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13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汉朝的灯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释车》曰:

“羊,祥也;

祥,善也。

”羊也就具有吉祥之意,羊型器物汉代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汉李尤《金羊灯铭》记:

“金羊载耀,作明以续。

”就是当时人们人祈吉求善的意愿的确切反映,且除了羊之外,尚有多种祥瑞之兽成为灯的造型。

满城汉墓出土之西汉朱雀灯▼朱雀灯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高

30厘米,盘径19厘米,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朱雀昂首翘尾,嘴衔灯盘,踏于身躯卷曲盘龙灯座之上,龙首上扬。

而朱雀展翅若飞,嘴衔环形凹槽状灯盘,灯盘内分三格,每格各有一烛钎。

朱雀灯灯盘▼仔细查看,朱雀的嘴和足两处均有接铸的痕迹,说明朱雀、盘龙、灯盘是分别铸成后再铸接为一体,朱雀源出于凤凰,为四神之一,传说能它能给人世带来祥瑞,工匠在鸟的双翅和尾部阴刻以纤细的羽毛纹饰,使此朱雀造型更

为优美生动,而整个灯体又显得厚重平稳。

大云山汉墓1号汉墓出土之鎏金铜鹿灯▼

汉灯同样可分为有檠灯和无檠灯,无檠灯中以行灯和卮灯可作代表。

一般将没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灯盘下设三矮足,在灯盘一侧装扁錾以供手持的灯称为名拈灯或行灯。

江苏徐州东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明光宫“铜行灯▼江苏徐州东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明光宫“铜行灯,灯高9.3厘米,口

径10.7厘米,铜灯有柳叶形灯柄,可供行走时手持,手柄背面刻“赵姬家”三字铭文。

灯盘大小及灯钎位置▼

行灯的灯盘中一般只竖一枚尖锥状灯柱,这样的灯柱上是用来插放硬性燃火灯炷的,上古硬性硬灯炷一般以剥去麻皮的麻秸、束苇竹薪,松木,桦树皮等物充当,即《淮南子·

说林训》所称“麖烛”,《说文·

丶部》:

“主,镫中火主也。

”火主即灯盘中的支钉,此物或称为烛钎或灯芯灯捻,桓谭《新论·

祛蔽篇》中说:

“余后与刘伯师夜燃脂火坐语,灯中脂索,而炷憔秃,将灭息。

伯师日:

‘灯烛尽,当益其脂,易其烛

火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

”大意为灯将烧完熄灭,为继续点灯,应当添加灯油、更换新的灯柱,而灯要浸在灯油中。

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出土一件行灯的灯盘里残存有烛渣和一小段尚未烧完的灯烛,此灯柱为八九根细竹条外面缠

上一层3毫米的细纤维物质做成,直径约1.4厘米,是现在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灯柱。

不过行灯灯盘较浅,容油少,如果以卮状器作为储存灯油的灯体,灯火就能持久燃烧,这种灯即为卮灯。

江苏徐州市博物馆藏西汉豆卮组合铜灯▼豆卮组合铜等高

7.8厘米,直径8厘米,由两个豆形灯和一个卮形灯体组成,

两灯盘可旋开分別使用,亦可同时点燃。

卮形灯体可以储存燃料,卮底有一孔以插板锁闭,开启后可以承接燃料。

合成

后也为一卮灯,集灯和储存燃料功能干一体,便于出行使用,而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中的“观牍图”石刻画像中人物所手持的灯,正是这种卮形灯。

灯盘拉展开的豆卮组合铜灯▼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中”观牍图“石刻画像中卮灯影像▼除了连枝灯、行灯、器物形灯和动物形灯之外,汉代盛行各种人形灯。

四川出土西王母陶灯▼四川曾发现过多件汉代陶质西王母灯,这件西王母双盏油灯,高23公分,西王母高髻,正坐于龙虎座上。

龙虎座的两侧各有一灯盘。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传说

中的女仙之首,是仙山昆仑之神,昆仑上有不死之药,传说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拜访过西王母,这引起过无数汉代人无数美好遐想,此件西王母陶灯,正是汉代人好仙思想的生动体现。

