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4112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docx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

一、调整应试水平

1.良好的考试心态

充满信心,相信老师已经把考试所需要的知识都全面系统地教给了我们,相信三年的艰苦努力已经使我们具备了应付高考的能力。

准确定位,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把自己会做的都完成并做正确,这就是你最大的成功。

2.冷静的应考策略

要保证解题的准确率,就要做到细心审题,冷静思考,精确运算,规范表达。

把细心精致落实到审题、解答等各个环节中,做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沉着冷静。

碰到容易题不大意,遇到难题不畏难,不惊慌。

考试过程中要做到“会做的题不丢一分,不会做的题能得几分是几分”。

答题要注意条理清楚、卷面整洁、字迹端正。

3.合理的考试安排

考前5分钟,要浏览全卷,了解试卷的结构并对答题时间分配作大致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先易后难,遇到难题一定要先“做记号,绕道走”,选择一个最有感觉的选项,若在做完会做的题目之后,仍有时间,再回头做那些有记号的难题。

另外在最后几分钟内不要慌乱改答案,确信改后肯定正确,否则别轻易否定自己的第一感觉。

二、明确解题对策

1.“看”“练”结合,保持良好状态

看,要注意回归教材,落实基础,强化纠错;练,重在明晰思路,完善解题细节,保持状态。

看曾经做错的题,动手再练,清楚错在哪里,明白如何纠错;做新的习题要归类同化,明确考点,掌握方法,理解变式,高考复习中练习必不可少,建议每天保持30分钟练习量,每周至少完成一份限时的综合训练(要注意试卷质量,最好在老师指导下选择试卷)。

2.对准Ⅰ卷的主要考点,查缺补漏,提高复习效率

Ⅰ卷全部为选择题,具有基础性强、覆盖率高的明显特征,主要考查化学主干知识,即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化学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三、下列知识点在历届高考题的选择题中的出现率接近100%,是查缺补漏的重中之重,必须逐点落实,熟练掌握。

①化学与STSE(化学与科技成果、生活、安全、能源、环境、食品);

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分子(晶体)结构;

③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④溶液中微粒浓度比较与分析(电荷守恒、质子守恒、物量守恒所对应的等式或不等式的应用);

⑤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电子守恒、元素守恒);

⑥基本实验操作、物质鉴别或提纯;

⑦NA及mol的含义(与物质状态、单原子与双原子、电子转移、溶液水解、晶体结构等知识的融合);

⑧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⑨电化学知识应用(原电池与电解原理及应用);

⑩强弱电解质、盐类水解与pH计算;

⑾热化学方程式的分析(键能计算、热效应比较);

⑿有机物官能团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体、有机合成等;

⒀化学平衡知识应用(判断平衡状态、图像分析、平衡移动原理、速率或平衡计算);

⒁关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及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等。

四、解答选择题的注意点

(1)每个选项要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其正确与否。

(2)对有疑问的选项可先避开,先找出正确或不正确的选项。

(3)反证法。

(4)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化学用语、基本规律、反应方程式等(一定要在草稿纸上列出,不可凭空想象)。

(5)注意选项的相关性与排斥性。

(6)注意题干的要求(正确与不正确、最大与最小、离子总数与分子总数等)。

(7)每小题平均耗时不超过2分钟(基础较差的同学可适当延长一点时间)。

五、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逐项分析法(配合投机取巧法)

对选择题的每个选项进行逐个分析,选出正确选项,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

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定性分析选择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物质性质、实验等为素材,考查能否准确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常见的出题形式为“正误型”选择题,常见的出题内容为NA与微粒的关系、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实验原理分析、有机化学等相关的选择题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2)直选法

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3)排除法(筛选淘汰法)

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排除,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4)特例反驳法

特例反驳法是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若直接运用课本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这时可以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知识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选项,从而快速得出正确答案。

列举特例或反例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这种技巧适用于从正面获取答案有困难的一类化学选择题,如有关物质的性质、分类、组成和结构等试题。

(5)具体法

在解化学选择题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题目,题目给出的条件很抽象、很陌生,看似简单但容易出错。

如果将抽象的、难以下手的问题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原理、技巧大胆地创设一些具体情境,即用具体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守恒法

守恒法就是以化学反应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作为依据,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列出相应的守恒关系式进行解题。

比如根据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进行求解。

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开繁琐的过程,提高解题的速度,又可以避开多步计算,提高解题的准确度,是高中化学解题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六、掌握Ⅱ卷的题型解法,回顾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掌握题型解法,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思维更流畅。

