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917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语文诗词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诗词鉴赏.docx

《语文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诗词鉴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诗词鉴赏.docx

语文诗词鉴赏

诗歌鉴赏

(一)诗歌的特点(有大概的认识)

(二)诗歌鉴赏步骤(考试答题模板、大致思路、常见题型)

有详细解析,以及考试的真题举例和层层剖析。

让你一步步学会抽丝破茧借诗歌鉴赏题。

(一)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

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

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

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

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

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

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

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

《尚书?

尧典》①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②;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

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

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

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实践经验证明,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

郭沫若就曾经谈过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作品感情的密切关系。

他在《论诗三札》中说:

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

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写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

这里说“雄浑”的诗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涛”式的感情形成的,“冲淡”的诗则是由“小波小浪的涟漪”式的感情形成的。

其中所举中外诗人的作品,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但都渗透着诗人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

饱和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还是低级庸俗;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同时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联系,还是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就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了。

因此,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②郭沫若说:

“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

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

”③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

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

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

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想象、联想和幻想都是活跃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且不说在我国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李贺直到现代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彼彼皆是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从《诗经》而发端直到杜甫、白居易再到现代诗人的艾青、田间等偏重于现实主义的诗歌,也都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经》首篇的《关睢》起句: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是“起兴”,从想象联想的角度讲,则属于相似性联想。

白居易是有定评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不仅他的《琵琶行》、《长恨歌》想象瑰丽,联想丰富,就是他那《江南好》的词调,也实在是一幅想象创造的胜景挚情。

至于在外国诗歌中,不论是拜仑、雪莱,还是歌德、海涅,不论是普希金、莱蒙托夫,还是惠特曼、泰戈尔,其作品都同样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鲜明特点。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诗句中音节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即通常讲的“拍节”和“顿数”,也包括音响的抑扬相间和强弱配合。

节奏的强弱缓急与人的思想情绪有直接的联系,例如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军歌的歌词“向前进、向前进”的节奏,与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的节奏就迥然不同。

前者激昂短促,是战斗情绪的表现;后者平和舒缓,是愉快心情的表现。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

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

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关于音韵、声调方面的音乐美规律,在前一章讲述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特点时已有具体说明,这里从略。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前两句: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

前一句写室外:

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

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

后一句写室内:

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

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

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

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

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二)诗歌鉴赏步骤

1.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

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

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

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

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他写作技巧。

1)修辞方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

叙述、描述、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用典:

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

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

又分正衬和反衬,借。

突出。

渲染:

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

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

突出于强调

白描:

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

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

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

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

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1.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4.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

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

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1.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

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的第12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

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

(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2.分析技巧型

提问: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

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3.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

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重庆三检)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

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

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

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

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

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

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荦头:

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明确: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

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

游子思乡归: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

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