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060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湖北省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团风中学2015年秋季高二年级十二月份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考试范围:

必修3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的。

请将答案正确的涂在答题卡上。

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千八百里

西南夷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B

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

C

《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

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D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

近代科技

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

2.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3.《汉书·循吏传》记载:

“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                        B.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C.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D.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4.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

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结果

B.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

C.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

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5.李贽《道古录》载: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

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                        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6.《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

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7.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说: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8.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9.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10.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

“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

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

”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

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11.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

沉重打击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12.“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这段论述出自(  )

A.伏尔泰《哲学通信》                            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3.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它本身得以广泛传播,此后,人们开始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自然界就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

这反映出牛顿力学(  )

A.推动了自然界各领域的进步                B.对人们认识观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C.推动了文艺复兴在英国的发展            D.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依据

14.对某部著作的出版,赫胥黎评价说:

“它对于当时科学家,好象黑暗中的一道电光。

……不但如此,它还有一个极大用处,那就是使我们脱离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处境:

你不愿承认上帝

创造世界的假设,可是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让任何小心慎思的人都能接受呢?

”该著作的出版(  )

A.使科学发展开始摆脱神学束缚            B.奠定了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础

C.继承与发展了伽利略力学成就            D.动摇了上帝造物说的传统观念

15.《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认为:

“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

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

泰西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

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独为可据……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

”在这部著作中收图42幅,其中只有一幅关于日本和琉球的地图未用西方所绘地图,其余都按西方原图描摹。

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B.全盘西化思想在士大夫群体中大为流行

C.现代地理学在中国得以确立

D.中国为“世界之中”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

16.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倡导“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二者的区别是(  )

①前者重在科学技术,后者重在科学精神、方法

②前者属于制度层面,后者深人到文化层面

③前者用于反侵略,后者推动思想解放

④前者思想来源于西方,后者思想源于传统文化

A.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7.有学者认为: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

“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

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18.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

……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19.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0.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

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

工作快速增加。

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持续衰退                                B.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C.城市化进程加快                                    D.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3题,共计50分。

21.(20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10分)

 

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

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

宗法者,臣也。

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

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

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分)

 

22.(15分)思想文化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卡尔·雅思贝尔斯认为,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的先哲将道德置于精神生活的中心,他们并非在田园牧歌式的环境中创造了其富于同情的伦理规范。

——《轴心时代》

(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列举“轴心时代”东西方先哲的代表人物及核心主张,并概括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

(5分)

(2)有学者称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

结合所学,以《十日谈》为例进行说明。

(4分)

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种看法是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另一种看法是仅凭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就断言传统文化断裂,实在是低估了文化本身的顽强生命力。

(3)你对上述看法持怎样的观点?

结合所学,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合理,阐释清楚)(6分)

23.(15分)探索救国之路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主张

1864年

李鸿章说:

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指国都),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建议)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海疆可安。

1906年

孙中山讲到: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1910年

张謇提出“棉铁主义”,主张以发展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来振兴实业。

认为优先发展这两种工业,即“操经济界之全权”,可减少对外贸易逆差。

1930年

毛泽东说:

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状况及主张。

(10分)

(2)戊戌变法期间,建立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21年后,以北京大学为先导,

掀起了五四运动。

请概述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的相同点。

(5分)

高二历史月考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可知讲述的是西北地区并非西南夷地区,故A项错误;据材料“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不能说明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故B项错误;据材料“《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可知描述的是北宋汴京(即东京)商业繁荣的景象,由此可知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故C项正确;据材料“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不能说明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代中国应该在晚清出现而非明代,故D项错误。

2.【答案】B【解析】“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强调民本与尊君的一致性,故A项错误;荀子主张“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说明是从尊君角度阐述民本思想,体现了尊君和民本本质相通,故B项正确;C项错误在角度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本和君主专制的一致性,故D项错误。

_

3.【答案】B【解析】“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表明文翁受重用是因为在儒学上的研究水平较高,而且材料只提及文翁籍贯,并没有说到他

