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1178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docx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教材

1.找空气

一、导人新课

实验导入:

不会湿的纸图。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中有没有东西。

生:

杯子中没有东西,是空的。

教师在杯子内的底部塞上纸团,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

在这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下纸团能不能湿。

师: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

纸团没湿。

师:

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

二、活动过程

(一)感受空气的存在。

师:

同学们,我们的周围哪里还有空气呢?

生:

教室里、嘴里、杯子里、书里、书包里、衣服里里等。

师:

既然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那么哪些现象能说明我们周围有空气存在呢?

生:

树叶、衣服、旗子随风飘动;风吹到验上、验能感觉到凉凉的。

师:

同学们想到了很多能证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的方法。

谁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望料袋上下抖动装空气等。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如何操作。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发现,明确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存在。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

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塑料袋装空气等在教室内外很多地方能够实现;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地方有空气。

教师小结: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二)找一找物体中存在的空气。

师:

刚才我们感受到周围到处有空气。

那么,我们周围的物体里有没有空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检验一下。

小游戏:

找一找物体里存在的空气。

实验材料:

塑料盆、矿泉水瓶、玻璃杯、石头、土块、粉笔、海绵、砖头、木块等。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学生:

注意安全和卫生;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物体名称

找空气的方法

里面有没有空气

有空气

没有空气

矿泉水瓶

玻璃杯

石块

木块

粉笔

海绵

砖头

学生汇报找空气的情况,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找空气知道了我们周围的物体里也有空气。

三、拓展活动

师:

我们的衣服里也有空气,你们能想办法检验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吗?

学生讨论,交流检验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衣服充满空气时的大小,用力挤压衣服,把衣服里的空气尽量挤出。

对比衣服压缩前后体积的变化来分析衣服里空气的多少。

四、活动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学好科学。

教师提出课下思考的问题:

水中有空气吗?

哪些现象能说明水中有空气?

你们能找到水中的空气吗?

 

2.认识空气

一、激趣导入

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能猜出来吗?

(课件出示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生:

空气。

师:

对,是空气。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

那么,你们对空气了解多少呢?

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师:

同学门对空气的了解还真不少。

空气对我们非常重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空气,来认识空气。

(板书课题:

认识空气)

二、探究学习

(一)找空气

师:

空气在哪里?

它有什么特点呢?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请看这是什么。

生:

塑料袋。

师:

对,我们现在要用塑料袋捉空气,请仔细看一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

师(用塑料袋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空气):

老师捉了一袋空气,那么也像老师这样试一试。

(学生用塑料袋捉空气)

(二)观察空气

1.讨论探究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方法,制订方案。

全班交流讨论情况,板书:

看 闻。

2.指导观察

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塑料袋中的空气,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填写记录表。

观察方法

空气特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参与交流、讨论,并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指导。

学生小组汇报观察情况。

师板书:

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三)观察空气的流动性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袋子,是什么东西让塑料袋鼓起来的呢?

如果松开塑料袋,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这说明了空气有什么特点?

(板书:

流动)

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

请同学们瞪大眼睛仔细观察,老师现在将蜡烛和蚊香点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火苗和烟的方向,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

师:

这个现象说明空气是向面八方流动的的。

(板书:

四面八方。

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还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动。

三、拓展活动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知道了空气的特点,了解到空气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

我们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说到重要,与我们的生活不能分离的还有一种物质,那就是水。

同学们课下比较一下空气和水这两个人类的“好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纸风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平时最喜欢什么玩具?

同学们说出了好多玩具,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玩具,了求,学厂一种具。

看!

认识吗?

(出示纸风车)

关于飞车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纸风车。

二、制作纸风车

纸风车应该怎么做?

请同学们先看一看课本的示意图,学习制作纸风车的制作方法。

(学生看示意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方法。

谁能说一下制作纸风车的方法?

师: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

第1步,先把纸剪成正方形,沿对角线分别折叠。

第2步,用剪刀沿着对角线由外由内剪,注意不要剪到底。

第3步,将剪开的4个角按照顺序固定到中心点。

第4步,用大头针或图钉由纸风车的正面向后穿过中心点,将风车固定在小棒上。

师:

做风车的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

安全很重要。

老师也有一些提示要跟大家分享。

首先,小组要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其次,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最后,做完后整理好材料,废纸要放入废料盒内,明自了吗?

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小组领材料,动手制作。

三、展示交流

师:

同学们做得非常认真,请大家把手中的纸风车举起来互相看一看,试着让你们的纸风车动起来。

(学生展示。

师:

真不错,老师给你们点赞。

四、玩风车,发现风车的特点

师:

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纸风车有什么变化,看看你们能发现纸风车的哪些特点。

学生玩纸风车,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谁来说一说是怎么玩的?

