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3632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docx

《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

《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

(时间:

45分钟  总分:

26分)

一、语言文字积累(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番茄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传入中国,中国人发现它的食用价值之后,对它的热爱之情便与日俱增。

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应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红彤彤、圆溜溜的番茄挂满枝头,像年节时分挂满的灯笼,惹人喜爱。

于是红得像柿子一样的番茄,收获了北方人民的爱称——西红柿。

可是在西方,番茄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________,才在餐桌上初露头角。

大约公元前500年,阿兹特克人在丛林中发现了这种可爱的果实。

后来欧洲人被这种美丽的果实吸引,将其带回欧洲。

不过,番茄在欧洲人心中并不是“好果子”。

(    )。

欧洲人甚至还认为,吃掉这种神秘的红果实会变成可怕的狼人,于是把番茄叫作“狼桃”。

但最终总会出现________的人。

相传,法国有位画番茄的画家,经常面对着这美丽而“有毒”的浆果。

有一天,他________吃下了一颗番茄,之后他躺在床上________着番茄酸中有甜的味道等待去见上帝。

结果他不仅没死,反而食欲大增。

番茄无毒可食用的消息不胫而走。

现在,无论中餐、西餐,番茄都成了菜肴中的经典角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历程 敢为人先 鬼使神差 品味

B.进程 敢作敢当 阴差阳错 品味

C.历程 敢为人先 鬼使神差 回味

D.进程 敢作敢当 阴差阳错 回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

第一空:

历程:

经历的过程,常常跟“走过”“经过”搭配。

进程:

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常常跟“发展”搭配。

根据上文,“走过”应该与“历程”搭配,因此选择“历程”。

第二空:

敢为人先:

有勇气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敢作敢当:

办事果敢,无所畏惧。

这里上下文强调第一个尝试,因此用“敢为人先”。

第三空:

阴差阳错:

由于偶然而造成的差错。

鬼使神差:

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发生某种巧合的事或者不由自主地做出意想不到的事。

语境中说的是不由自主吃了番茄,没有差错的意思,因此选“鬼使神差”。

第四空:

品味:

尝试滋味或仔细体会、玩味。

回味:

从回忆里体会。

前文有“吃下了一颗番茄”,因此是从回忆里体会,所以选用“回味”。

故选C项。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摸过番茄植株后上留下的难闻的味道,使欧洲人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对它敬而远之

B.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味道,这使欧洲人对它敬而远之,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

C.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味道,这使欧洲人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对它敬而远之

D.摸过番茄植株后上留下的难闻的味道,使欧洲人对它敬而远之,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从整个文段看,中心话题是“番茄”,应该作为主语,因此可以排除A、D两项;“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是“对它敬而远之”的结果,故先说“对它敬而远之”,因此排除C项。

综合来看,B项补写的最恰当。

故选B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很适合在中国的环境生长,尤其在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B.虽然番茄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在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C.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D.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很适合在中国的环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画线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是“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应它生长,尤其……”前句主语是“番茄”,表述还没有结束,转折后的主语又变成了“中国的环境”,属于中途易辙,可将“中国的环境很适应它生长”改为“很适合在中国的环境生长”;二是“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主谓搭配不当,“长势更旺”的主语应该是“番茄”,而不是“北方地区”,可以在“尤其”后面加上“在”;三是用词不当,“适应”的使用主客颠倒。

四个选项,只有A项全部修改正确。

故选A项。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专家指出,__①__。

调查发现,普通筷子在使用到三到六个月时,本身的颜色会随着时间和使用的频率变深或变浅。

此外,由于使用的频率导致筷子表面的可食用漆遭受磨损。

因此,__②__,或者表面有磨损,就需要立即更换。

筷子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一定发生变化,而造成颜色变化的因素通常就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及空气、出餐柜内残留物附着而导致,可见,__③__。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筷子使用寿命是三到六个月

