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073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docx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识字的方法,借助学习工具,扫清阅读的障碍。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学问,了解写景文章的一般写作规律。

那就是:

既可以按照市、,又可以通过景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衬托。

3、继续练习默读课文,不断加快默读的速度;边读边感受可闻所描写的景色和叙述的事情,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和精彩的内容反复朗读,与美德结伴,与文明同行,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课题

6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

2.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理清课文脉络;进行扩展性说话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

难点:

 能进行扩展性说话。

教学媒体

投影

课前学生准备

课前了解作者、火烧云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自然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有无数作家、诗人描绘过它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篇散文《火烧云》

出示课题:

火烧云

2、简单介绍作者。

3、学生质疑:

什么叫火烧云?

火烧云有什么变化?

什么时候出现火烧云?

……

4、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火烧云”的资料。

(如:

日出或日落时,云被太阳光照得像火一样红,那就叫火烧云。

而透过云层的光则叫霞光。

火烧云又称红云、红霞、晚霞……)

二.自读课文,读懂课文

1、指导自读。

默读课文,思考质疑,说说火烧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应象?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按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什么叫火烧云,并用曲线划出来。

(3)用一个词语来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学习重点内容。

1.轮读课文,什么叫“火烧云”?

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出示: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象是天空着了火。

(质疑:

“烧”是什么意思?

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

“红”与“红彤彤”意思重复了;用“烧”照应了课题;这个“烧”字写出云向东蔓延的动态;“烧”字能跟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

(2)指导朗读句子。

(3)引读句子。

2.小结:

红彤彤的火烧云,把白的变成红的,红的变成金的,黑的变成了紫檀色,真是神奇而美丽的景色啊!

3、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用一个词说)

4、板书:

变化颜色

形状极多极快

(1)颜色变化极多、极快。

A摘录第3节中,表示颜色的词。

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齐读这些词语,体会老师根据“叠词”、“颜色互揉”、“以食物颜色比拟”把这些词分成三类。

B想象“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照样子写几个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注意火烧云基本色彩为“红色”。

C引读: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四个“一会儿”表示几种颜色交替出现,瞬间万变。

体会火烧云颜色变化快。

(2)形象变化极多、极快

A师引读第4节:

天空出现了什么?

马的样子是如何变化的?

怎么消失的?

一会儿马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大狗

接着大狮子

一转眼

B小结: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把火烧云的形状想象成三种动物,写得栩栩如生。

仿佛让我们感到这三种动物接二连三地在我们面前“出现—变化—消失”。

(同桌用这样的方法互读5、6节。

用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快?

C师归纳:

瞬息万变、变化多端、变化无穷、变幻莫测、千变万化、变化无常……

四.总结全文

1、师引读全文

火烧云出现了

火烧云变化了

火烧云消失了

(1)读了最后一节,你还有什么问题?

如:

“恍恍惚惚”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恍恍惚惚”?

(表示看得真切。

因为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既多又快,让人眼花缭乱,实在无法看清楚。

“沉静”与“沉浸”的意思一样吗?

区别在哪里

2.总结: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时,从变化极多、极快两方面着手,把瞬息万变的火烧云写得如此美妙、壮观,使人不觉感叹大自然的瑰丽多姿。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像火烧云这样迷人的景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去体验,一定能发现!

五.说写双通道。

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色,如日出、下雨、刮风、落叶等。

然后,将你看到的情景说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颜色变化多快(一会儿)

6、火烧云

形状变化多快(两三秒钟、转眼间)

本课小结

教学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又多又快”这个特点。

为此,我设计一张表格。

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在表格里填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且快的词语。

填写中抓住重点词、关键句,认真品读,感受火烧云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生动逼真地战线在天空中,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按照火烧云的出现、变化、小时的顺序来写的,此文是指导学生理请文章脉络的范文,我充分利用此文指导学生按照写作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1、学习抓住带点的字词进行提问,思考并回答。

