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0133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docx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

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

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

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太息多与肝郁有关。

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

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

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

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

为四诊之一。

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

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

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 以辨正气盛衰为主。

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

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

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

①语声。

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

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

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

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

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

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

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

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

②呼吸声。

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

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

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

③咳嗽声。

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

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

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

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

④呕吐声。

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

⑤呃逆声。

呃逆,俗称打嗝。

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

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

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

⑥嗳气声。

嗳气,古称噫气。

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

引起的,则无酸腐味,声音低沉;若是情志变化而致的,则声音响亮,频频发作,嗳气后脘腹舒适,属肝气犯胃,常随情志变化而嗳气减轻或加重。

  嗅气味 气味分为病体气味和病室气味。

嗅气味以辨邪气性质为主。

包括:

①嗅口中气味。

口臭是胃热,或有龋齿,咽喉、口腔溃疡,口腔不洁等。

口气酸臭,多因宿食不化。

口气腥臭、咳吐脓血是肺痈。

②嗅排泄物气味。

痰、涕、大小便、月经、白带等气味酸腐秽臭,大多为实热或湿热。

痰涕秽臭而黄稠,为肺中有热;大便酸臭为肠胃有热;小便臊臭混浊、白带色黄而臭,为湿热下注。

凡排泄物气味微有腥臭,多属虚寒或寒湿。

大便腥气而溏稀,为大肠虚寒;白带味腥而清稀,为寒湿下注。

汗有腥膻气,为风湿热久蕴于皮肤,而津液蒸变所致。

③嗅病室气味。

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的病室充满霉腐臭气;疮疡溃烂,室内有腐烂的恶臭味。

若室内有血腥气味,多为失血证;尿臊味,多见于水肿晚期患者。

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发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等声响和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异常气味,来判断正气的盈亏和邪气性质的一种诊法,四诊之一,可概括为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一般说来,语声响亮有力,多言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

鼻塞而声音重浊为外感或湿浊阻滞。

新病音哑或失音为实证,是外邪袭肺,肺气不宣;久病音哑或失音为虚证,是肺肾阴虚。

语言错乱为心的病变。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热扰心神的实证;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的虚证。

语言粗暴,哭笑无常,狂躁妄动,属痰火内扰,为狂证;抑郁沉闷,自言自语,是痰气郁闭,为癫证。

呼吸微弱而慢为气虚,呼吸气粗而快为实热。

哮喘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属实证,声低喘微,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为虚证。

咳嗽,咳声重浊有力,痰清白,为风寒束肺;咳声不爽,痰黄稠,为风热犯肺;咳声清脆,干咳无痰,为燥邪犯肺;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面红目赤,甚则呕恶,为肝火犯肺;无力作咳,咳声低微,咳出白沫,兼有气促,为肺虚。

呃逆,俗称打呃,高亢而短,响亮有力,属实热;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属虚寒;久病呃逆,短促低微,断断续续,是胃气衰败。

嗳气,俗称打饱嗝,为宿食不化,肝胃不和。

病人口气臭秽属胃热,消化不良,或口腔不洁;口气酸臭,是内有宿食。

各种排泄物,分泌物,如大小便、妇女带下等,有恶臭,色黄而粘多属实热、湿热;无味或腥味,色白而质清稀多属虚寒、寒湿。

屁出酸臭,是宿食停滞。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

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一)闻声音

  1.发声:

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

小儿阵发惊呼,发声尖锐多为惊风。

  2.语音:

声高有力,前轻后重,多为外感病;声音低怯,前重后轻,多为内伤。

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属虚寒。

说话声高有力,但语无伦次,神志不清,为谵语属实证;发音无力或不接续,语言重复,神疲不力,为郑声,属虚语;自言自语,见人便停目,为独语,属心力不足。

语言塞涩多为中风。

  3.呼吸:

呼吸气粗或喘多属热属实,呼吸气微多属虚证。

  4.咳嗽:

咳声重浊声粗,多属实证;咳声无力,多属虚证;干咳阵阵而无痰为燥咳;咳时痰声辘辘,多为痰湿咳嗽。

  5.呃逆:

