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的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38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爱莲说的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莲说的教案.docx

《爱莲说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的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莲说的教案.docx

爱莲说的教案

爱莲说的教案

【篇一: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3、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留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说”是古一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

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作者及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因为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建造的房屋是用家乡的濂溪命名的,后人便称他为濂溪先生。

他推崇孔孟的儒家学说,同时继承了古代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了濂溪学派。

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军(“星子”是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

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

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朱熹以后,爱莲池的名声日益远扬。

四、整体感知1.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是读准字音及节奏。

2.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存在问题。

五、疏通文章

1、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学生无法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2、教师需要明确以下几个词:

●中通外直:

莲花的茎中空外直。

●不蔓不枝:

蔓和枝,两个词语为一种

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

“远”字,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

“莲之爱”: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

“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助词”,翻译成“的”。

六、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作者为

什么如此爱莲?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谦逊、质朴。

体态气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坦荡,不攀附权贵、不阿谀逢迎;“香远益清”芳香,用以说明君子的美名远播。

风度气韵: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重。

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

请一位同学把这些句子读一遍,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大家齐读这段话,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这篇文章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衬托:

(如果学生只能回答出衬托,要提示学生,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菊——正衬,牡丹——反衬。

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抱负、情趣、愿望和要求等。

像我们以前学过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涪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下面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本文作者所托之物、所言之志是什么?

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七、质疑问难

让学生根据本文所学,自主提问。

(教师要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充分地预设)下面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教师要发问。

第2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

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学生齐读第2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菊花虽好,却幽居独处,孤芳自赏;牡丹虽艳,却富贵荣华,正合世俗;唯有莲花,端庄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风范,生活在世俗而不为世俗所污。

前几天,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也背诵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

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

据历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骨。

他虽在各地做官,但俸禄甚微,来到九江时,他还把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

他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

黄庭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同学们,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

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去寻找一片净土。

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

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理想有关,当然也和当时的背景有关。

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同样伟大。

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篇?

?

【篇二:

《爱莲说》公开课教案(改)】

《爱莲说》

1、知识目标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

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

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

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

比如:

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

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

(如勿忘草:

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

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

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

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

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

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

(板书课题)(多媒体:

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2、学生板书课题及作者:

特别指出:

字正确写法。

二、解题质疑

1、文体解释:

表,记、说(杂文)、铭、序。

2、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

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

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

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这都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

3、挑战无标点原文,感受句读,学生点评。

4、听mp3录音,观看荷花视频。

5、自由朗读。

二、自读解疑,循序探究文章的语言美

1.提出自读要求(创设情境,课前播放古筝乐曲)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并认真研讨。

《爱莲说》是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反复揣摩,循序渐进。

大家可以分三步阅读,探究答案。

①第一步:

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②第二步:

边读边译,研讨不懂的语句

③第三步:

读思结合,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多媒体示范朗读,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3.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

根据课文注解,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蕃染濯溢谓鲜(多媒体:

分页展示翻译内容)

4.学生齐读课文

这一遍读的要求是:

读正确字音,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三、整体把握,深度感悟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有哪些人分别喜欢它们?

(ppt10)

2、思考讨论:

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找出直接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莲花外形的?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完成下表。

(ppt11-12)

明确描写句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教师随机点拨:

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明确]:

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

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教师随机提问:

作者把莲花比喻为哪一种人呢?

——君子

那么,什么是君子?

在你眼中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质?

(学生思考后作答)

4、想一想: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结合莲花图,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来对应莲花所隐喻的品质,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多媒体展示:

将君子的七种品质对应相应的莲花图表)

[明确]:

由此可见,莲花表现的品格:

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

(洁净而又庄重)正如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5、请同学们把这些描写莲花的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6、课文写了莲花,还写了哪几种花?

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这几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这些花的花语意义?