的家庭身世如何,故A项错误;文翁本人因为“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在成都办学官,其弟子中按照学业水平“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儒学的社会地位是重要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文翁担任郡守,也提到学官弟子担任郡县吏,但是无法表明“都可自行任命”,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官学中的地方郡县学,但是不能据此判断“只有官学”,故D项错误。

4.【答案】A【解析】表格中民办的比例减少了,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是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二程都曾在此讲学,四大书院之二白鹿洞书院,更因朱熹的讲学而出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民办书院比例下降,思想控制增强,制约了古代文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增加,表明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答案】B【解析】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是陆王心学的主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表现出李贽要求“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实现人人顺其本性、随心所

愿的理想政治局面”的观点,故B项正确;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是辩证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中,反对旧道德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6.【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政府对手工业技术的轻视,说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A项正确;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是思想原因而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手工业技术的轻视,与文化专制无关,故D项错误。

_

7.【答案】D【解析】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了当时娱乐场所的需要,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体现了文人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答案】B【解析】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概,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

,故D项错误。

9.【答案】C

10.【答案】C【解析】“……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指的是人文主义对僧侣统治集团的影响,缓和了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的矛盾,与社会上层影响有限无关,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教改革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主张财富积累,与教会的禁欲思想矛盾,故D项错误。

11.【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没有动摇上帝的地位,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没有批判专制王权,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与圣经直接对话,让人们自己去思考,故C项正确;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出现,故D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可见这段论述反对权力过度集中,主张分权。

伏尔泰《哲学通信》没有论述分权问题,故A项错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主张三权分立,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卢梭《社会契约论》没有论述分权问题,故C项错误;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没有论述分权问题,故D项错误。

13.【答案】B【解析】牛顿力学推动了自然界各领域进步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A项错误;“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固化了人们的思维,对人们认识观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牛顿力学对英国文艺复兴的影响,故C项错误;牛顿力学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依据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D项错误。

_

1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赫胥黎评价的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使科学发展开始摆脱神学束缚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故A项错误;奠定了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础的是伽利略,故B项错误;继承与发展了伽利略力学成就的人是牛顿,故C项错误;生物进化论动摇了上帝造物说的传统观念,故D项正确。

15.【答案】D【解析】“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只说学地图而未涉及反封建,故A项错误;《瀛寰志略》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少数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当时不可能“全盘西化思想……大为流行”,故B项错误;“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本书与魏源的《海国图志》同为中国较早的世界地理志,有利于开眼看世界,但一本介绍世界地理的书并不能反映现代地理学在中

国得以确立,故C项错误;“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西方所绘地图中国不在世界中央,故D项正确。

16.【答案】B【解析】魏源的“长技”指西方的自然科学,陈独秀的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故①正确;魏源的“长技”属于器物层面,不属于制度层面,故②错误;“制夷”体现了反侵略,新文化运动则深入到思想,故③正确;两者思想均来自于西方,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7.【答案】D【解析】北洋政府时期指1912—1927年间,“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应该对应“回归”,故A项错误;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应该对应“再选择”,故B项错误;1912—1927年间未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接受指的是利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推动民主共和的实现,即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民主和科学,故D项正确。

18.【答案】B【解析】“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作者在一定侧面希望社会个阶层使用更为简洁的白话文,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还是照旧推崇。

……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可知作者对当时政府挂羊头卖狗肉的统治形式强烈不满,希求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9.【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觉醒,与提倡民主科学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因此材料中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B项正确;提倡新文学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主要是推动了无产阶级的觉醒,故D项错误。

20.【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

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农业就业人口大幅度下降,与农业生产持续衰退无关,故A项错误;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才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也不是推动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_

21.【答案】

(1)解读: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内涵:

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爱国爱民,勤俭节约;(3分)古代希腊城邦精神的内涵:

重视人的价值,强调道德,尊崇理性。

(3分)中国古代民族精神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各具特色,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都对本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4分)

(2)特点:

从重神权到重法治;法律严苛,本质服从于君主专制;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成文法法律内容详实,体系完备;司法不独立(或行政司法合一)。

(5分)

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强化;宗法制、礼乐制度、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5分)

22.【答案】

(1)代表人物及核心主张: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3分)

特点:

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