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2791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docx

第13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什么是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答:

(1)国际传播的含义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已存在。

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

(2)国际传播的主体

①国家——国家是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

②国际机构(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如联合国等。

③超国家机构(supranationalorganizations)——指其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或范围内对成员国政府拥有拘束力的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alliancesandregionalblocs)——制度化程度不如前二者高,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华沙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trans-nationalorganizationsandmovements)——非政府的跨国组织或团体,例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环保组织、世界妇女大会等等。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sub-nationalgroups)——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

在许多场合,这些团体、组织或集团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对外政策以及各种国际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

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2.什么是全球传播?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全球传播?

答:

(1)全球传播的含义

在20世纪末,全球传播(globalcommunication)问题成了举世瞩目的新焦点,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关于什么是全球传播,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

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2)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

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卫星通信技术、跨国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媒介的发达和普及,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们所带来的,是远距离传播的信息量与质的飞跃以及不同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信息交流的普遍化和日常化。

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

而在全球传播当中,在国家和政府问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这里既包括各种各样的跨国活动团体,也包括以开拓世界市场为目的的企业,还包括活跃在电子网络上的众多个人。

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的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如国际电话、传真、个人电脑以及因特网上电子邮件、数据库等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的手段和工具,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人们关心的对象与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和本民族,他们还必须作为“地球村”的一员而思考和行动。

⑤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但与此同时,由于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和信息传播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摩擦、碰撞和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3.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答:

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产生着世界性的影响。

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普遍冲击以及中国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所起的巨大作用,就是其最好的例证。

(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政治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是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的变化。

(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是当今时代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

与此同时,它还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文化传播的背后,还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利益关系。

4.随着跨国卫星电视的发展,传统的国际广播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1)传统的国际广播

国际广播曾是国际传播中最重要的电波媒介,它的基本特点是:

①它特指短波电台的对外播音;②运营机构一般是政府或公共机构;③节目一般是专门为外国人或海外侨民制作的,内容以新闻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本国政策、介绍本国情况。

(2)跨国卫星电视发展对传统国际广播的冲击

这种传统的国际广播的作用和影响,正在受到新兴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的冲击。

这主要表现在:

①新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以影像传输为主;②其运营和节目提供者除少数政府或公共机构外,主要是商业媒介;③卫星电视的节目一般不是为海外观众专门制作的,大多是直接转换国内频道,节目内容除了新闻和信息服务以外,电视剧、电影、大众娱乐、体育、MTV等等占据了主要部分。

④国际传播媒介过去主要执行对外宣传功能,而如今则担负起了全面的文化输出的任务。

5.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反映了什么性质的问题?

答:

现行的全球性信息系统并不是一个机制合理、结构平衡的系统,而是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状况。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当今世界上“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②少数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不平等结构;③这种结构维护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而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置于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

(2)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的性质

在信息时代,信息不仅作为一种基本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它含有特定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

6.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其实质。

答:

(1)“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

这个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提出了“消除信息领域的殖民化”和“创造新型国际传播秩序”的口号,以不结盟运动的各种论坛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舞台,与以美英为主的发达国家进行了频繁的交锋。

②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以后

这是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

麦克布莱德委员会附属于教科文组织,其设置目的是调查世界信息流通的现状,探讨建立“新秩序”的方法和途径。

该委员会中发展中国家代表居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孤立。

《麦克布莱德报告》在多方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和要求,其发表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取得论战的胜利。

其后,西方发达国家组织反击,美英相继退出教科文组织。

③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直到现在

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不得不做出某些退让,但关于建立“新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目标和原则,一直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坚定支持。

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跨国传播中的信息主权以及文化冲突问题成为人们新的关注内容。

(2)“国际传播新秩序”论争的实质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西方国家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信息在全球的自由传播,即通过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控制,从而使其依附于西方国家的利益。

而发展中国家则力图打破这种被控制的局面,争取文化和信息传播的自主权,维护本国的意识形态稳定和文化安全。

7.《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有哪些要点?

答:

《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是1976年不结盟国家在印度举行首脑会议发布的宣言。

这个宣言的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

(1)地球世界上的信息流通处于严重的不合理和不平衡状态。

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绝大部分国家只是发达国家传播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

(2)这种状况有使殖民地时代的统治与依附关系恒久化的危险。

换句话说,它导致着极少数国家对“传播什么”以及“怎样传播”的信息决断权的绝对控制。

(3)世界的信息发布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几家大通讯社手中。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了解外界的情况必须依赖于它们,甚至连自己的形象受到歪曲也只能被迫忍受。

(4)阻碍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现行信息依附关系是殖民制度的后遗症。

(5)在信息手段受到少数国家垄断的状况下,所谓“信息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不仅如此,它还意味着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客观、正确地传播信息和获得信息的权利在事实上受到剥夺和否定。

这个宣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成为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指针。

8.解释下列名词概念:

《大众传媒宣言》、《麦克布莱德报告》、《塔罗瓦尔宣言》

答:

(1)《大众传媒宣言》

《大众传媒宣言》是教科文组织1978年通过的一个宣言。

其初衷是要发表一项关于传媒规范的共同宣言。

但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意见的冲突,这个宣言最终成为了一个妥协的产物,它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