生:

我拿着纸风车向面跑

生:

我拿着纸风车原地不停地转圈

生:

我用嘴吹纸风车

生:

我把纸风车插在有风的地方

生:

我站在原地,手拿着纸风车来回摇动

师:

玩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

我跑的时候,纸风车在转动

生:

我转圈的时候,纸风车也在转动

生:

用嘴一吹,纸风车的风扇就绕着这个小杆转起来了。

师: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让纸风车转起来,真棒!

绕着小杆转动的部分是纸风车的风叶。

还有其他发现吗?

同学们发现了纸风车这么多秘密,真了不起!

五、课后拓展

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风车吗?

人们利用风车做了什么?

请同学们课下留心观察。

 

4.常见的动物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介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中生活着许多动物。

教学总结,板书课题:

常见的动物。

二、探究活动

(一)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说一说自已熟悉的动物的名称。

教师提出要求:

说一说体们知道的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

在回答问题时,尽量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2、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1)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

(2)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小组内要分工明确:

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3)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

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教师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师生总结:

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特征。

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二)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1.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出同题:

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吗?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同题。

师生总结:

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2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货。

四、拓展活动

教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采取观察羊和山羊的图片或视频,实地观察、查找课外读物等方式,分析两种动物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动物的反应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角马迁徙的视频。

提出问题:

角马为什么要迁徙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

导入课题:

动物的反应

二、探究活动

(一)蚂蚁喜欢吃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蚂蚁吃东西的情景。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

蚂蚁会爬向糖果,因为蚂蚁喜欢吃甜东西。

教师播放蚂蚁选择食物的视频,验证学生的猜测。

教师总结:

蚂蚁会对食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能够对食物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二)预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教师提问:

同学们的家中养金鱼吗?

给金角喂过食吗?

学生介绍自已喂鱼时的情景。

教师搬出准备的鱼缸,让学生预测向鱼缸里撒鱼食和敲击鱼缸两种情况下金鱼的反应。

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师生总结:

金鱼会对食物、声音等刺激做出反应。

教师拓展: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声音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导学?

金角等出物对食气,声的反应以及如何正确对停小动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蚂蚁、金鱼等动物对食物、气味、声音的反应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小动物等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四、拓展活动

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蚂蚁、燕子、鱼等动物快下雨时做出的反应,完成活动手册中的相应内容。

 

6.动物的运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动物行走、奔跑、飞行的视频,指导学生说说视频中的动物在做什么,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活动过程

(一)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出示不同动物的图片,指导学生模仿动物的运动。

小组展示,学生评价谁模仿得最像。

2.教师通过动物的视频展示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总结:

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游泳、飞行等。

教师总结:

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

教师出示海鸥、螳螂等动物图片,指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并让学生生模仿。

教师总结:

动物主要靠翅膀、足、四肢等器官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手册中圈出动物的运动器官。

学生小组内相互介绍圈出的运动器官。

教师出示蜗牛、蚯蚓等动物运动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动物更多的运动器官。

(三)动物运动会

1.教师出示3种动物:

兔子、蜗牛、乌龟,让学生猜测它们运动的快慢。

2.举行动物运动会。

(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举行运动会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例如:

要让3只动物从同一起点出发;要把它们喜欢的食物放在前面以吸引它们运动

把它们放在不同的跑道内;不要惊吓它们。

教师还可以补充: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不让动物偏离跑道,跑道间可以用隔板隔开,隔板的使用还能防止兔子跳出来。

(2)举行动物运会

教师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内,运动距离长的动物就是跑得最快的。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3种动物运动的快慢进行排列。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

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到,就是在排序。

(四)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教师谈话: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有的动物会跑,有的的动物会游泳,有的动物会飞。

同学们想一想,每种动物是不是只有一种运动方式。

学生回答:

猴子可以跳跃、攀爬、行走;青蛙不仅可以游泳,,还能跳跃行走。

教师总结;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三、课堂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回顺本节课经历的活动,让学生说说在活动中的感受。

交流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教科书拓展活动中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运动,运动可以帮助动物做什么。

 

7.小动物找妈妈

一、导人新课

教师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

指导学生说一说是哪些外形特征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

引出课题:

小动物找妈妈。

二、活动探究

(一)谁是小鸡的妈妈?

1.通过外形特征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小鸡与鸭、鹅、公鸡、母鸡的外形特征,找到小鸡的妈妈。

学生找出母鸡是小鸡的妈妈。

数师指导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

小鸡和妈妈的“嘴”都是尖尖的…

2.通过其他证据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母鸡一定是小鸡的妈妈吗?

