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59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3一整段

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B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4、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实践的含义:

马克思主意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特点:

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各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   第一,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

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第二,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

这就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时制宜。

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本身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相辅相成的。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9、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自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又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得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毛泽东把它称为矛盾问题的“精髓”,认为如果不懂得这一关系,就等于不懂得辩证法。

10、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的中断。

关系:

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其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再次,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11、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内容:

首先,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

坚持辨证的否定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要采取辨证否定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既不能全盘继承和照搬,也不应全面抛弃和排斥,而应有鉴别、有选择地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2、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第二章

1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主体:

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4、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15、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认识。

二是从认识到实践。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解决,也是不可能解决的。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及其意义。

绝对真理:

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真理:

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意义:

(第一、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觉真理的对性就无所谓相对性,反之亦然。

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第四、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由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他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因此,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标准。

已被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逻辑证明必然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是不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18、真理和价值的辨证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19、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95第四段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的阻碍作用。

2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指导意义: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

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以及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P108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

)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A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B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主要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以及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

所以,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义视野,克服急功尽力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物质条件。

2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

26、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1)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2)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7、简述价值量的决定。

P145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因此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该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应该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须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补充: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P147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P148

29、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P152

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0、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P154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本身。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

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31、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P159-160

(定义: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