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0903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Word版含答案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无法尘封的诗人——“俊逸鲍参军”

鲍照生前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过人才华给他带来的却是苦难,他只有在诗里和血呐喊。

鲍照死后的冷寂更让人不胜感慨,他的诗文当时已与谢灵运齐名,正史中却无记载,仅在《宋书》《南史》中附带几句。

想想,世人谁不知李白?

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谪仙人”,后世更奉为“诗仙”。

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

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

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

但除去李、杜不说,上到屈原,下到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吧!

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逊色,更何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

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

不过反过来想想,悠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多首诗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

尚 礼

1.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赏读:

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

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赏读:

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

赏读:

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

孝武帝即位后,为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

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今存诗204首,有《鲍参军集》,其中著名的有《拟行路难》18首。

2.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酌酒(  )  ②踯躅(  )  ③鲍照(  )  ④拟行路难(  )

答案 ①zhuó ②zhízhú ③Bào ④nǐ

2.辨形组词

  ②

  ③

答案 ①泻水 泄露 ②酌酒 趵突泉 ③踯躅 踌躇

3.词语解释

①泻水置平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杯断绝歌路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吞声踯躅不敢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吞声踯躅不敢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倾、倒 ②停止 ③声将发又止 ④徘徊不前

4.名句默写

①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拟行路难》(其四)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②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③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④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比兴手法。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正如沈德潜所说:

“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比兴手法

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1)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地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使用兴的手法,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你认为诗句中哪一个字突出了全诗主旨?

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愁”字突出了全诗主旨。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诗中,隐含着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

“心非木石岂无感?

”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古典诗歌之炼字

解读: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在古典诗歌中,这些“诗眼”一般是动词、修饰语(形容词、副词、颜色词)、特殊词(叠词、数量词)等。

指津:

炼字题的一般呈现形式及解答要领。

(1)常见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有什么作用?

③某字与其他某字比较,孰优孰劣?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一般答题步骤

①字不离词,解释该字在词、句中的含义。

②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可概括为:

含义+手法+表达作用,或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应用: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自测自评]中的第14题。

三、“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心非木石岂无感?

”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大转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高潮。

一、阅读延伸

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生存意识:

积极入世

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有生存意识,生存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想要存在的意愿。

人的生存意识是其中最为强烈和鲜明的。

人类的生存意识除了基本的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力求在世界上实现自身的存在感,也就是实现自身理想。

对于鲍照来说,生存意识即是想要建功立业的汲汲心态,故而他选择了积极入世。

这样的豪言壮志,在鲍照早期的其他诗歌中也有很多,特别是一些边塞类诗,像《代出自蓟北门行》就写道“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好不豪迈!

虽然鲍照没有从军的经历,但是表现了他不甘平凡,认为生命应该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同时对自己的才能也表现了极大的自信和肯定。

这种积极入世的存在意识在《拟行路难》里有所体现。

《拟行路难》其十曰: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

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草木凋谢的观察,联想到人生亦是如此,年华易逝,但人生在世,不能终日无所事事,死后无名,劝诫人们应该把握当下,在有限的岁月中奋发图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死后的“千秋万岁”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一笔。

《拟行路难》其十一曰: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着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

”作者以两个“君不见”发语,引出两个反问,力度极强,让人们面对作者设定的情境,对时光以及人生进行思考,即作者所说的“起忧思”。

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绝电”的比喻极言生命之短,在这样短暂的生命中我们应该如何度过?

作者给出了一个答案:

“宁及得与时人争。

”也就是积极入世,相信自己,不甘心庸庸碌碌地度过。

《拟行路难》其十三曰: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个从军征人的形象,春日里征人离开家乡,心中除了对家乡亲人的留恋,更多的是满怀壮志想要在沙场建功立业的拳拳爱国之心。

这样的自信与豪气,与后人李白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出一辙。

虽然写的是征人,但作者何尝不是怀抱着这样的理想,想要积极入世,想要在仕途上证明自己。

《拟行路难》其十八中: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

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

”“莫叹贫”表达了作者对困境的乐观与豁达,后面几句更是直抒胸臆,对于眼下不合理的现状,作者表现出的,不是退缩自卑,也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勇于冲撞的勇气,尽管外部的大环境对他的压抑犹如冬雪,但是他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这些压力不会永远存在,相信自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走向人生的春天。

鲍照的这些诗歌中,个人的存在意识极为突出,有着一种初生牛犊的闯劲,这种自信和热情是年轻人共有的。

之前的年轻的曹植也曾斗志昂扬: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来年轻的李贺也曾呐喊: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如此强烈的生存意识是因为,未来对于年轻人来说总是光明的,偶尔出现的黑暗总是可以被克服的。

但是,鲍照《拟行路难》中这些积极入世充满着光明和希望的诗歌是相对较少的,当他真的进入了南朝社会这个深不见底的泥淖处处碰壁后,他的生命意识又转向了第二个阶段。

二、写作迁移

【角度】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这句话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你也这样认为吗?

