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6363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唐梦》杂剧研究10.docx

《高唐梦》杂剧研究10

《高唐梦》叙述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的故事。

高唐本是楚国的台观,位于云梦泽中。

楚襄王出游高唐,向宋玉了解到,其父怀王在此与巫山神女遇合之事。

在襄王游历云梦之浦时,入夜再梦神女。

本事出自宋玉《高唐》、《神女》两赋。

本文对《高唐梦》作者汪道昆生平及戏曲思想进行分析,得出作者的主要戏曲主张,并对《高唐梦》作品从主题思想、主要人物形象、过程陈述、形式特点、语言词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结论。

一汪道昆生平及其戏曲思想

(一)汪道昆生平

汪道昆(1525-1593),即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于万历二十一年四月十九日,终年69岁。

素来热爱戏曲,他擅长诗词文赋,是明代嘉靖、隆庆、抗楼名将、万历年间的著名戏曲家、“后七子”后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刚开始表字玉卿,他义名汪守昆,后来把“玉卿”改为“伯玉”,号高阳生,别署汪南溟、汪太函、汪南明、太函氏、太函子、方外司马等等,徽州款县人[1]。

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出生于盐商家,父亲汪良彬、祖父汪守义、叔父汪良直皆以经商为业,但却轻财好义,注重学问。

汪道昆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即“口授古诗百篇,三岁时,辄成诵。

客至,令诵诗行酒以为常。

六岁时父亲又为他延请了私塾教师。

他非常渴望学习,而且有很强的理解力,“授书一目十行下”。

嘉靖二十五年(1546)汪道昆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中应天(今南京)乡试第九十名。

次年,又中会试第五十九名,殿试三甲第一百零七名,十二月除浙江金华府义乌县知县,从此走上了仕途。

年轻的汪道昆用事心切,对武术训练和保卫边疆的重要性印象深刻,他到任后,便把丁壮组织起来习武,人皆能操兵上阵,世称“义乌兵”。

当时楼寇入侵,尤其是沿海一带,连年遭受楼患之苦。

三年后他调任户部主事,在北京崇文门主管税务。

次年督工修筑城墙。

不久,先任兵部武库司员外郎,受兵部尚书许论的赏识,后迁郎中。

嘉靖三十六年(1557)出任襄阳知府,公道理讼,兴学贩灾,时称“汪半升”,政绩显著,意指半升炊饭未熟而审案己结。

嘉靖四十一年(1562),楼寇攻陷兴化府(今福建莆田县),全闽震动,汪道昆曾独自驰入“拥众千人,叱诧自雄”的海上大盗朱压的营垒,恩威并施,抚平其众。

回浙江招募“义乌兵”,他还在总督胡宗宪的支持下,与戚继光军队合作,汪为监军主谋,戚为统帅主战,最终得大破楼寇,福建楼患次第削平。

汪道昆因功升福建按察使,后又摧升都察院右签都御使,福建巡抚。

穆宗隆庆四年(1570),改官郧阳巡抚,晋右副都御使。

次年,调任湖广巡抚。

入朝任兵部右侍郎,六年,后又转兵部左侍郎。

保国有功的将领予以表彰,并对忠于职守,对贪污军晌、询私枉法的官员进行惩处。

在此期间,针对当时形势,他曾奉命巡视边境,提出不少有关巩固边防、抵御外侮的方案,如《额兵额晌议》、《辅兵议》等。

《扬州志》称他“裁革冒滥兵晌,岁省浮费二十余万”。

六十岁以后,他告老还乡。

悠游于名山大川之间。

万历二十一年(1593)病卒,终年六十九岁。

诗文集有《太函集》、《太函副墨》,戏曲创作今存有《大雅堂杂剧》四种,另有《唐明皇七夕长生殿》和《蔡疙瘩杂剧》二种己佚。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由此可见,置于儒商背景下的汪道昆,入世心较强,一方面文采斐然,另一方面,他处于自己的位置并寻求自己的政治事务。

