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2910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2讲近现代的革命领袖

第42讲近现代的革命领袖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

“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二 1962年出版的纳萨尔尼·克鲁奇的《克伦威尔的历史》一书中指出:

“在我们的时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材料三 丘吉尔在《英国民族的历史》一书中认为:

“如果说在危急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1)材料一、二、三各如何评价克伦威尔?

(2)利用史实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评价克伦威尔的共同点?

(3)上述材料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这一问题说明了什么?

解析:

(1)问,由材料一“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看出赖德洛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由材料二“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看出,纳萨尔尼·克鲁奇认为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由材料三“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看出,丘吉尔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也是持否定态度。

(2)问,依据第

(1)问进一步归纳概括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从三人评价克伦威尔的不同结论中不难得出,第二小问可从阶级属性和利益的角度思考解答。

答案:

(1)材料一:

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材料二:

认为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材料三:

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

(2)解散议会,成立护国政府,成为护国主、进行军事独裁。

(3)问题:

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

说明:

评价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评论者的政治观念。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美国第一个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制;第一个实行联邦制度,用宪法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第一个以成文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第一个完成了政教分离,把宗教信仰划入私人自主范围。

这四个史无前例的“第一”为美国二百多年的发展保驾护航,功不可没;对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影响巨大,世所公认。

那么这四个第一是怎样被创造的?

虽然答案多多,但大都绕不过华盛顿的美德。

——郝铁川《国家拐点》

材料二 第二届总统选举时(1793年),华盛顿又一次得到全体选民的支持。

然而他的第二任期却比第一个四年多了许多风云变幻,或许部分原因是他想在英法战争中保持中立。

这些危机在与英国签署条约的时候激化到了极点。

约翰·杰伊在此之前曾与英国就条约事宜进行了磋商。

虽然与英国边贸事务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处理,但却无法阻止英国拦阻美国的商船和扣留美方海员。

……也有一些关于华盛顿的不足的言论,但是从未有人能够动摇华盛顿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约翰·鲍曼《美国总统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对美国民主制度有哪些开创性建设?

美国是如何纪念华盛顿的?

(要求:

各回答出其中两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第二任期却比第一个四年多了许多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

解析:

(1)问第一小问,联系关于华盛顿与美国民主政治的构建有关的相关知识即可;第二小问从美元、城市命名等方面作答。

(2)问抓住“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国际上的形势在材料中体现其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国内的则需联系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的实际情况的相关知识作答。

答案:

(1)建设:

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拒绝做国王,坚持将美国建成民主联邦共和国;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以成文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制度;推动成立联邦最高法院,确立司法自治传统;主持通过宪法前十条修正案,完成政教分离,实现宗教信仰自由等。

纪念:

首都、州、城镇和街道用华盛顿的名字命名;肖像印在钱币上;发行纪念邮票;建立纪念碑;设立华盛顿纪念日等等。

(2)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开始形成政党政治斗争;中央与各州之间的矛盾突显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

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

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

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

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XX百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中促进政治地位平等和经济地位平等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的原因?

这在当时有何意义?

解析:

(1)问,从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角度回答孙中山的思想,政治平等即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经济平等即孙中山“民生”思想,结合三民主义的内容回答即可。

(2)问,“国父”即国家的创立者,从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角度回答,材料中的“当时”,指1940年,正是抗战时期,缅怀孙中山的丰功伟绩,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争取抗战的胜利。

答案:

(1)政治地位平等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平等是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原因:

他倡导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影响:

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有利于促进国共之间的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

“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情况的本本主义。

”邓小平也曾经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

结合史实分析“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的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

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

解析:

(1)问第一小问,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即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第二小问应从恩格斯对马克思实践和理论上的继承发展这一关系上认识,具体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回答;第

(2)问第一小问,通过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两人的实践成就不难回答。

答案:

(1)认识:

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原因:

实践上,恩格斯继续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共同原则: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

实践:

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军事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击溃王军;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政治

处死国王,建共和国;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改善法律,有序行政

外交

颁布《航海条例》;进行英荷战争

文化

扶持文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

积极发展工商业

材料二 “在我们的时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

材料三 自从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

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

颂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

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争取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的和无情的背弃。

有人在讲到这样两方面极端的评论时曾说:

“没有哪一个人像他这样被人说得更好或被人说得更坏了。

”也有很多人把克伦威尔说成是好坏参半的人物。

休谟说他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的人物,甚至是一个卓越的天才”。

然而他却是“靠了欺骗和暴行才使他成为国家第一把手的”。

用克拉兰敦的典型的话来说:

克伦威尔是一个“勇敢的坏人”。

因为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1)材料一中的哪些史实可以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为什么自17世纪以来,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分歧?

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解析:

(1)问,首先应该明确,材料二充分肯定了克伦威尔在促进民主自由方面的贡献,然后依据材料一寻找相关的史实。

(2)问,“原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加以概括;“方法”可结合政治学科知识回答,即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

(1)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原因:

克伦威尔的功与过都非常突出;评价者的立场、情感、角度不同;评价者占有史料多少不同。

方法:

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一分为二地评价。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美国第一个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制;第一个实行联邦制度,用宪法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第一个以成文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第一个完成了政教分离,把宗教信仰划入私人自主范围。

这四个史无前例的“第一”为美国二百多年的发展保驾护航,功不可没;对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影响巨大,世所公认。

那么这四个第一是怎样被创造的?

