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7491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docx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

需要掌握的知识:

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的创立;牛顿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法拉第及电磁感应原理;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表;达尔文及其生物进化论学说;巴斯德及微生物学的创立;居里夫妇及放射性元素镭。

通过引导学生编制近代自然科学简表,培养学生归纳、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近代时期自然科学的学习,了解它的迅速发展,认识到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促进了生产发展所引起的,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通过了解近代科学家的巨大成就及他们献身科学的崇高品德及勤奋刻苦、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使学生继承并发扬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本节主要概述了17——20世纪初期自然科学成就。

在这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资本主义经历了相当长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并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过渡。

经济发展为科技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文艺复兴后重视实践和理性的风气也促进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成就转化为生产力,又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重点分析:

牛顿对力学的贡献;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学说;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爱因斯坦及相对论。

这些科学家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及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难点分析:

涉及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解析几何学、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原子——分子结构学说、化学元素周期表、生物进化学说、微生物学等。

这些知识都是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学科中的专门知识,所以以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来理解这些自然科学知识是非常困难的。

重点突破方案:

对于重点知识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兴趣、设疑、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主动探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与奥秘,并思考科学家们的事迹给学生以怎样的启示。

难点突破方案:

本节的难点都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抽象概念,老师对此稍做说明,使学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不必作太深奥的讲述。

由于历史人物较多,可充分运用历史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牛顿对力学的贡献;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学说;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爱因斯坦及相对论。

难点:

解析几何学、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原子——分子结构学说、化学元素周期表、生物进化学说、微生物学等。

教学思想:

以近代自然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事迹教育感染学生,以科学家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找到科学研究的切入点,使学生课上或课下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科学家的事迹及其成就,勇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手段:

自制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图示法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14世纪,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请同学回忆文艺复兴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出:

文艺复兴不仅在当时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变革,而且成为近代文化的先驱,在重视实践和理性分析的社会风气下,自然科学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飞速发展,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他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讲授新课:

一、数学的进展

1、用小数表示分数。

2、代数符号规范化

3、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

教师解释概念,并阐明解析几何学与微积分的关系。

二、物理学的进展

1.力学及其发展。

解释力学的概念,说明17世纪以前人们运用力学知识的状况,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运用力学的实例,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牛顿对力学的贡献:

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讲或者直接由老师讲关于牛顿的小故事,或者介绍牛顿的名言,然后师生共同阅读了解牛顿的贡献,教师要讲明《自学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重大意义及地位,最后请学生分析牛顿只所以做出如此重大贡献的原因。

如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刻苦努力、重视和精心研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科学研究成果。

3、法拉第与电磁感应原理。

教师回顾电、磁发展简史,突出法拉第在这方面的特殊贡献。

4.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

请学生列举电磁感应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门捷列夫与化学元素周期表

提问学生元素周期表是由谁发现的,教师讲门捷列夫是如何在困境中成才的小故事。

再说明元素周期表的贡献。

四、生物学的发展

1.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

请学生列举生物进化的例子,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教师介绍神创论者关于生物进化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尽管神创论者影响深远,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艰苦斗争,生物进化的理论终于战胜了传统的神学观点而获得胜利。

2.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是怎样完成这一伟大的创举呢?

达尔文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看图、老师讲达尔文远航考察的故事)讲术理论内容及意义。

3.巴斯德开创微生物学

(1)请学生讲什么是微生物。

(2)巴斯德在一系列化学实验中证明引起发酵的细菌来自空气,并发现杀灭细菌的消毒方法。

(3)微生物学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与贡献。

(4)请学生阅读教材134页资料,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给学生什么启示?

五、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的科技进步

1、放射现象的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金属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

2、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

请学生讲述或者教师讲述居里夫妇为科学献身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进取努力的精神。

3、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相对论,重点突出相对论的意义: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示了时空的可变性,否定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相对论的提出使爱因斯坦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结合图片讲述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及他原子弹爆炸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发明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课堂小结:

请学生列举近代自然科学家及其成就,课后绘制自然科学简表。

步入近代

一、立意思路:

立足基础知识,梳理历史变化过程,总结历史阶段特征,寻找探究历史规律。

二、教学设计:

(一)基础知识(朗读提纲第四单元11—28小题)(10分钟)

(二)梳理历史变化过程:

(教师)从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时代,欧洲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主要从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生产方式三个方面来探究欧洲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这些变化的。

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三个方面的变化,并点明本单元主题。

(教师总结)首先,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概括一下本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讲述了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时代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所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步入近代。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思想领域······二是政治领域······三是经济领域······当然,这种跨时代的变革,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经济三个领域,而且表现在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是一种全方位的变革。

比如,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工作节奏。

哪些事件推动了这些变化的发生呢?

