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34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docx

yd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规律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4、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5、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6、生产关系是指(A)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

7、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D)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D、公有制和私有制

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9、“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D)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1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D)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1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

15、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源于(D)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7、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9、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2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2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22、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3、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24、“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教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25、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27、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A)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

C、社会的阶级关系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8、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2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C)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B、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

30、英雄创造历史观点的前提是(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D、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31、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的制约的观点是(D)

A、宿命论观点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33、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3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35、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规律的改造D、人们可以自主的创造和消灭规律

36、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B)

A、唯意志论B、宿命论C、唯物论D、历史唯物主义

37、人类解放就是(C)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D、不受任何束缚

38、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是要受到(A)

A、生产发展的制约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的制约D、上层建筑的制约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ABC)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ABC)

A、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C、地球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资源

D、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

E、地理环境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CDE)

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E、它能加速和延缓社会的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ABD)

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社会意识是对科学文化的反映

D、社会意识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E、社会意识是对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6、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ABC)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C、它能被群众所掌握D、它有相对独立性

E、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的制约

7、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8、历史上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ABCD)

A、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直线性

B、自发分工的存在

C、阶级压迫和剥削阶级的偏见

D、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

E、农民和手工业者的阶级局限性

9、生产劳动的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是因为(ABCDE)

A、劳动是推动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促使社会形成的决定性力量

B、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源泉

D、从生产劳动的观点来考察人类历史,才能客观、全面的揭示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

E、劳动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奥秘的中心线索

10、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12、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涵义有(ABD)

A、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B、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或超前作用

C、科学技术在任何时代对物质生产都具有主导作用

D、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E、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内容有(ABCD)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

E、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1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它们(ABCDE)

A、决定其它一切社会矛盾B、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C、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D、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E、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17、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ABCE)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B、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D、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

E、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BDE)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监狱

C、语言学D、法院E、哲学

19、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BC)

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前者属物质范畴,后者属思想范畴

20、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它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2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CDE)

A、经济基础的变更会立即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发生根本变革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具有独立性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23、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4、“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25、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2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27、“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这种观点是(AC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2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ACDE)

A、社会基本矛盾B、民主制度的建立

C、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D、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E、社会的辩证否定,即“扬弃”

29、阶级产生经济前提是(BCD)

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剩余产品出现

C、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产品交换,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

D、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发展不足

E、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30、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ABDE)

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它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C、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解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

E、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

31、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为(ABC)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思想斗争D、军事斗争E、罢工斗争

32、“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CD)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3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3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D)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方法

35、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CDE)

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3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理由在于(ABDE)

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造成

C、人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人们预期的,不可能完全实现

E、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7、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就在于它(ABCDE)

A、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念B、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C、贯穿于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中的根本路线

D、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E、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38、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ACDE)

A、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B、人的本质是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

C、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本质只能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E、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3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正确性在于(ABCE)

A、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

C、认为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认为人的本质是指共同的人性

E、认为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40、自由与必然的社会关系在于(CDE)

A、二者是基本相同的B、二者是绝对对立

C、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D、自由是从必然转化

E、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1、人类解放的实现(ACDE)

A、彻底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B、指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

C、彻底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D、最终消除人对人的剥削关系、压迫关系、统治关系

E、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践

42、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在(ABCD)

A、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B、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C、人的解放程度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

D、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

E、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状态

三、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停地变革生产关系。

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保守的因素。

(2)不断发展着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要求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并不要求每时每刻都要变革生产关系,只是要求变革与其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或成为其发展桎梏的生产关系。

而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不仅不能变革,还要保持它的稳定性。

(3)该命题不懂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两种情形,把生产力要求变革不适合其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的情形,扩展到任何时候,因而是错误的。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旧的社会意识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消灭立即消灭。

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但是一种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它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消失后,往往不能立即随之消失,还要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但它迟早要消失。

(2)该命题的错误是片面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否定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了解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定力量。

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

该命题是正确的。

因为:

(1)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都起作用。

(2)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对社会作用所形成的“合力”推动的。

由于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目的、动机各不相同。

因此单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方向不同,有的起推动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作用大小也不尽相同,但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10、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包括英雄在内,所以,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个前提下,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也起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