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52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

4、经纬网:

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

40°

N,116°

注意: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

纬线、0°

经线、180°

经线不需要方向) 

2、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

(南北半球的季节和昼夜长短情况相反) 

气节 

 

日期 

北半球季节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 

春分 

3月 

21日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 

6月 

22日 

北半球夏季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秋分 

9月 

23日 

北半球秋季 

冬至 

12月22日 

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2、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66.5°

N--90°

N)、北温带(23.5°

N--66.5°

N)、热带(23.5°

N--23.5°

S)、南温带(23.5°

S--66.5°

S)、南寒带(66.5°

S--90°

S) 

3、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热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

温带: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4.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

一天之中,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大,物体的影子最短。

一年之中,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物体的影子最短,冬季相反。

三、地图 

1、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①比例尺的计算: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比例尺类型:

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文字式 

③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大小

范围大小

内容详略

图幅大

小相同

大 

简单

小 

详细 

读比例尺技巧:

记住:

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符号 

注记=文字和数字 

识记图1.24 

一些常用图例

2、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①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处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想交也不叠合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④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部位

(3)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

海拔较低,<200米,地面平坦;

高原:

海拔较高,>500米,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

海拔较高,>500米,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

海拔不高,<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攀岩走陡崖;

山谷往往出现河流,山脊是分水岭;

等高线稀疏,坡度越缓越省力。

(5)地形剖面图可以更加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 

海洋与陆地 

1、大洲和大洋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比例: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分布: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

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识记P29图2.6 

①七大洲:

(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②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叫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分界线最长,自北向南分别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内陆湖)、山和海、海峡。

】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④赤道横穿过的大洲:

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亚洲;

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纬度最高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南极洲

赤道横穿过的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纬度最高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洋:

北冰洋

2.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三叶虫等:

海——陆)、

海平面升降(台湾海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

陆——海)、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荷兰填海造陆:

海——陆)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提出)2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个整体——分裂——分离——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①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 

阿尔卑斯山(欧洲):

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

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

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

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3)六大板块的运动:

板块挤压:

使地表隆起抬升:

高大的山脉

板块张裂:

使地表发生断裂:

裂谷或海洋

第三章世界气候

1.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天气预报图 

①气象预报图(卫星云图):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不同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后。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②天气符号图

③天气预报图:

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知道:

①.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风力和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2)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3)用气温曲线图来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状况。

(4)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③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5)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6)等温线图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气温水平分布。

(7)气温一般算的是平均数。

等温线的特点: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成 

①降水的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②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③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2)降水的类型:

①对流雨(多在赤道地区、降雨最多) 

②地形雨: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锋面雨 

(3)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

最贫乏的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世界“雨级”);

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世界“干极”)。

(4)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5)降水的季节变化

(6)降水量计算算的是总量。

4.世界的气候

(1)气候组成的两大要素:

气温和降水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①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a.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b.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c.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

终年高温,一年中降水分旱雨两季

d.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全年高温少雨。

②亚热带气候

a.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在南、北纬25°

~35°

的大陆东部。

夏热冬温,降水充足,雨热同期;

b地中海气候:

.在南、北纬30°

~40°

的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a.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在夏季。

c.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40°

~60°

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

全年温和湿润。

③寒带气候:

分布在南极洲和北冰洋沿岸;

终年寒冷。

④高原山地气候:

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

气候复杂,有垂直变化。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A、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就高。

B、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 

(2)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总人口/总面积(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分布:

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原因:

①社会经济条件: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

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②自然条件:

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气候较为适宜;

同时,都在平原地区,所以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

人口稀疏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寒、热、高、干)。

如撒哈拉沙漠 

大洋洲西部沙漠 

亚马逊平原 

北冰洋沿岸 

青藏高原 

极端干旱;

过于湿热;

终年严寒等。

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问题:

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

②人口不断减少停止增长,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养老等费用增加等问题。

③采取措施:

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①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

(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②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

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大洋洲西北部 

(说明:

三大人种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其次还有各人种混居区。

2.语言和宗教

(1)主要语言的分布(见教材P75图4.13) 

①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②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聚落发展: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6.从经济发展水平看:

发达国家:

美、加拿大、英、法、德、意大利、日、澳、新西兰 

发展中国家:

中国 

①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

北半球 

(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②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亚、非、拉) 

7.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8.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其他重要的国际组织还有:

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奥委会、红十字会、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