②只要筷子颜色发生变化

③健康用筷需有效去除残留物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

由下文筷子使用三到六个月就会发生颜色变化和不同程度的磨损来看,可填写“筷子的使用寿命是三到六个月”。

第二空:

根据上文,筷子长期使用后,颜色会发生变化,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来看,这里可填写“只要筷子颜色发生变化”。

第三空:

上文指出,“筷子颜色发生变化”一般是有“残留物附着”所致,这里可填写“健康用筷需有效去除残留物”。

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概括,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5分)

记者2019年8月11日从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11日16时,超强台风“利奇马”已致574.8万余人受灾,死亡32人,失踪1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8.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7.5亿余元,目前,各地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而接下来将接受台风考验的就是山东省了。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台风”利奇马”的中心已于11日晚上8点50分前后在山东省登陆。

预计”利奇马”受灾地区将从福建直到辽东半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超强台风“利奇马”肆虐浙江,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②随后即将登陆山东;③“利奇马”覆盖范围极广。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结秦对百姓掠夺且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宠辱不惊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诗主旨,也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答案 

(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小题。

榆河①晓发

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纟需者②,空惭旅鬓斑。

【注】 ①榆河:

在今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

②弃纟需者:

《汉书·终军传》载:

“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纟需。

军问:

‘以此何为?

’吏曰:

‘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

‘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纟需而去。

”纟需(xū),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C.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D.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此题B项“借喻战争”表述错误,此处为借代。

(2)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或视觉、触觉结合;或仰视、平视结合)②善于炼字:

“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

④“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精妙之处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颔联从语言、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

颔联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

语言上:

动词“出”“生”两个字的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艺术手法上:

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手法答远近结合也可。

分析要结合诗句进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食肉的植物

①一只饥饿的苍蝇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松林间飞行,试图找到能够果腹的东西。

忽然,一阵花蜜的香气飘了过来,它顺着香气看到了一片极具诱惑力的肥厚饱满的红色叶子。

它在叶子上降落,贪婪地吸吮叶子的甘甜汁液,它的身子碰到了叶子表面的一根茸毛,然后又碰到了另一根茸毛。

突然,苍蝇的四周竖起了高墙,原来是叶子的两边合上了,苍蝇挣扎着想要逃脱,可是叶子边缘上的刺仿佛变成了捕兽夹的铁齿,紧紧地咬合在一起。

这时,叶子甘甜的汁液被消化酶代替了,这只苍蝇慢慢地被化成了一团黏液,成了叶子的美味点心。

作为动物,苍蝇还能遇到比这更大的侮辱吗?

它居然被一棵植物给吃掉了!

②一般来讲,都是动物吃植物,可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总有个别。

这个吃动物的植物到底是何方神圣?

它就是捕蝇草。

北卡罗来纳州的一片方圆不足90英里的多沼泽和松林的草原是捕蝇草的故乡。

在这里,除了捕蝇草,还有其他能食动物的植物。

虽然它们的名气都没能超过捕蝇草,但是它们的怪异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

比如,猪笼草,长得好像细长的香槟酒杯,如果小虫(有时还可能是大一点儿的动物)不慎落入“杯中”,就会丢掉性命;还有茅膏菜,它的触须黏黏的,专用来对付那些送上门来的美味动物;在池塘和河溪中还有一种叫狸藻的植物,它就像水下的真空吸尘器,能够把猎物吸住,然后吃个干净。

③早在17世纪,达尔文就对这些怪异的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在他的著作《食虫植物》中惊叹于捕蝇草迅捷的速度与力量。

当它捕食苍蝇时它的叶子从被触发到闭合只需十分之一秒,而它闭合的力量又大得让任何被它捕住的苍蝇无法抗拒。

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事情之一。

④他指出,当捕蝇草的叶子闭合时,就变成了“一个临时的胃”并释放出能够将猎物溶解的酶。

不过,也有逃脱的苍蝇,但是这些苍蝇只是些个头儿极小的,它们可以从捕蝇草叶子边缘的那些相互交错的刺的空隙间逃出去。

达尔文认为,这些空隙也是物种进化的结果,因为让那些小个子苍蝇逃走,捕蝇草就可以避免为了不能充饥的一餐而浪费精力了。

⑤可是,植物没有肌肉,也没有神经组织,它们是如何做到像动物一样反应迅速的呢?