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见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人生亦有命,如何不拼搏!

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

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张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酌酒(zhuó)  氛围(fèn)  皈依(kuī)

B.泻水(xiè)  翡翠(fěi) 凝睇(dì)

C.踯躅(zhí)  衣袂(mèi) 姊妹(zǐ)

D.鲍照(Bào)  玉簪(zān) 闲暇(xiá)

答案 A

解析 “氛”读fēn,“皈”读ɡu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泻水  倾泻  泄漏  寄愚

B.酌酒 斟酌 商酌 酌情

C.踯躅 珍羞 金樽 磊落

D.断绝 慷慨 徘徊 辈愤

答案 B

解析 A.愚—寓。

C.羞—馐。

D.辈—悲。

3.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生亦有命”是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B.“酌酒以自宽……”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终于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

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答案 B

解析 “忘却了苦闷和悲伤”说法有误。

4.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答案 A

解析 鲍照为南朝诗人。

二、课内精读(22分)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回答5~8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了高潮。

6.对“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有两种理解:

一说“断绝”指歌断绝,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

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合理?

为什么?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细品全诗,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

《行路难》本是民间歌谣,主旨乃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可见应以悲愤为主。

诗人趁酒意击节高歌,将一切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境况。

7.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8.这首诗声情并茂,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比兴、反问等修辞手法;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用的是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开头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贵贱穷达,比喻贴切,耐人咀嚼;第五句运用反问,增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另外句式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前六句五七言交错,一短一长,给人以欲说还休的语感;结尾两句连用七言长调,形成了情感的高潮。

三、课外拓展(26分)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回答9~12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 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②。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 ①蹀躞(diéxiè):

小步走路的样子。

②垂羽翼:

失意丧气的样子。

9.“不能食”“拔剑击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是什么使他“长叹息”?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无限激愤之情。

②渴望有所作为,却无用武之地。

10.“蹀躞垂羽翼”怎么理解?

这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委曲苟活,虚度年华。

②不肯碌碌无为,阿附权贵,要有所建树的高尚情怀。

11.“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中“弄”“看”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

12.“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是表达归隐的情趣吗?

请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评析一下。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鲍照一生,始终执着地追求实现自我。

他曾说:

“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诗人不是要逃避现实,隐身到幸福的小家庭圈子中去,实质是发泄不得志的牢骚话。

或者说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议。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诗人以古鉴今,去分析认识自己被埋没、遭贫贱的命运,并将自己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和自我价值的高度自信。

【诗歌赏析】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六首,主要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诗歌的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外形动作来表现内心的焦虑不安。

尤其是第二句中三个连贯一气的动作非常精确而传神地刻画出壮士失意的内心痛苦。

接下去的“丈夫生世”二句,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倾泻出来。

一个“几时”,一个“安能”,说得分外沉痛,分外激愤。

以上四句写诗人备受压抑的精神状态和内心的反抗。

下半段则用亲切的语调描绘“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的情景。

最后诗人由古代圣贤的厄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不禁扼腕长叹: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激愤中又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怅恨,显得异常沉痛。

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

诗歌的格调悲怆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洒脱,悠闲中透出不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14题。

早发昌平岛①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③冲长岛,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④,心赏独泠然。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在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前往贬所途中。

②鸣榔:

击打船桨,指船出发。

③积气:

指天。

④魏阙:

代指朝廷。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

B.春风吹拂,解缆扬帆,从首联所写的内容看,诗人并没有明显的孤寂感。

C.颔联两联对仗工整,描写早发昌平岛所见,画面明丽生动。

D.颔联写一轮朝阳从海上升起,北归的大雁落在烟波浩渺的江边,给读者一种凄冷的感觉。

E.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虽然远离朝廷,但眼前的美丽景色足以慰藉自己的心灵。

答案 DE

解析 D项“凄冷”错误,“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太阳从海上升起,怎能是“凄冷”!

E项尾联言外之意是,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自己心头终有一种寂寞清冷之感。

14.[对应高考考点链接]颈联中“冲”“溢”两字颇精妙,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冲”字写出了长岛上雾气蒸腾、直冲云霄的气势,“溢”字写出了水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阔大场景。

“冲”“溢”二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景象的宏大与壮阔。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炼字。

题干中已经给出了锤炼的对象——颈联中“冲”“溢”两字。

首先把握诗句中所写的景物:

积气和浮光,再分析“冲”和“溢”的意思,前者是说雾气直冲云霄,后者是说水面波光充溢天地。

这两个字的效果是展示了景物的浩大壮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