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313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20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docx

上海高考政治经济学部分

壹.经济活动四个环节

生产

经济活动的基础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第一课,第三课

交换

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

第七课,第八课

市场经济,购买商品

分配

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

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

财富的积累,消费

消费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第二课,第五课

贰.科学发展观

一.以人为本

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们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补充: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一.总基调

稳中求进

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注意点

1.推动经济发展:

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

2.稳定经济增长:

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改革

3.实施宏观调控:

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与社会心理预期

4.调整产业结构:

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

5.推进城镇化: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核心

6.促进区域发展:

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

7.保护生态环境:

更加注重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8.保障改善民生:

更加注重对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

9.进行资源配置:

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10.扩大对外开放:

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三.五大政策

1.宏观政策要稳→

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2.产业政策要准→

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3.微观政策要活→

完善市场环境,激发消费者与企业活力

4.改革政策要实→

加大力度推进政策落实

5.社会政策要托底→

守住民生底线

四.总的做法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二.全面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三.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四.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1.含义:

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以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2.基本要素:

劳动者(最主要),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二.生产关系(不仅出现在生产领域,是贯穿经济活动四个环节的):

1.含义:

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联系

2.基本要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最主要,决定另两个),

各个社会集团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产品分配形式

三.二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阻碍)

肆.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一.劳动者的劳动(实体性要素)

地位:

社会生产赖以进行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作用: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的社会生产的数量与质量,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愈显重要

二.土地(实体性要素):

土地森林矿藏海洋

作用:

①不可或缺:

任何一个行业,生产必须借助土地→土地利用的优化与节约

②不可再生【土地红线】

三.资本(实体性要素):

主要形态:

货币,商品,实物

四.经营管理(联结性要素):

作用: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与质量

五.科学技术(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

意义:

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检→提升经济质量

1.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

2.节约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

3.促进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

4.使产品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做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重创业转化率的提高(新能源车)

伍.新型工业化

一.特征:

1.科技含量高:

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2.经济效益好:

注重产品质量和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比。

[一国实现工业化之根基]

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推行文明生产,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4.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

1.信息化的含义:

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工业化的过程

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

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联动是我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陆.几个经济指标

GDP就是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劳务价值和最终产品的总和

GDP(国内生产总值)

市场规模,经济实力

国土法

GNP(国民生产总值)

国籍法

人均GDP

人民的富裕程度

各部门创造GDP比重变化

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发展趋势

绿色GDP

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

柒.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捌.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1.含义: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是改善生活的物质前提,改善生活是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2.做法:

①使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纳入到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依靠一套由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

1)人民的道德自律与守法习惯2)健全的法律与完善的制度

②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1)原因:

政府是宏观调控的管理者,指挥着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政府手中掌握着一定的经济资源,可以向广大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与物品

2)意义:

整个社会的运行,处于良好态势

政府手中的资源用的更好,更有成效

③通过城乡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④通过社会积累,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玖.国家积累

一.含义:

将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

意义:

有条件去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有条件去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有力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二.用途:

扩大生产,国家行政,科教文卫,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质储备

三.渠道:

政府财政,企业利润留成,就每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换

拾壹.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范围

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

工业,建筑业

广义服务业,劳务

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基础作用

工业:

国民经济主导作用

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2.扩大就业,保证社会稳定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①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吃饭问题

②城乡居民提供副食品

1.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最重要),能源与原材料。

是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离不开它

①为其他部门提供富裕劳动力

②为国家建设提供相当多的资金积累

③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与市场

2.为人民提供基本消费品

3.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

4.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做法

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作为首要任务

把农村经济放在经济工作首位

拾贰.产业结构调整

一.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

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

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

第三产业

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总要求

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与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总目的

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具体要求

巩固与提高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做法

①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②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意义

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调整与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做法

①以产业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工业化整体素质与国际竞争力

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意义

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做法

①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

②积极发展国际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

拾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配第-克拉克定律)

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由农村进入城市,一产进入二三产业→

现代工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发展,传统工业更新改造)→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

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拾肆.社会就业

一.重要性

1.民生之本,影响着人的前途与职业生涯,为人一生的顺利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2.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解决途径

根本途径

发展经济,扩大就业

创业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

创新能力素质

具体途径

个人

转变就业观念

既要考虑个人职业志向,亦要考虑社会需要

提高自身素质

既要考虑经济待遇,亦要考虑精神追求

自主创业

既要了解职业岗位需要,亦要考虑自身主观条件

国家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劳动者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

②政府的就业政策: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改善就业创业环境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拾伍.劳动合同

一.含义

我国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用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二.目的

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法律关系,使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通过书面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

当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受到用人单位的侵犯时,才能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特征

依法订立,具有法律效力

四.原则

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守信

拾肆.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义务

平等→不受歧视

(各权利首位)

平等就业与选择职业

完成劳动任务

最基本义务

选择→双向选择

遵守劳动纪律

组织社会劳动的基础

获得劳动保护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接受职业培训

提高职业技能

加班工资

取得劳动报酬

遵守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残疾;国家单位提供公共设施

享受社会保险与福利

疗养院,图书馆,运动场

休息休假

提请劳动争议

参加工会民主管理;检举控告

其他权利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任何权利的实现,都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的

拾伍.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

一.权利

地位

含义

知情权

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

有权询问了解商品的真实情况和交易条件

安全权

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选择权

有权自主选择经营者,商品;有权进行比较,鉴别,挑选

公平交易权

要求遵循公平原则提供商品,计量准确,质量保证,价格合理,平等协商

获得赔偿权

受尊重权

人格尊严,民族风俗

二.义务

消费者没有不正当维权的权利;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

消费时必须行为规范,举止得当,实现文明消费

拾陆.消费维权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双赢:

