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110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1.docx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1

2016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分

1.2016年5月,“感知环境,智慧环保”无锡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进入整体试运行阶段,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质量提升的是(  )

A.对污染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B.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C.加大汽车尾气检测力度,减少空气污染

D.减少使用农家肥,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进行解答;

B、根据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进行解答;

C、根据汽车尾气中含有空气污染物进行解答;

D、根据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水和土壤进行解答.

【解答】解:

A、对污染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能防止水体的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

B、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利于环境质量提升,故B不符合题意;

C、加大汽车尾气检测力度,能减少空气污染,故C不符合题意;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水和土壤,不利用环境保护,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2.

下列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B.

C.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夹取木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炭发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豆油B.蔗糖C.面粉D.泥土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解:

A、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C、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泥土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各种物质的溶解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

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

A.硫酸钾B.硝酸铵C.磷矿粉D.氯化钾

【考点】化肥的简易鉴别.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从外观看主要是对它们的物理性质中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解:

硫酸钾、硝酸铵、氯化钾从外观看均为白色或无色晶体,只有磷矿粉是灰色或褐色粉末,故与其它化肥从外观看与磷矿粉不同,

故选:

C.

【点评】此题是对化肥外观进行的考查,通过对各种化肥颜色状态的分析,知道磷矿粉颜色与其它化肥的不同.

5.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目前只在火箭发射等少数情况下使用,其主要原因是(  )

A.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B.氢气燃烧条件难以满足

C.制备氢气原料极其匮乏D.氢气燃烧过程难以控制

【考点】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氢气的特点以及制取和储存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A.制取成本高且不易贮存是氢气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故正确;

B.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气体,燃烧条件很容易满足,故错误;

C.目前水资源受污染状况可控,大量的海水淡化后可用,故错误;

D.氢气燃烧可以通过阀门来控制,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氢能源的认识,学生应明确利用水分解制取氢气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明确氢能源的优点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6,

下列是今年无锡市实验操作考查“药品的取用和加热”中部分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

①瓶塞倒放,防止沾的污物腐蚀瓶内的药品,②瓶口紧挨试管口,防止药品洒落;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试管横放,然后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慢慢竖起,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

①瓶塞倒放,防止沾的污物腐蚀瓶内的药品,②瓶口紧挨试管口,防止药品洒落,图中瓶塞没有倒放,试管没有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熄灭,不可用嘴吹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

根据实践经验,下列课外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用冷碟子收集蜡烛火焰上方的炭黑

B.用洁净的蛋壳和食醋制得二氧化碳

C.用两杯等体积的水比较报纸与保鲜膜的透气性

D.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制得纯净水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蜡烛燃烧实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水的净化;塑料及其应用.

【专题】实验设计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蜡烛不充分燃烧生成炭黑,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报纸的透气性好,而保鲜膜的透气性差,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小卵石、石英沙、活性炭等用品制作的简易净水器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蜡烛不充分燃烧生成炭黑,在靠近蜡烛火焰的上方放一只冷碟子,一段时间后可收集到炭黑,故选项课外实验能成功.

B、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用洁净的蛋壳和食醋制得二氧化碳,故选项课外实验能成功.

C、报纸的透气性好,而保鲜膜的透气性差,用两杯等体积的水可以比较报纸与保鲜膜的透气性,故选项课外实验能成功.

D、小卵石和石英砂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而活性炭能吸附可溶性杂质、异味及色素,膨松棉可以阻挡活性炭进入水中,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不能制取纯净水,故选项课外实验不能成功.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8.

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倡导健康安全的生活理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奶制品中含钙丰富,是日常饮食中钙的来源之一

B.食物合理搭配,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

C.硒、碘等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很小,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作用不大

D.糖类和油脂在人体内经氧化释放能量,提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考点】均衡营养与健康;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钙元素的来源来分析;

B.从合理搭配膳食,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去分析解答;

C.根据微量元素的作用来分析;

D.根据人体的供能物质来分析.

【解答】解:

A.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元素,这是人体获取钙元素来源之一,故正确;

B.合理搭配膳食,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保障人类身体健康;故正确;

C.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虽小,但是起到的作用却非常大,如人体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故错误;

D.糖类和油脂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糖类和油脂在人体内经氧化释放能量,提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故正确.

故选C.

【点评】“关爱生命,永保健康”,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点也就成了化学考查的热点.

9.

用CO2和NH3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的成功范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H3═CO(NH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尿素中有2个氮原子

B.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g

C.参加反应的CO2与NH3的质量比是44:

17

D.该反应是充分利用CO2的一种有效途径

【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无单位分析;

C、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D、根据二氧化碳的利用分析;

【解答】解:

A、尿素是指宏观意义上的一种物质,氮原子是微观意义上的一种微粒,一个尿素分子中含有两个氮原子,不能说尿素中有2个氮原子,故说法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单位,故说法错误;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O2与NH3的质量比是44:

34,故说法错误;

D、用CO2和NH3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的成功范例,是充分利用CO2的一种有效途径.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宏观和微观说法上的区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等,要熟练掌握.

10.

NaCl、KNO3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1.6g

B.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C.使NaCl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5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KNO3,所得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为50%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

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钠大;2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不是31.6g;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使NaCl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正确,因为水分蒸发,有固体析出;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5g,因此在100g水中加入100gKNO3,所得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

≈46.1%,50%是错误的.

