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1124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docx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中一年级

邮件

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再别康桥》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也

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

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中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

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对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歌,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住教学要点:

1.诗歌回环复沓的结构特征及淡淡的离愁别绪。

本诗首节作者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尾节作者又写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样首尾两节节奏相同,语意相似,仅变换几个词语,就从结构上构成了呼应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回环复沓的音乐节奏美。

并且,离别时,徐志摩并没有痛哭流涕,肝肠寸断,而是轻轻的招手,作别康桥的,所以本诗的离愁是一种淡淡的离愁。

2.精妙的意象。

诗人将这种淡淡的离愁寄托在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潭、虹影、星辉、夏虫等独特的意象之上。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

3.精到的动词。

诗人将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寄托在了这些精妙的意象的之上,同时通过一些动词,如

“荡漾”“招摇”等的运用,细致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心理情感变化,把握住这些动词,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情感主线,更好地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情况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

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并且,作为地处乡镇的普通高中,我校受到地理区位、资源配置、招生政策、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源质量无法与一些城区中学相比,区域范围内的入口成绩在同类学校中最低,学生学习基础

较差,知识体系普遍存在结构性缺失,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

科学,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然而,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我校学生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精力旺盛,不易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较强,并且,也各自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梦想。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

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

因此我将

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情境教学法。

通过诵读营造、感受相关的诗歌情境,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

弓I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

学生的自我体悟。

2.学法:

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

的相关资料,根据学案做好预习工作,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3.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

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

――“再现美景,解读诗情”。

要求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喜欢的一个景物或着眼全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歌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

通过这样的写作,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触摸到现代新诗的一些基本表达技巧和写作方

法,提升学生的鉴赏、品悟、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通过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和动词变化体味诗人的情感

变化。

2.以诗解诗,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

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

使用哪些技术?

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

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200字

1.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技术手段:

彩色投影仪、PPT

2.初读:

初步感受情感。

组织学生揣摩、诵读,初步感受情感,标注重要字词。

技术手段:

彩色投影仪、PPT多媒体音乐背景、朗诵评价量规

3.再读:

把握诗歌回环复沓的结构特征,感受淡淡的离愁别绪。

请同学们通过诵读找出本诗的主旋律,并讨论这个旋律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利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投影仪

4.美读:

再现美景,解读诗情。

通过诵读、讨论,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诗人将淡淡的离愁寄托在了哪些景物上?

②在诗歌的2-6小节,每一节都有

1-2个精到的动词,请同学们采取多种诵读形式,体味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技术手段:

学生交流讨论,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投影仪。

5.共写:

再现美景,解读诗情。

请冋学们选择喜欢的一个景物或着眼全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歌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

(教师范写)

技术手段:

师生共与,用PPT或word展示个人作品;投影仪。

6.课后拓展,深度挖掘。

将个人所写的“美丽的康桥”上传至班级博客;补充与《再别康桥》相关的资料,保存至班级云盘,要求学生阅读,拓展视野。

技术手段:

博客、360云盘。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

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教学环节

(如:

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

放《再别康桥》

的朗诵视频,引

注意倾听,

结合自己

的印象初

彩色投影仪、

PPT

导学生迅速进

入情境。

步体会。

初读:

初步感受情

组织学生揣摩、

诵读,初步感受情感,标注重要字词。

自主阅读全诗,朗诵展示。

多媒体音乐

背景、朗诵评

价量规

再读:

把握诗歌回环复沓的结构特征,感受淡淡的离愁别绪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通过诵读找出本诗的主旋律,并讨论这个旋律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诵读,从文本之中找出答案;交流。

利用word展

示个人批注,

投影仪

美读:

美点追踪,

品读诗情

①诗人将淡淡的离愁寄托在了哪些景物上?

