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3993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docx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库全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

4.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A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D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

A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7.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原理》B《共产党宣言》C《资本论》D《反杜林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

A黑格尔B斯密C李嘉图D费尔巴哈E圣西门

2.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欧文B斯密C圣西门D费尔巴哈E傅立叶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就是:

A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B不能从本本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不能从某种既有的经验出发D要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看问题

4.恩格斯指出: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这段话说明:

A自然界、人类历史是第一性的,原则是第二性的B原则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原则是无关紧要的

5.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理论创新方面讲,就是:

A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B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C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D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 

6.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结合起来:

A中国实际B中国实践C中国历史D中国文化E中国国情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是:

A运用马克思主义B深入调查实际C解决中国的问题D进行理论创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承认对立统一B承认质量互变C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肯定与否定相统一的观点

2.现实性是指: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3.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5.《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思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8.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认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1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辨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1.古诗云: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1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

”这是: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4.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地上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然而却破坏了草地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1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D斗争性和同一性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结论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8.“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1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

20.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

21.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析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相统一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22.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

A表现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B就是单纯的量变C就是根本质变D量变也就是质变,质变也就是量变

23.“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2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D辨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26.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

27.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都认为实际是静止不变的

2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辨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29.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0.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B惟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31.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A可变性B无限性C不可逆性D连续性

3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

A创造物质B改变客观世界C自由地创造和运用规律D决定物质的形态

33.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

3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35.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矛盾双方的等同B矛盾双方的调和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D不包含对立和差别

36.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3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8.“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39.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0.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变化性B相对稳定性C客观规律性D客观实在性

41.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走自己的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2.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万物像旋风一样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辨证唯物主义

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E意识活动能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3.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世界是在人之外存在着的自在世界B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C世界是没有规律的各种事物的堆积D世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E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4.从起源上讲,意识是:

A感性认识的产物B理性认识的产物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社会性劳动的产物E语言发展的产物

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D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E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6.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E因果作用规律

7.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有: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C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D从现实出发,尊重客观规律E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9.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直接等同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C矛盾双方相互转化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E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0.应该把发展理解为: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B后来事物代替先前事物

C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D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E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1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实践决定认识

12.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3.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4.下列说法中,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有:

A日出东而落于西B水往低处流

C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E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材料分析题

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门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除了不同的回答。

先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

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之本,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换,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行的世界。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

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

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拿破仑描写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道:

“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评述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下面有三个哲学寓言的材料:

材料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摘自《吕氏春秋。

察今》

材料2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

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摘自《吕氏春秋。

察今》

材料3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摘自《淮南子。

人间训》

请回答:

(1)材料1刻舟求剑道贺材料2楚人过河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

其教训是什么?

(2)材料3塞翁失马的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

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

是什么?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

4.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说明:

(1)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2)为什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并说明以人为本思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5.下列为中国文化中深涵哲理的典故或成语:

材料1

 《老子》中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

九层之台,其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2

 《论衡》中说: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

后人引申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材料3

《后汉书。

丁鸿传》中说:

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杜渐防萌亦作防微杜渐。

请回答:

 这些典故所包含的哲理是什么?

为什么?

对我们在成长道路上有何指导意义?

6.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家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材料3

   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

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又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2、材料3同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2与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4)材料4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7.材料1:

万有引力是人类在17世纪发现的。

人类为什么能够在这一时期发现万有引力?

有人认为是因为在1642年诞生了它的发现者牛顿。

一位诗人充满激情地讴歌牛顿:

“世界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之中。

上帝说,生个牛顿吧,于是世界就一片光明。

”按照这种逻辑,如果历史上不曾诞生牛顿,或者牛顿小时候得场伤寒夭折了,人类就会与万有引力失之交臂。

按照这一逻辑推演下去,没有哥白尼,我们直到今天也弄不清太阳系的结构;没有达尔文,我们直到今天也不懂生物进化论;没有哥伦布,美洲在什么地方欧洲人直到今天也稀里糊涂。

材料2:

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是有契机的。

传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苹果落地给他的启发,瓦特发明蒸汽机是沸腾的热水产生出的蒸汽顶开了壶盖给他的启发,鲁班发明锯是一次带齿的茅草划破了手指给他的启发……这些传闻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其逻辑是真实的。

有人据此说道:

“我之所以没有做出伟大的发现或发明,是因为没有遇到机遇。

可是智者告诉我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发现。

”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辨证关系的原理予以解析。

(2)阅读材料2,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辨证关系的原理以及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剖析巴德斯的这一命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 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 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 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 付诸实践

2.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4.“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这段话强调的是:

A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C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5.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

A认识B实践C本质D现象

7.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8.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们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结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B.认识起源于经验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人的主观意识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5.下列属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的是:

A.孔子主张“生而知之”B.老子主张“不行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