与此同时,他是一个重情和正义的人。

(二)汪道昆戏曲思想

道昆好戏剧,工于戏剧创作。

从汪道昆的生平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文韬武略、孝义双全之人,同时他也为明代文学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文学创作相当丰富,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与朱厚柯的关系较为密切,汪道昆在襄阳担任知府时,在此期间,朱厚柯曾经邀请他参加文人宴会,不乏唱歌和跳舞;待到汪道昆去福建任职时,朱厚柯也曾经让伶人们一同前往。

汪道昆作为一名士子,经常在文人宴会上看到各种戏曲表演。

使得汪道昆非常熟悉文人宴会的戏剧条件,由于这样的经历,他知道文人的宴会是有限的,戏剧的表现不应该太久,所以他致力于创作短篇和精彩剧。

在这种情况下,汪道昆的这四个剧目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形成。

这种短剧可以单独进行,形式是自由和灵活的,亦可以合在一起演,多以文人生活为题材,而且每一折的文字描述比较集中,有利于作者当时的感受。

社会背景是明朝嘉靖年间,此时,即明朝从繁荣走向衰落期。

《大雅堂乐府》是汪道昆任襄阳知府时所写,创作于是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创立的。

确实废除了一些不良的法令和坏习惯,嘉靖帝朱厚熄在初登皇帝宝座之时,削弱了宦官不应该拥有的权力。

然而,他自己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迷信炼金术等,而是大力宣传道教,以求长生不老,日后他对政治事务更加无知,导致朝廷内忧外患不断。

他于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从汪道昆的个人生平看,同年到浙江金华府担任义乌县知县,在嘉靖三十年任北京户部江西司主事,嘉靖三十三年升为兵部武库司员外郎,嘉靖三十六年升署郎中事员外郎,同年11月耀升为襄阳知府。

这样的经历似乎是平步宦海,实则仅为表面现象。

嘉靖三十六年,他被调到湖北省名城襄阳担任知府一职。

前文己述,嘉靖中后期明朝国力开始衰弱,朝纲败坏,奸臣当道,一代忠臣沈炼、杨继盛被迫害而死,在襄阳的汪道昆得知此事后异常痛心。

他的仕途似乎走得很顺利,因为受到前任兵部尚书许纶的牵连,他之前是在京师任职,以升迁的名义而被再次外放,可他仍然关心着国家的朝政。

杨继盛的惨案终于不再沉冤莫白,直到明朝隆庆三年,第二年汪道昆还为杨继盛写下了慰其在天之灵的悼文。

汪道昆作为一名清官,正所谓“唇亡齿寒”,实在无法置身事外,为岌岌可危的朝廷担忧不己。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完全有可能将自己的忧虑与愤激之情投入到《大雅堂乐府》的写作之中。

一旦作家看到不公平的东西,明代着名思想家李赞认为,他想通过某些渠道发泄,也想向他人倾诉自己的苦闷,但有些事不足为外人道,更有些事一旦宣扬,就会给自己和亲友带来杀身之祸,正所谓“祸从口出”。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便借助隐喻性的文章来借古讽今、一吐怨气,通过创作来发泄自己的愤葱与不满。

自己便长期陷入欲言义止的状态,因此只能将这股不平之气郁积到内心深处,这种情绪累积得越久,长此以往,一旦爆发便如开闸的洪水一般势不可挡。

当今有的研究者往往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大雅堂乐府》,认为整个剧作无非表达了安逸与享乐,但明代人应该比今人更能感知到作者当时的创作动机,我们应该站在明代人的立场上来把握剧目[2]。

“大雅堂”是他的府邸书斋名,汪道昆在湖北襄阳担任知府时,故而得名。

作为汪道昆所创作的最著名的杂剧集,由四个独立的故事所组成,分别简称为《高唐梦》、《远山戏》、《五湖游》、《洛水悲》。

这四个曲目既有悲剧元素,也有喜剧风格。

通过这种方式,寄予着自身的忧愤与讽谏之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感,在讴歌可歌可泣爱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时代困惑。

虽然它们是基于某些生活段,但它们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故事或文人事件,历史人物的神话和传说,而是表达作者本人的主观感受。