回顾化学的核心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整理题型的解题方法及破题技巧。

Ⅱ卷以能力考查为主,对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有较高要求,Ⅱ卷的题型有:

1、元素及化合物、物质结构与性质2、有机合成与推断题3、实验题4、化工流程题及组合题。

1、元素及化合物、物质结构与性质题

考查内容应主要为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前35号元素“位、构、性”,探究基本理论,以及各主族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特别要注意21—30号元素的性质及应用。

解题对策:

现象分析、性质联系、物质推断,要能够大胆猜测、细心验证。

注意推断完成后要认真验证,即将所得结果代入题设情景(或框图)运行一遍,如有不通畅之处应及时调整、修正;细心精致地把推断结果按题目要求准确表达出来,如电子式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等,不能让会做的题丢分。

另外再针对性地去寻找自己的知识缺陷进行恶补。

杂化轨道数的计算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数=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配位原子数

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

(a-bx)

a:

中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

配位原子所得电子数x:

配位原子数

四种晶包结构

1、分子晶体

干冰(分子中只存在共价键的晶体)(见课本P66图3—12):

干冰晶体中,

CO2分子间只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不存在共价键,CO2分子位于晶包的和顶点和面心,以一个CO2分子为核心,每个CO2分子与12个CO2分子紧密相邻,CO2分子的配位数为12。

2、原子晶体

金刚石晶体:

在金刚石晶体中(见课本图),任一碳原子都以4个sp3杂化轨道形成_正四面体_构型,键角是_109°28′,金刚石晶体中每个最小碳环含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紧邻的碳原子数为4个,碳原子的配位数为为4。

二氧化硅晶体:

在二氧化硅晶体中(见课本图),硅原子的杂化方式是sp3_,每个硅原子与紧邻的4个氧原子的夹角为109°28′,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结合,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结合,每个最小环含硅原子数为6个,含氧原子数为6个,二氧化硅晶体中硅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

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

3、金属键晶体

堆积方式

典型代表

配位数

原子数

平面放置方式

空间利用率

晶胞

简单

立方

堆积

Po

 

6

 

1

 

非密置层排列

52%

 

体心立方堆积

Na、K、

Fe

8

2

 

非密置层排列

68%

 

六方密堆积

Mg、Zn

Ti

 

12

 

6

 

密置层排列

74%

面立方最密堆积

Cu、Ag、Au

 

12

 

4

 

密置层排列

74%

四、离子晶体

⑴.NaCl晶包:

晶胞中同Na+最近的Cl-有_6_个,即配位数是_6_;同Cl-最近的Na+有_6_个,即配位数是_6_;晶胞中的Na+、Cl-个数都是_4_个;Na+与Cl-的数目都是__4_个,所以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

 

⑵.CsCl晶包:

CS+分布于晶胞中的顶点上,而Cl-分布于晶胞中的体心上。

同Cs+最近的Cl-有__8__个,即配位数是_8_;同Cl-最近的Cs+有_8_个,即配位数是_8_;Cs+与Cl-的数目都是_8__个,所以氯化銫的化学式为CsCl。

(3)CaF2晶包:

Ca2+分布于晶胞中的顶点和面心上,而F-分布于晶胞内。

同Ca2+最近的F-有_8_个,即配位数是_8_;同F-最近的Ca2+有_4_个,即配位数是_4_;Ca2+是_4_个,Fˉ是_8_个所以氯化銫的化学式为GaF2。

 

2、有机合成与推断题:

考查内容应主要为有机物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与转化,通常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侧重于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

第二个问题则侧重于应用新信息解决新情景下的有机反应过程分析、有机合成线路的设计等。

解题对策:

依据有机物官能团之间的内在联系(定性或定量),将有机框图中的所有物质呈现出来,并将所推出的物质代入原框图进行推理和及时调整,理清物质之间的相关联系后,要小心地按题目要求完成答卷。

另外在求解有机物分子式时,应注意通式、分子式、原子数目的最简整数比、不定方程讨论、碎片拼接、断单体、破信息等基本方法的应用;有机合成线路一般要注意“反应物顺向推演”、“生成物逆向递归”、“新信息断桥连接”等方法的综合应用。

有机方程式书写时,应注意配平,以及不能漏写小分子特别是水,而且要配平;

辅助推断方法:

①应用反应中的特殊条件进行推断

(1)NaOH水溶液:

发生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

(2)NaOH醇溶液,加热:

发生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3)浓H2SO4,加热:

发生醇消去、酯化、成醚、苯环的硝化、纤维素的水解反应等。

(4)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

发生烯、炔的加成反应,酚的取代反应。

(5)O2/Cu(或Ag):