【解答】解:

A、2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不是31.6g,故选项错误;

B、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C、使NaCl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正确,因为水分蒸发,有固体析出;故选项正确;

D、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5g,因此在100g水中加入100gKNO3,所得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

≈46.1%,50%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

只用下列鉴别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物质区分开的是(  )

选项

待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

A

软水、硬水

分别滴加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多少

B

棉纤维、羊毛纤维

分别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C

氯化钠溶液、稀盐酸

分别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氯化钾溶液、硫酸钠溶液

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A.AB.BC.CD.D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硬水与软水;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A、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现象不同进行鉴别;

B、根据两种纤维燃烧产生的不同的气味进行鉴别;

C、根据酚酞在酸碱性溶液中的不同显色进行鉴别;

D、根据氢氧化钡能够和硫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进行鉴别.

【解答】解:

A、肥皂水在软水中的泡沫较多,在硬水中的泡沫较少,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方法正确;

B、羊毛纤维由蛋白质组成,灼烧时产生烧焦的羽毛味;棉纤维,灼烧时没有;两种物质燃烧的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方法正确;

C、氯化钠和盐酸都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不能鉴别,故方法错误;

D、氢氧化钡能够和硫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和氯化钾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方法正确;

故选项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在解此类物质的鉴别题时,要求选用的试剂和方法在与被鉴别的物质作用时需要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

12.

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安全

①用洗涤剂去除油污

②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

③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①炒菜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火

②在室内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③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

C化学与资源

D化学与发现

①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之一

②煤、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①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

②拉瓦锡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

③门捷列夫发现空气的组成

A.AB.BC.CD.D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氧化碳的毒性;金属资源的保护;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海洋中的资源;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知识生活化;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和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法分析判断;

D、根据各科学家的发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①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常用洗涤剂去除油污;②金刚石硬度大,常用于切割玻璃;③用生石灰可作食品干燥剂;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正确;

B、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因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

C、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选用排除法(即只要发现有一项归纳错误,即可排除该选项)是正确、快速解答此类题的捷径.

13.

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

HCOOH

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装置特点和药品用量以及发生反应的过程、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

A.实验中所需CO可通过胶头滴管加入甲酸的方法来制取一氧化碳,可现制现用,故正确;

B.该套装置比较小,节约药品,产生的污染物也较少,现象比较明显,故正确;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故正确;

D.甲酸在热的浓硫酸的作用下分解为水和一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概念,故错误.

故选D.

【点评】通过微型实验装置图,会分析此装置的特点以及了解常见用品使用特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某同学梳理归纳以下知识:

①稀释浓硫酸时,降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②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③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番茄汁的pH,④将纯锌片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到锌片表面有一层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锌的活动性大于铜;⑤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⑥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B.2个C.3个D.4个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化学的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①依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来分析;

②根据中和反应的定义来分析;

③根据pH试纸使用方法来分析;

④可根据金属活动性分析解答;

⑤根据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来分析;

⑥根据化学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①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是:

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不正确..

②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硫酸和氧化铜反应也生成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故正确;

③pH试纸用水润湿以后,再将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相当于把待测液给稀释了,则测出的pH不准确.故错误.

④比较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将纯锌片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到锌片表面有一层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锌的活动性大于铜,因此正确;.

⑤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也可分,所以错误.;

⑥可以利用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故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概念的推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概念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概念的识记及理解,以便灵活应用.

15.

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蓝色溶液B中阳离子只有Cu2+

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原固体粉末一定有NaCl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NaNO3、CuCl2和Ca(NO3)2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NaOH和CuCl2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氢氧化铜沉淀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CaCO3和硝酸反应会生成气体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

根据“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图框,则推测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NaOH和CuCl2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氢氧化铜沉淀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CaCO3和硝酸反应会生成气体,则蓝色溶液B中有硝酸铜、硝酸钙、硝酸钠、稀硝酸,而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和Ca(NO3)2,无法确定是否含有NaCl;NaNO3.

故选:

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16.

通过化学启蒙学习,同学们对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了解.

(1)现有H、C、N、O、Ca五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最简单的有机物 CH4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N2 ;

③可做制冷剂的干冰 CO2 ;④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2)澳大利亚工程师研制出新型太阳能电池的路灯将极大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3)①如图所示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塑料灯罩 .

②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 4Al+3O2═2Al2O3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灯材料使用的铝合金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③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硅,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其中x= 4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金属的化学性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2)根据有机合成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根据铝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根据合金的组成来分析;

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来分析.

【解答】解:

(1)①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故填:

CH4;

②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故填:

N2;

③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故填:

CO2;

④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填:

Ca(OH)2;

(2)①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故填:

塑料灯罩;

②铝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制品抗腐蚀性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l+3O2═2Al2O3.

故填:

4Al+3O2═2Al2O3;

合金最少有一种金属单质,还有其它成分,所以一定是混合物,故填:

混合物;

③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x=14﹣2﹣8=4;故填:

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7.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证明集气瓶已充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燃烧状况进行判断,若熄灭,则收集满了 ,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 正 (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其中二氧化锰起 催化 作用,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字母),若用盛满水的E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 b (填“a”或“b”)处通入.

(4)小可同学为探究乙烯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

①乙烯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可燃性;②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③乙烯能使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他的操作过程如下:

关闭止水夹1.打开止水夹2.打开活塞,观察到A、B中溶液均逐渐退至无色.关闭止水夹2.打开止水夹1.在尖嘴导管处点燃乙烯,发现火焰较微弱,说明尖嘴导管处乙烯量较少.待A、B中溶液均褪至无色后直接点燃乙烯的原因是 乙烯具有可燃性 .于是,他关闭水夹Ⅰ一段时间后,向贮气瓶中加水,说明乙烯 难 (填“难”或“易”)溶于水.打开止水夹Ⅰ,重新点燃乙烯,观察到火焰明亮且有浓烟.他关闭止水夹Ⅰ一段时间后才向贮气瓶中加水的原因是 把乙烯排出 .

Ⅱ制备Fe3O4

乙同学模拟生产复印用Fe3O4粉的实验流程如下:

【资料二】F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