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1919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

对应学生用书P43

天竺高僧——伽斯那、求那毗地

伽斯那,又称伽斯、伽先,是公元5世纪印度的大乘法师,一生研究佛学。

早年出家学道,游化诸邦,聪明绝世,多有述作,撰有《修行经》《大道地经》《僧伽罗刹所集经》等。

其中,《僧伽罗刹所集经》叙述佛陀自成道后至涅槃间之诸种事迹,特以载有佛陀游化坐夏之年次而著称于世。

他也参与《华严经》《贤愚经》的撰写,佛学成就非常大。

求那毗地,中天竺人。

南齐译经僧。

幼年出家,师事僧伽斯那。

聪慧强记,勤于讽习,所诵大小乘经二十余万言,兼学外典。

齐建元初(479-482)到京师,居止于毗耶离寺,执锡从徒,威仪端肃,王公贵族迭相供请。

伽斯那于天竺国抄集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切要的譬喻,撰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学。

求那毗地悉皆通诵,兼明义旨,以永明十年(492)秋译为齐文,凡有十卷(今为四卷),称为《百句譬喻经》,或《百喻经》。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写,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一百篇譬喻故事。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百喻经》的第一个故事《愚人食盐》。

经文的本旨是批评外道修持中过分强调“断食”而带来的弊端,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

《渴见水》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讽刺那些一时不能全部得到就索性舍弃不要的愚蠢人。

《入海取沉水》的故事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心,如若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尝庵婆罗果》中的小故事比喻说明了在生活中学会见微知著,懂得变通,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诈言马死》比喻有种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肯老老实实坦白认错,总以为别人不一定知道,于是,信口雌黄,编造谎言,结果弄得自己下不了台!

《驼瓮俱失》比喻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对多种意见比较分析,选取最佳意见,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做“驼瓮俱失”的蠢事。

愚人食盐

渴见水

入海取沉水

尝庵婆罗果

诈言马死

驼瓮俱失

对应学生用书P44

一、识字注音

1.嗤笑(chī)    2.庵婆罗果(ān)

3.敕(chì)4.诈现死相(zhà)

二、通假字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通“值”,价值,价格

三、一词多义

1.得

2.相

3.以

4.益

5.之

6.与

四、古今异义

1.昔有愚人,至于①他家②

①至于

②他家

2.即便断食

即便

3.傍人语言

语言

4.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经历

5.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

长者

6.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面目

五、词类活用

1.极渴须水      (名词作动词,喝水)

2.有一老人来语之言(名词作动词,告诉)

3.我教汝出(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

4.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

5.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六、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句式:

判断句,“……者,……”表判断。

译文:

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

2.汝马本黑。

句式:

判断句,句意表判断。

译文:

你的马本来是黑的。

3.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句式:

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

最后终因吃盐过多,反而被其败坏了口味。

4.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句式: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

他无话可说,被人们嘲笑。

5.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句式:

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

译文:

如果只是尝一个,凭什么就知道个个都很好呢?

6.诈现死相,卧死人中。

句式:

省略句,“诈现死相”前省略主语“他”。

译文:

(他)装死躺在死人堆里。

七、名句积累

1.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2.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3.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对应学生用书P46

1.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解读]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

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对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2.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解读]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他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他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3.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解读]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信心、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就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1.前四则故事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分别是什么?

[明确] 

(1)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2)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3)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4)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绝对的实践主义会时时碰壁,也不可能;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2.“驼瓮俱失”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做事情不要顾此失彼,要兼顾两个方面。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3.熟语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条,你对“尝庵婆罗果”这则故事中的“买果者”有何新认识?

[明确] 古人有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要我们能够见微知著,善于由此及彼。

那买果人只要抽检几个果子,便可知好坏,怎么能固执不变,可谓胶柱鼓瑟了。

更何况古人又倡言“通权达变”,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要善于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所以说“买果者”是干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4.如何看待“诈言马死”中的那位骑士?

[明确]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5.《百喻经》在说理上有何特色?

这种特色有何好处?

[明确] 《百喻经》是一部古老的佛经寓言故事,在近百个短篇故事中,每个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

作者运用熟稔的白描手法,使得情节生动,人物传神。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直截了当地说破人心缺憾,每个诙谐风趣的比喻皆能使人得到反省与启示。

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及个人的体会来叙述发人省思的哲理,在虚妄的人物中反映现实的人生。

用字虽浅近,寓意却无限深远,让人在现实中获得人生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