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1926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9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docx

上海部编版六年级预初下册语文期末复习

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

古文

一、默写

(一)默写(共5分)

1.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2.,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

3.今夜月明人尽望,?

(《十五夜望月》)

4.,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石》)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山月似钩。

(《马诗》)

【答案】1.皎皎河汉女2.春城无处不飞花3.不知秋思落谁家4.咬定青山不放松5.大漠沙如雪

(二)默写(共5分)

1.纤纤擢素手,。

(《迢迢牵牛星》)

2.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日》)

3.日暮汉宫传蜡烛,。

(《寒食》)

4.,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5.,快走踏清秋。

(《马诗》)

【答案】1.札札弄机杼2.万紫千红总是春3.轻烟散入五侯家4.千磨万击还坚劲5.何当金络脑二

(三)默写(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2.________________,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3.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

(《学弈》)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1.盈盈一水间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惟弈秋之为听4粉骨碎身浑不怕

二、诗歌鉴赏

(一)《古诗十九首》

1.知识链接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首句标题,。

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浙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东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

心灵的觉悟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感情和思绪。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2.课文解析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字词解释

迢迢:

遥远的样子。

河汉女:

指织女星。

河汉,即银河。

擢:

伸出。

素:

白皙的。

札札:

织机发出的声响。

机杼:

织机的梭子。

章:

有花纹的纺织品,指整幅的布帛。

相去:

相离。

去,距离。

盈盈:

形容水清澈。

脉脉:

用眼睛表达情意。

(2)翻译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3)赏析点评

①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

《遥迢牵牛星》即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情节创作而成。

②“迢迢”“皎皎”互文见义,既写星,也写人。

③这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己。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议论概叹:

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星与牵牛星尽能脉相视而不得,流露出作者作为旁观者的不满和反抗之情。

3.感悟主题

《迢迢牵牛星》一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不满和反抗意识

4.写法鉴赏

(1)角度独特

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

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握素手”“泣沸零如雨”。

同时,“札札弄机杯”又是动态的描写。

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2)巧用叠词

的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独成。

练习。

(4分)一卷搞定一单元提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是产生与汉代的一首文人(文学体裁)。

(2分)

2.下列队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迢迢”形容遥远;“皎皎”形容明亮。

B.“素手”形容瘦手,形容手指细长。

C.“终日不成章”是说织女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匹。

D.“相去复几许”意思是说两人相距并不遥远。

【答案】1.五言古诗2.B

(二)《寒食》

1.知识链接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著有《韩君平诗集》。

2.课文解析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字词解释

春城:

春天的京城。

寒食:

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或106天,清明节前1-2天,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

皇宫里的柳树。

汉宫:

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

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递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

这里指天子的宠幸之臣。

(2)原文翻译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3)赏析点评

“春”点明季节,“城”点明地点,指长安城,“无处不”双重否定加强了背定的语气,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字动感强烈,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飞花”明写花实写风,落花飞舞,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寒食”点明节日。

“斜”明写柳枝飞舞,实际写风,动感十足。

唐代制度,寒食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烧。

三四句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展现了皇宫的特权以及近臣的专宠。

3.感悟主题

《寒食》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全诗用白描手法纪实,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承平盛世的歌咏。

4.写法鉴赏

(1)构思精妙

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

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人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

(2)用字传神

如“飞”字、“斜”字、“传”字、“散”字,角度独特,既写动态,也写出特别的姿态,把花、柳蜡烛、轻烟形象地勾勒出来,在写这些景、物之余,还暗写了风和人物的活动,可谓字字传神。

练习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 (人名)(2分)。

2.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春风拂面,杨花飞扬,宫柳轻斜,美不胜收."春城无处不飞花”成为当时流传甚广,皇帝都特别称许的名句。

B.寒食节在清明前两天,习惯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提倡简约。

日暮时分,皇官只好分发蜡烛照明。

C.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作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

D.“五侯”指汉成帝时封王皇后五个兄弟为侯,诗中借此典故委婉地讽刺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

【答案】1.唐 韩翊2.B

(三)《十五夜望月》

1.知识链接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

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

后出为陕州司马,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

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

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

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

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

王建又以《宫词》知名。

他的《宫词》一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描写唐代宫廷生活。

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

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2.课文解析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字词翻译

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

秋天的露水。

尽:

都。

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

在,到。

(2)原文翻译

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3)赏析点评

十五夜: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前一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

