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47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3.docx

地理高考备考讲座3

2007年地理高考备考讲座

北京师大附中王树声

一、应对高考挑战,体会试卷变化

1、命题思路稳中有变

通过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的变化,为每一位有兴趣研究高考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每年考试的试题与答案,而应该在学习高考改革思想的基础上,研究“以能力立意”在试题方面的体现,从而发现试卷中所揭示的信息,对我们在教学和复习备考方面带来的启示。

2、当前复习方法不够科学难以适应新高考

每一次新出现的高考试题,都会向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挑战,迫使我们要思考一些问题。

目前在教学中脱离高考要求,各年级“各自为战”(未能从整体上进行能力培养)的做法并不少见,复习工作中“投入高、负担重、方法死、效率低”的不科学的备考方法还相当普遍,对新高考的不适应,困扰着不少教师和考生。

3、传统复习备考的不适应表现

关键在于对高考改革的方向把握不准,对命题思路的变化体会不深,对能力考查的要求不甚明确,不去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的思路,因而在教学和复习方法上仍因袭传统做法,总想“猜题押宝”,希望从知识点上(猜重点难点)获取点什么信息,实际这些已经不适应今天的考试。

今天高考考的是会思考、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进复习方法应对挑战

彻底扭转那种只相信“猜考点、背书本、多做题”的“知识立意”的办法。

注意学习有关试卷分析及《考试中心》所发表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的精神。

科学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整理加工而不是机械照搬;选择做题而不是题海战术;重视技能而不是只背知识。

二、根据试卷特点,剖析命题思路

1、题型题量基本稳定

题型结构稳定在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方面,基本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题量及赋分比例也基本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考生的备考心态,在考场上不致感到全然陌生,有助于临场的发挥。

反映了高考不是每年变新招,让人摸不透,而是在可能范围内增加透明度,不是以考生为“敌”,而是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以能力立意的测试思想体现明显

综合科目测试,考查考生所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重视思维过程,重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描述或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6.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平原。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解题思路提示

运用心理地图进行空间思维想象西路、西北路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然后思考沙尘暴的景观和形成原因,得出地表环境特点。

答案:

(1)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2)准噶尔盆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

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次。

分析图6中从季节分布特点思考原因

从图7中沙尘暴出现次数发现规律

以近三年的全国文综卷36题为例看能力要求:

全国卷第36题

主要内容

能力要求

备注

2004文综1

华北某地地形区气温降水图

绘图判读、空间思维、推理判断

2004文综2

中亚白风暴问题

综合分析、描述概括、运用原理推导分析

经典试题

2004文综3

云贵高原等高线图

空间定位、空间想象、空间联系、综合分析

2004文综4

美国农业区及地域类型

识记地理事物、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归纳推理

全国卷第36题

主要内容

能力要求

备注

全国卷第36题

主要内容

能力要求

备注

2004文综1

华北某地地形区气温降水图

绘图判读、空间思维、推理判断

2004文综2

中亚白风暴问题

综合分析、描述概括、运用原理推导分析

经典试题

2004文综3

云贵高原等高线图

空间定位、空间想象、空间联系、综合分析

2004文综4

美国农业区及地域类型

识记地理事物、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归纳推理

2005文综1

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面图与剖面图

判读剖面图、综合分析、空间想象

根据提供的信息独立编制答案

2005文综2

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图与气候直方图

空间定位、气候特征判断、分析表述

2005文综3

我国某地冬季天气系统城市交通区位因素

空间定位、分析天气系统、区位因素分析

2006文综1

沙尘暴活动路径多发地区及有关统计

空间定位、分析判断、原因分析认识规律

根据资料认识规律性问题

2006文综2

北冰洋融冰速度及有关洋流问题

空间定位。

综合分析、知识迁移与联想

通过以上举例可看出:

试题在逐步变化,能力要求层次逐年提高,能力要求的类型逐渐扩大,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有些带有方向性的甚至是隐性信息值得注意(如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全面地认识环境的变化,以全球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环境问题,从宏观上、多角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其他地理问题等),这是仅凭单纯记忆无法应对的。

3、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

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学科内部及相关学科相关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命题的立意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有关理论联系起来,情境设置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因而常以教材外的知识为切入点,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来呈现。

跨学科综合所占比例很小,三科各自提供资料,单独设问,基本上仍属学科内综合。

如近几年试题中涉及到的问题有:

民工潮、引种草坪、沙尘暴、可燃冰、气象经济、石油净进口、我国粮食生产、印度洋海啸等。

试题中并不是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用所学过的“旧”知识解决未见过的“新”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探究精神的考查。