提问教材已经提供,意图是让学生学习质疑,而我并没注意到这点,只注重释疑了。

2、训练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还应加强。

在仿照课文想象火饶云还会像什么时,变化、消失的过程描写的不到位。

 

课题

7蝴蝶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结合文后的注释及译文,读懂短文的意思。

知道课文描写了蝴蝶泉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

过程与方法:

读、借助借助译文、注释、字典等,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祖国山水的优美景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结合文后的注释及译文,读懂短文。

难点:

蝴蝶泉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

教学媒体

投影

课前学生准备

读通古文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去蝴蝶泉的风光照片,简单介绍蝴蝶泉。

2、出示课题,齐读。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介绍作者:

徐霞客,中国明代旅行家,散文家,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

《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Lùyǐshùlièjiànjiádiāndào

山麓倚崖漱清冽可鉴蛱蝶树巅倒悬

2、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有几句?

每句写什么?

3、指名朗读课文。

三、借助译文、注释、字典等,读懂课文。

(一)1、读课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意思。

1、读课文。

借助译文注释字典读懂课文,

2、读读带点字的意思。

除有注释的词语外,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

3、古文、译文对照,理解古文意思。

4、个别读。

5、小组比赛读

(二)再读课文,课文四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1读课文。

2、交流。

初步领略蝴蝶泉泉水的清冽、花的奇特、蝶的优美。

板书:

水清花奇蝶美游人多

1读课文。

2、交流。

进一步步领略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

把古文改成白话文。

(将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四、总结课文,加深体验。

1、把古文改成白话文。

2、感情朗读。

利用板书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水清清冽可鉴

花奇如蛱蝶

7、蝴蝶泉蝶美缤纷络绎

五色涣然

游人多群而观之

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我给足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并给予启发:

文章有几句,每句写了什么?

学生已经提前预习,因此学生基本读得懂文意。

精读课文时,围绕“水清、花奇、碟美、游人多”四个方面找出关键词:

清冽可鉴、如蛱蝶、缤纷络绎、五色涣然、群而观之使学生读通、读懂。

翻译文言文时,告诉学生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还应将文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语,并根据上下文补充省略的内容。

背诵课文时,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四点内容,练习背诵,

清晰的教学思路,得当的学法指导,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背诵课文是在学生朗读课文已经朗朗上口的基础进行的,故完成得比较轻松。

翻译课文是在学生明白:

充分利用注释,还应将文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语,并根据上下文补充省略的内容的基础上,因此学生完成也比较轻松。

 

课题

8荷兰的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炽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的意思。

并能积累描写郁金香形状与颜色的好词佳句。

2.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

3.能仿照课文第三或第四节的写法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变化句式的练习,体会使用反问句可以是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真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从中感受荷兰人对土地的挚爱、对花的执着以及花在荷兰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

难点:

仿照课文第三或第四节的写法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教学媒体

投影

课前学生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荷兰的一些情况。

2.收集有关中国花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师:

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一个有着“欧洲花园”美称的国家——荷兰,一起去浏览那儿的城市风光,去呼吸一下异国风情所带给我们的气息,去欣赏那儿特有的鲜花吧!

(板书:

27、荷兰的花)

 

二、学习课文,体会郁金香在荷兰人心中的地位。

1、师:

你知道荷兰的国花是什么吗?

(板书:

郁金香)

2、打开书找出哪句话告诉了我们。

(生齐读)

3、师:

荷兰人视郁金香为国花,一定非常爱郁金香,为什么呀?

找找第5小节中哪句话最有说服力。

(多媒体出示:

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

就像有位作家说的:

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生读句并质疑。

师引出:

来,读读这小节,你会从中找到答案,荷兰人为什么那么迷郁金香了——(板:

迷)

媒体出示第3小节:

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上面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

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

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

荷兰人的想像多妙!

(1)生轻轻读读,想想荷兰人为什么那么迷郁金香呢?

