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5469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

如唐之“丰满华丽”,宋之“理性美”,民国的“中西合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多姿多彩”。

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百家争鸣”、商业繁华、政治民主、经济全球化

B.富强开放、理学盛行、民主共和、经济全球化

C.“百家争鸣”、理学盛行、新思想萌发、百花齐放

D.富强开放、民族融合、中体两用、百花齐放

2、《新国民小传》描写“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材料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

A.明末清初  B.民国初年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

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

“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

”“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

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

”这一历史时期是指()

A.清代晚期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4、光绪年间,外国人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的西餐馆多了起来。

《京华慷慨竹枝词》“六国饭店”说:

“海外奇珍费客猜,西洋风味一家开。

外朋坐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

”该材料反映出(  )

A.西餐在光绪年间传进中国B.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就餐顾客尽是清政府官员D.西餐馆主要提供山珍海味

5、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

“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

”这反映了(  )

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B.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C.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

6、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

“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7、近代文学家林纾曾写道:

“小脚妇,谁家女,裙底弓鞋三寸许。

下轻上重怕风吹,一步如万里。

”辛亥革命后,有的妇女唱道:

“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滑不倒。

”这些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B.妇女地位提高

C.农业人口增加D.交通状况改善

8、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

①轿子②马车③轮船④汽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了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且还坐着,并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

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生活观念俭朴B.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

C.中国不需要汽车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10、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朗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的竹枝词。

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11、20世纪初,曾有一幅挽联深深感染了中国人,其上联是: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下联是:

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

该挽联悼念的人物是(  )

A.冯如   B.孙中山

C.莱特兄弟  D.爱迪生

12、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停留在学习器物阶段④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3、《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14、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哪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①《红色中华》 ②《新华日报》 ③《解放日报》 ④《文汇报》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6、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

这反映了(  )

A.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B.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D.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17、创刊于1861年11月《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

“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中蕴含的信息是(  )

①《上海新报》创办与洋务运动同一时期

②《上海新报》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

③《上海新报》发行主要配合维新变法

④《上海新报》当时在屯溪发行量超过上海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18、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9、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20、《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

据此分析,该报畅销的原因有(  )

①反映社会习俗②传递商业信息③倡导尊重传统④宣传中外时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

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

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

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

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

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应如何看待人们择偶观念的变化?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扒铁道,砍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

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

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

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经济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铁路在《马关条约》前无法在中国获得充分发展,主要最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而那时中国之所以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是因为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而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主要的也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而是因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开发资本,中国凭借自己的资本去开发矿产资源,去修筑铁路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困难。

《马关夺约》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个条约同意“日本臣民”有权在中国投资办厂,享受进出口政策优惠。

根据条约体制,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日人人获得的这个权利一体共享。

于是,在l895年毫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干线迅速分段动工,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矿产资源很快获得开发。

至1903年,铁路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巨大赢利空间的新兴产业,以致中国民间资本强烈要求政府将这些产业向他们开放。

如果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中国不可能在1895年之后获得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缎、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刻发生。

外国资本对中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就像今天的中国资本在非洲一样,迅速带动了那儿的产业升级和资源开发。

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经济侵略.这只是资本凭着本性寻找利润空间和价格洼地。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国资本和资产阶级》

近代外国资本输入,是不是“经济侵略”?

根据材辩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2、【答案】B

【解析】打油诗中提到的社会生活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因此答案应该为B项。

3、【答案】B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材料“窄袖短衣高护领”可知此为改良旗袍,这流行于民国初年,选择B项。

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外国人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的西餐馆多了起来”、“外朋坐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可知,反映中国当时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应排除.故选B.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材料反映了民国政府规定新年为元旦后,“百姓皆不以为然……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表明民国政府此项移风易俗的措施在社会上反响不大,反映了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的惯性,故选C。

A、B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

6、【答案】C

【解析】在题干信息中,“旗”暗指清朝贵族,“不可以以旗名”体现的是一种狭隘的民族观,①正确;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③符合;由其狭隘的民族观说明在当时新旧思想激烈碰撞,④正确。

②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还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例如,禁止妇女缠足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故B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题目问的是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是近代以前就有的传统的代步工具。

排除①②.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充分说明了近代文明受封建落后思想影响,发展缓慢,故D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故选D.