36、读图,

回答:

(2)简述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柑橘生产的影响。

(8分)

答案要点:

(1)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柑橘保鲜,冷藏等技术发展,市场地域扩展。

按加工层次,柑橘加工业划分为以罐头生产、原汁榨取为主的初级加工业,以饮料生产、香精与色素提取、果酸加工为主的中高级加工业。

(3)分析甲地柑橘加工业的区位优势,说明不同加工层次的布局指向。

(10分)

答案:

(3)原料丰富,市场大,劳动力成本低等,初级加工业是原料指向型工业,中高级加工业是市场指向型工业

(4)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6分)

(5)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6分)

4、依据提供的信息,领会问题情境,

理解设问要求,独立思考或编制答案。

图1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到6月30日的日出时间。

读图1,回答3~5题。

提示:

根据日出日落时刻计算昼长

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时间的计算

日出时刻与日落时刻

24-日出时刻=日落时刻

如:

6点日出,则日落时刻=24-6=18点

4点日出,则日落时刻为20点,为夏季

昼长时间=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如:

日出时刻为8点、日落时刻为16点

则昼长=16-8=8小时,昼短夜长,为冬季

日出、日落时刻、昼长、夜长时间、季节

五项内容联系密切,可相互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

解题思维过程

4.④地位于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副热带高压带

D.副极地低压带

(D)

5.8月23日,

②的昼长约为

A.24小时

B.22小时

C.20小时

D.18小时

(C)

解题思路提示:

8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以北,距秋分日尚有一个月;与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相同的一天应在4月22日左右,距春分日也刚过一个月,可知这两天的昼长是相同的。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与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从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思考:

4月22日与8月23日、5月22日与7月23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昼长、极昼极夜范围等现象也是相同的。

解题思路提示

与8月23日太阳直射点相同的一天应在4月22日左右,这两天的昼长相同。

从图上可看出4月22日左右的日出时刻在2点,说明昼长20小时,推论8月23日昼长也是20小时。

故C为正确选项。

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或书上的原词原句可以应用,这种考查临场的应变能力、迁移能力、联系能力、表述能力(运用学科术语组织答案)、空间想象能力的试题,正逐渐被人们所习惯与认可,在复习指导过程中正在注意应对的策略。

在平时(高一高二)教学过程中积累这些潜能已经提到日程上,如:

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牢固的空间概念,严谨的时间观念,敏锐的信息意识,清晰的表述能力等。

5、文化素养的考查正逐渐体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中

近些年来,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加强了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历史、地理、政治三科都有体现。

诗词、散文、国画、砖画、图片、商标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既从多角度启发考生思考,又能给考生展示才能提供机会,同时带来一定趣味性,缓解考场紧张气氛。

这需要平时积累,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路灵活,方能适应。

例题: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

“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

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审题:

试题文字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有:

情境设置中的空间信息

高度信息——登高、俯视;

方位信息——南望、北顾;

时间信息——晴岚可爱(能见度好)、寒沙衰草(深秋);

思考问题依据的地理事物——太行诸山

图像信息——经纬度、北京及小五台山、长城、200米等高线、等温线

三、领悟试卷启示,思考变化趋势

1、新课标中学科内容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考试内容

今日地理的学科知识已经从过去的区域描述逐步转向空间分析、区域发展;学科结构组织从区域地理——系统地理——专题研究(初中区域地理——高中必修与选修模块,案例研究),这一变化应引起重视。

以人地协调和持续发展为主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这一变化的趋势,必须引起重视,在试卷中已逐步有所体现。

39.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盛事,是主办国向整个世界表现自身风貌的机会,回答:

答案要点

(1)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美洲)。

奥运文化空间扩散范围扩大,并与其他文化区发生重叠。

促进文化的交流、发展与繁荣。

我们对高考进行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不关心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恰恰相反,我们是从教改的整体来考虑,考试评估与课程教材是互相关联的两翼,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力(指挥棒的导向)和动力,二者并不矛盾,因为都是要讲能力——培养能力与考查能力。

考试内容的变化,正标志着学科知识的发展与趋向,研究高考就必须关注知识的前沿内容与综合要求。

2、学科方法的变化会影响到考试要求

新课标在学科方法上要“摒弃机械记忆和单向传授”,强调探究和体验,重视接受过程,注重基础性和典型性(案例),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构和方法,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摒弃繁难偏旧”不在细碎的知识点上斤斤计较,而应该注意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注意知识结构的质量和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学科方法的变化影响到考试要求