(2)生交流,教师媒体演示讲解:

形状(比喻)、颜色(排比)。

颜色部分要求学生换种表达方式交流。

生参插朗读。

(随机板书:

形状颜色)

(3)师:

这就是秀姿天成的郁金香呀,荷兰人的想象真妙。

我们一起来读。

(以总分总方式分角色朗读。

(4)多媒体演示郁金香的美,学生用丰富的词语修饰。

(5)出示中国的菊花,进行写作训练。

4、师:

菊花的婀娜把我们给迷住了,就像郁金香深深地迷住了荷兰人民,其实荷兰人民爱郁金香的程度简直到了痴的境界了,(板:

痴)不信我们来读读第4小节。

媒体出示第4小节。

(1)边读边想想这一小节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荷兰人迷郁金香都快痴了。

(2)生交流事例。

(板书:

酿酒厂交换

小石屋出售)

(3)教师引读总起句,生分述读两事例,最后一句一起读。

师过渡:

字里行间流露着荷兰人民对郁金香的痴迷之情啊,原先的郁金香真这么美,这么吸引人吗?

5、学习第5小节

(1)原先是怎样的?

(多媒体出示:

原来的郁金香:

是暗淡柔弱的小花朵,是小而可怜似的模样。

(2)对比读。

(3)师:

怎么会有如此巨变啊,我们再来读读第5小节,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4)生读后交流,抓“小心翼翼、轻轻抚弄”感受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热爱与精心。

(板书:

勤劳创造)

 

三、学习课文,理解这双手所创造的美。

(一)理解创造之一

师过渡:

正如文中所说荷兰人民有一双“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

(板书:

变沧海为桑田)

1、生介绍荷兰。

2、教师多媒体介绍荷兰。

3、师:

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荷兰,自己轻声朗读。

全班读。

读好:

千顷土地。

1顷=100亩,千顷=10万亩,荷兰人向大海要土地,

4、师引读:

正因为这土地是用血汗换来的缘故,荷兰人对土地有种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

(二)理解创造之二

师过渡:

流连荷兰,你会觉得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把我们的目光聚焦文章的6—10小节吧。

1、多媒体出示:

你们瞧,在城市高高的电线杆上,你一眼就能看见(    )花篮,里面插满(   ),几枝(    )隐显其中,横跨江河的桥头,你会发现一盆(   )在微笑,窗口放满了(   )的百合花,(   )的慈姑花,(    )的蕨草。

这不就是精美绝伦的窗帘吗?

(反问改陈述)

2、师:

多美的一座城市啊!

不同的地方,甚至每个角落他们都会用鲜花装饰,你们说荷兰人的生活能不美吗?

(媒体出示:

荷兰人用鲜花装饰了生活,让生活显示出令人心弛神往的美.解释:

心弛神往)流连荷兰,难道你不觉得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吗?

(板书:

装饰生活、城市)

四、小结全文,感受荷兰人民的勤劳。

师:

学到这儿能告诉我荷兰与荷兰花的关系吗?

是啊,今天我们学习了《荷兰的花》,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荷兰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土地,创造了美,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荷兰。

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兰,再一次去感受那份神奇的力量吧!

(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音乐、图片)

 

板书设计

27荷兰的花

变沧海为桑田

迷:

颜色形状

勤劳创造郁金香

交换酿酒厂

痴:

出售小石屋

装饰生活、城市

本课小结

课文的第三节从颜色、形状两个方面描写了郁金香,是全文的重点,教学时,抓住这个部分组织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郁金香的秀姿天成。

而作者想借“荷兰的花”表达对土地的执著、热爱。

接着学习1、2小节体会荷兰人民的勤劳,对土地的执著。

最后学习6、7、8、9几节体会荷兰人与荷兰话之间的关系。

不足:

对重点段的挖掘还不够深:

对“典雅”、“中国女性”理解不深入,学生对为什么把“烈焰般炽热鲜红”的郁金香叫做“斯巴达克”并不清楚,在第二课时,我才把这一缺漏补上,就没有及时启发传授效果好。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课文要求仿照课文第三或第四节的写法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我设计了:

汇龙潭的菊花真迷人。

瞧它们姿态各异,且还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

()的,叫();()的,叫();()的,叫()。

菊花色彩缤纷……难怪游客们都流连忘返啊!