还有有没有别的证据?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这才是“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最有力的证据。

3.教师总结:

要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它们的妈妈是谁?

1.帮小驼鸟和小山羊找妈妈。

教师出示小鸵鸟和小山羊的图片,指导学生参照找小鸡妈妈的方法,通过比较外形的相似特征的方法来找一找它们的妈妈。

2.帮蚕和蝉的幼虫找妈妈。

教师出示蚕、蝉的幼虫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妈妈是谁。

教师借助视频展示蚕和蝉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蝉幼虫的妈妈是蝉的成虫,蚕的妈妈是蚕蛾。

教师总结:

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能通过下蛋或直接生小动物的方式繁殖后代。

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相似;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不同,但长大后会和妈妈外形相似。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能找到小动物的妈妈,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孔雀和鸳鸯的外形特征,区分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将活动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8.布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布料制品。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生活用品,说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生:

它们是布料制成的。

师:

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市料制成的?

生1:

窗是用本料成的

生2:

围演是用本料式的。

师:

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研究布料的秘密。

(教师板书课题:

市料)

二、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师:

关于布料,同学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1:

我想知道布料有哪些种类。

生2:

我想知道布料是怎样来的。

生3:

我想知道布料有哪些特点。

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

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布料的特点。

师:

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棉布、化纤布3种布料(边说边腿示给学生看)。

(二)探究布料的特点

师:

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丝绸、棉布、化纤布三种布料(边说边展示给学生看)。

根据生活经验,你们认为这些布料可能有些共同特征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

教师引导学生从软硬程度、透水性、弹性等方面进行猜测。

师:

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猜想得对不对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完善探究方法。

师: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想到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

我们打算用摸一摸的方法研究布料的软硬程度。

生2:

我们打算先将布抻直放在水槽的上方,然后往布上倒水,观察水会不会透过布流下来。

生3:

我们想用拉一拉的方法看看布料的弹性怎么样。

师:

同学们的实验方法都很好。

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实验。

想一想,在观察、研究时,小组成员之间要注意什么。

生1:

要分工明确

生2:

要团结合作。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分工合作能让我们更出色地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下面就请大家用刚才想到的方法研究丝绸、棉布、化纤布这3种布料的特征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

师: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

我们用手分别摸了摸丝绸、棉布、化纤布,发现它们都比较柔软。

(教师板书:

柔软。

生2:

我们把丝、棉布、化纤布分别抻在水槽的上方,然后往布料上倒水,发现水都能透过布料流下来,说明布料能透水。

(教师板书:

能透水。

生3:

我们分别拉了拉3种布料,发现用力拉的时候它们会变长,手放开后它们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说明布料有弹性。

(教师板书:

有弹性。

师生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布料具有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的特点。

三、拓展活动

师:

布料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们几乎到处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

 

9.塑料

一、认识塑料制制品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同学们看看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

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制成的吗?

师:

学们真聪明,这些东西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材料。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周固有很多塑料制品,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它们有什么用?

生:

我的文具盒是用塑料制成的,它可以用来装铅笔、橡皮等。

……

师:

你们说得真好,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

其实,塑料制品还有很多,如塑料桶、塑料玩具、塑料凳子等,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塑料。

二、探究型料的特点

(一)比较塑料杯和玻璃杯的轻重。

师(拿出玻璃杯):

这是什么材料做的?

生:

玻璃。

师:

它和塑料杯有什么不同?

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玻璃杯和塑料杯,同学们用手掂一掂,比一比哪一个轻、哪一个重。

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拿稳杯子。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

谁能告诉我结果?

生:

塑料杯轻,玻璃杯重。

师:

是的,塑料更加轻便。

(二)比较望料袋和布袋的透水性

师(拿出袋子):

这是个什么袋子?

生:

塑料袋。

师:

这个呢?

生:

布袋

师:

如果我们分别向塑料袋和布袋里面加水,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

生:

布袋会漏水,塑料袋不会漏水。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动手试一试?

师:

请组长从材料盒中拿出塑料袋和布袋,组员分工合作,注意不要把水洒到桌面上。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祝指导。

师: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布袋会漏水,型料袋不会漏水。

师:

实验的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生:

一样。

师:

塑料具有不透水的特点。

利用型料的这个“本领”,人们制作出了许多防水物品,你们知道有哪些东西可以防水吗?

生:

雨衣、雨伞。

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

我知道了塑料很轻便、不透水。

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得到的这个结论呢?