②在诗歌的2-6小节,每一节都有1-2个精到的动词,请同学们采取多

学生通过诵读、讨论,利用批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交流展示。

学生交流讨论,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投影仪

种诵读形式,体味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

共写:

再现美景,

解读诗情

教师范写“美

丽的康桥”

学生选择喜欢的一个景物或着眼全篇,

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歌再现志摩心中

“美丽的康桥”。

师生共写,用

PPT或word展

示个人作品;

投影仪

课后拓展,深度挖

组织学生将资料上传至班级博客和班级云盘,要求学生阅读,拓展视野。

将个人所写的“美丽的康桥”上传至班级博客;补充与

《再别康

博客、360云

盘。

桥》相关的资料,保存至班级云盘。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

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

左右

特色1:

自主合作学习。

为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前,我制作了导学案,把其中共冋探究,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列了出来,供学生自主探究之用。

然后分配了九个小组,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所分配到的学习任务。

特色2:

重视诵读,巧设突破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通过反复的诵读,通过品味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通过鉴员诗歌中的动词变化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

尤其是后者,我自认为是一一

个创新。

《再别康桥》作为一篇经典诗文,对它进行解读的文章可谓浩如烟海,各种教学设计也可谓多如牛毛,但这些设计大多着眼于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巩美,从分析鉴员诗歌中的意象入手。

诚然,意象确实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但是,它不是唯的把“钥匙”,诗歌本来就是多解的,诗歌的含义本来就是复杂而又深蕴的。

诗人纪伯伦说:

诗是灵魂的秘密,怎么能

让语言来泄露?

诗是对全局的领悟,我们怎么能向只了解局部的

人去解释?

诗是心中的火焰,阐释则是雪花,谁能把火焰和雪花调和起来呢?

”尽管他说的绝对了一些,但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诗歌阐释的不易。

那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面对繁密的意象时抓住诗人的情感内

核,体味诗人深蕴的情感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便是语言和文字,而语文教学便应该是从语言和文字中深挖出课文的精髓。

语文教师要有对文字尖锐的敏感,从文字出发找寻作者的写作意图,透过文字走近作者。

而诗歌是一个特殊的文体,它字数少,但要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少于其他文体,因此每一个字的解读便凸显出其重要性了。

我们不

仅要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还有善于“抠字眼”,发现重点字词深处的意义。

经过认真备课,我发现在诗歌的2-6小节,每一节都已1-2个精到的动词,对于这些精到的动词,我引导学生采取多种诵读形式,体味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以此更好地走进

诗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

1荡漾。

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

两个小组搭配朗诵,其中一个小组朗诵本节第1、3句,另一个小组朗诵本节第2、4句。

以此体会“荡漾”的含义,以及诗人心泉波动,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

2招摇。

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

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青荇,

读前两句,把我想象成诗人,我读后两句,然后转换角色,再次

诵读一遍。

以此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

3揉碎、沉淀。

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

先根据自己的体

会诵读本节,赏析之后再带着被“揉碎”的伤感再次朗诵。

以此

体味诗人理想破灭的空寂之感和淡淡的哀伤之情。

4漫溯、放歌。

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

带着陶醉、愉悦

的心情朗诵本节,注意配合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

以此体

味诗人陶醉、忘情地沉浸在斑斓的梦幻里,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

歌的愉悦之情。

5沉默。

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诵读本节,赏析之后再次朗诵。

以此体味诗人是因离别而伤感,因理

想破灭而沉寂的,浓烈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抓住了情感的主线,化繁为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

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我校这

些底子较弱的学生来说,正做到了冯恩洪校长所说的“做适合的

教育”。

特色3:

重视写作,以诗解诗。

教学设计中,我设置了一个写作的环节:

请你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喜欢的一个景物或着眼全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歌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

并自己下

水,写了两首小诗,以此激励学生缘情而写,深化认识,涵养诗性。

课堂上,有位女生当场就写出了一段很优美的文字,大部分学生是课后交的,我收上来一看,甚为惊喜,学生以诗心解诗情,颇有几分“说诗解字屡握手,感时怀古频搔头”的意味,让我深感欣慰。

我一直认为,学诗、鉴赏诗歌最好的方式就是写诗,只有在写作中,人的感悟才能更深刻,更能渗透进内心,更能体悟到自然、社会、人生、世事的多彩与丰富。

同时,写诗对于语文学习也是一种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凡能创作出优秀诗歌的学生,其语文素养、感悟能力、表现力、表达水平无一不是优秀的。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鼓励其进行诗歌创作,以此拓宽学生文学欣赏的眼界,提高文学素养,夯实相伴一生的学识,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构建支撑一生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