因此,这个宣言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甚至在新闻传播学界也没有引起多大反响。

(2)麦克布莱德报告

《麦克布莱德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

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

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

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塔罗瓦尔宣言》

《塔罗瓦尔宣言》是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WPFC)于1981年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所发表宣言。

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当时美国的里根政府对《塔罗瓦尔宣言》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9.试析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

答:

新闻选择通常体现着传播媒介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国际新闻的选择加工是有一定价值标准的。

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研究揭示,流通于世界的国际新闻的大部分,都是根据西方的新闻价值标准而选择和加工出来的,它们服务于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这主要表现在把美国和西欧描述为文明、民主、进步的象征;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问题,而且往往与动乱、战争、落后、愚昧等消极印象联系在一起;西方媒介通常仅挑选发展中国家的“坏新闻”加以报道,而且充满了文化的偏见。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传播学会曾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进行了一项题为“媒介中的外国新闻”大型研究。

这项以29个国家为对象的研究显示:

(1)国际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标准,这在全世界任何媒介中都可以发现;

(2)所有的传播媒介,都突出强调报道本国的事件或人物;

(3)在西方媒介支配着世界的新闻生产和流通的情况下,美国和西欧在世界各地都是最经常的新闻话题;

(4)仅次于美国和西欧的,是关于纷争、灾难或混乱的“异常事件”话题;

(5)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除非作为“异常事件”的发生地得到报道,否则很少出现在国际新闻当中;

(6)国际新闻的主要提供者是少数几家西方大媒介和通讯社,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媒介只能从这样一些外部信源那里“选择”或“翻译”新闻,仅仅起到一种“二次把关”作用。

可以看出,在西方传媒的报道中,发展中国家不但存在感弱,而且往往受到歪曲性的报道。

西方资本主义媒介并不是公正、客观的报道国际新闻的,而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新闻价值体系,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仅是少数发达国家维护自己现存的支配地位和利益的手段,而且是推行新的全球战略的工具。

10.什么是信息主权?

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答:

(1)信息主权的含义

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自主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2)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信息主权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使各国国内信息系统与全球信息系统连成一体,国内系统受到国外因素更为直接的影响。

来自外部的信息干扰,有可能使一国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使国家失去危机管理能力而陷于混乱。

尤其是在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结构下,传播弱国的信息主权没有任何保障,这种状况使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

因此,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资源和传播制度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障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

11.试析冷战结束后个别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

答:

冷战结束后,个别超级大国并没有放弃争霸全球的战略,反而加快了实施这一战略的步伐。

其主要策略是:

(1)直接使用军事手段对其他主权国家实行高压政策。

(2)使用经济制裁、经济掣肘或制造金融动荡来左右别国经济局势。

(3)使用信息手段来干预别国内政,如利用民族矛盾挑动他国内战和分裂,利用反体制势力或“人权”问题制造他国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等等。

在跨国传播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信息手段可以说已经成了个别强权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的最廉价、最常用的手段。

12.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

它有哪些特点?

答:

(1)文化帝国主义的含义

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

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苏利文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指的是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

另一位学者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在文化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最有力的制度化手段,因此文化帝国主义也称为“媒介帝国主义”。

在探讨媒介帝国主义之际,人们更关注两个极为现实的问题:

一是跨国传播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垄断,二是由这种垄断体制所形成的信息单向流通所产生的文化后果。

(2)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

一般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

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是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倾销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因此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

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

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李清照。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

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

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

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

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

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

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

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

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

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

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

“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

”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

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

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

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

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

还吵着闹着多看几本名着。

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

渐渐的,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两个人读的乐趣大,而两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全家一起读的乐趣大。

于是,我便发展“业务”带动全家一起读书……现在,每每遇到好书大家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书”,当我说起我最小应该让我的时候,却没有人搭理我。

最后还把书给撕坏了,我生气地哭了,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对外婆说:

“孩子小,应该让着点。

”外婆却不服气的说:

“我这一把年纪的了,怎么没人让我呀?

”大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读书让我明白了善恶美丑、悲欢离合,读一本好书,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教你辨别善恶,教你弘扬正义。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

读一本好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

书是我的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了我;书是我的伙伴,跟我诉说心里话;书是一把钥匙,给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书更是一艘不会沉的船,引领我航行在人生的长河中。

其实读书的真真乐趣也就在于此处,不是一个人闷头苦读书;也不是读到好处不与他人分享,独自品位;更不是一个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

而是懂得与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

这才是读书真正之乐趣呢!

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我从书中受到的教益吗?

我阅读,故我美丽;我思考,故我存在。

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到:

我从读书中受到了教益。

当看见有些同学宁可买玩具亦不肯买书时,我便想到培根所说的话:

“世界上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许许多多的作家、伟人都十分喜欢看书,例如毛泽东主席,他半边床上都是书,一读起书来便进入忘我的境界。

书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标,读书,读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道”,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

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

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

读书跟吃东西一样,“此人吃来是蜜糖,他人吃来是砒霜”。

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

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所以,永远记得,这世间上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一定应当在合适的时候。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

“五十以学《易》。

”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

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

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

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

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

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

俗话说:

“第一印象最重要。

”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

培根先生说过:

“知识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

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

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

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

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

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

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

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

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

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英]莎士比亚)。

“一本新书象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