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1914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docx

四下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教案资料

第一单元认识地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地球的大小和地表等概貌。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地球及自然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

1、谈话: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什么样的?

你了解关于地球的事情吗?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地球的故事。

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1)出示一只篮球,然后用中间挖有半径为l厘米的圆洞的厚纸遮住整个篮球,使全班学生只能从小圆洞看到篮球的一小部分。

(2)提问:

同学们所观察到的这一小部分是球面还是平面?

为什么看不出它是圆球形呢?

(3)讲述:

实际上按照地球缩小的比例来计算,这个小洞的直径也有1000千米左右,而我们在平坦的旷野里看到周围最远处也只有4千米,觉察不到大地是圆球形的,因此在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4)讲述:

由于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在大地上的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对大地是平的产生了怀疑。

船只和指南针的发明,为人类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

400多年前,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5)讲述:

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尤其是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使人们对地球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从它们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是个大圆球。

(不是正圆球体)。

(6)出示宇宙飞船拍摄的地球照片进行观察。

(7)小结:

地球是个球体(不是正圆球体)。

人类从古到今,经过几千年不断探索,证实大地是个球体,故称地球。

(8)提问:

地球究竟有多大呢?

2、蔚蓝色的星球,连接世界

(1)四大航线:

太平洋航线、印度洋航线、大西洋航线、北冰洋航线

(2)保护地下宝藏

a、阅读课文第5页,了解地下宝藏。

b、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地下宝藏的有趣的小故事呢?

3、拓展阅读自然资源的分类

 

第二单元水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了解地球上水循环。

(3)、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

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形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的观念。

树立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水资源的重要性。

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演示课件:

哈尔滨的冰川片断、微波荡漾的海洋世界、溪流潺潺的小溪、冒着水蒸气的湖面、白云轻飘的天空等

让学生讨论分析:

地球上的水以何种状态分布于何种位置。

师:

简要小结。

(一滴水从上落下滴入水中,随着水波的荡漾,从水中逐渐隐出“地球上的水”五个字)(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讲解:

(一)、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生讨论分析:

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特点或用途各是怎样?

并完成表格:

(由学生上台用键盘或手写笔输入,并可随意擦写,如学生输入慢,可由学生口述教师输入,也可提供答案,只要鼠标点击出现)

种类

分布

特点或用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输入),分析讲解:

(讲解海洋水时出示海水晒盐的图片及波涛拍岸的影像)

种类

分布

特点或用途

海洋水

海洋(储量巨大,但不能直接饮用,约占水总量的96.53%)

含盐;a、海洋各处的海水含盐量不同,平均海水盐度为35%0;b、海水蒸发时盐分不会蒸发;c、海洋上空气中有大量微小盐粒,这是海浪上飞沫由风带到空气中来的;d、海洋生物都有排出多余盐分的功能。

陆地水

河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

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大气水

大气中

水蒸气及组成云、雾的小水滴和小冰晶。

(教师指出:

大气水含有气态、固态、液态水蒸气主要由海洋表面的水蒸发而来的。

大气水在水循环中作用很大。

这是我们根据水在地球上的积聚情况来分的。

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分类时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

根据状态,可以把地球上的水分为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根据含盐量,可以把水分为咸水和淡水等。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师:

演示刚才的影像片断

生:

思考并讨论我们看到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陆地水(江河水)不断流向海洋后又是如何得到补充的?

陆地水不断流向海洋后为什么又不见海洋水多起来?

师:

补充小结并逐步播放三个小循环动画:

海洋与海洋、海洋与陆地、陆地与陆地及总的水循环。

动画一:

(海洋与海洋之间的动画)海水不断蒸发,天空中的云层不断增厚,变黑,到一定程度后,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

 动画二:

(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动画)海水不断蒸发,形成云层,并不断地向陆地输送,同时云层不断增厚,天空变暗,电闪雷鸣,在陆地上空下起大雨,过一会显示水往地下渗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动画三:

(陆地与陆地之间的动画)河水、湖泊水的不断蒸发,陆地上空的云层不断增厚,随后电闪雷鸣,在陆地上空下起了大雨。

生:

分别思考第一个过程中,海洋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个过程中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三个过程中,陆地上的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逐步讨论)

师:

逐步小结讲清每一个循环的过程,然后播放总的水循环动画:

海洋水不断蒸发(伴随陆地上的河水等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海洋上空的云层不断增厚,并不断和,向陆地输送,然后电闪雷鸣在海洋上空和陆地上空下起了大雨,然后发生水向下渗透以及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回到海洋。

生:

思考总的水循环过程?

(讨论)

教师总结并出现它们的总循环图板书。

生:

思考水循环的实质和意义。

教师补充小结。

(三)节约用水(水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

地球上的水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可利用的水有多少?

教师总结,并介绍淡水资源情况,转入水污染。

生:

思考受污染的水还能吃吗?

吃了会怎样?

师:

播放日本《水俣病》动画及录音:

水受污染,猫吃了受污染的水纷纷跳河自杀,人吃了这种水面目痴呆,最后死亡。

生:

思考人为什么要喝水?

不喝水会怎样?

世界上的生物呢?

