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69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5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

专题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热点题型一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例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

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变式探究】“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在于(  )

A.说明“中体”和“西用”的一致性

B.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C.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D.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陈旭麓是将“中体西用”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概括归纳可知陈旭麓对“中体西用”持较多的肯定态度。

【提分秘籍】

1.积极性

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局限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主张变革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为“只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3.结局

19世纪末,洋务思想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

【举一反三】

1896年孙家期在《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称:

“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排斥西学

B.认识到了中学的不足

C.认为西学处处在中学之上

D.开始认识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

【答案】B

热点题型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例2、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

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答案】B

【提分秘籍】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成因:

①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②主观原因:

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举一反三】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材料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增强维新派的实力

B.守旧大臣阻挠破坏变法

C.减轻了变法的阻力

D.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戊戌变法。

“勿黜革旧大臣”使得封建顽固势力得以保存,守旧大臣不断阻挠破坏变法,使得变法最终失败。

B项正确,A项错误。

C项只能说是维新派的主观目的,不是最终影响;D项错在“社会各阶层”。

热点题型三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例3.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

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

可见,胡适主张(  )

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

B.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

D.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答案】B

【提分秘籍】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举一反三】

“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两千年来独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废料了”。

材料中评价的是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思想解放的潮流。

依据材料中“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信息可知,这与康有为将西学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的做法相悖,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是传播革命思想,布新而未除旧,没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才有了民初的尊孔复古逆流,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两千年来独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废料了”的信息可知,该事件已经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题干是指的思想方面而非政治运动,故D项错误。

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

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西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

《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8分)

【答案】

(2)思想: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

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对于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天赋人权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角度分析。

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答案】B

【解析】“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主要思想,“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

“中体西用”就是将西方的器物用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强大。

它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强调的是器物的进步性,而不是制度上的进步性。

A选项属于文化层面;B选项属于器物层面;C选项是礼教;D选项是思想文化,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4.(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D.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

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6分)

【答案】

(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6分)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6分)

【解析】第

(1)问,依据材料中“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等信息概括得出。

(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可知梁启超引进西学有利于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中国思想的启蒙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并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1.(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

这说明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错在“崇洋媚外”与事实不符;C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器物与制度的关系;D错在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

2.(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维新变法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C

3.(2015年山东卷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与认识。

依据所学,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同时注意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

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B项被排除;C、D两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洋务运动的内容不符。

4.(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

“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匮乏

【答案】D

5.(2015年江苏卷历史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料中“西方不仅学习机械一门,还学习政治、法律”“言论遭到谩骂”说明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违背当时洋务运动倡导器物思想,故C项正确;“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6.(2015年海南卷历史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A项中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7.(2015年上海卷历史24)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

【答案】A

8.(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分)

【答案】

(1)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7分)

(2)问“共通之处”可以理解成“共同之处”,依据材料“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康有为认为汉代以来儒学是伪造的,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信息可归纳出两人都主张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

依据所学知识,从两人的目的来看韩愈希望对儒学进行改造,而康有为则希望减少变法的阻力,也就是两者都希望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第(3)问态度,此问是开放性题。

结合以上材料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待孔子和儒学,既不能盲目肯定或否定,也要区分开真实的孔子和神圣化的孔子,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等角度解答即可。

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酌情给分。

9.(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

“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以及《新潮》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

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其主要撰稿人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

故,A项具有片面性;C项的“国人”态度,具有片面性,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D项,题干只是说明部分人的婚姻受到八字、命书,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

而B项表述比较客观,符合题意,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10.(2015年海南卷历史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A

11.(2015年海南卷历史2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A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原因;学习西方先后出现三个层次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变革先后出现不同的需要,B项正确;政府的推行力度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与“器物”和“制度”层次无关,D项错误。

12.(2015年安徽卷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4分)

【答案】

(1)顾炎武:

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

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

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民革命,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

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解析】

(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以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问是“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归纳。

13.(2015年浙江卷文综39)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

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