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8486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区级联考】福建省福安市环城区片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平台,下图是小历同学学习隋朝历史构建的时间轴,请你指出图中②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凿运河

D.创立科举

2.以下关于隋朝大运河(如下图》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以洛阳为中心

B.开凿于隋文帝时期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在历史上,和隋朝的统治比较相似的朝代是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两晋

4.“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

在我国历史上,以“贞观”为年号开创著名治世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亲

5.唐太宗说:

“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

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由此可见,唐太宗

A.重视吏治B.任用贤才C.戒奢从简D.虚心纳谏

6.“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

”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发展B.吏治清明C.人才济济D.生活奢侈

7.《旧唐书》称:

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但有人说:

“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创立了殿试制度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不拘一格用人才

D.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8.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发撕时,发现了许多青瓷、白瓷和亮丽的三彩陶器等文物,由此可以判定该古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唐朝时期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的事件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的开放意识和刻苫精神?

A.

B.

C.

D.

10.如图所示农具,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适于精耕细作,它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农具是

A.汉代的耧车

B.唐代的筒车

C.唐代的曲辕犁

D.宋代的秧马

11.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复杂而动荡的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

“他”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12.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能深刻反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来华

13.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

唐招提寺是友好往来的见证

A.唐朝与波斯

B.唐朝与新罗

C.唐朝与天竺

D.唐朝与日本

14.下列与如图所示内容相匹配的主题是唐代

A.社会变革

B.国家统一

C.政权并立

D.繁荣开放

15.以下关于五代十国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结果

B.各政权之间友好交往,和平共处

C.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D.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6.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该诗讲的是哪位皇帝?

( )

A.隋文帝B.唐高祖C.宋太祖D.元世祖

17.宋朝儒学大师朱嘉说: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

A.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B.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8.岳飞在词《满江红》中写道:

“靖康耻,犹未雪。

”这里的“靖康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宋夏战争

C.金灭北宋

D.宋金和议

19.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以辽、宋、夏、金的并立为历史背录,建立辽国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20.某同学为辽、宋、夏、金的历史设计了如下示意图,其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是

A.

B.

C.

D.

21.《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此记载最能表明末朝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现象是

A.商品买卖开始使用纸币

B.出现新的商业区---草市

C.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

D.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22.宋朝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追溯其原因,与下列哪项政策措施密切相关?

A.杯酒释兵权

B.分割宰相权力

C.重文轻武政策

D.设置转运使

23.对联“青山有幸坦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中评述了两位历史人物,他们是

A.岳飞、赵构

B.岳飞、秦松

C.文天祥、秦桧

D.文天祥、赵构

24.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25.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

以下历史遗存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宋代国家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26.史载蒙古草原“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戮。

”在历史上结束这一混乱局面,统治蒙古的是

A.完颜阿骨打

B.铁木真

C.忽必烈

D.耶律阿保机

2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辽朝

B.西夏

C.金朝

D.元朝

28.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

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B.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C.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页献

D.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都

29.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新民族是

A.傣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30.“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建立刺史制度

B.建立三省六部制

C.建立行省制

D.实行郡国制

二、判断题

31.在元朝时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行政区,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专门负责管理西藏各项军民事务。

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说法?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32.中国历史上的治国经验,无论是“治世”的成功经验,还是“乱世”的惨痛教训,都值得认真总结,引为鉴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不计资历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

材料三: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优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摘自XX百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其经济上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亲的用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治国安邦之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其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的重大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所获得的有益认识或后示。

33.两宋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公元20年到500年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地区都变得更为寒冷。

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少数民族慢慢地向中原地区移动,而早已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加上江南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

——许倬云《许悼云说历史:

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其根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提高。

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汉代到南宋时期,我国主要经济区的分布(颜色越深代表所示地区经济越发达)

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两种基本情形。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

结合所学知识,指山这一时期引进的水稻品种。

(3)材料二说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为了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机构。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其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现象。

并分析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所述内容的联系。

四、论述题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

……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科举制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南陈统一全国,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605年,开始开凿运河,618年,隋朝灭亡,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隋朝,589年,灭南陈统一全国;隋朝建立的时间是581年,注意这一区别。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605年,隋炀帝开始开凿运河,故B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隋朝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五大水系,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故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秦朝和隋朝相似,都在大分裂后实现了统一,都是二世因暴政而亡,都开创了重要的制度,故C符合题意。

夏朝、西周、东晋的时间依次是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317年——420年,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李世民年号贞观,在位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故B符合题意。

隋文帝是开皇之治,武则天创立武举,唐玄宗是开元盛世,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太宗以汉文帝不愿意花费金银去建露台为例,也不想浪费民力,看以看出唐太宗节俭和爱护百姓的一面。