使违反诚信违法经营的企业无法获利,淘汰出局;使假冒伪劣的商品和坑蒙拐骗的行为无法存在

使尊重消费者的企业则可以获得合理回报,不断发展壮大

拾柒.劳动维权与消费维权

劳动维权

消费维权

原因

原因

一方当事人是用人单位,一方是劳动者,两方法律地位平等,但是事实上并不平等,在劳动关系中,常常会出现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

经营者处于强势地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多数为个人,经营者是有组织法人

维权方式

维权方式

必经程序

法律效力

法定程序

方式

方式

法律效力

必经程序

地位

特点

×

×

×

协商

与经营者和解

×

×

最普遍

及时,方便,经济

×

×

调解

请求消保委调解

×

×

免费

耗时少,方便

仲裁

向有关部门申诉

×

×

诉讼

按照事先仲裁协议仲裁

×

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注:

①仲裁实行一裁终裁制度,不服只能上诉法院

②女职工可以直接跳过仲裁,进行诉讼。

③诉讼是劳动维权最终途径

法院诉讼

最权威,最终

注:

仲裁之后,不得诉讼,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拾捌.消费水平与适度消费

一.可支配收入

计算公式: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总收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金)=消费+储蓄

其中:

储蓄包括银行储蓄和其他理财方式(第五课)

二.决定消费储蓄比例的因素

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与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

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3.其他因素:

社会消费风尚,利率,物价水平

三.生活质量

1.主要因素:

①物质基础(消费水平)②精神消费状况③闲暇时间的多少④生活环境

2.结论:

改善生活不能只注重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还应当提高生活质量

四.艰苦朴素

含义:

不是反对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发展水平的奢侈浪费

意义:

①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②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③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五.适度消费的积极意义

含义:

社会:

与国情和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

个人:

与收入水平和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意义:

①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

②促进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拾玖.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导向,劳动力,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动力作用表现在:

经济发展→消费能力的增强→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经济发展(快递,大众创业)

经济发展→消费观念,水平,结构的优化→产品性能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经济发展

廿.消费结构与合理消费

一.含义:

在一定消费水平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以提高消费效益

二.消费结构:

1.含义:

消费支出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

2.变化趋势: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由低到高

3.恩格尔系数

含义

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公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总支出)%

趋势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减小

意义

反应一个国家或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生活水平的高低

4.吉芬之谜:

商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反而增长(刚性引发)

廿壹.消费心理

特点

弊端

从众心理

顺从大众消费潮流

缺乏主见,忽略自身特殊性

逆反心理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

炫耀心理

人无,我要有

一掷千金的气魄,造成社会财富浪费

攀比心理

人有,我要有

我有的更好

盲目性,不顾自身消费水平

廿贰.消费中的不良习惯

主要表现为:

①冲动购物:

①低价②不理性,追求新奇商品②缺乏自制力:

沉溺其中(喝酒)

③将购物作为宣泄情绪,舒缓压力的手段

补充:

五大发展理念

一.创新

1.地位: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核心;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

2.做法: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

3.目标: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协调

1.地位:

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2.重点: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3.做法:

补短板

三.绿色

1.地位:

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做法:

去产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目标: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四.开放

1.地位:

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

2.做法: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双向开放

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引进外资和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五.共享

1.地位: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做法:

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生产与分配更好衔接,分配与需求更好衔接

注重收入公平合理,为生产的扩张提供更有效的需求支撑,使总供给和总需求更趋向于平衡

3.目的: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更突显

 

廿叁.国家财政

含义

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目的

实现国家职能

作用

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社保支出(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2.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增加工资(保证职工正常工资增长机制与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

3.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来源

分配原则

二者辩证统一关系:

分配原则

用途

税收(最主要)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统一安排

财政收入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

根据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解,量入为出,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经济建设

国有资产

科教文卫事业

债务

行政管理

国防

二者的分配通过预算实现(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

债务

国家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并且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

廿肆.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

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国家唯有通过财政收入集中财力,才能履行国家职能。

因此,在财政收入上保证国家的权威,将该收的收上来,是十分重要的。

廿伍.税收

基本作用

筹集财政资金

依据

税法

地位

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征税主体

政府

本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目的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特征

强制性

纳税人依法纳税,政府依法征税

重要性

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无偿性

国家征税,不用返还,不付出代价

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相对固定性

征税之前,预定税率,不任意更改

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构成要素

征税对象

区别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率

中心环节,体现国家政策引导方向

纳税人

义务

纳税申报

按时纳税

及时提供信息

权利

及时获取税法信息

纳税人信息资料保密

监督税务部门工作

了解监督税款如何使用

廿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分配制度

含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含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

地位

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伟大成果

中华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证

意义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由公有制为主体决定

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

是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要求

2.按贡献参与分配并存

体现一般劳动价值,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体现科技管理等复杂劳动价值,激发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活力

体现资本土地价值,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有利于将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原因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根本上讲: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

具体地说: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②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公有制不能是唯一

③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应为社会主义服务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

做法

①毫不动摇的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的鼓励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③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使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

体现

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

1)控制力:

以较少的国有资本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本

2)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国有经济占据支配

含义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

等量劳动换取等量报酬

地位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

原因

坚持公有制,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于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着关键作用:

①组织生产集中力量办大事

②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共同富裕

原因

由社会主义客观经济条件决定:

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③社会主义人民劳动差异的存在

做法

①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努力探索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使实现形式多样化

③发展混合所有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地位

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式

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房租)

按管理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

作用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们生活

②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③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①体现一般劳动价值,调动劳动者主动性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