师:

出示两张表:

生物体的含水量、人体失水后的表现。

表1、生物体的含水量

名称

含水量(按质量计算)

一般动物

70-80%

水母

98%

草本植物

70-85%

黄瓜

95%

植物风干种子

15%以下

表2、人体失水后的表现:

失水量(按质量计算)

症状

2-4%

口渴、尿少

4-8%

皮肤干燥、全身软弱

8-15%

高热、精神恍惚

15%

死亡

说明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水,离不开水。

生:

思考作为新世纪的我们该怎么办?

(合理分配用水,节约用水,保护现有淡水资源和开发新的水资源等)。

师:

结合国际情况介绍:

联合国把每年的3月22日确定为“世界水日”,以提醒全人类注意.节约用水,大家都来关心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

生:

思考如何解决淡水缺乏?

(讨论)

教师总结:

(为了解决我国北方及西部的淡水短缺,采用“南水北调”和“引滦入京”等工程)。

如:

我们上虞喝的自来水是从小舜江里引过来。

近年来还采用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中的盐分离出去,而取得淡水。

海水淡化技术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世界上不少地方都已建成了海水淡化工厂。

三、环保在行动

1、做好用水记录,树立节水意识

2、自我探索:

怎样洗餐具更省水?

四、拓展阅读

1、健康饮用水的标准

(1)没有任何污染

(2)含有人体所需的元素

(3)生命活力没有退化。

 

五、板书设计

一、水的类型:

1、海洋水(咸水):

占96.53%;

2、陆地水(淡水)河水、地下水、冰川;

3、大气水:

水循环中作用极大。

二、水循环:

是指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之间的互相转换和运动。

大气水输送

 

径流入海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三、节约用水(水与人类的关系)

世界水日:

3月22日

 

第三单元大气圈

【学习目标】

1、认识大气的成分,了解各种成分的作用。

2、知道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3、认识大气成分的改变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指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学习重点】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学习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方式】

展示、讨论、探究

【导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吗,地球也穿着“宇航服”?

这套“宇航服”就是地球大气(也就是大气圈)。

大气除了提供生命得以维持的气体,还保护着整个地球,维持着地球的生命系统。

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底部。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通读教材,解决问题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大气圈的家庭成员有哪些?

大气圈的结构是怎样的?

大气圈有什么功能?

2、分小组合作交流

(1)地球和月球的表面温度有何差异?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2)月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吗?

为什么?

(3)分析讨论宇航服与普通服装相比,有哪些特殊作用或功能。

(4)进一步了解人类生产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及以人类产生的危害。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

1、展示点拨:

大气圈也叫大气层,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大气层对于人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被陨石撞击的风险,而大气层就像一把保护伞在阻挡紫外线的同时也为我们阻挡这些陨石。

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下面我就分层介绍一下大气层以及大气层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

它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

由于人类直接生活在对流层,所以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雨、雪、冰、雹、霜、露、雾等对流层内的天气现象都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对流层空气的清洁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在对流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

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

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

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平流层也叫同温层,介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垂直温度变化与对流层相反。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在平流层中,温度却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这是因为在同温层中含有丰富的臭氧,其上半部分由于吸收了大量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

平流层吸收大量紫外线,防止过量紫外线对人类造成伤害,另外,平流层对于全球性水汽和臭氧的输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商用飞机也一般选择在平流层中飞行。

原因是能见度高、受力稳定、污染小以及更高的经济效益。

中间层指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

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

因为中间层的大气密度非常小,所以在中间层内不会出现高低气压。

热层又叫暖层,位于中间层之上及散逸层之下。

热层的大气分子吸收了因太阳的短波辐射及磁场,当中一部份进行电离,这些电离过的离子与电子形成了电离层,对于电离层的特性直至今天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电离层对于人类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离层对于无线电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手机通信,雷达搜索,互联网等等都离不开电离层。

电离层十分容易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这也是每当有太阳黑子或耀斑时通讯总是出现异常的原因。

极光的出现也与电离层有关,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电离层,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这就是极光。

另外,电离层在出现地震时也会出现异常,这也为地震的预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所以,暖层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散逸层,又叫逃逸层,是热层以上的大气层,也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使质子和氦核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量。

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

散逸层的上界在哪里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散逸层的大气密度已经与星际非常接近而实际上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大气层对于人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大气层就没有人类。

大气层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良好的地球环境。

然而现在对于大气的污染情况十分严峻,大气保护已刻不容缓。

让我们保护大气,保护自然环境,使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山川更加秀美的景象永驻地球。

(1)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

因为地球表面有一层大气,月球没有;另外表层水的多少也不一样。

(2)月球表面温度不适合生命生存,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太大。

(3)大气不仅提供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而且对地球上的水、地表温度产生影响。

大气是对地球上物质和能量交换、运动进行调节的平衡器,还是减轻地球受其他天体、射线冲撞袭击的缓冲圈层。

(4)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谋求发展,越来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成分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导致了地表温度升高、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酸雨、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减薄等现象。

人们渴望蓝天白云,向往洁净优雅的生存环境。

为此,许多关心地球未来的人士正在为治理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不懈地努力着,保护大气、爱护环境已成为一种时尚。

相信明天的天空一定更蓝!