生:

通过比较的方法。

师:

是的,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塑料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矿泉水瓶遇到热水会怎样?

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矿泉水瓶,它是用什么制成的?

生:

塑料

如果我把热水倒人矿泉水瓶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

矿泉水瓶可能会变形。

师:

我们来试试!

热水流出可能会伤手指,所以老师演示这个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

师: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

矿泉水瓶变形了。

师总结:

塑料制品很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

(四)交流塑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师:

塑料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的特点。

我们生活中处处能见到塑料,塑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教师展示图片。

师:

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播放视颏。

师:

虽然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如果我们不合理使用它们,它们就会污染我们的环境,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我们要合理地使用望料制品,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活动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塑料,塑料有好多“本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请同学们下课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

 

10.石头

一、活动导人

1.(出示纸箱或魔术箱,在空中晃动两下):

请同学们一里面么

(学生自由猜测。

2.请几个同学到前面来,伸进手去摸一摸。

3.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石头。

(学生摸一摸,描述物体是石头)

板书课题:

石头。

二、探究活动

(一)找一找哪里有石头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石头,谁能介绍一下:

你们的石头是在哪里找到的?

它的形状或颜色是什么样的?

生1:

我的石头是从小区的花坛里找到的,它的形状不太规则。

生2:

我的石头……

师:

老师还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石头制成的物品,请看大屏幕。

学生观看大屏幕,说出石头物品的名字。

教师小结:

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

(二)观察石头有什么特点

1.讨论观察方法

师:

我们要研究它,才能发现它更多的秘密。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

可以进行比较,用手摸、用眼看等。

2.看一看

下面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研究石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用记号笔给石头编号,再观察带来的石头,比一比,看谁发现的最多。

学生分组观察。

生1:

颜色不同

生2:

石头有不同的花纹。

纹路不同。

教师小结并板书:

石头的颜色、纹路不同

3.摸一摸

(1)教师提出问题:

这位同学的石头真光滑呀!

其他同学的呢?

下面我们就摸一摸石头。

(2)学生活动,比较石头的光滑程度并进行排序。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追问:

它们的表面摸起来感觉一样吗?

(4)小结并板书:

光滑程度不同

4.敲一敲

(1)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有没有用过或者见过石头蒜臼子?

为什么用它能够把蒜捣碎?

期间,教师提示学生:

使用石头蒜臼子时要注意安全。

(2)教师指导学生用锤子敲石头。

教师提示:

不要太用力,注意安全。

(3)学生活动,汇报结论:

石头不容易被锤子敲碎,说明石头质地坚硬。

(4)小结并板书:

石头质地坚硬

5.刻一刻

(1)谈话:

同学们都会观察,又发现了石头的一个特点:

坚硬。

这些石头都一样硬吗?

我们怎么才知道这些石头中哪块更硬呢?

(2)学生说办法:

比较,将不同的石头互相刻一刻、敲一敲、划一划。

(3)师生小结并板书:

石头的坚硬程度不同。

6.深化小结

(1)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些石头颜色、纹路、光滑程度、坚硬程度都不一样呢?

(2)学生推测:

可能是因为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种类的石头。

(3)师生小结:

因为这些石头属于不同的种类,所以它们的特点都不一样。

三、拓展活动

1.谈话:

这节课,我们用了很多办法来研究石头。

刚才我们用锤子敲一敲来观察石头,就是在利用工具观察。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了。

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些观察方法研究更多物体,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吧!

 

11、我们周围的植物

一、课题导入

1.教师板书“植物”二字,学生朗读。

2.教师提出问题:

这里的“植”字是什么偏旁?

3.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继续猜想除了带“木”的偏旁的字与植物有关,带“艹”的偏旁也与植物有关吗?

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植物?

4.引出本节课课题:

我们周围的植物

二、探究新知

(一)走进校园赏花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进人校园首先看到什么花。

幻灯出示校园里美丽的花。

2.学生细心观察并思考,说出自己的发现。

3.交流汇报:

我们的校园里有玉兰花、月季、牡丹、樱花、桃花、杏花等。

4.教师提问:

同学们能说一说桃花与杏花的花有什么不同吗?

5.归纳小结:

我们可以从桃花与杏花的花瓣的形状来区分。

桃花的花圈比较长,杏花的花瓣比较圆。

此外,可以从两种花的颜色、味道、开花时间的早晚等判断杏花和桃花。

(二)走进校园观树

1.教师提问:

我们的校园里种植了哪些树木?

幻灯出示校园里的树。

2.学生仔细观察。

说出校园里的树。

3.交流汇报。

教师可引导其他小组及时补充完整,提出问题:

同学们能说出松树叶和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