事实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已在不断地传递着这些信息,许多教师已经敏锐地感觉到这点,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总结知识规律,整理知识结构,分析知识联系,构建思维线索,获取有效信息。

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

分。

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

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

读图3,完成9-11题。

解题思路提示

获取信息:

2004年10月14日北半球昼短夜长(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

哈尔滨日偏食开始于14日9点20分,结束于10点57分,而此时阿拉斯加某地为13日16点57分,进行地方时计算,与东8区相差6小时即6个时区(或按相差18小时计算也可),该地在西10区(图中的甲地),可知该地使用西10区的区时。

9.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解题思路提示

从图中得知:

甲地处于西10区,西经150°,与区时相同。

并在60°N以北,此时(10月13日甲地昼短夜长),甲地正处于黑夜,看不到日偏食。

乙地在东12区,180°经线附近,地方时与150°W相差约30°即约相差2个小时;换算为当地时间是15点55分——16点46分,能看到日偏食。

10.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地方时B.西10区的区时

C.西9区的区时D.西8区的区时

11.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A.0小时B.1小时

C.2小时D.3小时

解题思路提示

阿拉斯加能看到日偏食结束的地区为乙地,从图中可知其所在的位置为东经172.5°~180°之间(理论上属于东12区,但却划在实际日界线以东),此时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也相同,东西12区与阿拉斯加统一使用的西10区的区时正好相差两小时。

3、地理学科思想和学科价值正不断体现在试题中

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等特点,利用图像和文字呈现地理知识的形式,以及地理知识在国策制定、国土整治、区域发展、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生产布局、水利气象、灾害防治、交通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人口计划、文化研究、商业贸易、军事国防等多方面的作用,正不断体现在试题设计思路中。

图2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2,完成2-4题。

2.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A.35°B.25°C.20°D.15°

3.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A.①B.②C.③D.④

4.图示四个区域中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

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解题思维过程

本题的解题信息全部来源于图中,看懂图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图中阴影部分是“易形成台风海区”,其范围和界线既有与大陆海岸线一致处,又有不一致处,须辨别清楚。

(2)题,日界线附近即180°经线附近,用通过该经线的铅垂线与其北界的交点,画一横线,交于纵坐标的15°附近。

(3)题,影响美国的飓风形成于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海域,依据陆地轮廓或西经度位置可确定④海域。

(4)从图中识别①~④所示海域名称,然后结合洋流分布予以辨别。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

读图1,回答1-2题。

解题思路提示

1、从图中吉林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③,吉林在东北平原,按热量水分条件看不会是大面积的小麦和水稻,判定③是玉米;

2、从图中江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①,江西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条件好,适宜种植水稻,所以①是水稻;

3、河南在华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冬小麦种植,所以②是小麦。

2.M省可能是

A.山西

B.安徽

C.广东

D.甘肃

在我们进行复习指导时,一定要明确学科思想,认识学科价值,增强地理意识,树立地理观点,并贯彻在备考过程中。

特别是结合当前建设中反映的新思路,科学的发展观,人地协调理论,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社会的理念等,都应反映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

36.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流出北冰洋的洋流增强。

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

据此并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5中A处洋流流速的变化表现为(加快或减慢)。

(2)B处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

我国可能受此影响的地区是。

解题思维过程

(1)流经图中A处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在此向东北方向流入北冰洋;由于北冰洋南下冷水流量的增大,使其流速有所减慢。

(2)B处位于北纬40°~60°之间的西风带,当海域水温升高,蒸发量加大,上升的水汽随西风向东流动,给同纬度东岸带来更多降水。

我国能受到西风带来水汽影响的地区,主要是新疆北部地区。

答案要点

(1)减慢(4分)

(2)增温加湿(降水量增加、增加其冬春的降水量)(4分),上升水汽随西风(带)(3分)进入欧洲(亚欧)大陆(2分)

新疆北部地区(或西北地区)(2分)

4、新的考试评价目标正在促使原有复习方法的变革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为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和内容,为地理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了动力。

地理高考也在逐步完善和确定新的地理考试评价目标,以“有用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为评价核心,从而使原有的评价体系(以知识立意)不断向“以能力立意”的方向蜕变。

40.青藏高原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千米于2005年10月15日铺通,计划于2006年7月1日试运行。

(1)下图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图回答:

a为山脉,b为山脉;

c、d两段地形变化的地形特点是,对铁路修建的影响是。

解题思维过程

本题要从图中获取解题信息。

(1)题,先要辩明该剖面图的走向,从格尔木到拉萨,应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其次要明确沿线依次穿过的山脉;再根据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分析其地形、地势特征,以及对修建铁路带来的影响。

