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109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考点导练 考点六.docx

第一章考点导练考点六

一、比喻:

打比方

1.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

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

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答案 B

解析 虽有“像”字,但无比喻手法。

2.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

请体味语境,参照画线句的结构和字数拟写出中间两个比喻句的喻体。

朋友,给你一颗青春的种子,把它种在胸膛里。

希望它在闹市,是一盏明亮的路灯;在原野,是

;在江河湖海,是

;在寒峰之巅,是一株乐观的雪莲。

答案 一棵向上的春苗 一朵奔腾的浪花

精要点拨

比喻

(1)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

“变个脸”

3.(2015·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

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

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运用比拟手法。

4.下列句子中,和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

(泰戈尔《飞鸟集》)

A.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

(冰心《繁星》)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闻一多《死水》)

C.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

D.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答案 B

解析 例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珍珠似的白沫”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项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精要点拨

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三、借代:

“做代表”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遥望洞庭山水色(一作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答案 D

解析 D项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

B项“珠翠”代指宫女。

C项“孤帆”代指船。

精要点拨

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②具体代抽象,③专名代泛称,④形象代本体,⑤部分代整体,⑥材料代本体。

(3)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夸张:

“说大话”

6.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B.“热的包子咧!

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着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C.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为此,毛主席写了光辉诗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答案 B

解析 B项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精要点拨

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③超前夸张。

(3)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五、对偶:

“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7.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曲径通幽芳草香B.细草香闲小洞幽

C.锦屏春短碧纱暗D.晚凉天净月华开

答案 B

解析 对仗是特殊形式的对偶,答题时不仅要考虑结构、词性,还要考虑平仄相对。

精要点拨

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正对,②反对,③串对(流水对)。

(3)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六、排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8.在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与下文构成排比句。

未品尝过酸涩的人,无法真正体会甜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拒绝艰苦创新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发明的快乐。

总之,拒绝酸涩的人,永远不能体味甜美的甘醇。

答案 (示例)拒绝艰难攀登的人 永远不能欣赏顶峰的壮美景色 拒绝辛勤劳动的人 永远不能享受丰收的喜悦

精要点拨

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成分排比,②分句排比,③单句排比,④复句排比。

(3)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七、反复:

“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9.(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

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

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

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

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

在地时我们看见了。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节选自《柴禾》,有删改)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精要点拨

反复

(1)概念。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

(2)种类。

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3)作用。

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一、借喻与借代

1.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借代)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比喻)

③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

(借代、比喻)

④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借代)

精要点拨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

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二、对偶与对比

2.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比)

②华彩翰章乃思想映现,鸿篇巨制是情感铸就。

(对偶)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对比)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精要点拨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三、比喻与比拟

3.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比喻)

②海啸发出狂野的怒吼,掀起滔天巨浪,将这个太平洋岛国淹没在汪洋之中。

(拟人)

③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比喻)

④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拟物)

精要点拨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①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②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③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

四、对偶与对仗

4.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

A.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D.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答案 A

5.(2014·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 A

解析 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

然后分析选项:

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材料是古典诗句,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

题型是选择题,这是江苏卷在语言表达运用中首次使用这种题型。

考生可能搞不清对偶与对仗有怎样的严格的区别,但凭着厚实的古诗积淀,都,因此,该题几乎无难度。

但正因如此,这个考题点可能之后不会再考到了。

精要点拨

对偶与对仗有同有异。

相同点:

都要求词性、结构的一致性。

不同点: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字数、结构上要求相同;对仗是律诗和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它不仅包含着对偶,更在声律上严格要求,如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在平仄上要求很严格,一句中平仄要相间,上下句平仄要相对。

因此,不能把对偶与对仗完全画等号。

1.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

(《千里之外》)

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

(《花恋蝶》)

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

(《沧海一声笑》)

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

(《春姑娘的相思》)

答案 A

解析 A项为比喻,其他三项均为比拟。

2.下列句子,全是比喻句的一组是(  )

①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②④⑥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句表示比较,④句表示猜度,⑥句表示举例。

3.下列诗句中,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C.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

D.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李白《山人劝酒》)

答案 D

解析 眉似霜雪颜若桃花。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B.秋雨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是闷死人了。

C.我和村里的伙伴们跳入清澈的水中,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水流像父亲有力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D.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交瘁。