(ppt13)

请学生尽量读出应有语气。

[明确]: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

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读得不错。

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

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

作者认为:

在封建社会里,整个社会的风气是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也有少部分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选择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只有莲花一样的君子,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

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为人正直、庄重,有独立的人格。

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

但是当时社会这样真正的君子少,而追求富贵的人多啊!

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

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赞颂君子的坚贞气节,因此这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品文论人,整合提升。

(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

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地保持

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这在封建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

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

五、能力训练,习得语感

[过渡]:

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本文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

(边板书:

托物言志)

1、了解托物言志。

(多媒体演示:

播放概念)

[明确]: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寄托、传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抱负、志趣或某种品格志向。

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2、拓展延伸,举例说明概念。

(多媒体演示示例)

[教师点拨]:

以花为例。

其中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

比如: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莲花构成的。

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思考讨论]:

同样有些文章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也是写人。

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类文章并不鲜见,我们以前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我们曾学过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赞蜜蜂,热情讴歌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人民和我们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作者愿意像小蜜蜂一样忘我劳动。

不少这类值得传诵的名篇,作者所托之物虽小,但所言之志却不凡。

[教师启发]: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比如蜡烛何等的平凡,却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小结]:

我们周围的事物,由于它的形状、它的性质、它的“经历”有很多特点,往往有“寓意”。

例如梅花的耐寒,根的只讲奉献而不表现自己,粉笔的平凡、贡献大而“粉身碎骨”等。

这些事物都可以作为题目来写咏物言志的文章。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放图像)

[过渡]:

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感情的方法,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

”的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大家可以参照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

在纸上写一下,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

(但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例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冒风霜,战冰雪,总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到来。

正如谦逊无私、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

(多媒体示例演示,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我喜欢朱顶红?

?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播放多媒体配画配乐画面,再悉心品味一下莲花的无穷魅力!

七、课文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

《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

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

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

迄今为止许多人仍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进行描写,以《____赞》为题,要求通过描写的事物抒发感情,说明一定的道理。

3、搜集使用托物言志描写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莲花君子

生长环境:

高、直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

正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风度气质:

高洁美名远扬

托物

《四君子赋》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

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

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而不俗。

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

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

“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

吾以为:

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兰,幽而不病。

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

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

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竹,轻而不佻。

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

宋代苏东坡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菊,丽而不娇。

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

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

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

是谓:

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篇三:

《爱莲说》教案】

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案

年级:

八年级﹙上册﹚学科:

语文课题:

《爱莲说》主讲人:

黄靖201213000018时间:

2015年4月14日指导教师:

陈霞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衬托对比的修辞手法。

3.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

4.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和高尚节操的生活态度并树立自身崇高的道德追求。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相关辅导资料初读课文。

2.以读促译,反复诵读全文,了解莲的特点及作者爱莲的原因。

3.探究莲的高洁的品格以及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莲的高洁品格。

2.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和高尚节操的生活态度。

3.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衬托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分析法

5.小结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花,及简单说明喜欢的原因,引出莲花。

(开放式回答)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并且都有自己爱花的理由,今天我们将学习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爱莲花的原因又是什么。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及熟悉作者

1.“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也称“杂说”,属论说文范畴。

它的作用是解释义理,把自己的意思叙述出来。

往往用于表现作者独特的见解。

《爱莲说》就是对热爱莲花的嗜好所做的解说。

2.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道州营道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著有《周元公集》、《通书》、《太极图说》等。

三、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阅读课文,找出生僻字并请同学注音。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开放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引导)

四、深入感知文意,把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1.听优秀的课文朗读录音,教师进行指导

a.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语调要舒缓,语速要慢

b.要读出抑扬顿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c.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

?

不染,濯?

?

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

d.读排比句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

2.教师示范性朗读课文

3.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教师朗读小结:

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五、研读课文

(一)难词、句段释义,把握整体文意,请同学翻译句、段

(二)品位语言,领悟语感

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

(全班朗读、讨论)

1.作者如此爱莲,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特点的?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