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2310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5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发现有很厚的灰烬,有的成堆,有的成层。

据此推断,北京人

A.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懂得狩猎和采集

C.已经会使用和管理火

D.学会农耕和纺织

2.据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能够

A.种植水稻B.种植粟C.使用青铜器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3.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黄帝B.炎帝、蚩尤C.黄帝、蚩尤D.黄帝、尧帝

4.在我国远古时代中,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物是

A.尧B.舜C.禹D.启

5.与“公元前1046年”、“牧野决战”、“商朝灭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夏朝建立B.商汤灭夏C.武王伐纣D.国人暴动

6.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

这些地名称谓的由来是源于西周初年实行的

A.分封制B.郡县制C.禅让制D.世袭制

7.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目前是世界上目前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利簋D.青铜面具

8.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所发现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

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行书

9.孔子被称为“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

”要了解他的思想应查阅

A.

B.

C.

D.

10.“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与此相关的人物是

A.周武王B.秦始皇C.刘邦D.汉武帝

11.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规定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此举

A.有利于文化发展B.便利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全国统一D.加强对地方管理

12.“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此次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刘邦起义C.黄巾起义D.八王之乱

13.为解决下表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中央人口

450万人

中央辖郡

15个

封国人口

850万人

封国辖郡

39个

A.实行“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统一铸造五铢钱D.实行盐铁专卖

14.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豪强地主势力强大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5.改变了“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情况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B.造纸工艺的改进

C.医学技术的进步D.天文历法的完善

16.这本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的作者是

A.蔡伦B.张仲景C.华佗D.张陵

17.这本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是

A.《春秋》B.《史记》C.《缀术》D.《大明历》

18.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如图所示,通常将节气注明在日期的下方。

注有节气的日期有

2021年1月份日历

A.1月1日1月2日B.1月24日1月25日

C.1月6日1月24日D.1月6日1月20日

19.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20.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宣示表》B.《张猛龙碑》C.《兰亭序》D.《洛神赋图》

21.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他是

A.贾思勰B.刘徽C.祖冲之D.钟繇

22.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这本书是

A.《伤寒杂病论》B.《山居赋》C.《水经注》D.《齐民要术》

23.下列是某单元的部分课题目录,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4.图中所示的是小史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图(部分),其中“?

”处应填入

A.西周B.秦C.西汉D.西晋

25.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公元280年可表述为

A.公元3世纪70年代B.公元2世纪80年代

C.公元4世纪80年代D.公元3世纪80年代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1)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北方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

(2)小史认为北方人口的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他的说法正确吗?

简要说明理由。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出现,但直到西汉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范围仍比较有限。

铁犁牛耕在中国古代的推广普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春秋战国为其初始阶段;秦西汉为其推广时期;东汉以降为其普及时代。

”铁犁牛耕作为农用工具动力和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对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发展影响至深。

当有条件使用先进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时,农民显然不会拒绝。

——李伊波、樊志民《从汉代牛耕画像石分布看西汉铁犁牛耕的推广因素》

材料二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总结以往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示意图

材料三在南北长期分裂对峙的情势下,南朝各代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增强国力,大都比较重视发展生产,推行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安抚流民、减免赋税等政策和措施,对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用工具动力和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主持修建都江堰的历史人物,并概括都江堰的主要功能。

(3)综合以上材料,总结推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主要内容及影响如下:

主要内容

影响

政治

1.确立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并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分析这次改革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点。

三、论述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

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

与此同时,我国的穿井术也传入大宛。

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以及大夏的石榴,大宛的葡萄、苜蓿、芝麻,安息的胡桃等植物也相继传入中国。

此外,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也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声律,古典歌舞场面为之一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的历史人物。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发现有很厚的灰烬,有的成堆,有的成层。

据此推断,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和管理火,有灰烬说明北京人使用火,灰烬很厚,说明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会管理火,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居民会种植水稻,A符合题意;半坡居民种植粟,B排除;夏商周时期进入青铜器时代,C排除;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D排除。

故此题选择A。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A符合题意;蚩尤、尧与“人文初祖”无关,BCD排除。

故此题选择A。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远古时期,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造福了人类,C符合题意;ABD项人物与“治水”无关,排除。

故此题选择C。

5.C

【详解】

根据题干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C符合题意;夏朝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A排除;商汤灭夏发生在公元前1600年,B排除;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末年,D排除。

故此题选择C。

6.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燕”“齐”“晋”最早来源于西周分封诸侯国的名称,CD早在西周前就有,B是秦朝大规模实施的。