河北省博物馆藏西汉“当户”铜灯▼西汉“当户”铜灯,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墓出土,高12、灯盘径8.5、盘高1.6厘米,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此灯为一胡人擎灯造型,胡人左手按左膝,右膝着地,右手上举支擎灯盘。

灯盘和人俑分体铸成,在胡人右臂之上用铜钉铆合。

当户灯细部▼汉人着衣皆右衽,即衣服有两前片,左边那片

包盖右边那片之上,也就是说领子看上去犹如应字母Y形,称为右衽;

而少数名族着衣皆为左衽,子曰:

“微管仲,吾其

被发左衽矣。

”也就是衣服右片包盖左边,此擎灯人身穿短衣而左衽,正为胡人。

当户灯线图▼灯盘壁上刻有铭文:

“御当户锭一,第然于。

这里的“锭”就是灯的意思,“当户”则为匈奴的官名,《史记·

匈奴列传》云:

“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置左右贤王,左右

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汉书·

宣帝纪》:

“诏单于毋谒,其左右当户之群列观。

”孟康注曰:

“左右当户,匈奴官名。

”由此可见,这件铜灯表现的

是匈奴官吏为奴仆举灯的形象,衣尾束长状拖曳于地,以稳

定灯座不致倾倒。

云南省箇旧市博物馆藏东汉铜俑灯▼与匈奴“当户”灯类似,

1989年云南省箇旧市黑马井村出士一件东汉铜俑灯,其人

为西南少数民族人物的相貌。

云南汉铜俑灯细部▼

此灯高40.5厘米,裸体坐状,尖脸大眼,高额骨,连鬓胡,头上用斜格纹带束发,《史记·

西南夷列传》有夜郎、滇、邛都的人皆魋结;

嶲、昆明的人皆编发的记载,由此可人物正是西南夷民,此俑双手各平举擎一灯盘,头亦顶一灯盘。

东汉人形吊灯▼

1974年在湖南长沙征集,灯高29厘米,灯长28厘米,由

灯盘、贮油箱和悬链三个部分组成。

灯盘呈扁圆形,盘心立灯钎;

灯钎旁有小口,当灯盘中灯油过多时,灯油就会由这个小口倒流回贮油箱。

贮油箱为人形,其身裸体,卷发、深

目、高鼻,作头昂匍伏状,双手前伸托灯盘,人体中空贮油。

作为吊灯,其吊链由一覆碗垂吊三条铜链组成,下端分别系住裸人的双肩和臀部,三条吊链长度和位置恰到好处,吊灯因而处于平衡状态。

覆碗形盖顶上立一鸟,展翅开屏,其上

方还有一条吊链和吊钩用以悬挂整个吊灯。

匠人在制作这件吊灯时,对灯的诸多结构做了精密的布置,灯盖与灯盘不在同一条垂直线上,所以,灯盖不会直接受到燃烟的熏染,另外三条吊链并不与灯盘相连,灯火燃起时,吊链不会档光而产生投影,其整体设计,让后世人大为赞叹,此灯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西哲亚里士多德有云:

“关于制造过程,一部分称为”思想“,一部分称为”制作“——起点和形式是由思想进行的,从思想的末一步再进行的功夫为制作。

”汉代的人形灯之人物形象,大多都为奴仆和俘虏或蛮夷屈从服务的姿势,显示着汉人权贵的一种骄横跋扈,甲骨文的中“光”字作如下图字。

甲骨文及金文中的“光”字▼为一跪着的人头顶火焰之状,头和头发都不能燃烧,头之火应该是一盏燃油的灯,这是奴隶时

代的典型画面,而到了汉代,灯具中还能见到这种形象,在南方广东广西一带的汉墓中,出土过多件人俑座灯,这些灯都属于明器,而人俑形象与“光”本形几乎一样,可见人类是多么难以摆脱野蛮!