2、发现与质疑:

通过学习,你还知道哪些大气问题,提出来我们一同学习。

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地球上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另外不家二氧化碳与惰性气体;

2.大气对地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3.人类的生产生活正在使大气中的成分产生变化。

五、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能力评估:

1.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2.试列举大气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3.人类对大气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四单元土石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土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3)土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

用由岩石组成的景观图片

观看图片,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

2、岩石圈的结构

探究活动一:

1、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分别由哪些圈层构成。

2、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思考: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是否均一?

(2)两个不连续面分别是什么?

说说地球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

(3)说出岩石圈的结构。

教师总结、点拨

 

观察、比较、思考问题

 

连续设问,

启发学生思维

承转

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三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探究活动二:

1、读“图花岗岩与玄武岩”,结合课本,说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常见岩浆岩及其特征。

2、读“图沉积岩形成示意”,结合课本,说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说明沉积岩的特征,列出常见的沉积岩。

3、读“图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及“表常见原岩与变质岩的关系”,说明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及常见变质岩由那些岩石变质而来。

类型

形成原因

特点

常见岩石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而成

颗粒细小,有流纹或

侵入岩

岩浆侵入地壳上部,而成

颗粒较大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

经作用

①有层理构造

②含有

变质岩

原有岩石经作用

片理构造

综合上述内容,小组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并找学生代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观察图表,形成视觉冲击。

 

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

 

学生代表板演

1、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学生板演,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表格,学生一目了然。

承转:

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环节

读“图2-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完成下列要求:

①说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②说出岩石圈物质循环各个环节的地质作用;③绘制简要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教师总结:

1、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

3、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动手画图

1、通过层层设问,落实教学要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教材内涵。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推动学生理论知识的升华。

承转

你能说说岩石圈物质循环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地理意义吗?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讲解:

①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学生阅读课本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我国图土石圈的矿产资源

各类矿物资源的分布,你知道吗?

与教师一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归纳总结

环保在行动

我国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有54种,你知道吗?

巩固所学知识

看图说事

观察29页图片,请根据上图写几句话。

 

第五单元生物圈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它,爱护它。

那么生物和环境是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今天就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繁荣的生物圈

想一想,议一议:

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于大熊猫生活的特点?

(这些地方有竹类植物和水源)

问题:

对于环境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吗?

什么是环境?

请大家快速阅读P12页想一想与议一议下面这段话,从中找到答案。

用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环境的概念。

回答:

(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一、环境:

生物的生存空间及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奇妙的生态系统

学生思考:

在麦田中,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后回答:

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土壤、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

讲解:

像这些,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我们把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因素进行分类。

阳光、温度、水、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是没有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其他生物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因素。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问题:

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正常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明确:

没有阳光,小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温度过低,小麦的种子不能萌发、麦苗生长缓慢。

水分过少,小麦易枯萎;水分过多,小麦易烂根。

土壤肥沃,小麦生长好,土壤贫瘠,小麦生长差。

可以看出非生物因素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问题:

非生物因素还会对植物产生哪些影响呢?

阔叶林的叶子宽而厚,喜欢长在温暖的地方,我们南方的森林大部分就是阔叶林。

针叶林的叶子是细长的,耐寒力比较强,比如常见的松树。

在高山上,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这说明植物分布受到了什么影响(温度);这是沙漠,沙漠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干旱,缺水),所以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但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却出现了绿洲,绿洲水草丰茂,形成了沙漠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这说明植物分布还受到了什么影响呢?

(水)。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快速阅读P17页的资料分析,思考讨论中的三个小题。

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的环境的?

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的环境的?

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实例。

骆驼:

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

骆驼刺:

根系非常发达。

海豹:

皮下脂肪很厚。

我们来看看仙人掌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叶,退化成刺,减少蒸腾的作用;肥厚的茎可以贮水,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根部发达,可以深入地底吸收养分。

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再来看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

有些生物有保护色,比如老虎和雉鸡利用保护色来躲避敌人,而北极熊和云豹利用保护色来捕食。

总之,保护色是用来隐藏自身的。

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的身上会有鲜艳的警戒色,起到警告的作用。

大家看,这种叫尺蠖的动物是不是很像枯枝,枯叶蝶和枯叶螳螂形似枯叶。

能对敌人起到很好的迷惑作用。

5.悄然发生的环境污染

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哪些呢?

6、谁在控制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讲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并反过来影响环境。

第六单元难以承受的地球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和关注人口太多带来的社会问题。

2、知道世界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吃饭、住房、就业、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初步了解人口过多带来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过程:

一、定格图片,引发感受

1、出示拍摄的地球上的自然风光。

2、师生交流:

说一说观看后的感受——感受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过渡:

可是,最近我们的地球母亲发出了沉重的呻吟,默默地哭泣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为何哭泣。

二、走进现实,引发思考

我们的地球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可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让我们的地球妈妈感到欣慰,她也有暗暗伤心、难过的时候……(出示哭泣的地球)

1、播放照片影集,思考:

⑴、从中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⑵、看完影集后,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