“树栖鸦”这三个字,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后一句进一步渲染中秋夜的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作者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有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宏大。

3.感悟主题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怀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4.写法鉴赏

(1)情景如画

再两句匀“中”“地自”“树”“恒”“冷露”“柱花”几个意象,既有视觉上所见,也有触觉、嗅觉的描绘,既有颜色还有“冷”的感觉和“桂花”的暗香飘动,既有对植物的描写,还有对动物的点染,这些意象展现了中秋夜色之美,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1)结尾隽永

作者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周大,含不露。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练习(4分)一卷搞定第二单元基础测试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B.“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C.“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中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答案】1.王建2.A

(四)《马诗》

1.知识链接

李贺(790-817),唐代诗人。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便英年早逝。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作想象

力极为丰富,经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的,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2.课文解析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①。

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燕山:

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②。

何时能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何当:

何日,何时。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这里指戴上金络脑。

清秋:

指清秋时节。

①诗的前两句属于景物描写,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旅宁静旷远的边疆战场景色。

②后两句诗人借马抒情,想象跨马奔驰的快意景象,强烈传达出企盼建功立业的情怀。

“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而“何当”一词把读者拉回到现实中,由此体会到诗人不被赏识重用之意,富有唱叹的意味。

3.感悟主题

《马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怀

4.写法鉴赏

1.比兴手法

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从句法上看,后两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地传达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2.用字传神

例如“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快矫健的风姿。

所以字句的锤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成功的因素之一。

练习:

普陀区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2分)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作者是人称“       ”的唐代诗人李贺。

2.(2分)下列对于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独特的边疆战场景色: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

光照耀下,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B.三、四句,诗人借马抒情: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立业呢?

C.诗人用比喻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燕山月似钩”中的“钩”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

十州。

”一句中的“钩”都是指一种武器。

D.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答案】1.(2分)五言绝句/五绝,诗鬼。

2.(2分)A

(五)《石灰吟》

1.知识链接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有《于忠肃集》传世。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以御史职随明宜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宜宗赏识。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于谦整伤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刺大军。

瓦刺太师也先挟英宗通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他忧国忘身,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评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2.课文解析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千锤万凿: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石十分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

好像等闲:

平常】

③首句点明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当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

全,全然。

清白:

指高尚的节操。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高洁清白的人。

3.感悟主题

《石灰吟》托物言志,借石灰自吟来表现诗人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

4.写法鉴赏

托物言志

诗中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一一于谦。

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高尚品格的石灰石,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位立志清白做人的一一于谦。

诗人借歌咏石灰石,自托其志,表现了高洁的情怀

练习(4分)一卷搞定第三单元拓展提高卷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本诗的作者是明朝诗人______________。

(2分)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石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B.“烈火焚烧若等闲”中,说的虽然是石灰石,但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的

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D.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在寓情于景,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答案】1.于谦2.D

(六)《竹石》

1.知识链接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兴化(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人,祖籍苏州。

康熙时为秀才,雍正十年(1732)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登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

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

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2.课文解析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根:

扎根,生根。

原:

本来,原本。

破岩:

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

折磨,挫折。

击:

打击。

坚劲:

坚韧,刚劲。

任:

任凭。

尔:

你。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利,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

后两句再深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洞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

诗人用“千”“万”两个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3.感悟主题

《竹石》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通过刻画劲竹的形象,表现诗人面对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面背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做骨。

4.写法鉴赏

托物言志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诗人郑燮高尚人格的化身,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并且托岩竹的坚忍顽强,言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做气。

练习(4分)一卷搞定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是一首(题材)诗。

(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自己的《竹石图》上。

B.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C.“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D.本诗借景抒情,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答案】1.咏物2.D

三、古文阅读

(一)《学弈》

1.知识链接: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属于“四书”之一,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孟子的言行,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媵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其中孟子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2.课文解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注释:

弈秋:

“秋”是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其为“弈秋”。

通国:

全国。

通:

全。

之:

结构助词,的。

善:

善于,擅长。

者:

……的人。

也:

表判断语气。

使:

让。

诲:

教导。

其:

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诲。

惟:

只。

虽:

虽然。

以为:

认为,觉得。

鸿鹄: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将至:

将要到来。

思:

想。

援:

取来。

弓缴(zhuó):

弓箭。

缴,系着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之: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弗若:

不如。

为:

因为。

与(yú):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曰:

说。

然:

这样。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说:

不是这样的。

①第一层(第一句),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所以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

②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

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