(学生反馈、教师展示课件)然后再以填空题形式简单检测。

(1)思想领域:

通过_________、________等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理性等观念逐渐取代了封建宗教神学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繁荣。

(2)政治领域: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___________取代了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3)经济领域:

资本主义的_________生产逐渐取代了封建社会落后的手工生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教师总结)同时,资产阶级掌权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比如《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法典》等。

(过渡语)今天我们讲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有什么社会?

(学生反馈: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很显然,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从落后到进步的不断发展的;最终,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又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

人类历史发展还有什么特点?

又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呢?

(三)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规律一:

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先导。

(先不展示内容)

(教师解释)什么是思想解放?

(教师解释)思想解放就是新文化逐渐取代旧文化,思想解放既是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又是在文化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与规划。

那资产阶思想家所描述的未来新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

(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归纳并反馈:

自由的、平等的、幸福的)。

当这种目标和信念一旦为人民所接受,将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不可阻挡的革命力量,这种力量将摧毁一切旧制度,从而推动社会的跨越与发展。

比如,接受启蒙思想洗礼的法国人民,在新兴资产阶级的带领下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摧枯拉朽般地推翻了旧制度,处死了国王,打败反法同盟,不断地把革命推向前进。

(提出问题)思想解放对社会革命(变革)有何影响?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展示结论:

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思想解放是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重要力量。

(展示)因此,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感慨地说: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教师:

莎士比亚在这里指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语文上,像这种“以部分代表整体”的现象叫借代)

下面,我们看一个习题:

材料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

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大国崛起》解说词思考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2.根据上述分析思考,欧洲国家的崛起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何启示?

规律二: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

教师提示:

是以人物的地位?

权力?

能力?

还是其它什么标准?

展示材料:

德国人恩格斯指出: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象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

(教师点评)恩格斯是从“革命”的角度来评价拿破仑的,这里“革命”就是推翻旧制度,建设新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最客观的标准就是······

展示结论:

是否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这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

(教师总结)像这样的人物古今中外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秦始皇。

人们一方面痛骂秦始皇的残暴,另一方面秦始皇也是很多人心目中伟大的英雄。

再如美国的林肯,人们之所以赞扬他,一方面是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是顺应历史潮流,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这就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规律三: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力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只讨论此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最后点明)

(过渡语)下面,我们认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力。

(展示结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力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1)教师解释概念:

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人类从事生产的能力。

(展示课件,学生思考反馈)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工具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

什么是生产关系?

(展示表格,教师讲解)简单地说,就是生产资料工具归谁所有,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存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产品如何分配三个大问题,一种生产关系其实就代表着一种社会形态。

(2)(教师语)好,下面我们完成一个练习——完成连连看

(一),让我连连看

(二)。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相互对应的,一种生产关系对应着特定的生产力,一种生产力水平对应着特定的生产关系。

”(3)“大胆假设,释疑解惑”:

让学生思考: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中谁起着主导作用,并大胆发表见解,概括结论:

生产力起着主导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4)(教师总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水平。

这就可以很好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代替封建制度?

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必然会爆发?

”归根到底是因为生产力提高了,是封建制度能适应还是资本主义制度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呢?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历史的发展必然会选择资本主义制度。

我们再回头看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反反复复,经历了近五十年的时间,但最终胜出的一定是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然,资本主义制度也不负众望,在英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就悄然兴起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影响深远的革命,把人类推向了“蒸汽时代”。

课堂小结:

展示几个规律的内容,让学生齐读。

探究总结:

规律一:

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规律二:

是否推动社会发展,这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

规律三:

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起着主导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推动或阻碍作用)

《太阳和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

万物生长靠太阳

1.讨论:

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

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

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阳

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四.观察太阳

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2.安全教育:

(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3.组织学生室外观察4.交流发现

五、观看课件,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填写资料卡。

课件模仿著名丛书《神奇校车》制作。

课件中除了显示教材内容外,还加进很多的数据和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特别补充:

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行星进行了重新定义,冥王星已经不再属于行星,而是矮行星。

大会规定现在太阳系的天体包括:

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

六、组织交流

1.什么是太阳系?

由哪些星体组成?