广东汉墓出土明器人俑灯▼

带烟管的灯为汉代新创,烟管有单管和双管两种,其功能是将没完全燃烧的油烟和灰烬导入贮水的灯体内部,从而保持室内的清洁,另外还能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增大光

亮。

《释名·

释车》:

“釭,空也;

其中空也。

”釭也指中空的管状物。

所以这种中空有导烟管的灯就叫做釭灯,或直接简称

曰“釭”《,汉书·

外戚传》记赵飞燕成为皇后“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

”这里黄金釭,指的就是这种灯。

晋夏侯湛《釭灯赋》云:

“隐以金翳,疏以华笼。

融素膏于回槃,发朱辉于绮

窗。

”金翳、回盘都是现在所见到的汉代釭灯上的构件,又云:

“取光藏烟,致巧金铜。

”而藏烟,也正是釭灯的特性。

西汉三足鼎形带罩单管釭灯,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三足鼎形带罩单管釭灯,鼎腹内壁有薄薄一层白色水碱,证明其中原曾贮水,灯烟溶在水中,可使室内减少煤炱而保持清洁。

这件灯的灯盘有两层盘壁,

插置两片弧形屏板作为灯罩,灯盖如覆钵,套于2灯罩之上,灯盖顶伸出烟管,弯曲与下部鼎身联通。

西汉江都王墓出土双管釭灯▼

古代的灯都是燃油灯,点燃时间过长,釭灯烟管内废气充溢,空气对流就受到影响,相比于单烟管,双烟管灯的功能更具

完善。

这类灯具大多分体铸造后在组合套装,其烟道和灯座灯罩等部件,也大多可以拆卸,以便清洗和携带,而灯的造

型,也有动物及人物等多种样式。

“长信宫”灯1▼

“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整座灯由青铜分体铸造,铸成之后通体鎏金,鎏金也称火镀

金或银镀金,大致的工艺流程是先将金与汞合金齐涂抹在金

属器物表面上,之后烘烤器物,汞遇热化退,金则留存于器

面,现存早期的鎏金器物为战国的带钩,到了汉代,鎏金工

艺已极为成熟精湛,“长信宫”灯可谓其中典范,二千多年的

时间使灯上的金箔多有剥落,然而在灯光照射下,整个灯依

旧金光闪闪,华贵非常。

“长信宫”灯细部▼

灯型为一坐执灯宫女,着内衣,外罩交领右衽宽袖长袍,衣袍紧身、曳地、宽袖、交领,此为汉代典型的曲裙深衣,实物可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物。

宫女面容长眉细眼,鼻正嘴小,

梳髻覆簂,《释名·

释首饰》云:

“簂,恢也,恢廓覆发上也。

此簂亦即所谓的巾帼。

“长信宫”灯巾帼▼

整座灯分为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

内体中空,各部均可拆卸,宫女右臂高举,袖口为灯顶,整

个右臂与灯罩上方的烟道相通,形成烟管,“长信宫”灯为单

管型,因灯火燃烧而出的烟,由烟管进入灯具中空内部,从

而避免灯火燃烟薰黑室内。

灯罩由两片弧形屏板合成,置于

有槽的灯盘上,可以开合,犹如门扉,以调节光的亮度和照

射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座似豆形,灯盘中心有一竖针型

灯钎,可插蜡烛,各部件组合在一起时无法窥见内部,而长

信宫灯出土时各部件散落一地,从当时的发掘现场的照片中

当能看到灯盘与灯钎。

“长信宫”灯出土时状况▼灯座灯盘上刻有铭文9处,总计65

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诸多铭文刻于

不同时期,其中有“今内者卧”、“长信尚浴”今,内指的是皇帝,长信即皇太后居住的宫殿“长信宫”,所以此灯定名为“长信宫”灯,灯上另有有6处“阳信家”铭文,在满城汉墓的考古报告中,学者将“阳信家”定为西汉阳信侯刘揭之家,1981年5月,陕西汉武帝茂陵无名冢从葬坑出土了一批西汉铜器,其中有