故选A。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B符合题意;四羊方尊造型奇特,A排除;利簋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C排除;青铜面具与“是世界上目前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不符,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符合题意;BCD项文字出现在甲骨文之后,排除。

故此题选择A。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记录,能够体现孔子的思想,B符合题意;《道德经》反映的是老子的思想,A排除;《孟子》反映的是孟子的思想,C排除;《墨子》反映的是墨子的思想,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10.B

【详解】

材料“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的史实,B符合题意;周武王建立西周,A排除;刘邦建立西汉,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发展,A符合题意;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排除;秦始皇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全国之后,C排除;郡县制的推行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排除。

故此题选择A。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朝法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符合题意;项羽刘邦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B排除;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C排除;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D排除。

故此题选择A。

13.A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仔细观察框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表中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行“推恩令”。

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都属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D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图片没有体现豪强地主势力强大,A排除;图片内容没有反映社会局面比较安定,B排除;母后主政皇帝无权没有体现“宦官专权”,C排除。

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15.B

【详解】

根据“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用树肤、麻头及破布、鱼网为原料,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改进造纸术,A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医学方面的信息,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天文历法方面的信息,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16.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300对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B符合题意;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A排除;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等,C排除;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1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符合题意;《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而写,不是通史,A排除;《缀术》是关于数学方面的,C排除;《大明历》是关于历法方面的,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史记》的作者、地位。

1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通常将节气注明在日期的下方。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它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1年1月份日历注有节气的日期有1月6日是小寒,1月20日是大寒,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及日历可知ABC项不符,排除。

故此题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19.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

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符合题意;B项是楚汉之争时期战役,不符合题意;C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D项东晋时期的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C符合题意;《宣示表》的书法是小楷,A排除;《张猛龙碑》为正宗北碑书体,与王羲之无关,B排除;《洛神赋图》是画作,D排除。

故此题选择C。

2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C符合题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A排除;刘徽与材料“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说法不符,B排除;钟繇是书法家,D排除。

故此题选择C。

【点睛】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2.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以及治荒的方法,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D符合题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关于医学方面的,A排除;《山居赋》与农业无关,B排除;《水经注》是地理名著,C排除。

故此题选择D。

23.D

【详解】

根据目录“三国鼎立”“西晋”“北魏”等可知,图片目录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目录没有涉及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A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B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在秦汉时期,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归纳这一时期历史特点。

24.B

【详解】

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故朝代更替表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秦,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

故此题选择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朝代的先后顺序。

2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之前的时间称为公元前。

每100年为1个世纪,每10年为一段,第几个10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

故280年为公元3世纪80年代,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时间不符,排除。

故此题选择D。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熟知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

26.

(1)南方(向南迁徙)

(2)同意

理由:

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详解】

(1)根据图片“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可知,人口迁徙的方向是南方(向南迁徙)。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他们不但为江南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所以小史认为北方人口的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意他的说法。

27.

(1)铁犁、牛耕(铁器、牛耕)

(2)人物:

李冰

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两点即可)

(3)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的重视(若答生产工具、水利工程、政府的重视也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铁犁牛耕作为农用工具动力和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对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发展影响至深。

”可知,我国“农用工具动力和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标志是铁犁、牛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根据材料二“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总结以往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可知,主持修建都江堰的历史人物是李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也能水运。

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3)综合以上材料可知,推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的重视等。

28.国君:

秦孝公

特点:

内容广泛(全面)、比较彻底、成效明显(两点即可)

措施:

改汉姓、穿汉服(意思相近亦可)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

正确的改革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改革驱动发展、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点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可知,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秦孝公。

第二小问,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可归纳出内容广泛(全面);根据“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等可归纳出比较彻底;根据“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归纳出成效明显。

(2)根据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姓”“改为汉姓”反映的是改汉姓;“北魏服饰变化”反映的是穿汉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改汉姓;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等。

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综合以上材料,以上材料反映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点有:

正确的改革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改革驱动发展、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29.张骞

答案示例:

观点: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

自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日益密切,商人们将中国的丝织品、冶铁技术、井渠法、穿井术等传入西域各国,把西域的特产例如毛布、毛毡、汗血马、石榴、葡萄、核桃、芝麻等植物也相继传入我国。

此外,西域的乐器、乐曲、舞蹈等也传入我国,给我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音律。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这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的历史人物是张骞。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

与此同时,我国的穿井术也传入大宛”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方面的信息,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