答案 D

解析 A项比喻不当,“脉搏”可以跳动不能流动,“小河”可以流动不能跳动,两者没有相似点,构不成比喻。

B项拟人不当,与人物心情不协调。

C项比喻不合语境,应改为“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

5.“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地很隐秘/它在许愿池里轻轻叹息。

”这句歌词“移情于物”,给人以“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

下列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B.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

C.新的一天是一匹忠诚的马/总是准时到达

D.飘荡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是苦苦隐藏的心事

答案 B

解析 A项为暗喻。

C项为暗喻。

D项为通感。

6.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  )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答案 A

解析 A项思妇怀人,战士思乡,两地相望,重会无期。

思妇与征人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不是对比。

B项“荷尽已无”“菊残犹有”,两相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之品质。

C项人世已改,山形依旧,两相对比,引发古今兴亡的慨叹。

D项花谢可再开,每年一度,花开相似。

每年的自然风景都差不多,然而人的感情、心态却改变了。

这也是对比。

7.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凸显了“诗仙”李白的逼人才气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为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看人不能被美化了的假象迷惑,要看他们的气节、品质。

C.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白洋淀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D.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志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C项“就像铜墙铁壁一样”“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侧重的都是相似性,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8.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B.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

D.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答案 C

解析 C项为比喻,其他三项为借代。

9.下列诗句中,与“小楼一夜听春雨”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多少楼台烟雨中B.残花落尽见流莺

C.吹面不寒杨柳风D.深巷明朝卖杏花

答案 D

解析 “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句与“小楼一夜听春雨”一句,无论是词性还是结构都对仗得非常工整:

“深巷”对“小楼”,“明朝”对“一夜”,“卖杏花”对“听春雨”。

10.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答案 A

解析 A项为比喻,其他三项均为借代手法。

11.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

C.你不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很努力吗?

(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拟人)

答案 C

解析 C项应是反问;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

1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下列各项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 A

解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互文手法,A项“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也一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13.“女子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一句,将属于听觉的“笑声”,巧妙地比为视觉的“水上的波纹”,惟妙惟肖,余味无穷。

下列选项,属于将嗅觉形象比为视觉形象的一项是(  )

A.我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但是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

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C.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D.桃花们争先恐后地在枝头登场,沸沸扬扬,熙熙攘攘,千朵万朵闹响幽静的田野。

答案 B

解析 A项听觉与触觉相通。

B项嗅觉与视觉相通。

C项感觉与视觉相通。

D项视觉与听觉相通。

14.下列诗句与“万里寒光生积雪”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三边曙色动危旌B.沙场烽火侵胡月

C.五湖烟水独忘机D.一去紫台连朔漠

答案 A

解析 语出祖咏的《望蓟门》颔联,“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意思是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15.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声响悦耳动听。

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

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个字。

拨动琴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听到悦耳的声音。

答案 (示例)空气跟着振动,欢快地催生了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轻轻拍打耳膜

16.冰心的名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把具象的青山比作抽象的良心,这种比喻独特新奇,巧妙精致。

请你选择“秋雨”“阳光”两个具象事物中的一个为本体,仿照冰心的写法,写一个比喻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绵绵的秋雨,正如天涯游子无尽的乡愁。

②冬日午后的阳光,仿佛母亲的爱,让人从心底感到温暖。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奥运五环展示环节出现故障,本将形成五环的五朵雪绒花有一朵没有打开。

闭幕式上,穿着亮片服装的舞蹈演员不断变幻出各种图案,没想到最后一幕竟然重演了开幕式的“故障五环”——四组演员都拉成了圈,而右上角的一组演员抱成一团。

几秒钟后,最后一个环缓缓打开,一个完好的奥运五环呈现在世人面前,现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如果你是电视台现场直播主持人,你将如何解说?

请为俄罗斯人这一做法设计一段解说词。

要求:

主题明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俄罗斯人用一种自嘲的方式弥补了开幕式的遗憾,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幽默,感受到他们的智慧,更感受到他们的自信。

18.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

语文是一位画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农家丰年曲;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柳图。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到诗意寒冬的美好。

解析 答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内容、句式和修辞。

内容上,对应“一年四季,语文相伴”,所以①描写的内容是春天的画面;②描写的是冬天的镜头。

句式上,采用“语文是……+诗句+她用……”。

修辞上,前后内容要构成排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