由于学生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又有多媒体创设了生动环境,故学生完成得比较顺利。

课题

9叙利亚的卖水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主识字若干个。

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驻足而观、幽幽怨怨、稚气、恍惚间”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继续尝试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提出问题。

难点:

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媒体

投影准备一些叙利亚的图片

课前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理解叙利亚的有关情况。

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

1、看叙利亚旅游风光图片。

看了图片,让我们领略了异域风情,叙利亚的确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可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气候却令人不能忍受。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2.(出示,)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

北靠土耳其,东南邻伊拉克,南连约旦,西南与黎巴嫩、巴勒斯坦地区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

海岸线长183公里。

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沙漠地区冬季雨量较少,夏季干燥炎热。

3.正因为如此,叙利亚的卖水人成为那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出示课题:

叙利亚的卖水人

二.学习课文

1.师指导。

(1)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节写叙利亚的卖水人,他们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讨论交流:

(可以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概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2.板书:

出尽奇招

卖水人淳朴可爱

人情味浓

3.指导。

(1)联系课文二、三小节,一方面叙利亚到处都有卖水人,另一方面叙利亚盛产水果,果汁价格便宜,因而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要出尽奇招。

(2)细读课文

思考:

他们为什么要出尽“奇招”?

A卖水人做生意的招数“奇”在哪里?

B小组讨论

(3)“奇”表现在“堆得好象小山一样高”“满满地插着”“五彩缤纷”“相互争艳”“奇特”“驻足而观”等词语中。

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因地制宜(当地盛产水果),想方设法用鲜艳的色彩,奇特的图案吸引游客。

(理解“橙山”和“破财而饮”的双引号的作用。

(4)吹笛子卖水的方法也可称为一奇。

4、出示第六节,试着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

(1)“咿咿唔唔”这个词语为什么用双引号?

(2)“幽幽怨怨”的笛声怎么会吸引游客呢?

(3)为什么说人会“浸浴”在笛子声中?

(4)“浸浴”在笛子声中,人的心怎么会凉了起来?

(5)为什么作者称吹笛的卖水人是最可爱的?

5.是呀,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可谓使出了浑身的招数,让人不得不“破财而饮”。

可在做生意的同时,卖水人又不乏浓厚的人情味。

(1)出示句子:

喝到第三天时,他竟对我们说:

“你们晚上喝的,不必付钱。

反正,我也要收摊了!

(“竟”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做生意的哪有不想赚钱的道理,何况,果汁便宜利润少,卖水人原本就赚得不多。

(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

(3)根据注释了解“君子国”的由来并体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6、小结:

叙利亚的卖水人质朴可爱,有浓厚的人情味,难怪作者会说最令他难忘的不是那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三.语言直播厅

师指导

1.假如你是游客,你会光顾哪个卖水人的摊位,为什么?

2.生活中,你经常会光顾商场、超市、菜场等地方购物,你有没有观察过他们是怎样招揽生意,推销自己的产品的,说一说。

板书设计

出尽奇招

9、叙利亚的卖水人淳朴可爱

人情味浓

本课小结

 

不足:

“恍惚”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幽幽怨怨、在本文中很难理解,也不知怎样启发才得法,故教学不到位。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课文联系的第一题(叙利亚的卖水人有什么特点?