2.请介绍你印象最深的内容

3.教师说明书本中定义的太阳系组成:

因为教材是在2005年通过国家审查的,所以教材上关于太阳系的组成仍然沿用的是历史上的规定。

七、阅读,了解有关观察流星与彗星的科技史。

八、课外作业观察金星1.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安全。

2.教师告知学生金星是很明亮的星体,它常常出现在朝阳和落日的附近。

有时,金星在日出前4小时或日落后4小时出现在空中。

在深夜是看不到金星的。

板书设计:

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系:

太阳、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定了两个环节:

认识太阳系,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而建太阳系模型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授课,如画图、带领学生分析、鼓励学生提出独立的建模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太阳系和太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太阳和太阳系》一课,本单元主题是探索宇宙,教材从孩子们熟悉的太阳入手,学习中逐步提升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并试图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解答心中疑问,解开宇宙神秘面纱,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本节课从了解太阳系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初步认识宇宙。

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学法:

1、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2、探究法——操作体验,得出结论。

说教学程序: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宏观导入直入主题——了解太阳的重要性——观察太阳——了解太阳系

科学教学设计——生理与适应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游戏中出现的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辨别出每一个刺激——反应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应行为和参与反应的结构。

3.能用比较法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适应现象”。

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人意见。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

2、能举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3、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错觉”,并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反应游戏的心理加工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木棒,有关错觉现象的图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我们学过了人体的消化、呼吸等生理功能,人体还具有感情、思维等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主要是由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实现的。

神经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它们是如何实现人的心理功能的?

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做两个游戏。

1、逃避打手游戏;

2、快速抓棒游戏;注意事项:

(1)打手板游戏:

注意打手的力度不要过大。

(2)抓棒游戏:

注意手要张开,棒的位置不要过高(也可用笔代替棒)。

(3)每个游戏进行5次,记住成功的次数。

思考,为什么打手游戏中前几下都被打中了,而后两次却成功的逃避开了,抓棒游戏也是这样的,在刺激呈现和反应开始总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每个人的时间间隔都是一样的吗?

(二)新课教学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反应时”,用自己的话解释反应游戏的心理加工过程。

(2)、能举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3)、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错觉”,并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

2、出示学习指导:

阅读书38页科学在线,思考:

①什么是反应时?

②反应时分为几个阶段?

分别是哪几个阶段?

③反应时的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在书上画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展示

(1)、什么是反应时?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存在的时间间隔,称为反应时。

(2)、反应时分为几个阶段?

分别是哪几个阶段?

分为五个阶段,这种加工是在由脑、脊髓、神经组成的神经系统中完成的。

五个阶段见书38页,学生读一遍。

(四)合作探究

小组四人讨论,并且填写书上38页的表格,填写完毕做好示意。

小组派代表汇报,纠错。

生活中我们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认识各种适应现象,交流你所知道的人体适应能力的例子(进入电影院感到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就看清了属于视觉适应、冬泳温度觉适应、进入花园感到浓郁花香过一会就不浓了属于嗅觉适应)。

我指导学生用左手写自己名字,体验另一类适应现象。

五个表格,在第5格用右手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换左手写。

一开始写时,左手很别扭,后边几个越写越顺手,逐渐适应了写字这个动作。

比较5个名字,左手写出的第一个名字越看越难看,而后面的几个名字越来越顺眼,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像右手写出来的。

活动之后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写字时的感受。

此环节又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再次亲历科学。

(五)、拓展:

体验错觉

教师:

在大多数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的情况是一致的。

然而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

①、讲解什么是错觉。

②、欣赏错觉图片,学生体验错觉(课件出示)

教师:

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过其他错觉现象吗?

人们是怎样应用错觉现象的?

交流生活中你发现的错觉现象。

(例如:

同一个人穿白色的衣服比穿黑色衣服显胖一些,各种魔术)

(六)总结梳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神经系统刺激与反应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还认识了生活中的错觉和适应现象。

原来科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探索,就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

(七)巩固升华:

一.填空题。

1.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存在的(

)被称为反应时。

教学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起伏奔腾、气势磅礴的雄姿,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精炼的语言中深刻的意蕴,领会语句的内涵。

2.体会长城悠久的历史及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

泰山、峨眉山、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颐和园等等。

出示(万里长城图片)谁能说一说关于长城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生叙说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

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见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介绍作者罗哲文的简介及代表作品。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我国研究长城专家罗哲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描述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我们一起来学习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它是一幅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

交流研讨:

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五)作业。

1.复习词语。

2.背诵课文。

第11课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能量的转化)

三间房小学

郝秀艳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透过一些装置的工作过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2.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对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从图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途径,在转化过程中利用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