.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C.甲骨文---篆书---楷书---隶书D.甲骨文---篆书---楷书---行书

23.(2011年西安八校联考25题)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24.(李林川老师原创)郑板桥写就一首赞美黄慎绘画诗,诗云: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在此作者更多强调()。

A.关注作者的思想内涵B.艺术作品应取材于现实生活

C.山水画应是独立画种D.画家需要直面惨淡的社会现实

25.两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

①传奇出现②词成为文化主流③瓦子、勾栏兴起④出现许多话本⑤杂剧产生⑥绘画成为商品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0分)

26.(2010年11月南安一中高三期中考33题)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明清时期,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回答:

(1)材料一、二中,都提出了“天下”这一命题,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

顾炎武是如何界定“亡国”与“亡天下”这一概念的?

在“保国”和“保天下”中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

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后来被梁启超概括为哪一句名言?

(6分)

 

(2)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

 

(3)观察材料四,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3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时代背景。

并说明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材料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田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兵车行》

回答问题

(1)两诗都典型地反映了诗人的鲜明个性。

后人分别给予李白和杜甫的诗坛美誉,各是什么?

(2)上述两诗的着重点和风格各有什么差异?

(3)从李白和杜甫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角度,简要分析造成上述不同诗歌风格的历史原因。

28.(2010年9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二月考33题)阅读下列材料:

(11分)

材料一司南(见右图)

材料二《韩非子·有度》载: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

“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仪器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最初样式,它在后来发展成为什么?

(0.5分)中国的另外三大发明是什么?

(1.5分)

(2)从材料二来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1分)其功能是什么?

(1分)

(3)材料三中所谓的“外国用罗盘针”的影响是什么?

(3分)

(4)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2分)

(5)该项发明成就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能够说明什么?

(2分)

29.(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33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右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3-15世纪和15世纪后两个时期,中西

科技成果的对比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阶段特征?

合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8分)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三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

《感天动地窦娥冤》

回答问题

(1)三则材料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文学体裁?

(2)它们分别在哪些历史时期最为兴盛?

(3)请分别写出李白、苏轼、关汉卿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期中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由高雅贵族化向通俗平民化演变。

本题选A项。

3.B      

解析: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人发明的文字,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

埃及圣书字由意符、音符和定符组成,是一种语词-音节文字。

陶尊上的“

”刻划符,属于象形文字,应该是中国的甲骨文,故选B。

4.D      5.D      

解析:

解答本题需结合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美人”的含义。

屈原生活在战国的动荡时代,各国诸侯割据混战,兼并战争不断。

在此背景下,屈原的“美人”应该是要表达其希望国家富强的愿望。

6.C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中“大江东去浪淘尽”是宋词的代表,其作者是苏轼,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可排除;B项中的《墨梅图》为元朝王冕的代表画作,不可能在唐朝出现,可排除;D项中文征明是明朝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故最有可能在剧中出现的应为C项所述内容。

7.D      8.D      

解析:

注意歌词中的几个关键词,如“横、竖、画、撇、勾、点”,显然是指书法,而不是绘画、篆刻,更不可能是戏剧。

9.D      10.D      

解析:

本题较简单,根据所学随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得到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适应市场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学形式出现,如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本题应选D项。

11.D      

解析:

关注“走向衰亡”的限定词。

12.B      

解析: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成就——《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13.C      

解析:

本题考察中国文学流派出现的时间。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作品。

“大江东去浪淘尽”出自北宋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楷书从三国时候出现,在唐朝盛行。

14.D      

解析:

书写工具的影响和交流传播的需要是决定文字演变的因素。

15.D      

解析:

图中的文字应是甲骨文,隶书产生于秦,字形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而甲骨文是在民国初年时才被发现。

据此符合所说的是D项“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16.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苏轼及有关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

根据所学,BCD三项符合所学,他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词清新俊逸,意境丰富,开豪放词派之先河;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浪漫色彩,至今广为流传。

A项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成就,本题选A项。

17.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

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

一般以四人为一堂。

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京剧发展历史的理解。

龙套:

又称文堂、流行或特约演员,是京剧(台湾称国剧或平剧)的术语,指扮演随从等的配角。

龙套演员是由四个人组成一个单位(称为堂),一般舞台上多用一堂或两堂,扮演剧中的侍从或兵卒,负责助威呐喊或烘托声势,用以表示人马众多,是一种以少见多的表演形式。

之所以会称“龙套”,则是因为戏服上往往绣有龙纹之故。

龙套演员必须要熟悉自己在舞台上的站位,以及各种常用的固定队形变化,另外也需熟悉各种齐唱的曲牌。

由于龙套的功用主要是为了陪衬主角或应故事发展之用,因此如果替人帮衬、打杂或跑腿,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或扮演无足轻重的角色时,一般便称这为“跑龙套”。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8.B      19.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国粹京剧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昆曲是戏曲之祖;京剧北京化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

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国剧”。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

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C、D两项。

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20.D      21.B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

重经验;重综合;重理论;服务于农业。

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特征有所区别的是西方近代科技则重实验;重分析;重实用;服务于工业。

22.B      23.D      

解析: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因而不同时期敦煌壁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故选D。

其它选项都无法体现艺术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

24.A      

解析:

从诗歌的后两句入手。

25.D      

二、非选择题

26.

(1)意义: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启蒙(l分)亡国:

朝代的更替;立天下:

统治者不施仁义导致民不聊生(民族的衰亡).(2分)保国:

与百姓无关;保天下:

每个人都有责任.(2分)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分)

(2)特点:

通俗化,平民化。

(2分)特征:

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表现.(1分,答“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也可得分)(3)原因: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3分)关系: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诀定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引擎.(2分,言之成理即可)

27.

(1)李白:

诗仙。

杜甫:

诗圣。

(2)着重点:

李白从个人怀才不遇的角度,展现用酒买醉的郁闷心情;杜甫关注遭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表达自己的同情和悲愤心情。

风格:

李白主要是浪漫主义。

杜甫主要是现实主义。

(3)李白处于盛唐时期,展现了积极进取、文化开放的社会风气。

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阶段,展现了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说明:

大致意思接近就可。

28.

(1)指南针(0.5分)。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1.5分)

(2)战国。

(1分)功能:

辨别方向(1分)(3)影响:

为哥伦布等人的远洋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或者答新航路的开辟);它也是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和殖民扩张的技术条件之一(3分)(答对其中一个即可得2分)(4)问题:

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2分)(5)说明: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2分)

29.

(1)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农学等传统科技成果显著;实用性强,主要为农业服务;科技发展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2)特征:

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4分)原因: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发展缺乏社会推动力;科举制阻碍了大多数读书人对科技进步的追求;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海禁政策则阻隔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传统“重道轻器”观念也对知识分子产生了负面影响。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30.

(1)诗;词;散曲   

(2)唐;宋;元  (3)李白:

诗仙。

苏轼:

宋代词坛巨匠,豪放派代表。

关汉卿:

元杂剧代表人物。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