醇的氧化反应。

(6)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

醛氧化成羧酸。

(7)稀H2SO4:

发生酯的水解,淀粉、蔗糖、麦芽糖的水解。

(8)H2、催化剂:

发生烯烃(或炔烃)的加成,芳香烃的加成,醛还原成醇的反应。

②应用特征现象进行推断

(1)使溴水褪色,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C=C”或“—C≡C—”。

(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则该物质中可能含有“C=C”、“—C≡C—”、“—CHO”或是苯的同系物。

(3)遇FeCl3溶液显紫色或加入溴水产生白色沉淀,表示物质中含有酚羟基。

(4)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O。

(5)加入金属钠,有H2产生,表示物质可能有—OH或—COOH。

(6)加入NaHCO3溶液有气体放出或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表示物质中含有—COOH。

③应用特征产物、碳架结构和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

(1)若醇能被氧化成醛或羧酸,则醇分子中含“—CH2OH”;若醇能被氧化成酮,则醇分子

中含“R1—CH(OH)—R2”;若醇不能被氧化,则醇分子中含“”。

(2)由消去反应的产物可确定“—OH”或“—X”的位置。

(3)由加氢后的碳架结构可确定“C=C”或“—C≡C—”的位置。

(4)由单一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能生成环酯或高聚酯,可确定该有机物是含羟基的羧酸,并根据酯的结构,确定—OH与—COOH的相对位置。

④应用一些特殊的转化关系、有机物的类型进行推断

(1)A→(氧化)B→(氧化)C,此转化关系说明A为醇,B为醛,C为羧酸。

(2)A(CnH2nO2)符合此转化关系的有机物A为酯,当酸作催化剂时,产物是醇和羧酸,当碱作催化剂时,产物是醇和羧酸盐。

(3)A→(Br2∕CCl4)B→(H2O∕NaOH、△)C,,由此转化关系可推知A、B、C分别为烯烃、卤代烃和醇三类物质。

⑤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实验题

考查内容包括:

基本仪器的使用、分离与提纯(过滤、结晶、蒸馏、渗析、盐析、萃取与分液、升华)、试纸(石蕊试纸、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等)的使用、药品的保存与取用、溶液的配置、常见气体的制备与净化收集、气密性检查等。

实验方案设计的思路为:

分析实验目的→确定反应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安排实验步骤→收集处理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解题对策:

要注意对比实验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特别注意新信息的提取和应用。

解答时要紧扣题意,即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语言叙述既要简洁明晰又要全面完整,如注意标明所用仪器的规格、所选药品的浓度或用量,还要注意化学专用名词的准确表达等。

化学实验中的计算题:

一般为与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以及与化工生产等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解题对策:

将化学问题建构成数学模型,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通常使用守恒法(等式)、极限法(不等式)、差量法、讨论法等。

应用方程式计算前一定要先检查方程式是否配平,解题过程要规范(如设未知数,分析化学反应,建立关系式,列出方程组或比例式,;运算并检查,切题解答等)。

个人感觉最好归纳为关系式进行计算较容易。

分最严重的实验简答题专项总结:

①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以试管为例)

答:

(1)微热法:

塞紧橡皮塞,将导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冷却后,导管末端回升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2)液差法:

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中注水,使长颈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过一段时间,洗衣服面差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若为分液漏斗,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向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打开活塞,若分液漏斗中液体滴下的速率逐渐减慢至不再滴下,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在进行沉淀反应的实验时,如何认定沉淀已经完全?

答:

在上层清液中(或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小试管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沉淀完全。

如粗盐提纯实验中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

在上层清液中再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表明BaCl2已过量。

③化学实验中,过滤后如何洗涤沉淀?

怎样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

(以BaCl2沉淀Na2SO4为例)

答:

向过滤器中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待水滤出后,再加水洗涤,重复操作2-3次。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洗液,滴加AgNO3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说明已洗涤干净。

④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

该喷泉的原理是_____。

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答:

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⑤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是什么?

答:

加少量KClO3,插上镁条并将其点燃。

⑥常用的试纸有哪些?

应如何使用?

答:

(1)试纸种类:

①石蕊试纸(红、蓝色):

定性检验溶液的酸碱性;②pH试纸:

定量(粗测)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③品红试纸:

检验SO2等有漂白性的物质;④淀粉KI试纸:

检验Cl2等有强氧化性的物质;⑤醋酸铅试纸:

检验H2S气体或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检验液体:

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②检验气体:

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并使其接近试管口,观察颜色变化。

(3)注意事项:

①试纸不可伸人溶液中也不能与管口接触。

②测溶液pH时,pH试纸不能先润湿,因为这相当于将原来溶液稀释了。

⑦烧杯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原理是什么?

