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035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学年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哈师大附中2018级高二学年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埃及文明被亚历山大征服,早已改变了形态;而两河流域的文明破碎,陷入乱局;“龙的传人”的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其奥秘何在?

②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

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

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这是共识。

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

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一的。

多元的前提是统一,没有一体就没有多元,那就只有无休止的纷争。

③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

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

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

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文化这一符号。

比如龙舟竞渡,从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

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于是有了四海龙王。

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

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连续不断的文明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的。

④龙文化符号成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

《周易》之《乾》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

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

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

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

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⑤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进程。

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性与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节选自田兆元《“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古文明或被外族征服改变了形态,或文明破碎陷入乱局,只有中华文明长期延续发展。

B.从伏羲女娲到明清时期,对于龙的崇拜始终是主流,而黄龙旗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

C.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绝不固步自封,所以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精华为一体。

D.《乾》卦以龙为喻而表现的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至今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等方面论证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延续发展的保障。

B.文章第③段以龙舟竞渡、佛教龙文化与龙王文化为例,论证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

C.文章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潜龙、飞龙、亢龙的不同状态,这是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保障。

D.文章论证结构清晰,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在分析中国文化各种特点基础上得出文化自信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众与各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信仰,那么就无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也就很难避免尖锐的文化冲突。

B.在中国历史上,“龙”既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也是全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想独占龙文化资源只能以失败告终。

C.飞龙在天、潜龙在渊等不同状态下不同的生活态度充满智慧,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

D.中华文明经过长期的演进及创新发展,具有了不可战胜的活力,这是我们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基础。

【答案】1.D2.C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世界古文明或被外族征服改变了形态”错误,由原文“埃及文明被亚历山大征服,早已改变了形态;而两河流域

文明破碎,陷入乱局”可知,原文只是说“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并没有说是“世界古文明”,扩大了范围;“只有……”说法太绝对,由原文“‘龙的传人’的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其奥秘何在”可知,原文只是说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并没有说“只有”中华文明长期延续发展。

A错误。

B项,“而黄龙旗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错误,由原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可知,是“晚清时期”黄龙旗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而不是“从伏羲女娲到明清时期”,以偏概全。

B错误。

C项,因果倒置,由原文“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连续不断的文明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的”可知,“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是原因,“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是结果。

C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论述了潜龙、飞龙、亢龙的不同状态,这是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保障”错误,由原文“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

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可知,是“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中国文化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而不是“潜龙、飞龙、亢龙的不同状态”。

C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那么就无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错误,由原文“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可知,原文只是说“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原文并没有说“那么就无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与前一句的假设有必然的联系。

A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

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

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

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2013年5月13日,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预计将于2020年开始推向商业化。

华为在2013年11月6日宣布将在2018年前投资6亿美元对5G的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并预言在2020年用户会享受到20Gbps的商用5G移动网络。

2016年3月,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

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4G相比,不仅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网络体验,同时还将满足未来万物互联的应用需求。

中国三大运营商均已制定了2020年启动5G网络商用的计划,于2017年展开试验网络的建设和相关测试。

如果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三大运营商在2018年开始投入5G网络建设,到2020年正式启动商用。

(摘编自《XX百科》)

材料二:

5G端到端商用系统、5G远程驾驶、5G无人机、5G载人驾驶、5G切片视频、5G未来课堂……在26日北京召开的2018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约400家企业纷纷“盛装亮相”,集中展示信息通信业的前沿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

华为在今年年初就推出了基于3GPP5G标准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包括无线基站、传输网、核心网和全球首款5G商用终端。

更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华为面向全球推出了手机芯片——麒麟980,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采用7nm制程工艺的麒麟980,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

作为大宽带、低时延、大连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把人们的移动宽带体验推向新高度,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体验。

业内人士指出,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业务型服务以及海量物联网,这是5G商用的三大类业务。

实际上,在一个工厂里,这些业务都会同时存在。

(摘编自《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实现领跑5G商用在路上》,《人民日报》2018年9月28日)

材料三:

“在5G信号覆盖范围内,只要戴上这个手套,你就能操控远处的机器人,让它跟你做出相同的动作。

”大唐电信技术经理王竟辉告诉记者,5G具有低时延等特点,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远程操控,未来可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或特殊作业。

在5G信号的支持下,远程签名机械臂基本实现了即时响应、同写同传。

每秒10G,这是实时监测到的5G速率,是4G速率的100倍。

5G具有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超大容量等,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2020年实现5G商用。

网络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这是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国应坚持研发与应用并重,继续推进5G技术的研发试验,按时完成第三阶段的组网测试等工作,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培育5G与工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探索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同时,加快5G网络规划,坚持创新与合作并重,保障5G按期实现商用。

“5G引领网络技术的创新,但目前5G还有很多挑战尚未解决,5G的创新永远在路上。

(摘编自《正被揭开“面纱”面对挑战5G的创新永远在路上》光明日报2018年8月25日)

材料四:

据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的5G用户数将达到13.6亿。

同时,全球移动通信协会的移动趋势报告指出,虽然到2025年,全球范围的5G网络的人口覆盖率(5G用户数÷总人口数×100%)将高达15%,但是,5G的快速发展却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地区。

按照2025年时的5G用户数从高到低:

中国(4.54亿5G用户)、欧洲(2.03亿5G用户)、美国(1.89亿5G用户)、日本(9500万5G用户)、韩国(3700万5G用户)。

按照2025年时的5G用户数在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占比从高到低:

韩国(60%)、日本(49%)、美国(48%)、欧洲(28%)、中国(27%)。

(摘编自《各国5G最新排名!