呃声高而短,且响亮有力,多属实热;低而长,且微弱无力,多属虚寒。

  

(2)嗅气味

  主要是嗅病人口气,汗气,痰涕及大、小便的气味等。

口臭,多为肺胃有热,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味,多是胃有宿食,消化不良;口出腐臭气,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汗有臭秽气味,为瘟疫;汗有腥膻气味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

  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味,多是肺痈。

  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

  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属寒。

  小便臊臭,多为湿热。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声音

  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

  嘶哑:

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

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鼾声:

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

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呻吟:

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

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

  喷嚏:

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

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

  语言

  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

  语言蹇涩:

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谵语: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

  郑声: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

  独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

  错语:

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

  狂言:

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呼吸

  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

  喘: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

喘分虚实。

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

虚喘发病缓

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

  哮:

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

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

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

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

  短气:

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

  咳嗽:

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

  咳声重浊:

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咳有痰声:

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

  咳声如犬吠:

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

  阵发性咳嗽:

咳声不断,甚则咳血。

称为顿咳、百日咳。

  呕吐

  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

  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

多为虚证、寒证。

  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

多属实证。

 

  呕吐酸腐:

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

  肠鸣

  肠鸣:

腹中鸣响。

可凭借声音辨别病位和病情。

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

  肠鸣在腹部:

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

  嗅病气

  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

  病体之气:

  口气:

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

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

  身臭:

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

  病室之气:

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声音

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

嘶哑:

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

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鼾声:

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

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呻吟:

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

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

喷嚏:

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

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

语言

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

语言蹇涩:

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谵语: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

郑声: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

独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

错语:

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

狂言:

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呼吸

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

喘: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

喘分虚实。

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

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

哮:

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

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

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

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

短气:

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

咳嗽:

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

咳声重浊:

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咳有痰声:

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

咳声如犬吠:

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

阵发性咳嗽:

咳声不断,甚则咳血。

称为顿咳、百日咳。

呕吐

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

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

多为虚证、寒证。

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

多属实证。

呕吐酸腐:

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

肠鸣

肠鸣:

腹中鸣响。

可凭借声音辨别病位和病情。

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

肠鸣在腹部:

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

咳嗽是由于呼吸异常,强烈地呼气冲击喉部而发出声响的一种症状。

肺脏病变或其他脏腑疾病累及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上击喉部,均可出现咳嗽。

有声无痰称为咳,由于肺气受损而不清造成的;有痰无声称之嗽,由于脾湿所致;有痰有声者,称为咳嗽,是由肺气、脾湿困所致。

新病咳嗽多属外感病;久病咳嗽多属内伤。

咳声高亢有力者患实证;咳嗽无力而低微者一般患虚证。

(1)咳声有力而重浊,并且痰为黄色粘稠,多为外感风热;如果痰白清稀,流清涕者,则为外感风寒。

(2)咳声无力,并且痰稠色黄,难以咳出,咽喉干痛,属于肺热病症。

(3)干咳无痰或痰少且粘稠者,多属燥咳或火热咳嗽。

(4)咳嗽紧闷阻滞,而且痰白量多,容易咳出者,多属湿痰或痰饮病症。

(5)咳嗽低微无力,出现气短、自汗,痰清稀者,属于肺气虚病症;如果咳而无力,夜间咳更严重,出现气促、腰酸等,常常为肺肾两虚之病症。

(6)咳声嘶哑,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表现为潮热、咽干,则为肺阴虚。

(7)如果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一二十次之多,终止时喉间有一声长鸣,似鸟叫,病症称为百日咳。

(8)若咳声如狗叫,且喉间有白膜,不易剥去,称为白喉,此病多属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前者凭听觉以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后者凭嗅觉以诊察病人和病室的气味以及病人的排泄物等,来鉴别疾病。

  听声音:

  声音来源于气的鼓动。

气有盛衰,所以声音就有强弱,声音的改变往往是内脏功能强弱的体现。

外邪的刺激或内脏功能的病变,有时可导致声音的异常。

  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嗳声噫气,多属胸脘不畅。

呼吸较粗者,多属正气不足。

时发长吁短叹者,多为情志抑郁,胸怀不舒。

如经行咳嗽,咳声重浊者,多为肺气壅盛;咳声不扬而气粗者,多属肺热;咳声低弱者,多为肺虚;咳气不畅者,多属肺气不宣。

再如经行呕吐,吐声微弱,吐势徐缓者,多属虚寒;吐声壮厉,吐势较猛者,多属实热等。

1.呼吸气粗,疾出疾入:

热证、实证。

2.呼吸气微,徐出徐入:

寒证、虚证。

3.喘:

呼吸困难,急迫,张口抬肩,甚则鼻翼煽动。

主要与肺肾有关。

喘分虚实,声高气粗者为实喘;声低气微者为虚喘。

4.哮:

呼吸急促似喘,喉间哮鸣。

多由痰饮内伏所致。

喘不兼哮,哮必兼喘。

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症;哮以喉中哮鸣为特征。

5.少气:

呼吸微弱短促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

为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

6.短气:

呼吸短促而不能接续,气短不足以息的轻度呼吸困难,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痰鸣。

短气有虚实之分。

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

  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

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诊、误诊,从而造成失治、误治。

  本文对中医闻诊内容加以简要阐述,以使有志中医者对闻诊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重新重视起来,使中医诊断体系更臻完善。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察方法,早在殷代就已有“疾言”,即语言方面的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

  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诊、误诊,从而造成失治、误治。

  本文对中医闻诊内容加以简要阐述,以使有志中医者对闻诊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重新重视起来,使中医诊断体系更臻完善。

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①声音高亢:

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②语声重浊:

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

③声音嘶哑:

新病暴哑,为风寒束表,肺系会厌受其寒侵,经隧收引,津凝会厌,以致不能发音。

即《灵枢·忧恚无言》所说:

“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因其病性属寒属实,前人称为“金实不鸣。

”久病声音嘶哑,为肺肾阴虚,水不制火,火灼肺金所致。

因其病性属虚,前人称为“金破不鸣”。

若久病、重病突然声哑,是脏气将绝危证。

④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是中气虚损象征。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夺也。

”⑤神昏谵语:

是指病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是急性热病,热人心包,蒙扰神明,成为此证。

⑥郑声:

疾病末期,出现神志不清,语声低微,内容重复,是久病正衰,心气虚损,精神散乱。

⑦咳声高低缓急,可辨寒热虚实:

咳声清高、无疾、舌红、乏津,是燥热犯肺,或水不涵木,木火刑金。

咳声重浊,痰多清稀,是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或少阴阳虚,水饮内停。

咳声急迫,连声不止,是寒邪束表,气道挛急所致。

吐出痰液其咳即止,是疾阻气道之征。

⑧呃逆:

是隔肌痉挛病变。

其声高亢,连声不止者,为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不舒,导致膈膜痉挛,病性属实。

若呃声低微,时呃一声,病性属虚,脾肾阳虚,膜失其温而呃者有之;肝肾阴虚,膜失其濡而呢者,间亦有之。

中医可通过患者口腔中异常的味道来判断你的身体状况。

  口甜:

中医认为多是脾胃湿热、肝脾疾火内蕴所致。

多见于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乱。

  口酸:

中医认为是肝胆之热乘脾所致。

口酸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口苦:

中医认为是肝胆有热、胆气熏蒸所致。

口苦常与胆汁代谢失常有关,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和肝胆肿瘤等。

  口咸:

中医认为是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

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

  口淡:

中医认为是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所致。

多见于消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锌缺乏症。

  口臭:

中医认为是胃内饮食停滞、浊气上逆所致。

多见于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龈炎、口腔溃疡、龋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口辣:

中医认为是肺热或胃火上炎所致。

多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长期低热。

  当然,口中异味还与饮食、饮酒、吸烟、睡眠、药物等有关,当口中出现异味时,要及时就医,找出原因。

嗅病气

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

病体之气:

口气:

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

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

身臭:

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

病室之气:

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