请你快速默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

)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找重点句,圈划关键词体会,这样提纲撷领地抓住了主要内容。

理解引号的用法是本文的一个知识训练点,我采用给出引号的所有用法,让学生做选择题,因在此之前学生已有这方面知识的铺垫,所以学生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此时对易混淆的两种引号的用法(特殊称谓、特殊含义)稍做比较,学生就明白了。

 

课题

10冰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典雅、袖手旁观、栩栩如生、跃跃欲试”等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过程与方法: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哈尔滨冬夏美丽的景色,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哈尔滨美丽的句子。

难点:

置身其中,感受冰城的美丽。

教学媒体

投影

课前学生准备

收集哈尔滨的资料(风光、历史)。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哈尔滨的图片。

(1)说说哈尔滨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介绍哈尔滨。

2.出示课题:

31.冰城

二.整体感知。

1.师巡视。

自由读课文。

思考:

我最喜欢哈尔滨的(),因为()。

2.出示自学要求:

(1)本文是什么结构?

(总分总)

(2)全文围绕哪句来写?

(3)本文写了几个季节,重点写哪个季节的景色?

(4)找出文章的中心。

(5)为什么严寒的冬季也变得温暖热闹呢?

在组内交流感受。

三.精读课文。

1.师指导。

(描写了玩耍的孩童,热闹的松花江畔,栩栩如生的冰灯、冰雕,这一切尽现了冬日哈尔滨的迷人。

(1)指名读3—9节,思考: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哈尔滨的哪些冬景?

(2)默读第五节,如果当时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3)有感情地朗读。

2.学6—9节。

出示:

不只在公园内,就连街道上、院门口,也处处可见冰雕雪堆的春景,使严寒的冬季也变得温暖热闹。

3.指导朗读。

1.学生进行质疑。

如:

为什么严寒的冬季也变得温暖热闹呢?

抓住问题中的“温暖热闹”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

四.积累偏正词组

1.交流。

2、积累。

板书设计

孩童玩耍

10、冰城松花江畔热闹明珠

冰灯、冰雕栩栩如生

勤劳勇敢

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本文是什么结构?

全文围绕哪句来写?

写了几个季节,重点写哪个季节的景色?

找出文章的中心。

为什么严寒的冬季也变得温暖热闹呢?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绝大部分学生能回答上述问题,同时也感受到哈尔滨的美丽。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本课有很多偏正词组,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

积累、连线都可以,如:

典雅的民宅、迷人的太阳岛、绿草如茵的岸边、绿莹莹的草地、黄澄澄的沙滩、繁华的市区、安静清爽的休息场所等。

 

课题

综合练习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字多义,学会选择正确的解释条。

2.理解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比喻义。

3.能准确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区分比喻和拟人手法的不同。

4.积累并熟记名言。

5、学习对话的书写格式,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

继续培养边读边四的学习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章的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主题班会的方式,阅读、收集并畅谈有关神秘的大自然的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比喻义。

难点:

能准确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区分比喻和拟人手法的不同。

教学媒体

投影

课前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什么的大自然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为“鲜”字找合适的朋友。

1.帮助学生巩固使用字典的能力。

2.总结:

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判断字义

二.找到词语的正确词义。

1.指导。

2.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三.修辞手法的理解。

帮助区分两种修辞手法的异同。

1.练习。

2.朗读句子。

3.分别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一句话。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师巡视。

2.文中哪些情节令人感动。

3.这名美国士兵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个“V”字?

(理解最后一句句子:

人的信念是无法动摇的。

五.语言实践活动

大自然是神秘的,是令人向往的。

收集有关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生交流,准备举行以“神秘的大自然”为主题的班会。

六.熟记名言

1.读读名言。

想想名言的意思。

2.背诵名言。

七、写字

指导:

省略号占两格,引号和其它标点符号是紧连在一起的,就占一格。

板书设计

综合练习2

比划一个“V”

“V”的故事双臂组成“V”信念无法动摇

民众张开双臂

本课小结

1、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字义也可能不同,借助字典帮助学生理解,进一步帮助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