》搜狐网2018年9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B.5G时代,在一个工厂里,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业务型服务以及海量物联网这些商用业务会同时存在。

C.实时监测到的5G速率,是4G速率的100倍,5G将把人们的移动宽带体验推向新高度。

D.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等方面实现了领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具有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超大容量等特点,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2020年可实现商用。

B.华为面向全球推出的采用7nm制程工艺的手机芯片——麒麟980,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

C.作为大宽带、低时延、大连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体验。

D.在未来的2025年,全球的5G用户数将达到13.6亿,我国5G用户全球最多。

6.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并说明我国发展5G

优势。

【答案】4.D5.B

6.①政策上支持:

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技术上保障:

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③历史机遇:

网络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④用户优势:

中国有4.54亿5G用户。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分析有误。

文中是说“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并没有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这一项。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华为面向全球推出的采用7nm制程工艺的手机芯片——麒麟980,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

”这个句子的内容有遗漏,丢了“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这一内容。

原文是说“采用7nm制程工艺的麒麟980,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这一关键技术不能漏掉。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

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本题要求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并说明我国发展5G的优势。

材料一第一节中“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

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总结出,我国有政策上的支持,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第二节中“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可总结出在技术上保障方面,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

材料三第二节中“网络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这是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可总结出,我国正面临历史机遇,网络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

材料四第三节中“按照2025年时的5G用户数从高到低:

中国(4.54亿5G用户)、欧洲(2.03亿5G用户)、美国(1.89亿5G用户)、日本(9500万5G用户)、韩国(3700万5G用户)”,可总结出,我们有用户优势,中国有4.54亿5G用户。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偷食

宋以柱

地瓜面煎饼我们叫它黑煎饼,玉米面煎饼我们叫它黄煎饼。

我和张里是吃黑煎饼长大的。

黑煎饼烧胃,胀肚子,大便黑,解大便困难。

黄煎饼就不同,它有让人眩晕的黄色和香味儿,而且大便顺畅呈黄色。

张里他爷经常吃黄煎饼。

用张里他娘的话说,你爷干活儿最累,所以吃黄煎饼。

张里和他6个姐姐,都吃黑煎饼。

我永远记得张里他爷举着黄煎饼的样子,黄煎饼在张里他爷的黑手里攥着,攥得我的心生生地疼。

我只能干咽唾液。

那天,我咽下两个黑煎饼,去叫张里上学。

张里从他家的粪篓里掏出一个黄煎饼,掖在怀里,拉着我飞跑进村南的小树林。

张里对我说:

“我偷的,咱俩分着吃了,千万别说,说了俺爷能敲死我。

张开手接着,别掉了。

”我大张着两只小手,张里小心翼翼地撕开,把大一点儿的一块递给我。

我双手捧着大半个煎饼,兴奋得发晕。

吃下第一口,我浑身战栗。

尽管那半张煎饼上还粘着几点黑黑的猪粪。

那是我和张里童年的事。

说着说着就长大了。

张里是属于绝顶聪明的那种,用村里人的话说,家里最小的一个,是他爷他娘积攒力量要来的,所以最聪明。

事实证明,这话有点儿道理,我们初中3年,张里一边玩儿一边学,没费什么力气就读了中专,上的是省城的银行学校。

你想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能到省城读中专的有几个?

而且学的是数钱的专业,参加工作后天天对着钱。

村里的老少爷们想到这一层,眼球里都像铺了一层青苔,绿莹莹的。

我笨一些,只能复读了一年,然后上了高中,等到我费尽力气考上专科师范,到乡镇初中教书时,张里已经是我们那个市的银行里管着往外发钱的科长了。

张里给我打电话,说黄煎饼天天吃,但是很小,四四方方的,小巧玲珑的,什么时候你来,我请你。

我就笑,然后心就不听话地乱跳。

据说局长们、县长们都盯着张里的钱,苦于没门路。

但我对于我和张里的关系,闭口不谈,熟悉的人问起来,我只是说已跟他无往来,他们都信。

因为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尽管他们都说我有沉鱼落雁之貌。

就是让那个色眯眯的校长扣了奖金,压迫着教两个年级12个班的课,我也没有找张里帮忙。

在我结婚那年,我见到了张里,是在张里组织的初中同学会上。

在这之前,我几次梦到过他,他的高大魁梧和他的递给我黄煎饼的修长手指。

那一次,是在市里最  好的一家酒店,我去的时候,张里正在和一个小姑娘说笑。

她不是我们的初中同学,但比我们的初中女同学要漂亮得多,包括我。

我注意到张里修长的手指,正夸张地  搭在小姑娘的肩上。

张里看到我的时候,眼睛绿了一下,过来就抱住了我。

当我在他怀里战栗时,我听到张里说了一句话:

“有男朋友吗?