达尔文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21世纪的科学家通过研究细胞和DNA,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解答。

⑥捕蝇草其实是“一种带电的植物”,亚拉巴马州奥克伍德大学的植物学家亚历山大·伏尔克夫这样认为。

当昆虫触碰到捕蝇草叶片上的茸毛时,茸毛弯曲,产生微小电荷,但是这样的电荷还不足以使叶片闭合,所以如果是一般的无生命的落物,叶片就不会有任何反应。

可是,如果落物是昆虫,它就不会只动弹一下,就有可能触碰到第二根茸毛,致使电荷增强到足以让叶片闭合起来的程度。

伏尔克夫用实验说明了捕蝇草捕蝇的整个过程:

电荷沿着叶片中充满液体的导管传递,使细胞膜上的气孔打开,液体从叶片内侧的细胞涌往叶片外侧的细胞,使得叶片能够像柔软的隐形眼镜一样翻转,由原来的向外凸出翻转成向里凹陷直至闭合。

⑦当然,这些植物是在怎样的进化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对肉食的偏好以及消化肉食的能力的,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究。

但是,有一点科学家们能够确信,那就是植物食肉和动物食肉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动物食肉是利用蛋白质中的碳和肉类中的脂肪来增强肌肉和储存能量的,而植物食肉是从猎物中吸取氮、磷及其他养料来制造吸收光线的酶。

也就是说,这些植物的食肉之举不过是为了做所有植物都会做的分内事,即从阳光中直接获取生长所需的能量。

普通人大惊小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行事方式特殊罢了。

就好比,人中奇才,因为不循常规,所以被视为异类;因为与众不同,所以被说三道四;因为有了非议,所以被排斥在外。

(有删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捕蝇草是“带电植物”,当苍蝇第二次触碰到它叶片上的茸毛时,就会产生足够的电荷使叶片闭合,最终将被捕的苍蝇消化掉。

B.捕蝇草捕获苍蝇的目的是从猎物中吸取氮、磷及其他养料来制造吸收光线的酶。

C.达尔文惊叹于捕蝇草的速度和力量,但是没有对它如何做到像动物一样反应迅速的现象做出有效的解释。

D.科学家们确信,植物食肉和动物食肉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那些食肉的植物是植物中的异类。

答案 D

解析 D项,“那些食肉的植物是植物中的异类”属于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这些植物的食肉之举不过是为了做所有植物都会做的分内事”,也就是说捕蝇草的行为是正常的,并没有说它们是异类。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从苍蝇被捕写起,真切地再现了捕蝇草捕食的过程,让读者感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B.捕蝇草只是食肉植物的一种,其他食肉植物虽然没有捕蝇草名气大,但是捕食的能力却更强。

C.捕蝇草从被触发到闭合所需时间极短,且闭合的力量不寻常,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事情之一。

D.对食肉植物是在怎样的进化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对肉食的偏好和消化肉食的能力,科学界尚未有明确说法。

答案 A

解析 B项,“捕食的能力却更强”理解有误,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提到其他食肉植物的捕食能力,只是说“虽然它们的名气都没能超过捕蝇草,但是它们的怪异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

C项,指代有误,原文为“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事情之一”,这里的“他”指的是达尔文,而不是其他人。

D项,“科学界尚未有明确说法”与原文中“但是,有一点科学家们能够确信,那就是植物食肉和动物食肉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这一说法矛盾。

4.第②③段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严谨准确,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从被触发到闭合只需十分之一秒”,说明捕蝇草捕食的迅捷;②有趣生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它就像水下的真空吸尘器,能够把猎物吸住”,对狸藻捕食的情况进行了形象说明;③通俗易懂,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比如,猪笼草,长得好像细长的香槟酒杯……然后吃个干净”,通过列举猪笼草等三种食肉植物的捕食情况,突显它们的“怪异”。