答:

当气体被吸收时,液体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的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液体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了倒吸。

⑧只用一种试剂如何鉴别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种溶液?

答:

四种溶液各取少量,分别滴加FeCl3溶液,其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AgNO3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的原溶液是KSCN,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NaOH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稀H2SO4。

⑨在如右图所示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硫酸等试剂制备Fe(OH)2。

(1)在试管里Ⅰ加入的试剂是。

(2)在试管里Ⅱ加入的试剂是。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答:

(1)稀硫酸和铁屑

(2)NaOH溶液(3)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氢气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⑩现在一个分液漏斗中,有水和苯的混合物,静置后,液体明显分为二层。

请在滴管、试管、水、苯中选择器材和药品,用实验说明哪一层是水,哪一层是苯。

答:

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放入试管中少量,然后用滴管加入少量水(或苯),若试管内液体分层,则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为苯(或水),若试管内液体不分层,则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为水(或苯)。

⑾如何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

答:

往瓶内加入一定量水,塞好瓶塞。

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

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

⑿在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要点是什么?

如何判断滴定终点?

(以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为例,酚酞作指示剂)

答:

左手控制活塞(玻璃珠),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当滴入最后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

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通入SO2后溶液褪色,试通过实验证明。

答:

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还能变红,说明是SO2酸性所致,若溶液不再变红,说明是SO2的漂白性所致。

⒁焰色反应应如何操作?

答:

将铂丝用盐酸洗过后放到无色火焰上灼烧至无色,再用铂丝蘸取样品,放到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若是钾元素,则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

⒂如何进行结晶蒸发操作?

答:

将溶液转移到蒸发皿中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待有大量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水分。

⒃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

答案:

B

⒄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渗析法分离淀粉中混有的NaCl杂质

B.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到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C.配制100g10%的硫酸铜溶液时,称取10g硫酸铜晶体溶解于90g水中

D.鉴别溴乙烷:

先加NaOH溶液,微热,冷却后再加AgNO3溶液

E.将一定量CuSO4和NaOH溶液混合后加入甲醛溶液,加热至沸腾,产生黑色沉淀,原因可能是NaOH量太少

F.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时,需测出反应前盐酸与NaOH溶液各自温度及反应后溶液的最高温度

G.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一般不应接触

H.配制FeCl3溶液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和稀硫酸

I.滴定用的锥形瓶和滴定管都要用所盛溶液润洗

J.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

K.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答案:

CDHIK

⒅亚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2的作用,人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

下面是一种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

该药品为无水碱式盐,含Fe2+34%~36%,是薄衣片,……,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某同学设计实验对其中的铁成分进行了验证。

请一起完成该实验:

第一步:

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可以氧化SCN-生成N2、CO2和SO42-,也可以将Fe2+氧化成Fe3+。

第二步:

向去掉糖衣、研磨好的药品中加稀盐酸,出现淡绿色浑浊液,说明有离子存在(填离子符号);

第三步:

往上述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出现浅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3+离子存在。

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①药品中的铁本来就是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②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③本实验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第四步:

将第三步所得溶液分成2份,分别装在A、B两个试管中。

第五步:

向A试管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再慢慢滴入过量的H2O2溶液,溶液的红色先变深,之后红色逐渐褪去。

红色变深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溶液红色又褪去的原因可能是:

   ;

请自选中学实验室中常用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

第六步:

向B试管的溶液中加入一片VC片,片刻后溶液红色也褪去,说明VC有性;怎样理解药品说明中所述“与V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这句话?

答案:

第二步:

Fe2+;第三步:

②③第五步:

2Fe2++H2O2+2H+

2Fe3++2H2O

Fe3++3SCN-

Fe(SCN)3(血红色)H2O2氧化SCN-,使平衡Fe3++3SCN-

Fe(SCN)3左移,红色消失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FeCl3溶液和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加入适量H2O2振荡,产生气泡,红色褪去,说明是H2O2氧化了溶液的SCN-离子使溶液褪色

⒆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常见的“三大酸”。

请就“三大酸”与金属铜反应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知道,稀盐酸与铜不反应。

在稀盐酸中加入H2O2后,则可使铜顺利溶解。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在一定体积的18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加热使之反应,被还原的硫酸是0.9mol。

则该硫酸的实际体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mL。

若欲使剩余的铜片继续溶解,可在其中加入硝酸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分别将等质量的铜片与分别等体积、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兰色,某同学提出可能是Cu2+浓度不同引起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填“同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