16件也刻有“阳信家”铭文,研究者认为“阳信家”为汉武帝刘彻之姊阳信长公主之家,故而“长信宫”灯最初也为阳信长公主之物,最后才归中山靖王,成为其妻窦绾陪葬品。

“长信宫”灯侍女之坐姿及跣足▼“长信宫”灯持灯宫女是端正的坐也。

古时跣足是在君前示敬之意,身份低下者登堂入室内都必须

赤脚,《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记:

“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

褚师声子袜而登席,公怒,辞曰:

“臣有疾,异于人。

若见之,君将之,是以不敢。

”公愈怒,大夫辞之,不可。

褚师出,公戟其手,曰:

“必断而足。

”褚师声子即因没有赤脚而差点被杀,后世直到《隋书·

礼仪志》仍要求云“极敬之所,莫不皆跣。

”此持灯侍女正是跣足,加之头部微俯,整个身姿也因此给人以一种卑微而恭谨之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少学者都说“长信宫”灯和其他类似灯具一样,宫女中空的内部盛水以容纳烟炱,其实此灯底部有大孔,并不能贮水,他们之所以因袭旧说,恐怕是从未近距离周详地观察过这座名灯的原因,治学不同于泛泛的欣赏,只有踏实地深入,方能浅出,不然稍不留神,种种特例就这样不客气地让我们出洋相。

灯通高48厘米,宽30厘米,重15.78公斤,如此之大之重的灯具实为稀见,加之铭文记录,可以断定这件灯具只能是

皇家才能使用的奢华重器,现存的汉代的青铜灯具为数不少,唯长信宫灯结构最为复杂,结构也最为精巧,同时宫女的面目和表情刻画细腻,人物整体线条与合理的比例。

又使此灯成为一件优秀的人像雕塑,故而故而“长信宫”灯一直自出土复原后,即被奉为汉代艺术品中的巅峰之作,是一件独一无二稀世珍品。

国家博物馆藏彩绘鸿雁衔鱼铜灯▼

彩绘鸿雁衔鱼铜灯,高52.6厘米,长34.6厘米,宽17.8厘米,1985年山西省朔县城西照十八庄一号墓地出土。

这座灯的造型为一伫立的衔鱼水禽,水禽如雁,《说文·

鸟部》记:

“雁,鹅也。

”《广雅·

释鸟》云:

“凫,鸭也。

”古时凫、鸭、鹅、雁之名相通,这些水禽常连类并称,所以人们又称此灯称为雁鱼灯。

灯的所有部件都由青铜铸成,雁额顶有冠,两眼圆睁,颈长体肥,雁喙大张,回首衔鱼一条。

灯座设在雁身之上,一侧有柄,灯罩由二块弧形屏板合成,上部插入鱼腹,下部插入灯盘圈壁沿中,可左右开合,转动灯盘即能调节灯光,鱼身为灯罩,而雁首和雁颈中空与雁身相通,为灯的导烟管,雁腹内盛水,灯炱由鱼腹经雁颈烟管溶入雁腹水中。

彩绘鸿雁衔鱼铜灯▼

雁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蹼大而平,以承载并稳定整个铜灯。

这件灯具并没有鎏金错银,而

是施以漆彩,青铜器上的漆彩工艺,源于上古陶器漆物彩绘,西汉时更为发达,雁冠绘红彩,雁、鱼通身施翠绿,并在雁、鱼及灯罩屏板上,用墨线勾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虽历经

两千多年,但铜灯出土时,灯上的这些色彩仍然艳丽异常。

漆彩是指以采自天然漆树的树脂,也就是将生漆髹饰于铜器表面,待其稍干后再施以丹砂等矿物颜料和靛青等植物颜料与原漆调和成的各种色漆,色漆干后器物表面即形成各种色泽合成的纹饰,在青铜器物上施以漆彩,不单单是为了色彩纹饰以作装饰,其还有防止铜器锈蚀,与现代金属器材表面喷漆防腐防锈类似。

楚墓中漆彩多以红、黄为主,纹饰流行气云纹。

雁鱼灯在汉代十分流行,雁是季节性迁徙鸟类,冬南夏北,古代人视之为一种信鸟,传说能保平安,另《仪礼·

士昏礼》

记:

“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仪礼·

士相见礼》云:

“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以布,维之加索,如执雉。

”,由此可见古人

以雁作为缔结婚姻的纳彩或大夫相见的贽礼,官宦大家奉之为吉祥的瑞禽,有的灯仅仅以一只雁足为灯。

雁足灯

以雁为造型的青铜器为数不少,历年来出土的雁鱼灯也不止一件,论造型生动、设计精巧、工艺考究,以山西省朔县出土的这件为最。

除了羊灯之外,六畜中的牛也是汉代釭灯的常见造型。

西汉刺庙牛灯▼西汉刺庙牛灯,通高50厘米,长40厘米,

宽25厘米,1949年湖南长沙桂花园出土。

灯体似如一水牛,双耳下垂,体肥腿短,牛身中空,从肩背两侧作圆管状向上

竖延后向内折曲,与一带喇叭状罩扣合,牛身背驮带柄圆灯盘,盘中立灯钎,边缘设槽,用以安放屏板,腹部右侧刻有“刺庙牛镫四,礼乐长监制”铭文,或为汉景帝刘启四世孙,也就是刘邦七世孙长沙王刺王建德宗庙之器,此灯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东汉云纹铜牛灯,1975年江苏睢宁刘楼出土▼

牛灯中最精美的一件是1980年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

出土错银铜牛灯。

东汉错银铜牛灯▼

整个灯为一伫立之牛,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牛背驮小圆亭形灯座,其上为带短小把手的灯盘,两片弧形

竖菱形镂空屏板构成灯罩,燃灯时金属屏板往往烫手,所以屏板上多设了个小纽环,可代以工具,根据风向和使用者的需要,移动屏板开合,镂空的菱形格状孔,又使灯更为散热和透光。

整个灯由器座、灯座、灯盏、灯罩、烟管五部分组装而成,各部分均可拆卸,以便移动和清洗,最上部为穹窿覆碗形灯

罩,覆碗的中央即为导烟虹管,下通牛首,牛腹中空储水。

以纳由烟管导入的灯炱。

此牛体型肥硕,蹄足短矮,双目圆睁,双耳耸立,低首作嘶

鸣状,牛尾卷曲螺旋上扬,通体错银,饰以流云纹、螺旋纹,并杂以龙、凤、虎、鹿、鹰等瑞兽,纹饰飞动流畅、精致飘逸,从而更承托出整个灯的富丽华美。

东汉错银铜牛灯错银纹饰及结构图▼

错金银又称金银错,是古代金属细工的装饰技法之一,战国开始流行,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或者金铺片,打牢坚固后再用错石将其打磨光滑,利用金属不同的颜色光泽来突出图案和铭文,以达到特别的装饰效果,这件错银铜牛灯可谓是当时错金工艺的造极之作。

东汉错银铜牛灯细部▼

与牛灯一起出土的还有“广陵王玺”金印及“山阳邸”铭雁足铜灯,可知这座错银铜牛灯原主人为是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广陵

王刘荆,故而此灯与长信宫灯一样,同为皇室大族所用的奢华之灯,工艺如此考究精细,也就顺乎清理了。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为该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把消烟除尘的烟管与灯体造型的完美融合的设计绝非易事,同类灯具中,雁鱼灯以雁颈为导烟管,长信宫灯以宫女衣袖手臂自然导烟管,都显得流畅自然,而南京博物院藏的牛形错银青铜灯牛头上多了一条烟管,湖南博物馆藏刺庙牛灯牛的双角上翘长弯,都显得不协调。

釭灯是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西

方的油灯知直到十五世纪才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18世纪时法国人肯开和瑞士人阿干德进一步用玻璃灯罩代替

铁皮灯罩,并完善了油灯和灯罩的一系列设计,从而初步解决了控制油烟污染的问题,不过中国釭灯发明虽早,但以后并没有普遍流行,甚至几近于没落,探其原因,恐怕还是光照角度和光照有其局限性,工艺繁复,制造成本又大大超过其他灯具,尤其受到瓷器的影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