解析 科普文语言的一般特征是严谨准确、朴素自然等,有时会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其通俗易懂。

按此理解答题,能迅速打开思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卡地亚”“赛纳维”“罗托鲁拉小镇”“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

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

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与了批评。

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

“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

”有人说:

“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

”也有人说:

“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

”也有人说……

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立意

审题立意 审题:

根据“新兴建筑偏爱洋名”“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及多家权威媒体的批评可知,主流意识对“地名洋化”持否定态度。

当然也不是强迫考生必须达成“统一共识”,既可赞同主流意识,否定“地名洋化”;也可独出机杼,赞同“地名洋化”。

最后选择和权衡,综合思辨立意。

立意:

(1)不赞同地名洋化

①地名洋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冲击。

②地名洋化冲击传统,隔绝记忆,可导致文化的断层。

③失去自我,丧失民族特色。

④淆乱文化特色,扭曲价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

⑤制造生活混乱,不利民生。

(2)地名洋化应适当(有条件地赞同地名洋化)

①拿出自信,适度吸收,化洋为中。

②洋化也要规范,不能唯洋是崇。

(3)赞同地名洋化

①洋为中用,“拿来”无妨。

②打开心结,地名洋化正可丰富中华文化。

 

《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课后作业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鲱鱼   柴扉   诽谤   斐然

B.拱券副券眷恋试卷

C.贮存储藏伫立机杼

D.模具摸索摩崖磨坊

答案 D

解析 A项,“鲱、扉”读fēi,“诽、斐”读fěi;B项,“眷、卷”读juàn,拱券读xuàn,副券读quàn;C项,“储”读chǔ,其余读zhù;D项,依次读mú/mō/mó/m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在经营方向、策略、方式上进行全方位调整。

④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D.①④⑤

答案 A

解析 ①耸人听闻:

故意夸大,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②殚精竭虑: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此处应用“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

③卷土重来: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④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来形容“素质”。

此处可用“参差不齐”。

⑤见微知著:

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

⑥人心向背:

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

句中误用为单方面的背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要让所有的农村孩子分享教育公平的阳光,政府就必须搭建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B.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C.午睡姿势不当会导致视力下降、手臂酸痛、面瘫等多种疾病,特别是趴着睡觉会压迫眼球,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而且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

D.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研制、建成、发射、跟踪、测控和试验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

答案 A

解析 B项,“按照”后缺少宾语中心语。

应在“生态乡”后加“的目标”。

C项,语序不当,“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而且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语序不合逻辑,应是“不仅会影响视力,严重的还可能诱发青光眼”。

D项,谓语残缺,应在“独立”前加“具备”,“具备……的能力”。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茶文化的鼎盛与否,__①__。

中唐之前,__②__,李白、杜甫等天才诗人的茶诗也仅有寥寥数首;唐中期,茶诗大增;唐后期,茶诗盛行。

宋人茶诗则数以万计,陆游一人就有茶诗320余首。

宋人诗词反映茶事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胜唐人,这与中国茶文化兴盛于宋的状况完全吻合。

茶艺、茶俗、茶礼、茶道以及文士和民众丰富多彩的茶事实践,__③__,成为传世杰作成批涌现的丰富源泉。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茶诗的多少能够体现

②茶诗很少

③为宋代文人写茶诗提供了内容(意思对即可)

解析 从前文的“鼎盛”和后文讨论唐宋有关茶诗数量的问题可知,①处应填“茶诗的多少能够体现”之类的内容。

从后文的李白、杜甫的例子和“茶诗大增”“荼诗盛行”等分析,②处应填“茶诗很少”之类的内容。

从后文的“成为……丰富源泉”分析,③处应填“为宋代文人写茶诗提供了内容”之类的内容。

二、文本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1题。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

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

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

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

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