如果没有,就跟了我吧。

”  我迅速逃出他的怀抱,虽然我曾经渴望过。

我笑着说:

“张里,你太白了,我不喜欢白皮肤的男人。

”然后我对着他哈哈大笑。

其实,一个好女孩是不应该那样笑的。

酒宴的始终,我一直听到张里高亢的声音。

他的声音过于夸张,修长的五指张牙舞爪。

他对我们的男同学们说:

“放心玩乐,有你想不到的快乐。

”那一刻,我正举着一块黄煎饼,就是张里说的那种,四四方方,小巧玲珑,有着让人眩晕的黄色。

听到这话,我差一点儿吐了,好像十几年前那块煎饼上的猪粪才开始散发臭味。

当看到张里歪歪扭扭往楼上走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主意。

那次聚会回来,仅半年时间,我就和一个同事结婚了。

我是经常回老家的。

回去就有人说我,还有张里。

说张里的时候,全村的人就一个表情——馋,就像当年我在张里家里眼馋他爷的黄煎饼一样。

我就强装笑脸,历数自己的学生,还有自己的一大摞证书。

张里他爷已经不在了,那个全村第一个吃黄煎饼也是吃黄煎饼最多的人,在张里飞黄腾达的时候溘然而逝。

在村里我也见过一次张里,他因臃肿而不再魁梧,修长的五指变得粗而白,那时他已经是副行长了。

看到他艰难地把自己塞进小车时,我的心不再有以前的疼痛。

这真的很奇怪。

村里的老人们说:

“你看张里多出息,又白又胖。

”我就说:

“是啊是啊,多少年才出一个张里啊。

后来再回去,就没人跟我说张里了。

“张里给逮住了。

”这是张里他娘跟我说的。

我经常去看她。

那个慈眉善目、养育了6个女儿1个儿子的老人,抓住我的手对我  说:

“妮子,你替我去看看张里吧,我走不动了。

”她坐在夕阳里自言自语:

“张里那么听话,他怎么会拿公家的钱呢?

他媳妇儿来闹腾我,说张里还养着二奶,我都  听不懂。

他是不是让城里的女人给祸害了?

妮子,张里到底咋了?

隔着一张厚玻璃,我见到了张里。

我带去一摞黄煎饼,是张里他娘给的。

她说,张里都当上官了,还是喜欢吃她摊的黄煎饼。

张里看到黄煎饼,竟然笑了一下,是黄煎饼再一次让我的心疼起来。

张里对我说:

“我还配吃黄煎饼吗?

”他脸上的肉太厚了,其实根本看不出他在笑。

走出那扇大铁门,我才想起给他买的那盒烟——中华牌的。

那次聚会后,我知道他喜欢抽这种烟,但我不知道它贵得这么离谱。

我回去时,张里还没回监号,我看到他正把一块黄煎饼往嘴里摁。

那一刻,张里像极了一个偷食的孩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偷食”含义深刻,一语双关,既指小时候偷吃黄煎饼的事情,又暗指张里“偷食”公家财产,还构成了故事悬念,让读者产生了阅读的兴趣。

B.小说中的“我”与张里是小时候的伙伴,但因为不同的人生轨迹,使得“我”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而张里成了一个令人唾弃的犯罪分子。

C.小说第三段开头的“说着说着我们就长大了”一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

我”和张里的关系,又为下文对“我”们成长后事情的叙述做了铺垫。

D.“我”对张里看法的根本转变,源于那次初中同学的聚会;聚会上,张里的表现让“我”看清了他的变化,“我”决定再也不跟张里交往。

8.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9.“黄煎饼”作为小说中的一种物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A8.第一问:

明显是我和张里望的交往及关系变化的过程;暗线是张里贪欲不断膨胀,人生追求到辉煌又覆灭的历程。

(2分)第二问:

①双线结构,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②暗线的设置交代了任务的结局,是小说主题更为丰富、深刻。

(3分)

9.①黄煎饼让人眩晕的黄色和香味是人们欲望的一种象征。

小说由偷食黄煎饼写起,黄煎饼在文中多次出现,有着超越其本意的内涵。

②黄煎饼是人物关系的见证,是情感变化的见证。

“我”和张里在小树林分食沾有猪粪的黄煎饼时,十分兴奋;在同学聚会酒宴里吃精致的黄煎饼时,我差一点吐了。

③黄煎饼是过往生活的一种寄托,一种怀念。

如张里当上官了还是喜欢他娘摊的黄煎饼;在监狱里往嘴里摁黄煎饼。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B项,因果关系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