ABD三项均于节俭无关,故选C。

6.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

“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可知,开元初经济发展。

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7.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对人民来说”,她采取了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故D符合题意。

创立了殿试制度、不拘一格用人才,都是政治清明的表现,故AC不符合题意。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是从人民角度来说的,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唐朝陶瓷业发达,定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唐三彩都很有名,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玄奘历尽千辛万苦到天竺取回佛经,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一笔,故B符合题意。

ACD均不是向外国学习,故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唐代的曲辕犁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适于精耕细作,故C符合题意。

汉代的耧车用于播种,唐代的筒车用于灌溉,宋代的秧马用于插秧,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注意这四种农具的区别:

耧车用于播种,筒车用于灌溉,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秧马用于插秧。

11.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杜甫的诗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复杂而动荡的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故B符合题意。

李白是诗仙,白居易是诗魔,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应松赞干布请求,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民族关系,故C符合题意。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都是中外文化交流,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此问题。

13.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鉴真东渡日本,宣传唐朝文化,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故D符合题意。

唐朝与波斯不符合题意,唐朝与新罗是崔致远,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是玄奘,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气象、对外交往,反映的是唐朝的繁荣开放,故D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政权并立是指辽宋夏金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结果;北方战争不断,政权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发展;在分裂中又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陈桥驿”“著黄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宋太祖。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他即位后进行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7.B

【解析】

【详解】

北宋建立后,杯酒释兵权,设转运使,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

从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部分,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唐朝后期,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8.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靖康是宋钦宗年号,这一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故C符合题意。

澶渊之盟是宋和辽议和,宋夏战争是北宋和西夏的战争,宋金和议是南宋和金的议和,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辽朝,公元907年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故A符合题意。

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女真族建立了金,蒙古族建立了大蒙古国,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辽,907年建立,1125年被金灭;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被金灭;南宋,1127年建立;西夏,1038年建立,1227年被大蒙古国灭;金,1115年建立,1234年被大蒙古国灭,故B不正确但符合题意,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这说明宋代的商业已经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宋代重文轻武,杜绝了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但是,也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在和辽夏金作战中常处于劣势,故C符合题意。

杯酒释兵权、分割宰相权力、设置转运使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这是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对联,忠骨指岳飞的尸骨,佞臣指奸臣秦桧。

这体现了岳飞抗金深入人心,对秦桧”莫须有“的愤慨,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岳飞抗金深入人心,秦桧“莫须有”留骂名。

2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005年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

所以,宋辽的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都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宋代商标、交子、清明上河图、南宋海船,这些都从经济角度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故C符合题意。

宋代国家统一、民族政权并立、宋代民族融合都是政治角度,不是经济角度,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12世纪时,蒙古草原战争频繁。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故B符合题意。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忽必烈建立元朝,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2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故D符合题意。

辽朝、金朝在北方,西夏在西方,均没有统一全国,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页献是对玄奘西行这一史实的评价,故C符合题意。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都,均是对史实的陈述,不是评论,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观点”是对史实的评价。

2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就是回族,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元朝国土辽阔,为有效管理地方,实行行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

刺史制度是汉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郡国制汉初地方机构,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元实行行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1.不同意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在元朝时期,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专门负责管理西藏各项军民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点睛】

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

32.

(1)民本思想.措施:

轻徭薄赋;不夺农时;

(2)唯才是举魏征

(3)安史之乱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4)以人为本,重用人才,保持稳定建立和谐社会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民本思想,他采取了轻徭薄赋;不夺农时的措施。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中“唐太宗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可知:

唐太宗的用人特点是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魏征直言进谏,唐太宗重用他,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称为“一代名相”。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可知: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

例如,以人为本,重用人才,保持稳定建立和谐社会等。

33.

(1)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

(2)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技术的稳步发展。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商业繁荣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占城稻。

(3)市舶司

(4)古代经济中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在南宋,这一过程完成。

北方农民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可知: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两种基本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

(2)根据所学和由材料二“其根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提高。

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可知:

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是,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技术的稳步发展。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商业繁荣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占城稻,其种来自占城国(今属越南)而得名,宋真宗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

性早熟、耐旱、粒细,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

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

(3)根据所学可知:

宋朝为了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

(4)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

古代经济中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在南宋,这一过程完成。

大批北方移民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

【点睛】

古代经济中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在南宋,这一过程完成,掌握这一基本史实。

34.

(1)隋炀帝

(2)观点:

隋唐时科举考试公平公开。

论述:

隋唐时科举制自产生之日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国家凭借学子自身的才能,采用公平竞争的办法择优选拔。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结论: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开平等的竞争机会。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

例如,

隋唐时科举考试公平公开

隋唐时科举制自产生之日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国家凭借学子自身的才能,采用公平竞争的办法择优选拔。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开平等的竞争机会。

【点睛】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掌握这一基本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