正是“然或谭言微中,其滑稽之流与”、“湘累、呈仔客之遗”。

明代戏曲评论家潘之恒曾谈及了这四个故事的写作目的,他认为《高唐梦》与《洛水悲》是为襄王祝寿而写,而其中以宋玉和陈思王自比;而《远山戏》与《五湖游》里面的主人公或多或少寄托了作者自身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然而,青木正儿曾言《五湖游》“情景最佳”,人们对他的戏剧的意识形态内容有一些争议,不太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有些人认为汪道昆的戏剧重在抒发文人的情怀,与徐渭关注的内容大相径庭。

他在制度上进行了新的创新,汪道昆对杂剧艺术体制的贡献无可厚非,开了明代南杂剧之先河,其影响与“狂人”徐渭不相伯仲[4]。

汪道昆是一个颇有影响但亦颇多争议的作家。

汪道昆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远离低级城市社会,并且由于他对优雅文化的长期熏陶,他自然地将这一传统诗歌和微妙的表达方式引入了杂剧创作中[4]。

他的经历有点未被认识,作为一个改修儒业的商家子弟,这实际上涉及到人们对他的成就和地位的理解。

作为明代南杂剧成熟的标志之一的《大雅堂杂剧》,总体上可归入剧诗的范畴,是“剧体诗”而非“剧中诗”,更非纯粹的案头之曲。

“淡雅蕴籍,简洁凝练”是汪氏作品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高度而科学的归纳。

二《高唐梦》作品分析

汪道昆的杂剧集排在《盛明杂剧》初集之首,卷之一为《高唐梦》,全名为《楚襄王阳台入梦》。

“高唐”的标题是指位于江汉平原湖群附近的楚国高层建筑。

汪道昆的这折短剧的主要内容是以楚传说为基础[5]:

战国时期,楚襄王到云梦泽游览,看到高唐山上的观宇巍然耸立,云雾如仙境。

于是宋玉对楚襄王说起之前楚怀王在这里游历,梦到巫山神女,以及修建高唐观的经过。

襄王听罢感动不己,传令停驾,准备在高唐山体息。

襄王神情恍惚,当天夜里,不知不觉地睡去,果然在梦中有巫山神女前来朝见,与神女秉烛夜谈,襄王喜不自胜,准备让侍从准备美酒佳肴、歌舞宴乐,以招待神女,但神女却婉言谢绝了楚王的款待。

神女说天己五更,而神人殊途,随后便飘然而去。

襄王从梦中醒来,十分惊讶,情思缝蜷,想到梦里神女的种种情态,不能自己。

于是召来侍从,让侍从给宋玉大夫传旨,说昨夜果然梦到神女,其国色天香与宋玉所言相同。

即令宋玉作赋一首,将此奇遇记下。

(一)主题与思想感情

汪道昆在湖北襄阳之时,襄庄王对他不薄,不仅礼遇有加,而且嘘寒问暖。

《高唐梦》本是给明朝襄庄王的祝寿之文,明朝第六代襄王,襄庄王即朱厚颖,溢号为庄。

即便汪道昆是获罪之身,襄庄王仍对他始终如一。

恰好襄庄王与楚国的楚襄王同为襄王,汪道昆十分感激襄庄王的礼遇,便写下了这折戏剧,也写下了不少庆贺襄王寿辰的文章。

汪道昆《高唐梦》以楚襄王梦神女,宋玉作赋为故事。

汪道昆借高唐入梦的传说,相当典雅地演绎出相知之乐、别离之悲的人生感慨。

剧中曲词婉转多情,描写了襄王见神女的惊喜感受,以及神女的飘然逝去、芳踪无觅的感伤、怅惘[6]。

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评《高唐梦》曰“他人记梦以梦尽为妙,不知高唐一梦,正以不尽为妙耳”。

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这不尽之梦,寄寓了作者对梦与醒、真与幻的困惑,对纷乱无序的现实世界的的不解和讽刺。

本剧借这个婉转含情的故事,歌颂了神与人之间一一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世间真情的赞美与向往,寄托了作者对于爱情的审美理想,希望这个社会能少一些尔虞我诈,多一些真情真意。