10、【答案】C

【解析】从“来往行人上下忙”说明乘坐电车的人相当多,因此A、B两项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D项在题目中没有表现

11、A

1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等。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同一年”足以证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中国进口马可尼无线电报机意在强调中国的确是仍停留在学习器物阶段的,中国在科技上处于落后而非领先地位,凡是含②均是错误的,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已经在学习西方的制度而不是仍停留在学习器物阶段,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从材料的内容来看,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也是材料的主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新的交通工具和红绿灯出现,说明中国的交通观念发生了转变,故本题答案选C项;A中的迅速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与题干不符;D项材料没有体现。

14、【答案】C

【解析】火车、轮船、汽车是西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它们的传入逐渐改变着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因其运行时间相对固定,所以人们不得误时,同时它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是其结果,排除②。

①③④正确。

15、【答案】A

【解析】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红色中华》等报刊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范畴内,而《文汇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报纸。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依据题干“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可知,体现了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A.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故应排除③;④在题干中未反映。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报刊的发展起到传播信息、启迪思想等作用,但不会直接起到减少文盲的作用。

19、C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查近代报刊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申报》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还有商业、贸易和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等,但是没有涉及倡导尊重传统,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C项正确.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

(1)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合理: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家庭稳定。

不合理:

偏向要求妇女,等级观念,从一而终。

(2)资本主义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如能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回答也可,每方面3分,不超过6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3)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男女双向性选择,政治色彩减弱,重个人能力。

(4)言之有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社会生活的变化。

(1)从材料一中“‘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分析第一小问。

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古代经济特征和等级观念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18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联系此时思想解放、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等知识分析第一小问。

从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角度分析第二小问。

(3)由图表信息可知,择偶对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的重视逐渐淡化,更加注重个人能力,这说明择偶标准逐渐多元化。

(4)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社会现实回答。

22、⑴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⑵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

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⑶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3、①必须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

可以是在开头,也可以是作为结论。

但不可以有明显错误,也不可以自相矛盾。

②在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必须有概括性的表述,这种概括性的表述是对赞成、反对或其他看法的进一步说明。

如“我赞同近代外国资本输入,是‘经济侵略’”;或“我认为近代外国资本输入,不是‘经济侵略’”或“近代外国资本输入对中国带来经济的危害,但对中国近代化也有积极作用”等。

这样的表述即为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

第二,史实准确,论证充分,且史实能充分支特观点。

注意:

①史实应该是近代史时期的;②史实不能出现明显错误,并且与观点本身相对应;

③每条准确史实;④所谓论证充分,如果以“我赞同近代外国资本输入,是‘经济侵略’”。

即不能只论证对中国经济主权的危害一个方面,而应据此进一步展开。

如从列强资本输入的原因角度、中国经济主权、资源掠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等角度综合论述。

即可视为论证充分。

第三,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楚,逻辑混乱,表述不清,记0分。

【解析】综合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和学生历史写作能力。

第一,历史主观论述性试题在高考时,分观点、论证层次、语言三个方面赋分。

在阅卷时,具体细则如下:

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若只赞成、反对而并没有概括性表述;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记0分。

注意:

①必须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

可以是在开头,也可以是作为结论。

但不可以有明显错误,也不可以自相矛盾。

②在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必须有概括性的表述,这种概括性的表述是对赞成、反对或其他看法的进一步说明。

如“我赞同近代外国资本输入,是‘经济侵略’”;或“我认为近代外国资本输入,不是‘经济侵略’”或“近代外国资本输入对中国带来经济的危害,但对中国近代化也有积极作用”等。

这样的表述即为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

第二,史实准确,论证充分,且史实能充分支特观点。

注意:

①史实应该是近代史时期的;②史实不能出现明显错误,并且与观点本身相对应;

③每条准确史实;④所谓论证充分,如果以“我赞同近代外国资本输入,是‘经济侵略’”。

即不能只论证对中国经济主权的危害一个方面,而应据此进一步展开。

如从列强资本输入的原因角度、中国经济主权、资源掠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等角度综合论述。

即可视为论证充分。

第三,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楚,逻辑混乱,表述不清,记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