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2974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

A.等级分明B.坚持传统C.全盘西化D.中西合璧

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

4.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C.改革开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

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

A.“一五”计划期间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6.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  )

A.航空运输B.铁路运输C.公路运输D.轮船运输

7.“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

A.18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C.19世纪后期D.20世纪初期

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

//,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10.1888年4月《申报》载文:

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这反映出(  )

①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④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

”近年来,有关全国各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

这种状况开始于()

A.20世纪初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下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

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报纸是(  )

A.《商报》B.《戏报》C.《人民日报》D.《中国教育报》

13.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15.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

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  )

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16.下图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叶浅予先生《叶浅予自传》中的一幅作品——《清末遗童》。

先生用淡淡的白描手法不露声色地回忆起(  )

A.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行将就木

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战火绵绵

D.南京国民政府的“男子剪辫”

17.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

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

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

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

这说明(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18.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

”这表明当时(  )

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

B.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提倡合理的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D.男尊女卑思想已经不复存在

19.有关下列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20.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

这表明(  )

A.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

B.社会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

C.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

D.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的政策

21.与电影相比,电视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是()

①时效性较强 ②人们的选择余地更大 ③普及率较高 ④视听效果较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杜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23.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24.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25.叶圣陶说:

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

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

反正是个到,何必急?

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

或说:

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

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

这岂不爽快而有味?

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二、非选择题

26.铁路运输技术的发明与革新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

正太铁路通车后,交通网络发生重大变化,榆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贸易中心。

平遥则沦为榆次的二级市场。

山西铁路沿线各城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

——江沛、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

请回答:

根据材料,概括修建铁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

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

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

遂致力

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l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

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

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

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28.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

……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

——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引者注:

《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

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

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

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一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30.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据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

第二阶段:

1978~20世纪90年代初期:

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

——据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

(1)民国时期开始于哪一年?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2)材料二中把1978年作为婚恋观第一、二阶段变化的分水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阶段婚恋观出现的原因。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婚恋观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核心是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②选项“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C。

3.【答案】A

【解析】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但西方的影响仅局限于一些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其他地方影响甚微。

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所以应选A。

4.【答案】B

【解析】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5.【答案】C

【解析】一定时期内服饰的变化是时代特征变化的缩影和表现。

“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盛行,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判断思想是否革命、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

6.【答案】D

【解析】中国近代史在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上列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故A、B。

C项错误;1872年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对打破列强垄断中国航运有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自由头”表明男子已经断发,“天然足”表明已经废止缠足,这些都是辛亥革命后的情形,因此D项准确。

8.【答案】B

【解析】本题须抓住时间限定“1915年”。

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迅速,A、D两项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民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C项正确。

B项“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出现于1920年,时间不符合。

故B项为最佳答案。

9.【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电影”“1905”的信息逐一分析四个选项,A项在1905年前,C项是1931年,D项发生在1935年。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故B项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可以看出,对于“雇佣女工”这种新事物的产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体现了新旧观念的冲突,故①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上海开风气之先,故②错误;机器化大生产下,女性也可以与男性一同成为劳动力,同时促进了社会观念的进步,故③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半殖民地特征,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汽车日益进入百姓家庭,因此造成了全国各大城市不断出现这种交通现象。

12.【答案】C

【解析】在题干所给定的四种报刊中,《商报》《戏报》《中国教育报》都属于专业性的报刊,而《人民日报》是党报,是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13.【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体现剪辫心态,未体现“剪辫易服难以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 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 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故C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漫画中明显是“剪辫子”事件,说明清王朝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强令剪辫子,故B项正确;漫画和材料体现是民国时期,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故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 “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

18.【答案】C

【解析】作者倡导兴办女子教育,培养她们的国家思想、公共观念,这是当今的第一要务,故C项正确;女子获得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知女子兴学、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是否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故A、B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

20.【答案】B

【解析】材料中《剃发令》和《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显示都是官方法令剪辫子,不属于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虽然前后颁布法令进行剪辫,但仍有很多人不服从,说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剪辫子是一种习俗,不是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剃发令》属于民族同化措施,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

22.【答案】C

【解析】材料中“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并不能说明服饰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服饰对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可以看出服饰引领等级观念的逐渐淡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出社会风气的败坏,故D项错误。

23.【答案】A

【解析】材料中“轮”“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说明这是一种新式交通工具,而且速度很快,故选A。

24.【答案】C

【解析】 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无线电报技术,故A项错误;无线电报技术是19世纪末发明的,但当时没有传到中国,故B项错误;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出现于1906年,故C项正确;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不是在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

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的说法最准确。

26.【答案】影响:

改变了交通格局或引起交通网络的变化(或:

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新的贸易中心的出现及国内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布局,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解析】依据材料中“交通网络发生重大变化,榆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贸易中心。

平遥则沦为榆次的二级市场。

山西铁路沿线各城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

”可知,修建铁路改变了交通格局或引起交通网络的变化,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新的贸易中心的出现及国内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27.【答案】

(1)原因:

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目的:

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解析】第

(1)问,报业的发展反映了清末中国的内外危机;第

(2)问,依据材料信息直接概括即可;第(3)问,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联系考查;第(4)问,要依据前三问的问题概括归纳。

28.【答案】 

(1)特点:

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

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

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

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特点:

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

原因:

工业革命影响;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完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或人文主义等);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等。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中信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上宗法等级观念及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的产物的影响回答。

(2)问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二中信息“不循规制”“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服饰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归纳,再具体分析原因。

第(3)问第一小问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材料三中信息“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分析回答。

29.【答案】 

(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解析】 第

(1)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一,依据材料信息从办报的数量、办报者、办报的主体、报纸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归纳。

(2)问可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情况分析。

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喜康、梁议论新颖”“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长沙之湘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杂志亦风起云涌”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30.【答案】

(1)年份:

1912年。

原因:

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中共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革命思潮影响;新式教育的兴办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西方婚恋观传入。

(2)原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对外开放;炫富等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的影响。

(3)因素:

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立场,价值观,社会风气等。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教材,民国时期开始于1912年。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国初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史实进行分析,政治上辛亥革命,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上开展新文化运动。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第二阶段:

1978~20世纪90年代初期:

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可以得出原因应该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第二小问,可以从第三阶段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切入,联系经济方面的主要史实说明,1992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对外开放,拜金主义思想逐渐影响国人。

(3)用社会史观看问题,从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立场、价值观、社会风气等影响婚恋观的因素角度来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