此外,这意犹未尽的高唐之梦,亦真亦幻,亦醒亦梦,也表达出作者对纷纷扰扰现实的困惑。

(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整部戏剧以宋玉为线索,将楚怀王、楚襄王先后梦见神女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故事的框架,而对宋玉本身的刻画着墨并不多。

宋玉的第一句唱词见于词牌【高阳台】,他在江畔想到了自己的先师屈原,对其因尽忠而死表达了哀悼之意,也为全剧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接着在下面的宾白中,宋玉进行了自我介绍,交待了故事背景。

曲牌【出队子】下面的宾白,襄王问了宋玉一些问题,主要写了襄王与臣子们的对话,宋玉对答如流,对高唐、朝云、巫山神女依次作了解释,体现出了宋玉的博闻强识。

楚襄王是剧中的主要人物,在宋玉和章华大夫分别代表的“情”与“理”之间,他明显倾向于宋玉的“情”,他的多情也体现了封建帝王感情生活的一个侧面。

自己梦见巫山神女之后,义情思缝蜷,吐露了对她的思慕之意。

当他得知了巫山云雨的叙述后,十分感慨。

在唱词【香柳娘】中,楚襄王渴望她和神女能像一对彩蝶一般双宿双飞,神女己然飘然远去,奈何现实无情,这样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了襄王对神女的款款深情,神女飘然而去后留给襄王的是无尽感伤与思念。

在宋玉对襄王的讲述中,读者对神女的天生丽质、闭月羞花之容有了初次印象,正是“红颊,嫣然一笑倾人国,说甚么目挑心悦,便教他毛始西子,总非同列”。

虽然巫山女神只出现在楚王的梦中,但却是一幅生动的形象。

你看霓族千骑拥龙蛇,正碧海青天良夜”,神女的出场步态轻盈,绝尘脱俗,先回忆了与先王的往事,诉说了“望帝春心啼未歇”的感伤与离愁之苦。

读者对她的印象进一步加深,尔后在襄王的梦境里,“乘风轻捷,凌波飞涉,早到银宫贝网。

通过她与襄王相见时感情分寸的把握,表现出她性格中持重的一面,可谓“襄王有梦,神女无心”。

当楚襄王想与她进一步相处时,亲承燕好,她却道自己也想与襄王一起继续秉烛夜谈,但现在时辰己晚,神人殊途,就此告别。

实则也有恋恋不舍之意,神女在临走前,她虽然是“神”的形象,但也有人的情感,是理想女性的象征。

(三)陈述过程研究

《高唐梦》的本事来源取自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

宋玉是战国末年的楚国人,湖北郡城人,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

他是屈原以后最著名的楚辞作家,下启汉赋,上承楚辞,与屈原并称为“屈宋”。

宋玉曾被楚襄王任命为文学侍臣,后来成为议政大夫,期间写下这两篇赋。

场景和歌词融合在一起,在他的文章中,语言细腻而动人。

《高唐梦》虽来源于《高唐赋》和《神女赋》,但与这两者有着一些区别,具体陈述如下:

《高唐赋》在开头先叙述了楚王梦到巫山神女并与之相会的故事,后面用了诸多文字描绘了巫山一带的山水风物,多角度地展示了三峡巫山的佳木芳草、珍禽异兽、人们在这里狩猎祭神的宏大场面,令读者心驰神往。

《神女赋》紧承《高唐赋》而来,可谓是它的姊妹篇,但这篇赋不同于《高唐赋》的重在写景,而是以写人为主,序文指出宋玉跟随襄王游云梦、讲了神女的故事后,当夜宋玉便梦到了神女,第二日宋玉说与襄王听,襄王让他描绘梦中的情景。

正文由浅入深地刻画出一位温文尔雅、美丽圣洁、举止高贵的巫山神女,无奈最终仙凡有别、神女翩然而去,只留下无尽的感伤。

《高唐梦》这幕单折短剧将楚襄王游高唐的故事具体生发开来,宋玉对襄王讲巫山云雨之事是故事发生的契机,襄王梦神女是整个故事的高潮,襄王传旨让宋玉作赋是故事的结局[7]。