答案要点

(1)昆仑(2分)唐古拉(2分)

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3分)工程量大(土石方、桥梁隧道等量大),造价高(3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下图是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配图。

读图判断:

解题思维过程

(2)两幅气候图中A图冬季在0℃以下,降水极少;B图冬季在0℃,降水较多;根据格尔木与拉萨的位置分析,拉萨纬度较低,位于雅鲁藏布江的支流的河谷地带,夏季西南季风可带来部分水汽,冬季气温较高;格尔木纬度较拉萨高,深居柴达木盆地内陆,故降水少,温差大。

答案要点

(2)B(4分)

(两地共处青藏高原,但与格尔木相比)拉萨受(夏)季风影响,(格尔木深居内陆盆地)(2分),因此,拉萨(比格尔木)(夏季)降水量较多(2分),气温年较差较小(年内气温变化和缓)(2分)

从以上例题可看出:

原有的教学与复习指导思想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评价目标,因此相应的教学与复习方法也必须在不断探索的实践中形成和确立,才能逐步符合教育教学和高考改革的需要。

高考命题:

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复习内容

变单纯复习知识为结合能力

运用知识的方法

解答问题的思路

思考问题的线索

复习方法

变教师为中心的复习讲课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复习活动

变死记硬背为对知识的整理加工

变记忆结论为思考过程

变被动做题为独立思维

变时间积累为提高效率

5、2007年将出现两份《考纲》

2007年将是原有《考试大纲》和根据新课标新教材制订的实验地区的《考试大纲》开始并存的一年,从综合试卷看整体难度布局大致持平,即不以单独某一学科衡量试题难度;整体偏向稳定和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四、科学进行备考,改进复习方法

1、在复习基础知识过程中教会思维方法,改变“就知识背知识”的单一复习方法

知识类型

能力要求与思维方法

主要内容

地理事实

识记、空间定位

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时事

地理概念

理解、区分、运用

一般概念、特殊概念与集合概念

区域特征与差异

综合分析特征、类比差异

中国的自然与经济分区、世界的分区或国家

地理图像

判读使用绘制、分析比较说明

分布图、原理示意、景观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剖面图

地理事物

描述、理解、概括、分析联系、说明原因

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空间结构、发展变化

国情国策

知国情、懂国策、明法规

国土开发整治方针、措施

地理原理与规律

理解、推导、说明事实、印证原理、联系实际

成因原理、运动原理、变化规律、分布规律

地理信息资料

提取、判断、解读、反思

图像、文字、数据

地理现象

比较、分析、评价、联系理论

天气、气候、昼夜、季节

地理学科术语

运用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文字表述、语言表达

2、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教会运用知识的方法,改变机械重复的复习模式

知识的运用不仅反映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即使在整理加工知识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如相同知识的归纳(各种等值线的判读),不同知识的重组(如“白风暴”问题),相似知识的迁移(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到东南丘陵防止陡坡过度开垦),相关知识的联系(从沙尘暴的分布到形成以及其发生规律)。

3、基础知识的复习,需要整理加工如:

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如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的体系)

自然地理和地图——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地图

人文地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口与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文化景观与旅游活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国土开发(山区、农业低产区、商品农业区)与整治(水土流失、荒漠化、大型水利建设)、交通建设、资源调配与海岛、城市新区开发

区域地理的复习中,要注意抓区域特征

如日本: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海洋性显著的季风气候、

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

高科技农业和海洋渔业

非洲:

起伏和缓的高原大陆、对称分布的气候类型、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差距较大的南北经济、“原生态”的黑人故乡

如中亚:

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差异明显的自然环境、

历史悠久的灌溉农业、

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

中国的气候:

冬夏气温各异,南北分布不同;降水时空分布,取决季风活动;

认识气候特征,利用气候资源;

气象灾害频发,影响生产生活。

整理结构,了解组成关系(如气候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气候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地面反射率)洋流等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和风等

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在一定时间的组合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在一定空间的相对统一

气候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具体地区

气候资源光照、热量、降水、风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霜冻、沙尘暴

气候评价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联系,构建思维线索(如根据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的因果关系,或时间联系的递变关系)

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农业发展类型—农作物的分布—某些轻工业的分布

季节更替—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水文现象的季节变化—外力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不同季节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问题的季节特点

总结规律,掌握本质特征(地理事物间的联系规律、地理时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