虽然答案多多,但大都绕不过华盛顿的美德。

——郝铁川《国家拐点》

材料二 第二届总统选举时(1793年),华盛顿又一次得到全体选民的支持。

然而他的第二任期却比第一个四年多了许多风云变幻,或许部分原因是他想在英法战争中保持中立。

这些危机在与英国签署条约的时候激化到了极点。

约翰·杰伊在此之前曾与英国就条约事宜进行了磋商。

虽然与英国边贸事务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处理,但却无法阻止英国拦阻美国的商船和扣留美方海员。

……也有一些关于华盛顿的不足的言论,但是从未有人能够动摇华盛顿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约翰·鲍曼《美国总统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对美国民主制度有哪些开创性建设?

美国是如何纪念华盛顿的?

(要求:

各回答出其中两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第二任期却比第一个四年多了许多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

解析:

回答第

(1)问,联系教材关于华盛顿与美国民主政治的构建有关的相关知识即可。

美国如何纪念华盛顿,从美元、城市命名等方面作答。

回答第

(2)问抓住“国际国内”,国际上的形势在材料中体现其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国内的则需联系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的实际情况的相关知识作答。

答案:

(1)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拒绝做国王,坚持将美国建成民主联邦共和国;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以成文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制度;推动成立联邦最高法院,确立司法自治传统;主持通过宪法前十条修正案,完成政教分离,实现宗教信仰自由等。

对华盛顿的纪念:

首都、州、城镇和街道用华盛顿的名字命名;肖像印在钱币上;发行纪念邮票;建立纪念碑;设立华盛顿纪念日等等。

(2)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开始形成政党政治斗争;中央与各州之间的矛盾等。

7.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是位行政家……而他竟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材料二 拿破仑严重地破坏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各民族自决的原则、公民平等的原则等。

他的称帝可能是出于某种需要,但……把自己的宫廷搞得和欧洲帝国的宫廷一样,则纯属历史的倒退。

——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梯也尔对拿破仑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史实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综上所述,你认为评价拿破仑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解析:

(1)问有效信息“征服、行政家、立法家”,由此可以归纳对拿破仑的评价;第

(2)问论证观点,从材料中几个破坏用史实举例说明。

评价人物的原则用唯物主义观点即可。

答案:

(1)拿破仑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制定《拿破仑法典》,并在被征服地区推广;改造法国社会,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拿破仑称帝,实施军事独裁统治,镇压人民运动,严重破坏了人民主权、公民平等的原则,违背了由专制走向民主潮流,是历史的倒退;拿破仑对外侵略扩张,奴役被侵略国家,违背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3)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全面辩证评价。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耳其独立后,掀起了“字母革命”运动,对土耳其的文字进行了改革。

1926年,在土耳其的《晚报》上,就字母拉丁化这个问题展开了一次读者调查,结果是多数人表示反对。

1928年6月,凯末尔命令成立一个“语言委员会”,在很短时间里,就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黼出了29个新字母。

1928年8月9日凯末尔亲自到全国教授土耳其新文字,被称为“首席教师”。

1928年10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土耳其字母采用和实施法》,规定自1929年1月1日起,国家机关、公司、银行、协会以及社团在其工作文件中必须使用土耳其字母。

——摘编自昝涛《“字母革命”与土耳其现代化》

材料二 不过正如亨廷顿所指出,最重要的改革莫过于规定土耳其语的书写必须用拉丁字母,而不准用传统的阿拉伯字母书写,这一语言文字革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导致日后受教育的土耳其新生代实际上不再能阅读传统的经典文献,具有从文化上彻底断根的效果。

——甘阳《如何避免“自宫式”的现代化?

(1)据材料一,概括土耳其“字母革命”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评价凯末尔的“字母革命”。

解析:

(1)问的特点从材料相关信息“字母拉丁化”、“多数人表示反对”、“语言委员会”“很短时间”、“凯末尔亲自……”、“《土耳其字母采用和实施法》”等即可归纳。

(2)问评价可从土耳其的近代化方面分析其积极意义,从材料二中的“土耳其新生代实际上不再能阅读传统的经典文献”、“从文化上彻底断根”等分析其消极影响。

答案:

(1)特点:

学习西方;通过立法方式;缺乏群众基础;领导人亲身示范;依靠行政法强力推行;急于求成。

(2)评价:

有利于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便于向西方学习,推动国家现代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上述两则材料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的?

这两种评价有何差异?

(2)这种评价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解析:

(1)问,材料一认为甘地在运动中的作用“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材料二认为甘地对“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起了很大作用”。

“差异”从评价容易看出前者是肯定,后者是否定。

(2)问,“原因”从作者所处时代、指导思想、史料的掌握与依据等角度回答。

答案:

(1)评价:

材料一认为甘地在运动中的作用“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材料二认为甘地对“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起了很大作用”。

差异:

材料一对甘地的作用偏向于否定;材料二充分肯定了甘地的作用。

(2)可能的原因:

①作者受到时代的局限:

前者写于1983年,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后者完成于1994年,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已较为客观、公正。

②作者的史观不同:

前者是以阶级斗争史观为指导思想,采用的是阶级分析法,更关注甘地的阶级局限性;后者开始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思想,将甘地放在印度的文明演进史中加以考察,因而给予较为肯定的评价。

③作者依据的史料不同:

因为史料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差异。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

“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情况的本本主义。

”邓小平也曾经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

结合史实分析“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的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

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

解析:

(1)问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即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原因主要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实践和理论上的继承发展,实践上,恩格斯继续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第

(2)问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1)认识:

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原因:

实践上,恩格斯继续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共同原则: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

实践:

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