《高唐赋》那里是宋玉给楚王讲故事,楚王听着高兴,叫宋玉给他“赋”一回,《神女赋》中宋玉作梦、宋玉给楚王讲梦,楚王听后心里高兴,于是叫宋玉再给他“赋”一回。

《高唐梦》中是楚王作梦,楚王给宋玉讲梦。

可见,《高唐梦》与《高唐赋》、《神女赋》梦见神女的人分别是襄王与宋玉,这是两者的不同点之一。

《高唐赋》纪楚襄王昼寝梦神女事: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玉日:

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

梦见一妇人日:

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去而辞日”云梦之台,巫山之女的美丽梦象,对后来的纪梦文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重点是赋末“开贤圣,辅不逮”的结语,李善在此句下注:

“此又陈谏于王也。

”此一讽谏艺术手法,亦复制在《神女赋》梦境中: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

其夜王寝,果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

明日,以白玉。

怀贞亮之洁清兮,卒与我兮相难。

”明眸丹唇,体闲幽静的神女形象,不过是为强化贞亮洁清的神女意态,而赋引“欢情未接,将辞而去”,则是折射自我的处境,隐喻文人悲感情愁的寄托,宋玉透过梦境虚幻的特质,以此抒情主题的梦境结构,其本质仍“贫士失职”的自伤,代言体的笔法,不论“悲世”或“悲己”,启示汉代以下以赋体创作的梦赋系列作品,后世文人或梦归,或梦事,或梦游,或梦物,遂衍为一系的纪梦赋作。

《高唐梦》开场的【如梦令】是章华大夫所唱,他感叹日月如梭、世事变化亦如沧海桑田,往事悠悠,并运用了黄粱一梦、高唐梦的典故,点明了全剧以写梦境为主,营造出扑朔迷离的朦胧感。

然而章华大夫是一位一本正经的臣子,在宋玉向襄王讲述巫山神女之时,章华大夫道:

“雅闻大夫读书好古,今日之言,似涉不经。

”接着义以“祸水灭火”为喻劝谏襄王不要纵情于声色,而应早日回宫去处理朝政。

《高唐赋》中赋末“开贤圣,辅不逮”的结语,此一讽谏艺术手法应用于结尾。

两者均有劝谏之意,选择出现位置不同,此为不同点之二。

《高唐梦》中宋玉“泽畔招魂”为忠愤而死的屈原“断肠”,无奈时“且随他下里巴人,品题风月。

”寥寥数语,表达了作者对逐利败国的世态,忠臣含冤而死的现实的不满,梦里寻真非是幻,自己唯愿长醉不醒,以“品题风月”解愁,这在当时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显然并非无病呻吟,这在《高唐赋》中是没有的,此为不同点之三。

《高唐梦》基于《高唐赋》、《神女赋》的修改,更加符合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且对于戏曲的特点有更好的发挥,往更深一层挖掘,宋玉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小臣宋玉,官楚大夫。

宋玉是襄阳人氏,作者此时也在襄阳担任知府一职,这一点并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先师屈原,以忠愤死”,宋玉为屈原因忠愤死去的下场感到痛惜,再联系史实,宋玉在后期曾被罢官。

本想一展宏图之志,作为一个清官,朝廷日渐腐败,但奈何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内忧外患不断。

到了汪道昆生活的年代,历史有时会惊人地相似,杨继盛、沈炼等忠臣相继遇害,汪道昆自己也体会到被排挤的无奈与怅惘。

他便将自己的迷惘与感伤寄托于文学创作之中,面对是非颠倒的现实,写就了一曲名为“高唐梦”的悲歌。

楚襄王出游高唐的故事,作为经典素材,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得到发展及丰富。

如庚信《望美人山铭》:

“高唐碍雨,洛浦无舟。

何处相望,山边一楼。

”韦庄《渴巫山庙》云: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似哭襄王。

朝朝暮暮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唐代李涉《遇湖州妓宋态宜》其一:

“曾识(一作忆)云仙至小时,芙蓉头上给青丝。

当时惊觉高唐梦,唯有如(一作而)今宋玉知。

”明许自昌《水浒记·邂逅》也谓:

“束素腰,横波目,可使高唐赋梦。

此后,这类故事的流传十分广泛,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也时有涉及。

例如北周文学家庚信在《望美人山铭》中道:

“高唐碍雨,洛浦无舟。

何处相望,山边一楼。

峰因五妇,石是三侯。

险逾地肺,危陵天柱。

禁苑斜通,春人常聚。

树里闻歌,枝中见舞。

恰对妆台,诸窗昼开。

遥看己识,直唤便回。

岂同织女,非秋不来。

”唐代诗人李涉在《遇湖州妓宋态宜·其一》中写道:

“曾识云仙至小时,芙蓉头上结青丝。

当时惊觉高唐梦,唯有如今宋玉知。

”另有唐诗《渴巫山庙》,将山、水等意象拟人化,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诸如此类,都运用了高唐梦的典故,营造出了一种神秘与朦胧的氛围。

明代文学家许玄佑在他的《水浒记》中,把阎婆惜的美貌描绘得倾国倾城,堪比巫山神女。

(四)形式特点分析

《大雅堂杂剧》是戏剧史上完整保存至今的南杂剧作品,四剧于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已全部完成。

《大雅堂杂剧》亦称《大雅堂乐府》,四目杂剧均是一折一本,多角演唱,除了《五湖游》为南北合套,其它三剧均为南曲。

它主要表现为在形式上彻底突破了北杂剧的许多成规,吸收了南方乐曲的许多优点。

《大雅堂乐府》虽然不是最早的单折戏,但可称得上是南杂剧的代表性剧作之一,尽管是新创体制,但它在创作之初就达到了成熟的戏剧水平。

作者可以很好地把握角色情感的爆发点和心理冲突,每一个片段都是明确的,戏剧效果更强。

虽然每个折的长度相对较短,但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完整。

在填曲形式方面,除了《五湖游》是生唱北曲、旦唱南曲的形式外,其他三剧都用纯粹的南曲演唱。

这与南戏的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四剧的开头都是由“末”这个脚色来演唱,例如《洛水悲》开头的引子用一曲“临江仙”开场,表明了繁华易生易灭,可以视为理解作品的钥匙,功名利禄最终不过是短暂的幻影罢了,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这里奠定了一种的悲凉基调。

轮唱、对唱、合唱等兼而有之,在《高唐梦》中,楚襄王、宋玉、章华大夫、神女都各有自己唱的曲子,还有合唱的曲子“出队子”,即“长杨游猎,长杨游猎,肃肃中林起兔置。

剧中打破了一人独唱到底的惯例,在演唱方面,吸收了南戏多脚色演唱的特点,即

纷纷启从竞豪奢,宝马雕弓意气赊,云物宜人,白日未斜”;在《洛水悲》中,“净”、“丑”是中涓,“生”是男主人公曹植,“小旦”是洛神的侍女,“旦”是洛神,“外”、“末”是力士。

随着明初南戏的发展和传奇体系的建立,然而,元杂剧那套固有的程式使得它在与南戏、传奇的竞争中多处于下风。

从开场形式上来看,明初的杂剧基本上遵循了元杂剧的风格。

杂剧作家的创作显然是受到了传奇的影响,从明杂剧革新后的开场形式来看,具体体现在对开场词的使用。

因此,明人开始思考对杂剧进行改革,褒取南戏和传奇的特点。

以末上念一阕词并加以二句韵文,因此《高唐梦》一剧的开场,实质上也是“副末开场”的形式。

如果说明杂剧对“副末开场”名称的使用只是形式上的借用的话,那么由末脚诵念开场词的引入则是实质性的模拟,也是判断杂剧开场是否符合传奇“副末开场”形式的必要条件。

开场词的运用在宋元南戏中便已存在。

开场词是南戏和传奇“副末开场”体制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用于略说剧本大意。

除了汪道昆以外,后来的徐渭、王骥德等人也开创了新的杂剧体制。

徐渭的《四声猿》也是由四个独立的抒情短杂剧构成,其中单折剧作《狂鼓史》采用北曲,两折《玉禅师》南北曲兼用,同样是两折的《雌木兰》采用北曲,而《女状元》也是南北曲兼用,且多达五折。

王骥德师从徐渭,其杂剧《男王后》虽然是四折一楔子的体式,但却可以多人主唱,另外两部杂剧《两旦双鬓》和《金屋招魂》则全然采用南方曲调。

该剧的演唱形式也是主唱、对唱、合唱兼而有之,自由灵活。

一度沉寂的杂剧,因为形式的变革与丰富出现了在创作上与传奇不相伯仲的盛况。

至此,南杂剧的地位便开始真正在文坛和剧坛得以确立,明朝中期以后无疑是南杂剧创作最繁盛的时期,倘若从当时作家创作南杂剧的数量看,也是杂剧名家辈出的时代。

(五)语言词张

品读宋玉的第一句唱词【高阳台】,体悟到整个剧情展现的不仅仅是楚王巫山云雨的朦胧神话,读者的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一幅屈原沉江的凄婉画面,还蕴含着宋玉为殉国的屈原招魂的断肠情结与作家本人的一些意绪,令人为之深深叹息。

作家尤其重视内心情绪的外化与个人的主观抒情,在《高唐梦》中,从而达到了含蓄的神韵境界。

在第二曲【高阳台】中,涉及到流云、山峰、太阳、风雨等大自然的各种意象,人与景浑然一体,把景物比喻成湘娥的明眸,十分生动形象。

后面襄王梦神女的部分虚实相生,增强的剧情的艺术效果,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之美与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汉宫秋》、《西厢记》等戏曲里描写的梦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高唐梦》中,第一曲【高阳台】中有一句正是化用了《湘夫人》中的第二句,即凉爽的秋风使洞庭湖碧波荡漾,“断肠处洞庭飞树叶纷纷而落。

《湘夫人》是屈原所写的《九歌》中的一首,抒发了湘君对湘夫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但湘夫人却迟迟不来,不禁怅然若失。

在曲牌【鹊桥仙】后神女道说沉水有白芷遭水有幽兰,传达了一种思念之意,眷恋一个人却不敢明言,同样出自于屈原的《湘夫人》,令读者仿佛回到了屈原的时代。

唱词【高阳台】也是怅惘的基调,想到屈原无故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最终含恨而死,不免为之叹息。

之后,楚襄王感叹此夜的幸运,十分珍惜自己与神女挑灯共叙衷情的美好时光。

此句出自“诗圣”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慨叹了世事的渺茫,原诗抒写了人生的聚散不定,既有重逢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悲苦。

当楚襄王在梦中与神女相会时,这里抒发的情怀与原诗相似,首先庆幸自己能得见神女一面看不到鼓瑟之人了,与神女在一起便是世间最大的幸福。

但神女却说当曲终声寂之时,便再也仅能看见在烟雾弥散的江面上露出几重山峰,山色苍翠美丽。

生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表现了神女的含情脉脉,这里出自神女之口,时辰己到,因为仙凡有别,不得不与君王道别。

唐代诗人钱仲文的《省试湘灵鼓瑟》的末句,原诗可作为科举考试中赋得体诗的典范这句话出自唐,全诗形象地再现了娥皇与女英寻夫不遇后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抒发了她们对舜帝的幽怨与思慕。

尾声部分感叹快乐莫过于新认识了优秀的知己,悲伤莫过于活生生的离别。

此处虽然调换了诗句的顺序,这来自于屈原的《九歌·少司命》,但含义大体相同,紧扣短剧的主题。

此外,全剧还用到了“巫山云雨”、“望帝啼鹃”、“羞花闭月”、“庄生梦蝶”等成语和典故,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神女的倾城之容,表明了世事的变幻无常。

三总结

祁彪佳早有论见“名公矩笔,偶作小技,王世愚语《高唐梦》的艺术成就,自是庄雅不群。

汪道昆借高唐入梦的传说,相当典雅地演绎出相知之乐、别离之悲的人生感慨。

以曲尽为妙,他人记梦,不知高唐一梦,正以不尽为妙耳。

本文主要对《高唐梦》作者汪道昆生平及戏曲思想进行分析,得出作者的主要戏曲主张,并从主题思想、主要人物形象、过程陈述、形式特点、语言词张等方面对《高唐梦》作品进行了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